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坛公认的十大行书排名靠谱吗?

我的回答很明确:靠谱,很靠谱,非常靠谱。

这个排名是怎么出来的?我在网上没有找到很名确的说法,但是,通过查找,发现这一排名是在书法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它既不是网络投票,也不是个人吹嘘的结果。先来看一个这个排名。公认的排法大概是这样的。

王羲之《兰亭序》第一

颜真卿《祭侄文稿》第二

苏东坡《寒食诗》第三

王珣《伯远帖》第四

杨凝式《韭花帖》第五

柳公权《蒙诏帖》第六

欧阳询《张季鹰》第七

米芾《蜀素帖》第八

黄庭坚《松风阁》第九

李建中《土母帖》第十

看看这个入选榜单,东晋二人,分别王羲之与王珣;唐三人,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五代一人,杨凝式;宋四人,李建中,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看看这些名字,除了杨凝式和李建中不太为现代人所知之外,其余个个大名鼎鼎。

杨凝式是从唐末一直贯穿五代的人物,他是唐昭宗时的进士,历经梁唐晋汉周五代,官至太子太保,世称“杨少师”。他在书法史上,被称为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其实观察一下他的《韭花帖》的流传,就能看出这幅字受书者喜爱之程度。

《韭花帖》在宋时,曾入宋徽宗宣和内府。我们都知道,宋徽宗是著名书法家,画家,瘦金体的创立者,能入他法眼的作品,肯定是实力非凡的。南宋时入绍兴内府。元时为张宴所得,明清时,都有名人收藏,清代入内府,乾隆时,鉴书博士冒着杀头抄家的大罪,以摹本偷换出宫,清末为罗振玉所得。以这样的传承,选入十家之中,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十个帖,都是精美绝伦的神品。似可各美其美。可是,却形成了这样的一个排名次序,这其中,肯定还是有原因的。

楷书在东晋时期最终定形,所以,二王在书史上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十家之中,王羲之与王询入选,我们都知道,二王指的是王羲之与王献之,而不是王询,为什么王询入选,而王献之没入选呢?因为现存晋代书迹中,只有这幅《伯远帖》是真迹。董其昌评论说,东晋风流,宛然在目。而王献之的不是真迹,比较之下,肯定真迹占优。

我们都知道,王羲之的《兰亭序》也不是真迹,是唐人的摹本。为什么它还是被公认为十大行书第一呢?这就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书法作品,现在大多只关心心其外在的形式之美,但传统的书法作品的价值,恐怕还要看一下内容。也就是说,书法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才是最高境界。故王羲之的兰亭,虽是摹本,也排在王询的真本之上。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排在第二,如果不是爱好书法的朋友看过之后会觉得,这样一张书稿,涂涂抹抹的,怎么就成了天下第二了呢?这又要换一个角度讲了。书法除了有内容和形式上的追求之外,最本质东西,还是它体现了中华文化,它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书法的终极之美,体现他能反映出文化的终极之美。这是今天那些错字连篇,只讲求外在形式的所谓书法家所达不到的。书法家少了深厚的文化滋养,终归是达不到最高境界的。而颜真卿的颜家,是一个世代传承的文化大家。所以,他的书法是有传承有创新有文化的。唐朝的许多书家,都受颜真卿的影响,比如草书名家怀素,包括柳公权等,都学过颜真卿。所以,他的《祭侄稿》看似凌乱涂抹,可是每一笔,都是法度谨严。我之所以不谈法度,一是我不是很懂,二是,在这个排名中的人物,没有一个是没有法度的。所以,这个问题可以不谈。更多从审美与传承的角度谈点看法。颜真卿这个涂涂抹抹的文稿,乍看凌乱,越看越能觉出其美,能看出文字之美,行笔之情,能看出他当时心情之悲怆,情绪之激荡。

