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男不读纳兰容若,女不读仓央嘉措”?
说实话,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其意思不敢说明白,只能谈点自己的看法。
这样的话,它可能只是一种个人感觉得表达。有些道理,却未必人人适合。类似的话还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西厢》。还有,少不读《三国》,老不读《红楼》。以前听人提起时,也曾问过,大概意思无非是这样,《水浒》讲的强盗造反的故事,少年人血气方刚。看了之后,容易过激。《西厢》是爱情故事,少年人的情怀,老人看了,不合时宜。《三国》讲权谋,少年看了,容易学得奸。《红楼》与《西厢》相似,讲得是男欢女爱之事,属于青年人的事。老年人没有必要参乎了。
但情况也并非那么简单,就上面两句话,也有反着说的。老不读《水浒》,少不读《西厢》。其意是说,《水浒》讲得是打打杀杀的,老年人性格安定了,对打打杀杀的不感兴趣,也就没必要去读《水浒》了;而《西厢记》是讲恋爱的,少年人如果早早看了,会产生早恋,影响学习。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这样的俗语,只是讲出了个人的某些感觉,而不是全面适用的真理。它之所以能够流传起来。说明他具有某些道理。男不读纳兰容若,女不读仓央嘉措,大概也是这样。
纳兰容若与仓央嘉措差不多是同时代人,他们都生活在清康熙朝。纳兰容若生活在康熙前期,于康熙二十四年去世。仓央嘉措生于康熙二十二年,死于康熙四十五年。他们同是当时著名的诗(词)人。纳兰容若是满族人,诗词以汉语创作,仓央嘉措是藏族,以藏语创作。我们大多数人现在读到的他的诗,是经过翻译之后再创作的结果。二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他们都是多情之人。而我觉得,问题中这句话的出现,是与多情相关联的。
假如说所列的不读《三国》,《西厢》、《红楼》、《水浒》都有个老与小的差别,在“男不读纳兰,女不读仓央”这句话中,男女的分别没什么意义。这句话,更像“互文见义”的修辞,它要表达可能是,无论是纳兰,还是仓央,太过深情了,细细品味,可能于人生来说,没有太多裨益。然而,纳兰和仓央还是有不同的。这与他们的人生经历大概相关。
纳兰性德可以说是真正的贵族,他是康熙朝大学士名珠的长子,他的母亲是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儿。纳兰性德自幻聪慧,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一岁中进士。因出身贵族豪门,曾是康熙皇帝身边一等侍卫。
纳兰性德十九岁时,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结婚。婚后夫妻恩爱。三年后,卢氏因难产去世。因感情太好,纳兰性德陷入无尽的忧伤之中。并且终其一生,没有从忧伤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八年后,自己也因病去世。终年三十岁。(当时讲虚岁,是三十一)。
纳兰性德是清初最有名的词人,由于这样的人生经历。他的词中,充满一种忧伤的气息。他的作品集中,不断出现“亡妇忌日”,这样的字眼。在卢氏死后的大概每个忌日,他都处在一种伤痛的情绪之中。而且在平时,他也多次在梦中见到卢氏。这些,在他的词中,都有大量的表现。比如,最著名的句子,赌书消得泼茶香,这本是一个上流社会读书人常见的生活场景。宋朝的李清照经常与丈夫赵明诚玩这样的游戏。两个人背出一句诗,或是词, 或是名言,猜一猜他在那本书的第几章第几页上?一方说出答案,另一方去抢书本验证,桌上的茶盏被碰倒,清香的茶水流了一地。这当然是一个温馨的生活场景。可是,他后面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所有的温情,现在已经没有了,当时寻常的小事,在今天看来,是那样难得。诗句背后的情感,是对当时生活,对卢氏无尽的留恋。
我们承认纳兰性德的多情。我们也承认,这种多情的可贵。可是,陷进往日的柔情里,不愿出来,对人生,确实是无益的。这大概就是“男不读纳兰”这句话的意思。纳兰的性格,确实很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所以,有人说红楼梦写的是纳兰家事。对不对且不说,在多情上,现实中大概也只有纳兰容若差可比拟了。
说到纳兰的多情,我想到了现代一位国学大家马一浮先生,他的情感故事,与纳兰性德非常相似。十九岁结婚后,一年后,他的夫人难产去世。为了报答妇人的恩情。马一浮先生终生未再娶。活到八十多岁。马一浮先生与纳兰容若的最大不同,就是既能保持对夫人的深情,又能从忧伤的情绪中走出来。
