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诗反映的是曹雪芹什么样的心境?

曹雪芹在给自己的《石头记》做序言或做楔子时写下这首诗,这首诗的创作目的是什么?难道是反映曹雪芹因当时无人理解其创作《红楼梦》的用意而感到孤寂的情怀吗?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红楼梦》第一回中的一首诗。是作者交代完《红楼梦》一书的来胧去脉之后,针对此书而做。是曹雪芹的个人感慨。我觉得要解这首诗的意思,应该把它和第一回中另一首联系起来读,就更有意思了:“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做奇传。”这首诗是书中主人公贾宝玉的夫子自道。

写书的作者与书中的主人公必有联系,这是不用置疑的。曹雪芹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到贾宝玉的“无才可去补苍天”都是人生感慨,都是人生的遗憾。“荒唐言”里有主人公的真实故事,而无才补天的感慨中,也包含着作者的人生遗憾。到底谁是谁,正所谓“假做真时真亦假”,是写书的人走进了书中,还是曹雪芹就书中走出的贾宝玉?这不正是庄生梦蝶的意境吗?也正是《红楼梦》的艺术魅力所在。

曹雪芹就是书中的贾宝玉吗?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在红学界也是争论不休。但有一点必须承认的,小说中的人物,可以有生活中的原型,但它不是原型的翻版。有些红学家认为,贾宝玉的原型是曹雪芹的叔伯辈,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吴世昌。以现有曹学研究资料来看,这大概是可信的。毕竟按曹雪芹的年岁,大概不太可能赶上曹家的繁华。但文学作品中,故事可以是别人的,但情感肯定是曹雪芹的。因为曹雪芹不可能体会到别人的感情。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曹雪芹是贾宝玉的原型,也不算错。那些批评胡适自传说的人,有许多是把文学形象与现实人物划等号,这样的看法当然不对,是不符合文学规律的。

题主在描述中说:“难道是反映曹雪芹因为当时无人理解其创作《红楼梦》的用意而感到孤寂吗?”这个理解,我觉得有道理。

鲁迅在评论《红楼梦》时说:“单就命意,就有很多种:经学学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鲁迅的眼光毕竟不凡,说得很有道理。每个人根据鲁迅的话对照一下,就可知道自己是什么家了。

不管命意如何,内容肯定是写爱情的。作者在第一回就说了:“此书大旨谈情”。曹雪芹用许多美丽可爱的女性形象,为我们酿造了芬芳馥郁的艺术之酒。对他们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无限同情。曹雪芹看到了他们繁华之后的悲剧结局。所以,《红楼梦》中的美酒又叫“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曹雪芹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对女性的尊重。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女性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特别是宋明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之后,女人更是完全处于男子的从属地位,她们的命运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许多美丽的生命就是被这样的社会摧残毁灭了。当社会上的大多数人,甚至是全部都对这种现实习以为常,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时候,只有曹雪芹喊出了那句“这是不合理的。”这样的声音,在当时,是不能被全社会所理解的。所以,曹雪芹注定是孤独的。

看看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就可以明白。宝黛是相爱的,可是与谁结婚,并不是他们自己说了算。当贾宝玉周围的几乎一切人都不支持他们恋爱的时候,他们的理由都是充分的。他们都是在内心爱宝玉的。比如他的母亲王夫人,在一个身体好,一个身体病的情况下,做为父母的选那一个呢?答案是明确的。所以,《红楼梦》中的矛盾冲突,不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冲突,而是一种人性的诉求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反抗。所以,宝黛的敌人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无处不在的社会制度,社会意识。所以,他们的失败是必然的。打败他们的,不是内心想害他们的人,恰恰是爱他们的人,真心想他们好的人。可是,他们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给了宝玉,他们不知道在宝玉的心里,这东西可能毫地价值。这种不被理解的孤独,正是因为贾宝玉,也就是曹雪芹思想的代言人,他的思想高出当时社会的理解。