既然颜真卿的这么好,又是真迹,为什么还是一张临摹王羲之的兰亭稳居第一呢?这又得换一个角度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是一种中庸平和之美,如果情绪过于悲伤欢喜,是被认为不符合中庸之道的。心态萧散平和,对人生是有利的。过喜过悲过愁过怨,都是不好的。因此,颜真卿这一幅字,比不过王羲之,就是因为,他没有王羲之的冲淡平和与潇洒。

苏东坡的《寒食诗》为天下第三行书,是元朝著名书法家鲜于枢提出的,他觉得东坡的这幅字,除了王羲之的兰亭序,与颜真卿的祭侄稿之外,无人能敌。前三位的排名,大概也就是这样来的。前三位已定,剩下的选手们,只能争后边的名次了。

王询以东晋真迹,片言只语,取得了第四名。杨凝式的《韭花帖》第五。同为楷书四大家的柳公权与欧阳询,也只能名列六七了。

我非常喜欢欧阳询的楷书。他的行书相对不太多见。现在我们欣赏一下他的《张翰帖》再和《兰亭序》比较一下,为什么王羲之排第一,而欧阳询的排在第七。有论家说,他的字,倚侧取势,险中求胜。字的重心在左侧,这就好像一个人倚着东西一样,不是正正的站立,这样,重心就会偏向左侧,这样就叫险,为什么险,重心不稳,就要倒掉。怎么办,既然向左歪了,那么,再以千斤之力,向右出一笔,把整个字体偏左的重心拉稳,达到一种化险为夷的效果。

如果把一个字比做一个人,把写字比做为人照像,那么,王羲之的字,就是照的标准像,他的重心,基本在中间,不歪不斜(这里的不歪指的是字的重心,不是字本身。如果字的本身也不歪不斜,那就不是行书,是楷书了。)却又姿态横生,明媚秀丽。也就是说能把办身份证用的标准照照成艺术照的效果,非王羲之莫属,当然,这也是另一方面的中庸之道。

而倚斜取势的,就不是标准照了,而是生活照,或是坐在沙发上,或是靠在椅子上,总之,重心不是在中心位置,先造险,再破险,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营造一种不同风格的审美趣味。

明白了这一点,就明白了,为什么王羲之在前,而欧阳询们在后了。因为中庸之道,是道德的最高标准,同时也是审美的最高标准。

不多说了,总之,我觉得,这个排名都是根据在书法上有成就的大家提出评论得出的。应该是很靠谱的。这里边没有宋之后的书家,如果自己喜欢比如赵松雪,董其昌等,也不影响什么。

不知题主出于什么目的问的这个问题,我是一个喜欢欣赏,却并没有书写经验的书法欣赏者。说点自己的一孔之见,不对之处,希望得到有书写经验的方家指点。

书坛公认的十大行书排名靠谱吗?

这个排名的来源,尚无从考证,存有争议,靠谱不靠谱,各执己见。我的感觉,排名还是有其自身逻辑的。

首先,书法各字体中,行书成熟于魏晋,兴盛于北宋,之后行书书法大都宗法于期间的法书。故而,十大行书,均选自期间的书法家之作,之后的书家作品并未参与排名。

其次,参考书法家的公认性、历史地位与贡献以及对书法传承的重要性。

第三,参考作品的原创性、个性、完整性,以及内容的适宜性,考虑是否真迹便于观赏传承。

第四,在魏晋与北宋之间,各朝代进榜人数,还得搞搞平衡吧。

天下第一只能由“书圣”王羲之获得,其历史地位不可撼动,至于定他的什么作品,《兰亭序》是一件集文学艺术于一身,内容完整、高雅的原创性经典行书,非常适配。虽为临摹本,但不影响对它的艺术观赏和传承。

唐代是历史上的盛世,唐太宗极为喜爱重视书法的艺术性和规范性,唐代以楷书最负盛名,各大书法家的历史地位显赫,所以第二名只能从唐代选取。对比之下,只有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最符合条件,自撰文稿,书为心画,在唐代诸大家中,该行书之娴熟自然天成,内容完整励志,堪称唐代第一。

