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真的是林语堂苏东坡传中描写的那么人品不好吗?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有关于王安石人品不好的描写吗?我觉得好象没有。
林语堂既然写的是《苏东坡传》,自然是站在在苏东坡的角度上看问题的。以苏东坡之大才得到朝廷重用,也是每位读者内心的期待。可是,王安石执政的时候,苏东坡被贬到地方做官,这大概就是王安石人品不好的依据吧?
可是,王安石不用苏东坡其主要原因是政见不同,而并非出于私人恩怨,所以和人品扯不上关系。
苏东坡一生坎坷,就是因为太聪明了。人太聪明了,大概就会不受人待见,因为太聪明了又不加掩饰,就会衬托出别人的平庸,从而使别人没有面子,就很难让人喜欢了。
《苏东坡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司马光去世的时候苏东坡一干人前去祭拜。按一般的规矩,客人拜完后,孝子是要磕头还礼的,可是当时司马光的儿子没有还礼。苏东坡询问原因时,别人告诉他,这是二程之一的程颐(字伊川)安排的。程颐的理论是:父亲去世,儿子极度悲伤,根本无法按部就班的行礼,故不用还礼。
程子的安排让苏东坡觉的很可笑,在苏东坡看来,如果真的悲痛到那种程度,不还礼也可以,如果没有到那种程度,是该还礼的。苏东坡的可爱之处,也正是可恨之处,听了人家的解释之后,来了一句:伊川真是鄙俚糟糠叔孙通。
叔孙通是汉初为刘邦制作礼仪的大儒。苏轼以叔孙通比程颐本是对程的赞许,可是加上鄙俚糟糠四字,让程颐情何以堪?
这就是来苏东坡的性格,他自己也知道,只不过本性难移罢了。他自己曾写诗说:人皆有子盼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王安石在罢相后,曾在他的老家和苏轼见过一面。二人相谈甚欢,抛开政见不谈,他们还是惺惺相惜的。相见的时候,苏东坡给王安石行礼,王安石说:礼法岂为我辈所设耶?
苏东坡一辈子遭人忌恨,比如李定之类,有些可能真是忌妒他的文才。但王安石却不存在这种情况。他无论在诗词文方面都不差,二人同时名列八大家。在学术上,宋朝除廉洛关闽之外,苏东坡有蜀学,王安石有荆公新学。也是半斤八两。王安石基本上不存在忌妒的问题。
王安石的性格是有问题的,他的问题就是执拗,在当时就被称为“拗相公“。他变法的失败,与这种拗的性格,不无关系。当他从相位退下来之后,大概就很容易理解苏东坡的灵活和变通正是自己所欠缺的。
王安石的性格是有缺点的,苏轼也同样。因比质疑他们的人品,恐怕就有点过了!
王安石真的是林语堂苏东坡传中描写的那么人品不好吗?
可以肯定说,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对王安石是有偏见的,王安石确实是一位“拗相公”但是人品和能力确实有超乎常人的地方,那么林语堂为什么对王安石有偏见呢?这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纪传体文学的性质。无论纪传体作品多么尊重个人的史实,但是都有艺术加工的成分,所以,王安石的出现是作为塑造苏东坡形象的一个衬托,这就决定了王安石是个被矮化的形象;二是历史上苏东坡确实反对王安石变法,但是王安石变法确实促进了北宋的全面革新和发展,这些事实是不因文学叙述而改变的。既然从功业上来说不能全面抨击王安石,林语堂便避重就轻,从最没有依据的伦理道德上进行批判,其说列诸事可以说“戏说”者多,坐实者少;三是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界历史上十二世纪杰出的改革家,在宋朝儒家思想超级发达的时代,怎么可能让一个道德上有瑕疵的人作为儒家形象的代表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