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刘备在夷陵之战消灭了陆逊东吴军,孙权是选择逃跑还是死战?

孙权选择投降基本上会被刘备杀掉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这次战役,彻底固定了三国的格局。在这次战役中,刘备率领的蜀军主力,出兵东吴。而东吴派陆逊为统帅,进行抵抗。陆逊在战役初期,先撤出山林地区,固守峡口,把几百里的困难地形让给了刘备。

在双方对峙几个月后,刘备被陆逊磨得“兵疲意沮,计不复生”。再加上天气炎热,刘备将水陆军队调到岸上,选择阴凉之地驻扎。就这样,刘备建立了几十个营寨,连营七百里,给陆逊留下了可乘之机。

陆逊采取火攻,迅速的就攻破了刘备四十多个营寨,大败蜀军。刘备带领残余的少量人马,狼狈逃回白帝城。其余的蜀军,被东吴全部歼灭。史书记载:

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蜀军经过这一次失败,元气大伤。虽然经过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托孤,努力将蜀汉风雨飘摇的局势稳定下来,可是还是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能力。所以说,夷陵之战的胜负,对三国的局势影响深远。

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前,是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和准备的。他在伐魏和伐吴之间,最终还是选择了伐吴。这是因为,在地形上,蜀汉处于长江上游,形势有利。而在将领上,在曹操死后,刘备已经成为有数的优秀将领。而东吴的都督吕蒙刚死,遍观东吴,已经没有可以和刘备相提并论的将领。再加上曹魏在东吴的侧背虎视眈眈,如果能够趁火打劫,东吴一定无法支持。

所以说,刘备在经过通盘考虑后,认为讨伐东吴的胜算比较大,所以发动了讨伐东吴的战争。

但是,令刘备意想不到的是,他遇到了东吴的年轻统帅陆逊。不管刘备使出什么伎俩,都被陆逊识破。刘备包围夷道的时候,东吴所有将领都要去救援,被陆逊拒绝。刘备在平地扎营诱敌的时候,又是陆逊拒绝了所有要求出击的东吴将领,拒不上当。我们可以看到,刘备的失败完全是因为陆逊。如果没有陆逊这个对手,刘备的夷陵之战很有胜利的可能。

那么,如果刘备没有遇到陆逊,战胜了东吴的军队,三国的局势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孙权的命运会怎么样,他是顽抗到底还是逃跑呢?

这个问题我们先从刘备的意图来看。刘备到底是要灭亡东吴,还是只是要夺回荆州。我们从刘备的兵力来看,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虽然进行了动员,但是率领的军队也就只有四万多人,而抗击他的东吴的军队则达到了五万多人。在兵力上,刘备反而处于劣势。

要依靠这样的兵力来消灭东吴是很难的。刘备即便是消灭了孙权的部分军队,但是,自己的军队也会遭到相当的损耗。要消灭孙权,又要保证占领区的控制,还有防备北方的曹魏。这点兵力是远远不够的。从这方面来说,刘备的战役企图还是以夺回荆州故地为主。至于下一步的行动,视情况而定。

在刘备的军中,为了在胜利后迅速接管荆州,还带来了一整套的荆州行政班子。这些人,出于对他们的安全考虑,刘备把他们安排在危险性最小的黄权军队里。没曾想,因为后路被切断,无法撤回的黄权带领他们投降了曹魏。

这一大批人才的归顺让曹丕十分高兴。他举行了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封赏行动。史书记载,当时这批人有黄权及领南郡太守史郃等三百一十八人。在这些人人中,曹丕除了封黄权为侍中镇南将军、列侯外,还封了史郃等四十二人皆为列侯,为将军郎将者百余人。

从以上的种种迹象可以表明,刘备当时的战役企图是先击破当面的吴军,收复荆州。剩下的行动要看形势决定。这个形势最主要的因素,是看曹丕的动作。

在刘备和孙权的战争中,起最决定性的因素是曹丕的态度。但是,曹丕对刘备的威胁要比对孙权的小得多。由于刘备占有地形的优势,曹丕对于在山谷中的刘备军队,中间又隔着东吴的军队,基本没有什么行动的手段。但是,如果曹丕向东吴动手,那样,曹魏军队就可以直插东吴的侧背,占领东吴的核心地区。这样一来,东吴就面临亡国之灾了。

在刘备战胜东吴,占领荆州后,整个局势就要看曹丕的动作了。如果曹丕趁火打劫,夹击孙权,那么孙权就只有死路一条。而如果曹丕不攻打东吴,甚至从襄樊威胁刘备,那么刘备只能止步不前,固守荆州。

我们从历史上的情况来看,曹丕不攻打孙权的可能性很大。因为刘备的政治口号是“汉贼不两立”,他和曹丕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而且孙权当时已经公开投降了曹丕,曹丕刚刚登基,为了树立威信,不会在这种情况下去破坏降约。因此,曹丕不会攻打孙权,他反而会暗中支持东吴,继续坐山观虎斗,准备渔翁得利。

刘备也是一个枭雄,他在继续攻打孙权的时候,会仔细考虑一下后果。依靠他的兵力,既攻击东吴,又防备曹魏,是力不从心的。因此,在夺回荆州之后,刘备会停止攻势,坐观其变。

这样一来,孙权没有亡国的危险,自然不会逃走。他会纠集最后的力量,在曹丕的暗中帮助下,和刘备抗争到底。而曹丕也乐得坐山观虎斗,看刘备和孙权两家斗到底。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如果刘备在夷陵之战消灭了陆逊东吴军,孙权是选择逃跑还是死战?