第三位苏东坡的《寒食帖》,原创文稿后两年书写,既有书法创作的初衷,又有穷困潦倒生活的记忆与激荡,笔墨精到,心情波澜起伏,性情尽洒纸面。书法个性独特,是一件难得完整的艺术作品,其历史地位早早由宋人确定。

第四位王珣的《伯远帖》,难得的东晋书家唯一真迹,是作者写给亲友伯远的一通信札,行笔自然流畅,俊丽秀雅,通篇和悦,浑然天成。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并称“三希帖”。

第五位选择杨凝式,唐末五代时期宰相,应该主要是考虑其对行书历史承前启后的重要贡献。至于选他的什么帖,又只有《韭花帖》相对符合上面提到的标准。

第六和第七再回到唐代书家中选取,因为唐代诸多书家名气实在太大,综合考虑行书作品水平和存世真迹,翻箱倒柜,只好把柳公权《蒙诏帖》排第六,欧阳询《张翰帖》排第七。这两件作品应该说平时不会有太多人关注,作者虽是以楷书见长,但也不得不考虑。文化排名就是这样,不一定完全看作品本身,作者身份地位尤为重要,还要考虑各朝代人数平衡问题。另外作者人品如果存有异议,那也不会上排行榜。

最后八九十均由北宋书家米芾(蜀素帖)、黄庭坚(松风阁诗帖)、李建中(土母帖)分别获得。其中李建中名字大家可能比较陌生。

“宋四家”中,仅蔡襄作品未被排上,出乎意料。

书坛公认的十大行书排名靠谱吗?

不靠谱!

什么是谱?有理有据!十大行书有什么理据?没有什么理据,凭空地一段而已!

唯一靠谱的也只有《兰亭序》,其余的没有靠谱的!《兰亭序》确实尤其精彩绝伦之处,可是,其作品的随意点也很多,只能说是瑕不掩瑜吧!

《祭侄文稿》第二多数在于颜鲁公的忠贞与刚烈,有在于鲁公的笔力是真正的强者,可是即便是笔力强也未必强于王献之,何况笔法上王献之远胜于鲁公。

至于坡公的第三纯属名气太大所致,坡公的书法不仅远逊魏晋,就是大唐也是其难望项脊的。谢谢不说就是有宋一朝坡公不去米芾,也未必强于蔡京与薛绍彭。

排名的人不是书法高手,不从书法的笔力,笔法与书法理解分析,唯凭个人臆断好恶不足信也!

书坛公认的十大行书排名靠谱吗?

所谓的“十大行书”,名列前三位的问题不大,可以说是“公认”,至于后面的“七大行书”,多少有狗尾续貂之嫌。

中国人爱排座次,动不动就是“十大”“四大”“三大”之类。《说唐》中将天下英雄一一排名,搞出个“天下第N条好汉”,《水浒》中“英雄排座次”也是非常热闹的一章,108将排好顺序,准备“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了。

“十大行书”之说不知出于何时,但“三大行书”之说出现更早,其中《祭侄文稿》被列为“天下第二行书”,最早出自元代的鲜于枢。

对于“三大行书”的说法我是认同的。有人说,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三件作品如何分出高下?

其实,对于“三大行书”要这样去理解:

1、“三大行书”代表了三种重要的行书风格,它们并无高下之分。

《兰亭序》代表了雅士逸人的书风,《祭侄文稿》代表了圣哲贤达的书风,《寒食帖》代表了学士才子的书风。

2、“三大行书”代表了行书风格演变的历史。

行书源自王羲之,后由颜真卿在王字基础上发展出苍涩雄强的书风,而苏轼又在二者的基础上生发出更加自由的“尚意书风”。

如果这样去理解,我们就明白了,“三大行书”是一个时间轴,代表了书法史上的三种风格。

而此后的7件作品,多少有点为了取整而凑数的嫌疑。当然,这并不是说这7件作品不好,但对于100个人而言,也许有100个7件作品。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书坛公认的十大行书排名靠谱吗?

