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十二至十三回里这么多小方格是什么意思?
《红楼梦》做为四大名著之一,是名幅其实的畅销书。既然爱好者众多,各出版单位纷纷出版,市面上版本众多。又因为出版者所用的底本不同,红楼梦新出的版本也是各式各样。看了以下,你所看的版本,应是近年来新版的,它与以前版本的不同,就是搜积了很多不同版本的评语,放在正文之前,我觉得,这种做法很没意义。因为,一般的读者,对这些评语未必感兴趣,大家更关注的是正文。而对于研究者来说,把各个版本不同的评论放在一起,也没必要。因为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评论,不同的评论也各有其原因,这原本也是红学研究的问题,混放在一起,反而弄的混乱了。
照片中所显示框框的部分,是来自于甲戌本十三回回前总评,可是因为这一页缺了半边,有些内容缺失了,便用框框代替。下面我把甲戌本这页的照片发上来,一对照就明白了。对了,甲戌本是简称,它的全名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是一个十六回残本。图片中的红字,就是脂砚斋的评语。此本中在第十三回开始时,先写一段评论,称回前总评,之后,才是回目。《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后面才是小说正文。
问题答完,再说两句,我觉得一个喜欢《红楼梦》的普通读者。不是立志红学研究的,没有必要去读这些评论。如果选现代出的版本的话,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岳麓书社出版的都不错。因为他们是请真正专家修订的。而且还有针对正文的注释,非常不错。
红楼梦第十二至十三回里这么多小方格是什么意思?
我的《红楼梦》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三年,北京。
一套红楼梦,共四册。
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这一章中我的版本,没有口方块。至于你的版本有口块,我认为当时不充许性方面的描写,所以用口块来代替文字。这是我的理解。
红楼梦第十二至十三回里这么多小方格是什么意思?
题主问的这些小方格不是正文内容,而是脂批中缺失的内容。
《红楼梦》一书,最初名《石头记》,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于世的。
作者写完书稿,有一助手帮助其誊抄清楚,这个助手就是脂砚斋。
脂砚斋在抄写的同时,也根据自己的读书心得,或作者的创作背景、创作初衷,作朱笔点评。脂批中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和隐喻进行说明,为红学的"探佚学"分支提供了最直接、最主要的依据。
流传于世的经脂砚斋点评的《石头记》钞本,书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根据点评的干支纪年被称作甲戌本、庚辰本、己卯本等,后人又把带脂砚斋批语的钞本抄写流传。在反反复复抄写过程中,原来的批语就出现了漏字、讹字。
现在有人把甲戌本、庚辰本、己卯本等各种钞本的批语整理在一起出版。这些评语有的写在小说的回前,有的写在小说的回末,有的写在书页的一侧,被称为回前批、回后批、眉批、侧批等。
题主展示的这个图片中的书,就是带脂批的版本。这是第十三回的回前批。批语在传抄过程中有漏掉的字,出版时就用小方格代表了漏的字。每一个小方格代表一个字。钞本这一回缺了半页,因而缺失的字很多,所以出现了很多小方格。
第十二回和第十三回,写到了秦可卿之死。
根据畸笏叟批语可知,这部分内容改动很大,删去了五六页的内容,作者把秦可卿真正的死因做了改动。此回批语较多,从这些批语中,我们可以窥见秦可卿是在天香楼自缢而亡。
红楼梦第十二至十三回里这么多小方格是什么意思?
原本缺失。
红楼梦第十二至十三回里这么多小方格是什么意思?
?
这个应该是古抄本中丢失的字吧,是因为磨损得太厉害而不再可能辨认得出来了,是不是?
因为无论如何都要保持原本的面目,所以出版时就把这些字用小方块表示。
不知道是否如此,或者还有别的什么原因?
红楼梦第十二至十三回里这么多小方格是什么意思?
缺失的文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