我们常说别人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柴窝。在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还是比较气势的比较心安的。三国时期,如果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取胜,消灭了陆逊军,那样情形又会如何呢?

我们可以想象的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刘备及时收手,与前来求和的孙权言和。刘备消灭了陆逊军,占领了荆州全境,孙吴恐慌,毕竟北边曹魏也不会真心帮东吴的。孙权必定派使者向刘备求和,承认荆州完全归刘备。刘备也见好就收,与孙权讲和,达到蜀汉利益最大化,这样对蜀汉来说恐怕是最美好的结果了。二种是刘备继续进攻东吴。夷陵之战后,刘备面对孙权的求和置之不理,一心想灭了东吴。这时的孙权,面对危局,一定会向曹魏纳地称臣,要求曹魏出兵攻蜀汉。曹魏面对刘备强大的攻势,如果听从孙权的请求,派大军从荆州突袭蜀汉军,刘备军必腹背受敌,虽为得胜之兵,也难敌魏吴两路军的进攻,必败无疑。刘备败,蜀中危,这就看诸葛亮等防御蜀汉的能力怎么样了,如果不行,蜀汉有灭国之危,如果能顶住两国进攻,蜀汉也只能蜷居益州之地,或拥有像刘备死后真实三国时的蜀汉统治地域,或还不如真实的统治地域,那样也只能苟延残喘了。三种是刘备继续进攻东吴,曹魏不帮东吴攻打蜀汉。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孙权只能组织东吴全国力量,背水借一,与刘备对抗。曹魏如果不趁势进攻东吴的话,刘备军也难灭东吴,打的最后结果,也只能是两败俱伤,最终还是握手言和。在两败俱伤之时,曹魏如果突发大军进攻孙权或刘备,其结局也许还和赤壁之战结果一样,也许会让曹魏一统天下,其结果真的不好预测。曹魏如果趁刘备大败东吴之时,也突然大举进攻东吴的话,东吴就岌岌可危了。孙权如果组织全国力量抗御得力,也许还不致灭国,如果不得力,那就有灭国之危了。东吴灭国,曹魏和蜀汉就会爆发战争,至于鹿死谁手,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鉴于以上推测,刘备如果在夷陵之战消灭陆逊军,作为东吴之主的孙权,一定不会马上逃跑的,就是最不好的情况下,东吴面临灭国之危,孙权也会尽力死战御敌的。当到了最坏情况下,国破家灭,孙权或被俘或战死,或逃亡,不过就当时情形下,逃亡也逃不到哪里去,作为孙权,如果不想被辱,还是选择战死的好吧。

如果刘备在夷陵之战消灭了陆逊东吴军,孙权是选择逃跑还是死战?

如果刘备在夷陵之战全歼陆逊五万吴军,孙权肯定会向东收缩,主动求和,争取与刘备恢复孙刘联盟。至于刘备答不答应,那是另外一回事。但孙权肯定是没有资本死战的。

▲孙权终极战略:先取荆州,再取益州,与曹操平分天下

孙权偷袭荆州前,他与吕蒙早有共识。要干就干大的,偷袭荆州得手后。保守点打,攻占襄阳、樊城,全据扬、荆、交三州,与曹刘三分天下;激进一点,攻入益州,灭了刘备,与曹操平分天下。

蒙乃密陈计策曰:“(今)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於操,何赖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权深纳其策。——《三国志·吕蒙传》

可以说,孙权的野心和胃口非常的大。

不过后来的事态发展出乎孙权预料,曹操反悔了,孙权派陈邵攻占襄阳没几天,曹操就派曹仁夺回了襄阳,并迁走了汉江以南的所有老百姓。而刘备则已有准备,孙权最后是既没有攻占襄阳,也没有攻入益州。

没有攻占襄阳的后果是什么?