首先、你提出:书坛公认的十大行书排名,这十大行书排名顺序为:1.王羲之<兰亭序>2.颜真卿<祭侄文稿>3.苏轼<寒食帖>4.王珣<伯远帖>5杨凝式<韭花帖>6.柳公权<蒙诏帖>7.欧阳询<张翰帖>8.米芾<蜀素帖>9黄庭坚<松风阁诗帖>10.李建中<土母帖>。这10个人当中,王珣是东晋人,书名不是太大,李建中是书名最陌生之人。

虽然说以上排名没有具体考证,也没有得到中书协的承认,学院派也没有具体表态。但是排名是公认的,不可否认,它就是靠谱,非常靠谱。

遗惑的是中书协没有书法家不在排名之中,学院派也没有教授在排名之列。这就足以说明他们不发言的原因,也足以说明他们不尊重传统、不继承传统。

书坛公认的十大行书排名靠谱吗?

感谢阅读,但愿有一点点帮助。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东晋 王羲之)

《兰亭/梦》(安书楷/文)

兰亭名扬天下,魏晋风流高雅。

文书千载双璧,世人膜拜芳华。

逸少倜傥不羁,坦腹东床佳话。

书法蜕古去拙,行云流水潇洒。

生来仙风道骨,超然意气风发。

蚕茧鼠须落墨,信手妙笔生花。

崇山峻岭修竹。曲水流觞清嘉。

天朗气清观道,畅叙幽情烟霞。

感怀人生际遇,功名利禄浮华。

生死皆为虚诞,匆匆一梦天涯。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唐 颜真卿)

亲人惨戮,地泣天伤。

悲愤欲绝,痛断肝肠。

贼臣逆乱,毁我大唐。

生灵涂炭,百姓遭殃。

家仇国恨,岂能相忘?!

气冲霄汉,心驰沙场。

祭血杀敌,慰藉魂殇。

呜呼哀哉,尚飨尚飨。

丁酉国庆/安书楷《品颜真卿祭侄文稿》

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宋 苏轼)

