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状元无缘报考清北,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全才,还是专才?

今年江苏的文科状元是两名女生!第一位是来自淮阴中学的白湘菱同学,高考裸分是430分,但选修科目的历史成绩为B+!另一位是来自宿迁中学的王雅迪同学,裸分429分,语文169,数学146,英语114,历史政治双A+。历史政治双A+已经被清北“预定”,而另外一个却无缘清北。

对于江苏高考状元无缘报清华北大,许多人表示惋惜,幸好状元白湘菱同学心态比较乐观,于是引发了世人一系列的思考,到底教育要培养的是全才还是专才?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不能一概而论,要看什么阶段,对于小学到高中这个学习的基础阶段来说,教育还是应该从全才的角度来培养人才。

首先,从孩子的成长规律来讲。这个阶段孩子的心性尚未成熟,思想及人生观尚未成形,此时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接触不同的知识,可以锻炼其思维,拓展其见识,同时还能够激发孩子的潜能。

如果在这个阶段就进行专才培养,那么孩子的能力可能会只偏向于某一个方面发展,而忽视了其他才能的学习,这对他的终身成长不利,对于人才的培养不利。

其次,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各个科目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每个科目都是互相关联。

比如理科思维较好的孩子,他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有较好的发展,但是这些科目的学习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因此没有良好的语文素养,也很难在这些领域拿高分。

我曾经教过一个孩子,父亲是数学老师,这孩子从小在数学方面很有天赋,可是他不重视语文科的学习,做数学题时常常读不懂题意,仅凭自己的感觉做题,小学时期尚且能应付得了,到了初中数学成绩便明显下降了。

这个孩子在高考的时候成绩自然不佳,最后只考了一个二本b类学校。

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是应该从全才的角度来培训人才。

当然到了大学时期,那就不一样了,经过了高考,在大学的时候,我们便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有发展前景的专业来学习。

对北大,清华这些名校对学生综合素质高要求来说,我觉得无可非议,作为一个高端人才,他必须各方面的学习能力都很强。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都要非常优秀。

纵观历史上出名的才子,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十分出色,比如苏东坡,它不仅是一个政治家,文学家,他在音乐建筑、美食方面的造诣都很高。

因此,我赞成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全才的培养,虽然这样学生的学习压力会很重,但是这是时代的要求,是对人才的基本素质的要求。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知您有什么意见呢?

江苏高考状元无缘报考清北,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全才,还是专才?

江苏2020年文科高考状元白湘菱,高考裸分430分,因选修科目历史成绩为B+,目前基本上已经无缘清北。而另一位裸分429分的王雅迪,却因历史政治双A+,被清北预定。当无数网友在同情白湘菱同学时,却都在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全才,还是专才?我是这样看的。

在清北的历史上,破格录取的专才,基本上都成为行业内颇有建树之人,并且这些人大都留在了国内,非常值得人思考。

清北作为两名百年名校,历史上都有过录取专才的例子,下面我列举几个:

1、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吴晗从小就喜欢文史,便报考了北大,可是吴晗数学却考了零分,于是吴晗与北大失之交臂,然而戏剧的一幕出现了,一转身竟清华大学录取,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历史学家。

2、文学巨匠钱钟书,十分热爱文史,结果数学仅考了15分,仍然与北大无缘,可后来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了他。

3、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数学考了零分,而语文满分100分,却考了98分,因成绩突出,被北京大学破格录取。

4、作家蒋方舟,当年清华大学降60分破格录取了她。

5、第六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一等奖获得者,杭州俞舒扬高考成绩650分,排名全省4700+,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再回头看今天要谈的主角白湘菱同学,尽管她是江苏省文科状元,但是如果从破格录取的条件来看,明显缺少特别专长的学科。在同等条件下,没有专长自然就会因选修科目历史成绩为B+所拖累。

图片说明:青年吴晗

专才如今是越来越难得,极少有家长冒着风险去培养孩子专长学科,这也恰导致清北破格录取也日渐稀少。

在应试教育这条路上,如今是专才越来越稀少,纵观其原因,对于家长来说不愿意冒风险去培养孩子专长学科,对学校来说从小升初,到初升高,也都要求讲究综合素质考核,而具有专长学科的孩子,往往被定义为“偏科”生,以高分为王的时代,偏科必然在闯关过程中被淘汰。所以说,现在清北破格录取现象也日渐少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让人反思的现象。原本有不少专才,却因为培养机制不健全,最终埋没了有天赋专长的孩子,你说这是遗憾还是悲哀呢?

