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所小学三年级期末考试的一道数学题在朋友圈火了一把,对此你怎么看?

近日,上海市闵行区小学三年级期终考试的一道数学题在朋友圈火了一把。 请毫不犹豫选D的人,到教室外面壁。正确答案是A。晒出这道题的家长表示,这道题不是3600除以9,它还有一个生活中非常简单的道理:做生意,总要盈利。不少学生在这道选题上掉入“陷阱”,对此,家长们观点不一。有人认为这道“画风不一样”的题目很好地结合了实际,教会了孩子“盈利”的概念,这种尝试应该鼓励;也有人认为这不经意间将消费风气引入了校园,是否会有不好的影响,有待商榷。你怎么看?

这道火了一把的题目是这样的: 乐器店进了九把小提琴,共花了3600元,售价合理的是( )。

A 498元/把 B 400把/元 C 498把/元 D 400元/把

这本来是一道很平常的数学题,我记得自己上小学的时候也做过类似的题目。本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可是,被学生家长们晒到朋友圈之后居然就火了,居然能引起热烈的讨论。这个现象,既体现了现代家长对教育的关心,同时也反应出老师做为教育者的尴尬。

这个题目的争论点在于,一部分家长认为,老师在实际的题目中教孩子知道“盈利”的概念,是个好现象。也有人认为,不经意间将消费风气引入校园,是否有不好的影响? 我是认同第一种意见的。这个题目出的确实很好。B与C两个选项帮孩子辩析价格的单位。A和D的选项告诉孩子,做生意是要盈利的。原本是很好的。《数学》当然是要学计算的,可是计算是有目的的,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况且,这道题也是要计算的。虽然盈利的多少没有标准,可是,一定要大过成本价,或者进价。

这个问题本来没有太多讨论的必要。可是看到讨论的内容,忍不住想要说几句。有的朋友商业的角度立论,来证明老师给出的正确答案未必正确。还有的说这样的题已经不是数学的概念。总之,持否定意见的就是认为老师不应该这样出题。 我现在想说的是,当个老师怎么这么难呢?平平常常的为学生出个题,为什么就引来这么多非议呢?我就是想问一下,现在的老师应该怎么当?

是的,现在家长的水平都高了。都有水平和能力来评价老师的工作了。当家长对老师的工作提出非议的时候,老师该怎么办?

想起一个故事。谭孝曾先生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他的父亲谭元寿先生也是京剧名家,是谭派艺术的第五代传人。谭孝曾早年是在中国戏剧学校上学的。在戏校的时候,他也学老生戏,教他的老师是王少楼、杨菊芬等。谭孝曾休息回家时,想请父亲谭元寿为自己指导一下。谭元寿不同意,对儿子学的不评论不指导。直到谭孝曾毕业后,谭元寿才给他教授谭派技艺。

谭元寿为什么这样做?谭孝曾在电视节目中说过。不指导是对学校老师的尊重。和戏校的老师一样,大家都是京剧名家。各人有各人的唱法,各人有各人的教法。如果你不断的指摘别人的不是,人家还有办法教吗?当孩子把老师教的学会了。吸收了他们的特长之后,再学谭派,不是更能吸收众家之长吗?我想,中国京剧之所以能够成为国粹。与一代代的名家兼收并蓄的胸怀,以及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再回到这里的问题,现在有许多家长的水平可能真的不比老师差。可是,你有你的教法,老师有老师的教法。只有对老师采取尊重的态度。孩子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上海一所小学三年级期末考试的一道数学题在朋友圈火了一把,对此你怎么看?

此题还可延伸卖出时间不同价也不问。食品安逐次降价,艺术品有收藏价值的要逐年加价。这提琴倘卖出时间社500年后,又不知要卖到什么价。这种故弄虚玄的出题,失去了考试价值,因为没有说出买卖成交的时间因此价钱是不确定的。因此标准答案也就不确定了。让答案正确与否全看阅卷者的心情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