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墨翟杨朱是禽兽。”如何理解这句话?

看了几个朋友的回答,很受启发。先此致谢。有的朋友从孟子口才好,很能辩论开始,得出孟子很能骂人的结论。既然常骂人,可能就不会是什么好鸟。如果有了这种对儒家的先入之见,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自然也得不出什么有益的结论。当然也就无法说明为什么在那么长的历史时期,儒家能在中国文化中独领风骚。 孟子骂扬朱与墨家禽兽,这事是有的。但这只是战国百家争鸣之时各家论战的内容,是一种理论学说上的争鸣,不是针对某一具体人的谩骂。所以,这个问题提得不是很准确。准确的说,孟子所骂的是“墨家”和“扬朱学派”。而不是某个个人。 说起墨翟,大多数人都知道,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家理论最主要的方面是“兼爱”,“非攻”,这在中学都学过。可是,提起扬朱,了解的人相对就少些了。 扬朱应该是先秦诸子之一,这一派应该也是百家之一。可是,扬朱与儒家、法家、农家等等不同的是,它并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流传下来。学术界对扬朱的时间与定位也是不统一的。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简编》中,把扬朱划为道家,按冯友兰的划分,道家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扬朱,第二时期,是老子《道德经》,第三时期,是《庄子》。扬朱没有著作流传,他的观点散见在其它诸子的书中,比如《庄子》等。因为扬朱的这种特点,他的时间也不好确定。 扬朱的学术观点,最基本的一条就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他在经典中出现的时代大概与许由等相似,舜让天下与许由,许由不干。这在庄子中有记载。许由为什么不干,体现出的也是道家思想,舜是为天下谋幸福的。辛辛苦苦搞得“膑无肉,胫无毛”,而许由认为,圣人不必这样辛苦,天下也是好好的。圣人出来救群众于水火,纯属无聊。所以,舜让天下给他的时候,他不干,他要当隐士。他觉得,隐士比圣人更高洁。(当然,圣人是儒家的观点)。许由这些人,也有自己的理论,这就是杨朱所谓的,“拔一毛利天下,不为也。”这个理论,应该是说,社会的发展,应该顺其自然,不必要去人为的干涉。我自己不会拔一毛去利天下,同时,我也不期望圣人或是别人,辛辛苦苦为我操劳。这大概就是扬朱理论最核心的东西。许由和舜同时代。扬朱也差不多,这大概是冯友兰把扬朱列为道家第一阶段的理论依据。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一毛不拔的理论应该也是诸多思想之一。这种思想与老庄思想在内在的逻辑上,还是一致的。一毛不拔做为一种理论被儒家批判的时候,也是战国时期,所以,可能也有人把这种思想划为战国时期的思想。这是他们的理论依据。 下面说说孟子为什么骂二派学说为禽兽。先说墨家,“兼爱”,“非攻”是他们的主要理想。听起来当然是高大上的,兼爱与现代所谓的博爱有相似之处,而非攻,不就是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吗?看起来,很高大上,可是为什么墨家在历史上消失了,而儒家发展了起来。仅仅说孟子喜欢骂人,儒家虚伪,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墨家说爱,似乎儒家就不说爱,或者反对“爱”了。其实不然,儒家也是讲爱的。儒与墨对爱理解最大的不同是,儒家的爱是有差等的,而墨家主张爱无差等。就是说,对所有的人都要一视同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口号看起来虽然高大上,但实行起来,却是不通人情的。比如,你在外地工作,过年的时候,回家看看父母,如果一视同仁,回家先看看自己的父母还是别人的?如果一视同仁,就不用回家了,在当地找个老人,看看他就行了。就是因为墨家理论上的这种缺陷,让孟子看到了他们高尚背后的不通人情,以及不可持续。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认了,那和禽兽有何异?这是孟子批判墨家的理论观点。事实也证明了,孟子说的是对的。因为墨家很快就在历史中消失了。 再说扬朱,一毛不拔的理论,是有很强烈的无政府主义色彩的。但扬朱独善其身的道家思想虽然被孟子骂了,但他并没有在历史上消失,而是做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另一个侧面保留了下来,现在的中国人一般都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兼济与独善成为中国人处世哲学的阴阳两极。兼济是儒家的,独善是道家的。 “独善”在“兼济”成为不可能时的一种选择,是符合道理的。中国人很少没有经过兼济而直达独善的。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如果一个国家,所有的人都不愿为别人付出,那么,这个国家和民族是无法生存下去的。无君,就是没有国家集体观念,和忠于某一个个人是不同的。所以,孟子骂扬朱无君是禽兽,也是有道理的。人类之所以能成为这个星球的主宰,就是因为人与人之间要组织成社会,以社会之力,与自然和谐共存。如果人人都独善其身,那么人类能否成为现在的人类,就很难说了。即使也能生存的现代,恐怕也不是现代这个样子。 所以,孟子骂墨家与扬朱无父无君,是禽兽,是有理论上的原因,而并不是无原则的随意谩骂。至于这个理论是否成立。每个人弄明白了之后,自己去判别好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