一味追求全才教育时,实际上仍然是一场智力比拼游戏,而培养科学技术和发明创造人才培养模式明显为短板,这才导致近代出不了大师的关键所在。

2005年7月,病榻上的钱学森先生,曾向温家宝总理感叹:“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钱老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去了,但是他的话却让无数人深思。

结合现代学校育人模式,一味追求高分数,全国都在比拼高考状元,都在比拼高考所取得的成绩时,实际上已经将高考演变成了一场十足的智力比拼游戏,而情商培养明显被忽视,再加上钱老所讲的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结果就导致现在所谓的全才中真的很难发现专才。

结束语:大家可曾记得西南联大?这所大学有多牛一看培养的人才便知,172名院士,8位两弹元勋,2个诺贝尔奖!再看南联大的教授队伍,绝大多数都是毕业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等。如此高水平的教授团队,教学内容绝对是高水平,有将专才们直接送达世界科学的前沿。

江苏高考状元无缘报考清北,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全才,还是专才?

题主,您好!今年江苏的文科状元白湘菱同学因为历史成绩为B+无缘清北,在网上引发热议,引发了人们关于我们的的教育应该培养全才,还是专才的思考。我的回答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才;如果学生能够确定自己将来发展的学科领域,我们还是应该养大学科领域的全才。

一、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不管是国家的健康发展发展,还是人才个人的健康发展都需要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侧重全面人才的培养。

国家各行各业的发展需要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健全的专业人才,而高中阶段是人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人才综合素质全面培养的关键时期,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其中某个方面可以将就的跛腿人才。

这几年以来,大家应该也看到了一些在专业上非常优秀,但是或者在抗压或者在道德或者在爱国情怀上跛腿的人才,尤其是这几年清北高端人才流向外国,深深地刺痛了国人的心。这些都是过去我们过去所谓“专才”教育弊端带来的后果。

因此,这几年的高考招生改革越来越倾向对全面人才的重视,过去那种“专业特招”的现象越来越少,甚至在很多高等学府已经销声匿迹了。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国民教育培养体系、教育评价体系和考试招生制度体系。

这个指导意见是国家教育要求培养全才的明确信号,因此,以后的高考招生都会围绕这个指挥棒来运行。所以,有些家长从小就只关注对孩子进行特长、专长教育以希望在高考招生中可以脱颖而出的做法现在应该止步了。

如果学生能够确定自己将来发展的学科领域,我们的教育还是应该培养大学科领域的全才。

为了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我国实行了高中分文理科的“专才”教育,但是,这种“专才”教育并不是真的专才教育,而是侧重大学科领域全才教育的专才教育。

这种教育方针在近几年的高考综合改革“3+1+2”模式中可以看出来。所谓高考“3+1+2”模式,其中的“3”是指语数外三门主课,“1”是指文科的历史或理科的物理,“2”是指考生必须在政治、生物、化学、地理中选择两门作为选考科目。

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选科要求,但是,几乎所有的文科招生都把历史当做是选考科目,理科招生都把物理当做是选考科目。也就是说,在高中文理科分科以前,语数外是理所当然的必须全面发展,物理和历史也是是两门非常重要的科目,也需全面发展,其他的政治、生物、化学、地理也不能忽视。

结语

清北作为中国最顶尖的两座高等学府,在高考招生过程中积极响应、落实国家关于建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国民教育培养体系、教育评价体系和考试招生制度体系的教育指导思想方面责无旁贷。这两座中国的顶级学府根据高考综合改革“3+1+2”模式,在文科招生中实行先总分,后选科成绩等级的政策,将文科“3+1+2”必考的历史选考成绩要求确定为A+也是应该。

在这种情况下,历史选考成绩为B+的江苏文科状元白湘菱同学无缘清北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根据《南方都市报》等媒体报道,考了高分上不了清北等名校的,并不只是白湘菱一人。

个人斗胆,历史选考成绩为B+的江苏文科状元白湘菱同学无缘清北应该引发的不是我们对国家全才教育方针的反思,应该反思的,恰恰是一些学校尤其是一些家长的人才培养思路。

江苏高考状元无缘报考清北,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全才,还是专才?

“教育应该培养全才,还是专才?”这个问题,涉及到的是对教育的思考,具体来说,涉及到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之一——所以,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但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对“全才”“专才”做个限定,否则,就会是各说各话,毫无意义。

全才,指的是在广阔的知识平台,多个领域才能全面发展的人才。 说白了,是什么都懂,什么都精。

专才,是指精通某一学科或某项技艺的专门人才。

一,从历史上来看,专才多,全才少之又少

从古至今,人才辈出,但我们如果用专才和全才这两个角度来看,你会发现,专才很多,全才真的非常之少,甚至,严格上来说,就没有什么全才。林语堂先生纵览中国历史,提出了10个全才型人物,他们分别是:姜尚、范蠡、班超、诸葛亮、周瑜、曹操、李世民、范仲淹、王阳明、曾国藩。

我们一大家最熟悉的诸葛亮为例,那确实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精通文学、诗词歌赋、吹拉弹唱,可谓全才。

但遑遑数千年,这样的人能有几个?

