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易经》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周易》与《易经》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周易》与《易经》没有区别,就是一个东西。如果硬要找点区别的话,那就是《周易》突出的是此书的时代性,也就是成书的时间。而《易经》突出的是此书的经典型性,突出了它在现实中的重要作用。

看了一下前边网友的回答,五花八门,说法不一。这一方面说明了现在对传统文化和经典感兴趣的人很多。同时也说明了易经本身的复杂。

它开始的时期就叫做《易》,既有变化之意,又有简易之意。《说卦传》说它,时历三古,人经四圣。是说《周易》的发展到成熟是经历了上古时期流传了很长时间才形成的。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夏代的《易》,称为《连山》,商代称为《归藏》,到周代就称为《周易》了。

我们都知道周易是有六十四卦,以乾卦为开始。而连山易是以艮卦为开始,有山之出云,连绵不绝之意。而归藏是以坤卦为开始,我觉得应有厚德载物之意。许多人说连山与归藏己经失传了,我觉得说失传有点不准确,应该说是在易学的发展过程中,前边粗浅的成果,随着发展被后来精细的成果所替代似乎更准确些。

周文山被拘在羑里推演的六十四卦,这时的六十四卦才基本成形。那么,在连山的阶段,大概也就八卦而己。

从八卦发展到六十四卦,经过四位圣人的努力。他们分别是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伏羲画八卦,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周公整理卦爻辞,孔子写《十翼》,易经基本就成形了。十翼其实就是孔子读《周易》时的心得体会,经过孔子体会过之后,周易就从一本算卦的书,变成了一本哲学书,成了经典,于是,就变成了《易经》。

孔子整理六经,确立了它的经典价值。但人们在引用它的时候,一般只说《易》曰,而很少说易经曰或周易曰。可见这两个名字不过是一个东西的两种叫法而已。

《周易》经孔子编订之后,并非就此完全定型,而是在不断的继续发展之中,汉朝的京房,宋朝的邵雍,周敦颐,朱熹等都对《周易》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周易》与《易经》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说起《周易》与《易经》,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回事,但具体说来《周易》与《易经》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何为易?易就是变化。《周易参同契》说:“日月为易,刚柔相当。”后汉郑玄说:“易者日月也。”何为经?经的原意为织布机上的竖纱,又指义理、法则,典范的著作。《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虽然是卜筮之书,但其内在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逻辑体系,却构成了中国传统的哲学和文化体系。易的起源,传说远古时期伏羲氏观物取象始作八卦,显示了宇宙本体及自然体象之功能,揭示了宇宙万事万物之原理。

易有三种,我国古代有《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这三个都是讲阴阳变化的,所以叫作易。这个解释看来是很合理的,也已经被历代人所接受。《易经》是我国古代最古老的文献之一,集合了这三个易在内,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连山易》是神农时代的易,为夏代人对易学的总结,据说是由神农氏所作。神农氏也称连山氏,是古代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相传伏羲氏所作的“易”,经过19代传承之后到了神农氏,神农氏对易象的运用进行了推广。《连山易》的八卦图,称为先天八卦图,以艮卦为首,主要讲阴阳卦的对峙,并运用阴阳消长的原理来解释事物,以此为中医奠定了基础。

《归藏易》是黄帝时代的易,为商代人对易学的总结,据说是黄帝所作。黄帝号轩辕氏,又号归藏氏,传说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易学的发展从神农氏经过8代传承后传到黄帝,黄帝别于连山重仰观天法而主变,偏重俯察之地方而主藏,作《归藏易》,以坤卦为首卦。《归藏易》的八卦图称为中天八卦图,讲阴阳调和,以地包天,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阳变阴合,乃能生生化化。《归藏易》对后世影响很大,对于文字、音律、文、五行、干支、历算、礼制等文化,特别是中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历史久远世事沧桑,《连山易》和《归藏易》早已失传,最后只有《周易》流传至今。

《周易》是周代人对易学的总结,是周文王、周公、孔子所作。《周易》分《古经》和《易传》两部分,《古经》是本文,由卦辞和爻辞组成,《古经》六十四卦卦辞,为周文王被囚羑里时所作,卦爻辞后来为周公所作。阐释《古经》的《易传》,由“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等十篇文章组成,为孔子及其后学弟子所作。文王所画的八卦图,称为后天八卦图,首卦为乾。后天八卦图讲流行,形容如水之流动,用以表示阴阳卦之间相互依存。《易传》是打开《周易古经》的金钥匙,他以阴阳辩证的哲学观念阐释《周易》,使《周易》上升到更广阔的哲学领域。

《易经》原是上古卜筮之著述,在商末周初之际,经过周文王的整理,将其引入了“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八卦、六十四卦是占卜用的,但卦中包含着哲学思想,体现出一种朴素的唯物论观点。500年后经过孔子及其后学弟子传述,他的哲学蕴涵才被揭示出来,为众人所知晓。又经过历代众多学者的研究,使《周易》成为中华文化的最高典籍。易学揭示天地自然及社会发展变化之规律,对儒、道、墨和诸子百家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影响。易学就像一个万花筒,其博大精神的原理在各门学科都得到广泛运用,如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历法、数理、生物、音乐及军事、医学、武术、气功等方面都与《周易》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

