“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是什么花?
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寓居安陆期间,他结识了孟浩然,与之成为好友。开元十八年三月,孟浩然前去扬州,李白与之在黄鹤楼作别。留下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大概是最有名的送别诗之一。这首诗之所以美,是因为它把送别友人与景色之美有机的结合了起来。一般的送别,都会有些忧伤的情绪,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离愁别绪之时,或说上几句劝慰的话,或表达一点挽留与不舍之意,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无故人”的留恋,或者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劝慰;还有“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的惆怅等等。而李白的这首诗,虽是送别诗,但其格调却是明朗的,愉快的。这是一种诗意的送别。这样的诗,只有李白这样性格的人才能写的出来。
李白出蜀,是怀着兼济天下的雄心的,送别孟浩然这一年,李白二十九岁。年轻的李白豪情万丈,相信自己的游历天下,必会有一番作为。也正是这样的情绪状态之下,使得他也相信,自己的朋友孟浩然也一样会有所遇,有所为,因此,这样的分别便是洒脱的,开朗的,愉快的,美好的,诗意的。
最优秀的作品都是雅俗共赏的。这首诗不用翻译,大多数中国人读上一遍,都会明白大体意思。
我的老朋友辞别黄鹤楼,在繁华似锦,柳絮如烟的三月里,到扬州去了。小船越行越远,在天地之间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影子了,只剩下身边浩浩的长江奔腾不息的向天边流去。
这里问的是“烟花”是一种什么花?这样问显然没有理解这句诗的意思。“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中,“烟花”不是主语,这一句的主语是省略的。“烟花”与“三月”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时间状语。因此,“烟花”二字,不是一个事物,不是现在所说的“烟花爆竹”的“烟花”,其中的“烟”与“花”是两种不同的事物。烟是烟,花是花,烟与花一起,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象,也是暮春之景,三月之景。
李白的时间,大概没有公历与农历的分别。这里的三月,就是农历的三月。大概也就是清明节前后的一个月。论语中就有“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个时间,春天来了之后,大地变得温暖,大地变绿,繁花似锦的季节。如果我们站在远处观察,就会发现鲜花绿树之间,有种烟云笼罩的感觉。所以,烟花就是鲜花被烟云笼罩的景象。
烟云笼罩的景象,不光可以形容鲜花,还可以形容很多其它景象。因为,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观察远景的视觉体验。柳絮飘飞的时候,人们也说“柳絮如烟”,“烟柳画桥”,看水的时候,也会说“烟波浩渺”等等,都和这里的“烟花三月”是一样的意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