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可以接受赵本山把农民无知和歧视残疾人的小品搬上春晚,却接受不了周立波的调侃?

赵本山年年这样为什么骂声很少,周立波就因为一句话骂声很多?

把两位艺术家拿来比较一下,确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赵本山确实称得上是农民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聪明的商人。他是从农民中走来,并反映农民生活的艺术家,他对农民的生活有切身的感受和深刻的体验,所以他的小品反映农民的形象都比较真实,那怕是表现农民的缺点,也能引起广大农民的共鸣。所以,他一出现,就引起了极大的欢迎。

赵本山早期的小品,思想内容都是比较积极向上的,反映了农民的喜怒哀乐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很有感染力。比如《我想有个家》《相亲》《小九老乐》,《昨天、今天、明天》都充满喜剧感和正能量。赵本山凭着在春晚舞台上优异的表现,迅速积攒了人气。聪明的赵本山利用在央视积累的无与伦比的知名度又创建了自己的文化公司。这样,他从一个艺术家转型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

巨大的成功让赵本山产生了巨大的自信,随着这种身份的转变,赵本山自身的形象和舞台形象都慢慢的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从小品《卖拐》而初见端倪的。之前的赵本山是一个憨厚纯朴,又有点狡猾的农民形象。从卖拐开始,他的形象逐渐向大忽悠、江湖大佬的身份转变。这时,他虽然还穿着农民的衣服,说着农民的话,但在本质上,他己经不是个农民。

《卖拐》之后,赵本山连续完成了忽悠三部曲。进一步固化了大忽悠的身份定位。也就是在《卖拐》之后,个别有识之士对赵本山小品的思想倾向性提出了质疑。如果说卖拐现场演绎了一个骗子的行骗过程,让人避免上当的用意是积极的,那么小品中体现出的情感倾向性是有些问题的。

文艺作品无论什么形式和内容,都应表现出对真善美的歌颂与褒扬,对假恶丑的批评与鞭挞。可是,朋友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你看了忽悠三部曲之后,对骗子恨吗?显然不会。不但不会,反而觉得骗子很可爱。而被骗的受害者却有点面目可憎。这算不算价值观上的错乱呢?

这些问题,大概还是有人向赵本山提出来的。但赵本山都并不以为然。在网上看到一个他接受媒体采访的视频,他说:人们一天工作够忙够累的了,看个小品就是为了哈哈一笑,放松心情。去讲些大道理很没意思。他的意思大概是说,只要能把观众逗笑了就是本事。

忽悠三部曲之后,赵本山在央视继续红火了几年,可能正是他内心觉得逗笑观众就是本事的指导思想,使得他之后的小品向着低俗化的道路上狂奔。赵本山是可以不理会作品思想性的,但央视不能不理会。这就是他的小品这几年没入选春晚的原因。

回到问题本身,为什么赵本山的小品中反应了许多农民的缺点,却没有引起农民的反感?这是因为,赵本山自己就是一个农民。虽然后来的他变成了大腕,可是他的处事方式,行为原则,始终还是农民式的,他反应的农民的缺点类似于自调侃。观众们在心里把他当成自己中的一员,自然也就不会反感他了。

周立波的情况与赵本山是不一样的。他开始以海派清口为人所知时的定位就不是低层定位。当他以城市上流社会的身份对底层进行调侃的时候,凸显了对自己身份上的优越感,这就很容易引起普通人心里上的反感。另外,周立波自己做了不少有悖公序良俗的事情,也是引起人们反感的另一个原因。也就是说,自己本身这么多毛病,还如此高调调侃别人。既然你可以调侃别人,别人难道不可以调侃你吗?中国光是吃大蒜的每人调侃他一句,就够他受的了。

再说几句题外话。我觉的“海派清口“这个概念很有些问题。一种艺术形式形成流派,是有许多条件的。比如京剧梅派,京剧是一种艺术形式,梅派是在京剧旦角的形式下具有梅兰芳个人表演风格的艺术流派。与之对应的还有尚派、程派等等。越剧王派,有王文娟的风格,还有尹派、徐派。相声有马派,候派。形成流派起码要上有师,下有徒,有稳定的艺术风格和特点。现在请问:清口是种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既然有海派,是不是还有京派?

个人觉得,所谓的海派青口,和脱口秀没有太大差别。海派青口这个概念如果不成立的话,自也不会有创始人。

个人倒是希望周立波真的能创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