我自己手上,就有一套纳兰性德的《通志堂集》,我很喜欢,但确实不敢多读。他那些思念的忧伤之句,真正的感受到了,会伤人的。但对于没心没肺的人来说,不会去深切体验,简单读一下。还是不错的。他会教你,怎样是深情。
仓央嘉措是六世达赖啦嘛。他的一生,就是悲剧的一生。
我们都知道达赖啦嘛是西藏的宗教领袖。这一代的达赖,是上代达赖的转世。他一般从出生开始,就受到良好的宗教知识教育培养。长大之后,具有宗教领袖的风度和气质。而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却与传统意义上的达赖很不一样。
康熙二十一年,五世达赖去世。他的弟子桑结嘉措为了继续统治西藏事务,便隐瞒了五世达赖去世的消息。这样的做法,违反传统和清府的规定的。具有很大的政治风险,桑结嘉措为了避免政治风险,就采取了两面的政治手法。一方面寻找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另一方面,找到了之后,却没有告诉对方,也没有实行坐床仪式。也就是说,如果清朝不知道,他就继续骗下去,知道了,就扶六世达赖上位。这个骗局在瞒了十一年后。才被清朝发现。
桑结嘉措是在康熙二十四找到仓央嘉措。直到康熙三十五年,康熙皇帝在亲征葛尔丹的过程中,知道了这件事。仓央嘉措才继位成了六世达赖。
悲剧也从这一刻开始。仓央嘉措原本出生在一个农奴的家庭。信奉的是藏传佛教的宁玛派,也就是俗称的红教。红教的教规并不禁止僧侣娶妻生子。仓央嘉措成为六世达赖之后,它的宗教信仰被迫改为格鲁派,也就是黄教。黄教的教规与红教差异巨大。它严禁僧侣接近女色,更不能结婚成家。这种生活状态翻天履地的变化,让仓央嘉措难以适应。
仓央嘉措毫无疑问是个悲剧人物,假如他不是处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假如他一出生就被选为达赖的转世灵童,并受到格鲁派严格的教育培养,他也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宗教领袖。可是在政治阴谋之中,他被耽误了十四年。等到拉萨的时候,他的人生基础已经被红教奠定了。他虽然获得了崇高的地位,但既无权利,也不能适应。他的一生就处在这种矛盾纠结的分裂状态。
不适应该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难忍受的应该就是恋爱权利的被剥夺。假如他像一个真正的达赖一样,不但有崇高的地位,还有现实的权利。那么他也可以在处理政务的过程中,消磨自己丰富的情感。可是,他又没有现实的权利,只不过是个傀儡。于是,恋爱、表达真情,和宗教的清规戒律斗争,便成了他反抗的一种形式。
比如这首: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康熙四十四年,桑结嘉措,在不治斗争中失败被杀。仓央嘉措做为傀儡被牵连。康熙下旨押送其进京。途经青海湖时,五世达赖仓央嘉措圆寂。
仓央嘉措的诗,正是对自身这种现实情况的真实表达。它感情真挚、语言优美、韵律和谐、自然流畅,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喜爱。
我觉得,仓央嘉措走红除了他诗歌的艺术价值之外,与他个人的经历以及达赖啦嘛的身份有很大关系。宗教的禁欲与人性本身对真情的渴望,在他这里产生了激烈的碰撞,这本身就很吸引人。比如著名的《十诫诗》: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还有“曾经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些诗在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背后,还有一种真情无处安置的深深无奈,以及在宗教与世俗无法两全中的矛盾纠结心里。如果读出这其中的痛苦与无奈的。就应该明白,确实不如不读的好。
当然,仓央嘉措也有利用宗教佛法的精神进行的自我安慰与心灵的救赎。比如:你见,或者不见,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说明了这些,对于“女不读仓央嘉措”这句话,大体能猜出点意思来。毕竟仓央嘉措的诗,许多体现了爱情上的大胆,与宗教伦理上的叛逆。或者说此话的人,不愿意女士们受这种态度的影响吧。
其实不论是男人女人,太过深情了,可能也不是好事。就像纳兰性德与仓央嘉措一样,年纪轻轻的,就都过早的走完了人生之路。如果是内心豁达开朗,大度包容之人,读读纳兰与仓央,应该是很不错的文学体验。没有什么不好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