二,从社会需要看,全才可遇不可求,专才其实更重要

任何时代,全才都是最畅销的。但什么都精通的人,简直是凤毛麟角,可遇而不可求。所以,培养全才、通才这种说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而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我们其实更多的,需要的是专才,特别是在专业技术领域。前段时间,我国的火星探测器升空,就是若干专才在各自专业的领域密切配合而成的。

或许有人会反对,我们不是提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吗?那不是全才是什么?其实,这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限定了一个底线——真正的人才,岂能只是一个底线呢?

三,高考录取的本质,侧重的是公平,与全才、专才是无关的

这一次关于全才、专才的争论,是因为江苏的文科第一名白湘菱同学,因为选修课历史没有得到A+,与清北复交等知名高校无缘。

其实,对高考分数的要求、选修课登记的要求,只是一个录取的标准,这个标准,只是一种录取的要求,背后是对专业知识和相关领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可能性判断,而不是必然的判定。

也就是说,通过一次考试的分数,就能断定某人在某领域的知识能力高低吗?

再说了,考上北大的就是全才,没考上就不是吗?

总之,对于教育而言,基础教育重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高等教育,则要突出专业,至于全才,是教不出来的!

江苏高考状元无缘报考清北,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全才,还是专才?

考生白湘菱获得该省文科第一名,却因选修历史科目B+无缘“清北”,让人倍感遗憾。白湘菱说:她没想到历史成绩会是B+,比起后悔,不过她认为更重要的是“接受缺憾”。

因为她的历史科目选修是B+,所以有很多学校不能报考。在江苏现行高考政策中,高考总分480,额外两门选修不算分值、算等级。

全国C9联盟高校对江苏高考的招生政策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全都要求选修科目等级在A以上。所以,白湘菱的情况是不能被录取的。

白湘菱之前也没想到历史科目会拿到B+。以前她选修的课程从来没有这样的情况。她说:虽然意外,但后来就释然了。肯定还是有点遗憾的,但比起后悔,更重要的是接受缺憾吧!

对于这种情况,网友们都为其感到可惜。我们现在的教育,到底是应该培养出全才还是专才?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1.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培养专才,因为人的时间有限。

文理科之分,就是针对孩子的兴趣来分的,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擅长和兴趣来选择。孩子上了大学后,也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因为人们的时间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人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学完,面面俱到,学海无涯。如果只培养全才的话,最后的结果就可能是在几个领域里都象蜻蜓点水那样,出不了专家。

2.只有专才才能在一个领域里把事情做到极致。

很多专家就是在一个领域中进行深耕,最终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他们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这一个领域上,自然比那些东一锤、西一锤做事的人要更专业。这是毋庸置疑的!

比如:我们的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等等,他们一辈子从事的就是医学工作。所以,才能在这个领域中成为专家。他们为国家做出了很多贡献。如果他们又从事别的事情,那就没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在这医学上。

培养专才并不等于培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国家在培养人才的时候,有些知识是都要学习了解的,也就是必学课程,并不是闭门造车的学习。其他事什么不了解。专才是在自己的领域中持续的学习和研究,把事情做到极致。如果没有专才,人人的是全才,那就不会持续的在一个领域深入地研究发展。

因选修单科成绩遗憾错失“清北”,白湘菱曾被网友称作“史上最惨第一名”。不过,象她这种情况并不多,也是个例。没有完美的人生,人们总会犯各种错,这对她来说也是一次成长的经历。乐观看待就好!

目前,因报考学校所受限制较多,她现在志愿还没想好,正在考虑,比较纠结。她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

江苏高考状元无缘报考清北,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全才,还是专才?

讲个故事:嘉靖朝有个规定,大凡公主婚配,须选择民间英俊善良的男子,不许文武大臣的子弟娶公主为妻(大概是为了防止外戚干政,加强中央集权)。

永淳公主招选驸马,经过太监及女官的极力推荐,皇室选定了一个叫陈钊的男子,并定下了婚期。可谁知陈钊家族有严重的遗传病,并且生母是再婚,还是别人的小妾。嘉靖皇帝马上悔亲,赶紧命人在全国海选,另招驸马。最终挑中了一个叫谢昭的男子。嘉靖亲自接见,结果发现这个谢昭奇丑无比,然而婚期已到,全国知晓,最后还是把永淳公主下嫁给了谢昭。

没办法,规则而已!两个学生都是清华北大的“意中人”,无奈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初次制定的规则,往往理想化很浓。

当然不排除清华北大就是想要全面发展的学生,各科要求全A,选修科目也必须全A。这样的学生是通才,目的是保证学生各科都很优秀。可见,这个条件相当苛刻,不只是总分最高,还要求所有科目全A。

然而,一个B+就能说明是专才吗?未必,但愿学生本人不要太较真,清华北大有其不近人情的地方。也许这个规则以后会改,但是今年,清华北大不会松口的。

如有可能,建议网友呼吁一下,通过其它渠道破格录取,考这么高的分不容易,人才浪费了着实可惜,再说这规则也不完全合理。挺难的!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还是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三言两语不能说明问题,@阿奇的文化探秘,欢迎批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