喜欢本文请关注,觉得不错请赞一个,谢谢。关注我头条号[每日精彩无限]可以每日推送给您更多相关信息。

《周易》与《易经》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谢邀请。首先应指出,巜易经》与巜周易》的问世是中华文明的奇迹。其次应指出,两者之间有重要的区别,但又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分述于后:O一,《易经》是从众多占卜活动中脱颖而出的象数模型。中华先人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观察天地自然变化,根据万物类象,首先用八种符号代表八种自然现象,这就是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这就是最先的八经卦,后来人们将两卦轮流相重又得到64个别卦。巜易经》的问世经历了从巜连山》到巜归藏》,再由《归藏》到巜易经》的演变过程。巜连山》中以山为尊,在卦序排列上以艮为首卦。巜归藏》中以地为尊,因此在卦序排列上以坤为首卦。由于社会的发展由母系社会转变到父系社会,因此,在巜易经》中以天为尊,卦序的排列以乾为首卦。巜易经》的发展,在时间上经历了从三皇五帝到殷周的漫长岁月。在成书的过程中经历了巜连山》和巜归藏》这两部演变过程。O二,巜易经》成书于殷周之时,七八百年后的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等人根据巜易经》卦爻辞的内容写了巜易传》。其中包括巜彖》上下传,《象》上下传,巜系辞》上下传,巜序卦传》,巜杂卦传》,巜说卦传》,《文言传》,又称十翼。巜周易》书名最早见于《左传》。我们知道,巜易经》是一部信息预测的经典,巜易传》则全面揭示了巜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周易》将这两部经典融为一体,从此使其成为一部集象数和义理于一身,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一体的哲学经典!O三,巜周易》问世以来,在象数易方面,以京房为代表的八宫排列六爻预测法,和以邵雍为代表的卦象预测法,极大增强了易经的预测功能!而以王弼和程颐为代表的义理派。以及兼顾象数与义理为一体的朱熹等,都为《周易》的普及和应用做出很大贡献!也展现了巜周易》的科学价值。O四,与巜周易》发展的同时,也曾有其它占卜形势同时存在,商朝时曾走红一时的龟卜,(司马迁曾著巜龟策列传》)。后来又有巜灵棋经》占卜法的运用。此后又有大小六壬课,紫微斗数,太乙神数等问世。历史发展到今天,有的占卜法早已消亡,有的也逐渐被淡化。只有巜周易》,虽几经沉浮,但仍以其具有科学值价的强大的生命力,走向世界,她像镶嵌在世界东方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放出灿烂的光芒!

《周易》与《易经》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呀:《易经》和《周易》的区别,就像「水果」和「苹果」,「人」和「女人」、「酒」和「茅台」的区别。想要透彻的了解这个问题,就必须要了解中国经学史。下面我就对中国经学史的基础,做一个系统性的浅说,这个答案就不言自明。

如果嫌长,可以只看黑体字重点。

所谓的「经」,最开始就是指先秦诸子百家纲领性的学术文献。

如《道德经》、《皇帝内经》。

先秦孔子儒家学派,主要传授的【六艺】和相传是孔子整理集结的【六经】:
  •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
所以,《六经》是儒家的教科书,那么:
  • 第一,既然「六经」是「教科书」,就涉及到怎样正确理解经文的问题。

  • 第二,因为六经都是比较古老的语言写成,比较晦涩难懂。如最晦涩难懂的《书经》,很多章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两朝。
  • 第三,我们知道孔子是有教无类,首次将贵族教育普及到平民阶层,但是,当时贵族和庶人讲的话不一样,而且当时「言文分离」,《六经》都是所谓的【雅言】记载的。

所以,从先秦到明清,就有不少学者为【六经】做阐发、注解、诠释。

在原始【经】的基础上,形成了庞大的「经、传、笺、注、疏、正义、章句」文献。

如《春秋经》除了《春秋》,还包括《春秋三传》:

《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指的就是注释《春秋》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夹二家已失传。

正是因为《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很难理解。

汉代汉武帝时候,独尊儒术,儒家大翻身,成为官学,儒生集结整理儒家文献,《乐经》经过秦代焚书和战乱已经散佚,一共也就是《五经》。

当时朝廷设立「五经博士」,比如我们所知的董仲舒是【春秋经博士】。

我懒得打字,引用复旦大学经学史专家朱维铮先生的论述:引自:朱维铮. (2002). 中国经学史十讲. 复旦大学出版社.页2

后来加上《孝敬》《尔雅》……等儒家著作,唐代形成了《九经》,宋代产生了《四书》的概念,到明代形成了所谓的《十三经》。

综上所述:

1、汉语中的【经】、【经典】,广义上指诸子百家的核心学术文献,狭义上就是专门指儒家的传授讲学的文献,古人读书的「教科书」。

后世【经典】的意义进一步的泛化: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典范性、权威性的,经过时间的沉定的传世之作就是【经典】。

2、先秦的儒家文献【经】按照文献性质可以分为六类:《易》《书》、《诗》、《礼》、《乐》、《春秋》。

3、到汉代《乐经》失传,经过儒生整理儒家经典就只有五类,也即《五经》:《易》《书》、《诗》、《礼》、《春秋》。

也有说《乐经》被编入《礼经》中。

那么,《五经》或者《六经》这几类文献分别是怎样的性质呢?

