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明知阿斗是一坨扶不上墙的烂泥,可为什么还会一心一意的辅佐?

阿斗确实不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只能算是一个平庸的俗人。这种情况诸葛亮当然是知道的。却还是一心一意辅佐他。这种情况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因为诸葛亮没有其它选项。一心一意辅佐刘禅是他当时情况下唯一正确的选择。他没有其它选项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诸葛亮自己的平生志向和人生定位决定的。二是他自己的能力和现实情况决定的。这两者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下面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谈一下。

先说平生志向和人生定位的问题。诸葛亮世家子。我们在初中时学的《隆中对》中说他躬耕陇亩,就以为他是农民出身,其实是不对的。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官的。他父亲死的早,由他的叔父诸葛玄扶养。这种情况在魏晋时期是很多,王羲之大概也是这种情况。诸葛玄和袁术的关系很好,就派他做了豫章太守。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才在隆中隐居的。或许是父祖的从政经历得到了经验。所以,诸葛亮的自身定位,不是很高。自比管乐的本身,就说明,在他的内心,只想当一个名相,或是名将,抑或出将入相。这一点,他做到了。从他这个人生定位上来看。比之曹操,袁绍,刘备等人,还是低了不少,这些人是志在天下的。而诸葛亮的人生定位,从一开始就是以将相为目标,而不是王天下。

再说一下诸葛亮的能力问题,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成为四大名著之一后,诸葛亮的能力,已经被神话了。毫无疑问,诸葛亮当然是厉害的政治家。但他的实际能力,并没有达到三国演义描写的那种程度。《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诸葛亮有这样一段评价,应该比罗贯中更客观一些:

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以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已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理政,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诸葛亮是一流政治家,都不是一流军事家。他的水平和管仲萧何是差不多的。但是,管仲和萧何知道自己军事方面不行,于是,就让韩信、城父来做有关军事上的事。可是诸葛亮当时找不到这样优秀的军事家。所以,虽然他很聪明,但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种评价。应该是比较公允的。也就是说,优秀的政治是不必事事躬亲,会用人才是关键?没有人才可用,只能归之于天命。

明白了上边这两点,就可以知道,诸葛亮尽心尽意辅助刘禅,是他唯一的选择,也是理智的选择。

刘备在托孤的时候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回答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诸葛亮说到做到。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诸葛亮真要自取,之后如何呢?说白了,在天下未定之前,平定天下是第一要务。想其它的没有意思。

由刘备对诸葛亮的托孤,让我想到了几年前的一个经济热点事件。这就是黄光裕和陈晓的故事。我们假设一下,黄在入狱前对陈晓说:陈晓啊,你的能力很强啊!我入狱后,如果我老婆孩子可以的话,你就帮帮他们。如果不行,国美你就自己拿着行了。陈晓会怎么说呢?不知道。但是,陈晓在黄光裕入狱之后,确实迈出了“君可自取”的步伐。事件的结果,大家都清楚了。我也不必多说了。

就三国时期的三股政治势力来说,蜀汉是最弱的。曹魏是最强的。刘备死后,诸葛亮当了蜀汉的家。曹魏在司马懿收拾了曹爽之后,司马家控制了政权。假如曹魏的政权在被司马家取代之前,被其它政权灭掉了。那时,我们评价司马马家时侯,应该也是把他们当成曹魏的忠臣了。这种情况,古人早就看到了: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设使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不过,诸葛亮父子的忠诚,却是真的。在蜀汉灭亡的历史关头,刘禅投降了。而诸葛亮的儿子和孙子,却都为蜀汉战死了。他们的战死本身也说明了,他们对这一政权的忠诚。

问题基本上回答完了。再说几句关于刘禅的话。做为帝王,刘禅是平庸的。但是,蜀汉的政治,虽标榜汉室正统,但在本质上,也不过是一个地方政权。刘禅既没有平定天下的雄心,也没有能力。得过且过,也是很自然的。因为他屈膝投降,很没骨气,在人格上被人瞧不起,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了。

陆游在四十七岁的时候,到四川做官,路过白帝庙,曾写过一首诗,把刘禅与公孙述做比较。其中有“邦人祀公孙,力战死社稷。上陈跃马壮,下斥乘骡昏”等句。同为在蜀地当过帝王的人物,公孙述(也就是白帝)为了国家力战而死。而刘禅乘着骡车投降了。陆游对他这种没有人格的举动,表示出深深的鄙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