借问明月几时有,把酒怅然问青天。

诗中仙翁李太白,词里宗师苏子瞻。

文华才情冠古今,怎奈命运总多舛。

滔滔大江东流去,英雄有泪不轻弹。

率性直言难入耳,乌史台前命一悬。

谪居黄州逢苦雨,寒食时节更心寒。

破灶空庖烧湿苇,荷锄东坡学陶潜。

悟得红尘梦一场,几度秋凉人世间。

丁酉秋月 安书楷《苏轼》

《钟繇》

钟繇楷书祖,寓隶出新芽。

划破棉丝被,掘墓寻笔法。

《王羲之》

逸少本是仙,神游山水间。

清池尽染墨,兰亭美名传。

《王献之》

大令乃奇才,书不染尘埃。

玉版中秋迹,盛名传千载。

《智永》

埋头伏案数十年,退笔成冢铁门限。

书圣后裔承家法,清灯孤影静心禅。

《褚遂良》

褚河南,书雁塔。

承晋韵,意风发。

如蝉翼,似轻纱。

洛神指,幽兰花。

质高冷,容月华。

姿惊鸿,势天马。

灵飞动,舞云霞。

通神旨,大教化。

《楷书四大家》

欧阳询,隋入唐,瘦劲严谨兵戈藏。

颜鲁公,正气强,雄浑浩然耀东方。

柳公权 ,骨力刚,以笔为谏劝皇上。

赵孟頫,学二王,行书入楷字倜傥。

丁酉初秋 安书楷《楷书四大家》

《品赵佶》

宋徽宗,名赵佶。

书与画,无伦比。

瘦金体,带仙气。

设博士,兴文艺。

才风流,非皇帝。

贼臣惑,自心迷。

政业衰,国萎靡。

金人破,千古屈。

《米芾》

宋人米襄阳,生性半癫狂。

嗜石如兄弟,摹古乱真藏。

笔锋八面扫,字势翘肩膀。

蜀素苕诗卷,天下美名扬。

丁酉国庆 安书楷《米芾》

《弘一法师/李叔同》

清微淡远,不着尘烟。

瘦劲通达,平和内敛。

悲悯苍生,心灯点燃。

无上清凉,沉静安然。

品弘一法师书法有感

钟繇字,楷之宗。

留三表,书中龙。

换鹅帖,是黄庭。

存玉版,王大令。

二王脉,隋智永。

董美人,曼妙生。

唐小楷,灵飞经。

赵孟頫,文征明。

丁酉秋月 安书楷《历代小楷歌》

书法是个啥,通俗也高雅。

文人抒才情,孩童亦涂鸦。

一点阳春雪,一捺下里巴。

点点笔画间,血脉是中华。

仓颉始造字,天惊鬼神怕。

殷商契甲骨,书法之萌芽。

周兴八百载,钟鼎颂华夏。

秦朝平六国,小篆统天下。

程邈作徒隶,拨冗去繁杂。

隶为分水岭,方块符号化。

东汉至极盛,有三颂摩崖。

隶生草楷行,书苑绽奇花。

书法是个啥,内敛也潇洒。

静时空对月,动时似万马。

黑白凝万象,苦乐由心发。

神采飞扬处,笔笔是年华。

丁酉秋月 安書楷《书法是个啥?》

书法百花园,辉煌亦灿烂。

名家似瀚海,碑帖浩如烟。

甲骨开先河,钟鼎雄浑赞。

石鼓启上下,李斯普小篆。

程邈作徒隶,兴盛至东汉。

简牍呈古意,率真金不换。

曹全多瑰丽,方拙有张迁。

礼器弘圣道,三颂纯天然。

张芝开新茂,皇象急就传。

陆机平复帖。索靖月仪篇。

钟繇小楷祖,三表朴茂端。

羲之圣手出,兰亭至峰巅。

黄庭来换鹅,十七为信笺。

奉橘平安俊,快雪映丧乱。

大令中秋迹,一笔情怀显。

玉版十三行,秀美丽人纤。

清雅地黄汤,洒脱鸭头丸。

王氏多才子,王珣留伯远。

南方有二爨,北方魏碑连。

摩崖瘞鹤铭,磅礴云峰山。

大气郑文公,墓志有元玄。

龙门二十品,张君清颂范。

隋之龙藏寺,董美人婵娟。

王氏僧智永,笔冢铁门限。

初唐有四家,欧虞褚薛先。

颠张醉素神,柬之文赋缘。

壮哉李北海,绍京灵飞鸾。

更有颜真卿,与书圣比肩。

孙过庭书谱,玄秘柳公权。

洛阳杨疯子,下笔乌丝栏。

苏轼寒食帖,草绝黄庭坚。

蔡襄绵绵意,米芾爱耸肩。

孟頫承二王,玉润又珠圆。

康里杨维祯,鲜于和倪瓒。

唐寅落花诗,征明用心专。

枝山草书妙,徐渭梅花散。

黄道周王宠,其昌出新面。

王铎涨墨异,连绵是傅山。

朱耷号八大,哭笑知冷暖。

浓墨是刘墉,文治喜墨淡。

八怪皆奇人,命运亦多舛。

完白篆书著,绍基融颜变。

丁酉初冬/安書楷《品味书法/书法百花园》

书法一难,天赋不高。

书法二难,难在坚持。

书法三难,难入古意。

书法四难,难出新风。

书法五难,浮躁功利。

书法六难,流于时弊。

书法七难,狂怪忽悠。

书法八难,归于自然。

书法之难也,或曰非技法之难也,而是品格之难也。品格者,心性也。

古之善书者,多不以书技为生,游于书外。性情挥洒,自然潇洒,虽人生际遇不同,然终究文韵深厚,感生活之得失,得自然之造化,可谓人书合一也。昔书圣作兰亭集序,放浪形骸,洒脱不羁,试问,右军书时想其名利哉?颜鲁公祭侄文稿,悲愤欲绝,正气大气与家仇国恨融于笔端,试问,鲁公书时想其名利哉?东坡书黄州寒食帖,红尘舛逆,人情冷暖,尽收心内,寒食苦雨,寂寥凄惨。试问,东坡书时思其伯仲乎?

