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深层次的东西”是什么?

莫言作品“深层次的东西”是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真是一言难尽啊!

凡是文学爱好者,恐怕大都会读过莫言作品,既使没全读,或多或少地也会读一些。

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读莫言老师的作品。实事求是讲,那时候我是把莫言当做顶尖作家来读的。因为他的《红高梁》系列影响太大了。

那么,莫言作品“深层次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咱们还是从头说起吧。

1.从文坛的另类变成文坛的主流

作为文学爱好者,比较关注国内文学活动。九十年代,媒体还只有报纸,电视,广播。每当从这些媒体中得知有文学活动,我总要想方设法参与。

有一次莫言去我所在的城市讲学,也就是做文学报告。我由于其它事情没有赶上,后悔得不得了。但我可以从报纸电视广播中了解他都讲了什么。我记得很清楚,报纸在报道他讲课内容时,用了一个很大的标题:面向大众,背对文坛。

看到这个标题,我当时很惊讶!面向大众当然没问题。可是,背对文坛是什么意思,文坛不是党和政府领导的吗?你背对着它,你要干什么?

后来我看详细内容,莫言历数了文坛存在的种种龌龊现象,其中有各类评奖的丑闻,有某省的作家为了争夺作协主席位置而进行的拙劣表演。还有其它等等等等。他明确指出,就因为这些原因,我们才要面向大众去写作,而要背对文坛不去掺乎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

应当承认,莫言说得很充分很到位。我当时看过以后,也觉得莫言言之有理。

后来莫言得了诺贝尔大奖。一下子变成了文坛的主流。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文学活动,要能请来莫言,那是何等高雅荣光的事。如果莫言再讲上几句,就更是锦上添花了。而请不到莫言,这个活动的档次无疑降低了许多。可以这样说,莫言现在就是中国文坛的形象代言人。

所以我现在常常不由自主地冒出一个念头:现在不需要背对文坛啦?

唯一的解释只能是:文坛现在清明了,没有那些摆不到台面的事了。

2.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文学思想

还有一件事我记得更清楚,因为我当时做了读书笔记。

有一次在书店,我站立两个多小时,读完了莫言的《四十一炮》。

不能说读得很仔细,但大概意思还是读下来了。读后感非常深刻,回来就写了一篇读书笔记,把感想全写了出来。我在笔记里写道:

小说需要故事,但故事绝不等同小说。在小说中,故事是经过加工提炼后的载体,通过这个载体向读者传达蕴含的思想。而《四十一炮》的主人公一杯白水白水一杯的诉说,究竟要向读者传达什么,实在是看不出来。

大概莫言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他在这本书的后记里写道:

“这本书没有太大意义,在书里,诉说就是目的,诉说就是主题,诉说就是思想,诉说的目的就是诉说。

看到这里,我恨不得把书撕掉。

更让我吃惊的是,莫言接着在后记里说:

“思想就更谈不上了,我向来以没有思想为荣。”

看到这,我几乎要喊出来:没有思想的文学还叫文学吗!我倒希望他是酒后失言……

3.到底什么是“深层次的东西”

那年,我在同事的房间发现一本书:莫言的《生死疲劳》。

我的这位同事是高级工程师,也是基层领导,肯定是爱好文学啦,不然也不会看这本书。

我当时问他:书里都写的啥呀?

他先是想了想,然后才说:就是人变成马,又变成牛,还能变成驴。

我说:这是小说,又不是寓言,怎么会变来变去呢?

同事笑着说:你问我,我问谁呀!

我把这本书拿回房间,下决心把它看完,想看看倒底是怎么回事。可惜的是,几次三番的拿起书,看不过几页就放下了。因为实在是看不下去。

我把书送还同事。同事问我:怎么样?

我说:不行,我没有那么高的艺术鉴赏力,欣赏不了这么深层次的东西。

看都看不懂,还谈什么深层次啊!

诺贝尔奖给莫言《娃》的评语是: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历史与当下。

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我读了几十年中国小说,有古典的,有现代的,从没听说过,也没看见过魔幻现实主义。

我倒是很欣赏一位网友说的话:

一个中国人写的,反应中国精神的中国故事,其价值和深度,到底是由中国人自己来评判更有意义,还是由外国人以外国标准颁发的奖项来评判更有意义?恐怕是要好好想想的。

既然不懂,怎么回答呢?想来想去,就用那句评语来回答吧:

莫言作品深层次的东西是: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历史与当下。

莫言作品“深层次的东西”是什么?

莫言可以说把脉很精准!他很清楚文学的动向!中国刚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文学动态飘忽不定,人们意识形态缺乏主基调。西方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也看清了这一点,并利用国内的一些丧心病狂的学者,充当走狗!并在国外开设很多所谓的世界性大奖,让这些曾经在中国历次运动中受过触动的人去参与评奖。他们的评奖要求很简单、也很明了。只要是丑化中华民族、庸俗、恶习的,都有可能参与评奖!而莫言的作品却非常迎合了西方人的口味,莫言并因此得了奖,出了名。我想说的是:听其言,观其行。西方国家从来对中国持不友好态度,到今天他们仍然傲慢我们中国。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他们想颠覆中国的美梦终将成为泡影而破灭!

莫言作品“深层次的东西”是什么?

莫言的作品真的不是写给我们普通老百姓看的,我看到的是一个低级、丑陋的灵魂,且耐着性子才能看下去的,作为普通人不看也罢。

莫言作品“深层次的东西”是什么?

一部作品的好坏,看他是写给谁看的,看他对社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文艺是政治的的风向标”。在阶级社会中是没有纯文学的,它一定是代表一些阶级和一些人的利益的。莫先生的作品被几个洋人看中并发了个奖,就被国内一些“识货”的“读者”大加吹捧,深层原因,值得深思!

莫言作品“深层次的东西”是什么?

打着抗日的旗号,写着埋汰祖宗道德伦理的文章,败坏社会风气的推手,所以获得国外大奖不意外!红高粱中那种结婚路上发生的事,是对中国道德的最大侮辱跟背叛!外国人一看,如此伤风败俗,可以败坏社会风气,马上获奖扩大影响!看看离婚率,你敢说没有这种文人的贡献吗?

莫言作品“深层次的东西”是什么?

文学作品的目标是什么?我想终归莫过于表情达意。一个能够打动人,拥有广泛影响力,长久流传的作品,就应该是一部好作品。深度有多深,不好定统一标准。不过对于莫公而言,在获得诺奖之前,其作品到底有多大的影响,是不是中国近些年最好的作品,是不是最打动中国人内心的作品,似乎没有形成共识,也没人敢真正这么评价他。可是在获奖之后,把其作品推向巅峰的说法越来越多。那莫言的所谓最好,最有深度,最有人性,到底是中国人赋予的,还是诺奖赋予的?一个中国人写的,反应中国精神的中国故事,其价值和深度,到底是由中国人自己来评判更有意义,还是由外国人以外国标准颁发的奖项来评判更有意义?恐怕是要好好想想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