这种因为作品的思想高度而不被俗人理解的情况,一直到现在还在继续。讲个例子吧。前几天看到有人在《今日头条》讨论一个问题:《枉凝眉》中的“一个是白玉无暇” 的“白玉”指的是谁?这个问题毫无疑问,肯定是贾宝玉。但有人并不承认。他们的理由也是在《红楼梦》中找到的。他们说,《红楼梦》中宝玉出场的时候不是有首《西江月》描写他吗?什么“古今无能第一,天下不肖无双,寄言纨裤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贾宝玉既然如此不堪,又怎么可能是“美玉无瑕”呢?这样的理解,难为你看《红楼梦》了。贾宝玉形象在作者和世人的眼中是不一样的。世人眼中的“不肖”“无能”不正是贾宝玉高出流俗的地方吗?不正是他身上的闪光点吗?他之所以不愿意读书,是因为读书为明理,而他对所谓的“理”不认同,双何必去读呢?他之所以不愿当官。不就是因为官场的虚伪与污浊吗?这些行为的本身不正是“白玉无瑕”的最好说明吗?这样去解读,怎么能说理解了曹雪芹呢?既然不被理解,说的自然就是“荒唐”之言。这一点,正如贾宝玉的话,常常被他的母亲或是祖母认为是“混话。”

《红楼梦》的思想不被世人所理解。书中能找出太多的例子。再举一个。

尤三姐的形象,在程高本的《红楼梦》中,是被改动过了。因为它的内容细节与手抄的庚辰本不同。手抄本肯定更近曹氏原意。曹雪芹的原笔,尤三姐与贾珍父子是有关系的。这里的关系包括肉体的。贾珍兄弟想玩尤三姐。三姐不想被他们玩,却无力摆脱,索性就玩了他们。到底谁玩谁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格局,什么样的气派?绝对是一种男女平等的格局。但是,程伟元和高鄂以至三百年后的现代人,鲜有能接受这个形象的。一个小小的女子,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格局。于是,他们做了修改。把尤三姐改成了一个节妇的形象。她最后的死,是因为被误会而自杀的。节妇被误会自杀,与女人玩了男人相比,思想性立马从万米高空落到地下。包括荀慧生的名剧《红楼二尤》,也是按高鄂的路子编的。如果按曹雪芹的意思,在荀慧生的时代,这个人物依然是不被社会所理解的。

我们能接受曹雪芹原笔原意的尤三姐形象,也就是近十来年的事。当八0后结婚的时候,是不是处女已经不再被当做一个问题的时候?曹雪芹笔下尤三姐的形象才成为一个光彩夺目的正面形象。

曹雪芹的思想,是超越那个时代的。是不被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所理解的。他的作品对于不理解的人而言,就是“满纸荒唐言”,可是,荒唐的背后,有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有一把辛酸之泪。

一个人的思想如果超越了时代,那他必然是孤独的。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诗反映的是曹雪芹什么样的心境?

致郁奇苦育英雄,

造化红尘正反应。

愚怯若源智勇大,

胸怀只在渊博中。

光明磊落谈情爱,

示暗诗书讲果因。

血洱凝成警百代,

莫怜末丗此才轻。

曹雪芹的《红楼梦》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诗反映的是曹雪芹什么样的心境?

目前用在曾颖身上最合适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诗反映的是曹雪芹什么样的心境?

作者是怕读者只把红楼梦当作言情小说来读,红楼梦内容复杂,人物众多,有力的批露了当时封建王朝的腐朽和丑恶,也展现了宝黛之间凄美的爱情,所以我们不能把红楼梦当作言情小说来续,这也是作者所担心的。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诗反映的是曹雪芹什么样的心境?

红楼梦开篇第一诗是向读者揭示作者是呕心之作,莫把它当作消遣闲情之谈资。千红共一哭,万艳同悲,是这篇巨著的主旨。它就是描写宝黛爱情悲剧的小说。其它都是未叶,它深刻揭示了男女自由恋爱这个在当今平常的普遍现象,在他那个时代是多么不易,想结成情定一生的灵魂生活伴侣是可望不可及的。它深刻部剖析封建礼教下的女子的命运是多么无助和悲惨。从而告诉人们这个混浊的世道一定要灭亡。一定会有一个男女可以自主婚姻大事的未来时代要来临。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诗反映的是曹雪芹什么样的心境?

就是这句话也让人怀疑的,“作者”这里有可能二种意思,一是指前期的作者《石头记》,一是指自己(重新整理编写)。所以这部《红楼梦》实际上应该是“曹雪芹”根据原有的作品加工整理的。如果是原创一般都不会加上“作者”这样的话语的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