今之习书者,若只为功利,不敬先贤,谋营光环,故作玄虚,以惑世人,此非书法之本真也。

或曰,余欲钻营而不得其法,谋营光环而不得其道,天赋卑微也。然,书者必奢其名利乎?

守一抹斜阳,对一池宿墨,写心如我,静观世间之喧嚣,聊以自飨耳,足矣。

引方家同道一笑。

丁酉霜降时节,老安随笔《书法之难》。

冥冥有远祖,混沌初难猜。

洪荒出盘古,清浊分将来。

伏羲创八卦,女蜗补天籁。

炎黄仓颉字,华夏之文脉。

诗经风雅颂,诸子百家材。

楚辞多浪漫,陆离且光怪。

离骚贯千古,汨罗水徘徊。

汉赋呈瑰丽,史记列传排。

建安属三曹,碣石观沧海。

曹丕燕歌行,伊人心可待?

子建才八斗,洛神七步迈。

诸葛出师表,鞠躬尽瘁哀。

魏晋尚风韵,放浪天地外。

生性本不羁,七贤竹林呆。

嵇康广陵散,刘伶醉畅快。

陶潜绘桃源,兰亭忘形骸。

唐诗浩如烟,篇篇俱神采。

妇孺都能诵,市井皆流脍。

王勃滕王阁,秋水长天白。

骆宾王咏鹅,神童放异彩。

诗圣是杜甫,春望国安在?

三吏又三别,广厦庇寒衰。

不肯侍权贵,诗仙李太白。

梦游天姥山,笔墨上阳台。

若虚春江月,昌龄叹出塞。

九龄月怀远,诗佛写鹿柴。

之焕凉州词,岑参雪轮埋。

高适别董大,知章情不改。

乐天原上草,枯荣随风摆。

崔颢黄鹤楼,元稹巫山霭。

诗豪陋室铭,诗鬼非凡胎。

浩然望洞庭,小李杜名盖。

宋词品百味,豪放婉约派。

明月几时有?大江去复还?

易安醉花阴,稼轩空感慨。

范公渔家傲,岳阳楼抒怀。

三变雨霖铃,望海潮生灾。

姜夔扬州慢,秦观鹊桥爱。

岳飞满江红,放翁示儿孩。

李煜虞美人,晏殊无可奈。

元曲直抒臆,西厢牡丹开。

汉卿窦娥冤,天理岂伤害!

天净沙秋思,寂寥谁人耐?

元好问问情,生死亦尘埃。

三国多智谋,水浒重气概。

西游历磨难,红楼梦惊骇。

长江送流水,黄河浪澎湃。

薪火点点路,一代传一代。

《文脉》丁酉国庆/安書楷

《写心如我,美不可说》

——浅谈书法之精髓

个人拙见,书法之精髓为“写心如我”。

“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明.项穆)《书法雅言》

书法者,书正气,法天道。历史上无论是远古幽冥的甲骨文,还是古拙朴茂的金文,也无论是雄浑超迈的摩崖石刻,以及书圣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苏轼等历代名家的法书墨宝,虽气质形态各不相同,然而,其综合展示给世人的皆是“美”,他们都是从传统文化这片肥沃的土地里酝酿,生发出来的奇葩。或许这个“美”是表象的,直观的,更深层的应是每个人内心心灵的外化和绽放,即“写心如我”。

浅显来讲,好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单纯的好看,而是要具备高超的技法、灵动的线条、真挚的情感和不朽的灵魂,写心如我,而非我。每一幅,每一篇书法作品背后,都有着不同寻常的身世和经历,或荡气回肠,或惊心动魄,或悲愤交加,或沉郁顿挫,所承载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精气神,都是人书合一。

写心如我,美不可说。不妥处,多海涵。

丁酉中秋时节,老安草就,随心一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