古往今来,有很多人都做过定义,我引用以下几种:

先秦 《庄子》:

  •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
  • 《礼》以道行;《乐》以道和;
  • 《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汉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
  • 《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
  • 《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
  • 《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
  • 《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
  • 《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汉 扬雄《法言》:
  • 说天者莫辩乎《易》;
  • 说事者莫辩乎《书》,
  • 说体者莫辩乎《礼》,
  • 说志者莫辩乎《诗》,
  • 说理者莫辩乎《春秋》。

最通俗易懂的解释、概括归纳,我还是引用顾颉刚先生的:

引自:顾颉刚. (2009). 中国史学入门(大家小书). 北京出版社.页28-37如果你还是一头雾水,我就用最简单易懂的话,归纳一下《五经》文献性质:

《易经》是占卜术数之书,相当于上古的「自然科学」一类的文献。

《书经》是记录上古君王言论的文献,相当于领导人讲话,比如《邓小平文选》之类的文献。《尚书》的称谓是汉代才有的。

《诗经》是上古各个诸侯国中广为传唱的诗歌,相当于今天流行歌曲的歌词。

《礼经》是记载上古国家制度、礼仪规范的文献,相当于今天的宪法之类的文献。

《春秋经》就是记载历史的编年体史书。

知道了经学基础知识以后,我们再来谈周易和易经的区别。

【易】之思想的核心就是八卦,八卦的创始人,传世文献记载不一,多认为伏羲所创。

当然伏羲是传说人物,肯定不足信,不在讨论范围之类。

《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易,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我们常说【三易】,也即夏、商、周三个时代的:《连山》、《归藏》、《周易》。

【三易】之间的区别说简单一点,就是夏、商、周三个不同时代,不同占卜方法。一般人知道这一点就够了。

想知道更学术一点,我还是引用专家的论述:

引自:徐敬修. (1926). 经学常识. 大东书局.页12-14由于《连山》、《归藏》失传已久,所以,现在说【易经】就等于是说《周易》。《周易》相传是文王姬昌所做,《周易》又分为【经】和【传】两部分:
  •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 《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前面说了,【传】是对【经】的注释和解读。

《汉书 艺文志》的对《六经》排序是:易、书、诗、礼、乐、春秋。所以《易经》是群经之首。

那《易经》为什么是「群经之首」呢?

因为《易经》是中国人最原创、最古老的哲学思想,贯穿中国思想史几千年,后世的儒家、中医、道家等各种思想体系,源头都可以追溯到《易经》。

所以,《易经》相当于西方人的古希腊哲学,犹太人的《摩西五经》,印度人的《吠陀》,是中国人的信仰之源和思想之源。是我们这个民族区别其他民族最根本的地方。

----------------------------

综上所述:【易经】是一个抽象的集合概念,指八卦卜筮之类的所有著述,包括【经】和为【经】作的传、注。《易经》包括【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由于《连山易》《归藏易》散佚丢失,只剩下《周易》,那么《周易》就和《易经》等价了。《周易》是周文王姬昌的占卜著述,后世为详尽的阐发其思想,为之做的「传、注」就叫做《易传》。

这就好比:

  • 一个家庭(易经)中有弟兄三个(三易)。
  • 老大(连山)、老二(归藏)都丢失,只剩下老三(周易)。
  • 那么,老三和老三的生的儿子(易传)无疑就能代表这个家庭。

《周易》与《易经》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周易是周而复始与周天子的周没关系。易经也是周而复始,只是名不同,年代注解卦位不同。有用来占卜,有来用风水,有来用布阵,有来用婚配,有用来历法,有用来算命,各有各的用法。如国语,语文,一个意思,只是课文有变动而已。都是文化内容。万变不离其宗。万法归宗阴阳也。

《周易》与《易经》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易经》原属筮算之书,是三大经传中唯一存世的(其他二部分别为连山与归藏)。易经之筮术是以一种叫蓍草为材料(以龟骨者称卜术),通过大衍算法:即大衍之数五十,用其四十九,分二以两…共计十有八变而成卦。易经只有卦象`卦辞、爻辞,通过所成卦象对照卦爻辞判吉凶。而《周易》则包括《易经》和《易传》。传部分是孔子及后世所著,共七种:《彖辞》、《象辞》`《文言》`《系辞》`《说卦》丶《序卦》、《杂卦》,它们对经进行了解释和进一步发挥,使易经充满智慧哲理,成了中国文化的经首地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