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话也像我们这样说白话吗?你怎么看?

之乎者也现代人都看不懂。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古人说话也像我们今天一样,说的是白话。只从有了文字记事以来,中国话就分成了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口语就是所谓的白话,书面语既是“文言”。书面语,顾名思义,就是写在书面上的文字,一般是官府书写文件和文人记事用的。它的特点,是简洁流畅。便于以很少的文学表达尽量多的意思。白话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话。古代的普通老百姓,当然是说白话。就算是文人士大夫,除了履行公务,撰写公文的时候用文言之外,他们的日常生活,也是用白话。

白话是相对于文言来说的。他是口语,就口语本身来说,也有地方的差别,不同地方口语发音的差别是很大的。一个地方的人来到另一个地方,方言是很难听懂的。秦时皇统一文字之后,方言听不懂的,可以用文字交流。为了加强不同地方的交流,特别是中央集权的政治建立之后,中央政府要向各个地方派遣官员。这些治理地方的官员要与地方人员交流,必须口语上要听得懂,于是,中国古代就有官话。官话就是古代的普通话。当官的,都要学说普通话。这与现在公务员的要求是一样的。外地人到本地作官,本地人也有在政府中工作的。他们也要学普通话。这样,官与吏之间以及当地百姓之间沟通的问题就解决了。

古代人平时是不是也说白话,我们看看清代小说《红楼梦》就可以明白。其中的故事,基本上是按当时的口语写成的。但是,《红楼梦》刚开始的第一回介绍本书来龙去脉的时候,用的有点文言的意味:“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又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有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以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裤之时,饫甘餍肥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这些句子,说是文言亦未尝不可。但《红楼梦》的故事,用的是白话。比如四十三回贾母和王夫人讲话是这样写的。

这里贾母又向王夫人笑道:“我打发人请你来,不为别的。初二是凤丫头的生日,上两年我原早想替他做生日,偏到跟前有大事,就混过去了。今年人又齐全,料着又没事,咱们大家好生乐一日。”

你看,贾母说的每一个话,都是家常大白话。《红楼梦》第一回中,作者也借石头之口,对历来小说进行了批评,其中说:“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曹雪芹的这几句话,也从侧面回答了题主所问。即,古代的人,平时也是说白话的。文言只是在书面语中使用。

古代科举考试,除了考四书五经所谓人生大道之外,对官员的考试,有一项考的就是书面语现实使用的能力。唐代对官员考试,考的“判词”,就是检验官员以文言的形式判断现实事务是非对错的能力。

文言和口语虽有不同,但没有特别明显的界线,一个有文化的人,在口语中,可能也会出现一些书面语。如果交流的对方能够听懂,会给人留下文雅的印象。如果说的别人听不懂,人家就会觉得此人装佯。有一些有性格的人,在公文中,也会出现口语。这都是正常的现象。比如雍正皇帝在批折子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些口语化的词。比如:“朕躬甚安。不必为朕过虑。你好吗?”“你好吗?”这样的词,绝对是标准的大白话。可是,它也可以出现在严肃的奏折中。还有以下这些:“朕就是这样汉子,这样复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这些大白话,显示了雍正的性格。

问题回答完了。说到口语,再罗索几句。现在,普通话的推广,为不同地区的人进行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是社会进步的证明。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许多方言面临灭绝。方言之中,是包含着很多文化信息的。方言消失了,这些可能也就跟着永远消失了,很可惜。这大概是社会发展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