后果就是孙权在没有屏障的前提下,要独自承担从夷陵到京口这一整段长江的防务。而刘备没了荆州,也不担心曹丕会打他了。他可以全力攻击孙权。此时的孙权有被曹、刘夹击的风险。

所以,孙权这个时候“怂”了,主动派人与刘备示好。表示要恢复原有关系。

不过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刘备必须要给关羽报仇,所以刘备最终拒绝了孙权。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孙权夺了荆州,他的地盘和实力固然加强了,但因为孙刘联盟已经破裂,他得罪了刘备。再加上他要独自承担曹魏的所有军事压力(刘备远在益州没这个压力),所以此时孙权的日子一点也不好过。

在这个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看刘备在夷陵之战假设取得完胜,孙权的下场是什么。

首先,既然是“完胜”,那意思就是说蜀汉几乎没有任何战损。冯习、张南、傅肜等将领不会战死,四万蜀兵和沙摩柯的一万五溪蛮兵也可以继续攻打孙权。

其二,孙权在丢了夷陵的前提下,江陵肯定也守不住。孙权没有在江陵死扛的资本,他只能继续往东退却,先退到江夏。也就是回到偷袭荆州之前的局面。

其三,刘备收复江陵,他就不能继续再往东突进了。因为此时的刘备,他除了要面对东面的孙权外,还要应对北面的曹丕。如果他的战线拉的太长,魏兵南下将他拦腰阶段,他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当然,这里也有另外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假如曹丕不打刘备,而是配合他打孙权,如同痛打落水狗一般,把东吴给灭了。刘备是可以继续东进,全据整个荆州的。

但如果是这种情况,孙权就刚不可能继续跟刘备死扛了。因为他没有能力同时死扛刘备和曹丕的夹击,他必须要与刘备或曹丕中的一家达成和解。

这里插一句。刘备打孙权的战略目标,历史上有共识。他可能想过灭孙权,但操作性实在是不高。所以他出兵,主要还是被形势所逼,不得不打。在他看来,步步为营,与孙权边打边谈,同时制造一些曹魏想要进攻东吴的流言给孙权,造成一定压力,争取要回一两个郡,保留未来从益州进攻荆州的桥头堡或守御屏障才是正道。

如不然,他就应该是顷巢而动,把蜀中十几万大军全部带上,而不是只带四万兵就大大咧咧的出川了。(蜀兵四万,吴军五万,孙权其实还有兵力优势)

所以我觉得,即便刘备打赢了夷陵之战,他下一步大概率也不会继续跟孙权死磕。因为他单挑没办法灭孙权,毕竟兵太少。而如果联合曹丕灭孙权,那扬州可能就被曹丕拿下了。到时候没了孙权,刘备仅靠益州和荆州很难单抗曹丕。既然如此,那刘备与其跟孙权死磕,倒不如收兵,亲自坐镇汉中,留刘禅在成都,把诸葛亮、赵云、李严等放在荆州方向。让吴懿、冯习、张南和傅肜作为机动兵力,配合他向陇右、关中慢慢的蚕食。只要拿下了北方,孙权还有什么可怕的?

如果刘备在夷陵之战消灭了陆逊东吴军,孙权是选择逃跑还是死战?

首先要说一下,刘备即使在夷陵之战击败了陆逊,也很难全歼对方。而在陆逊之后,孙权还在江陵有第二道防线,手里的兵也比刘备多,远没到要逃跑或是死战的地步。而在最不利的情况下,孙权还可以退守江东,刘备很难取得全胜。

因为国力有限,夷陵之战蜀汉参战的兵力其实很有限,按照史书记载,刘备伐吴的总兵力大约只有4、5万人加上五奚蛮夷约万人。到夷陵之战前,蜀汉大军已经深入吴境数百里,沿途留下了不少驻军,加上驻守江北预防曹魏的黄权所部,刘备在一线的部队最多只有4万人的样子。

而东吴的实力显然要比蜀汉强的多,仅陆逊在夷陵的部队就有大约5万,此外在江陵还有诸葛瑾的2万大军。在夷陵前线刘备的兵力还弱于陆逊,加上陆逊本身也是名将,因此即使刘备取胜,也不大可能全歼吴军。陆逊有机会大部分部队撤到江陵继续抵抗。

江陵是荆州的第二大城,仅次于襄阳,城墙高大,易守难攻。当年赤壁之战以后,周瑜挟余胜之威,带着孙刘联军围攻江陵,都花了差不多1年时间才打下。陆逊在和诸葛瑾会师以后,兵力还是和刘备相当,刘备想夺取江陵没这么容易。

此外东吴的实力远不止这些。孙权几次攻打合肥出动的兵力都在十万左右,因此他还有余力增援江陵。因此刘备在江陵还有很大一场恶仗要打。

即使刘备侥幸夺取了江陵,孙权也没到无路可走的地步,还可以退守江东。在夺取江陵以后,刘备在荆州就处于曹魏和东吴的两面夹击之中,不可能冒险全力东进。所以孙权一样有机会继续割据,并不需要考虑逃跑或者是死的问题。

当然,实在不行的情况下,孙权肯定会投奔曹魏。毕竟一旦刘备胜利,曹丕和刘备之间的矛盾会激化。此时孙权会是一个很有用的棋子,曹丕会加以善待,结局肯定比落刘备手里好很多。

如果刘备在夷陵之战消灭了陆逊东吴军,孙权是选择逃跑还是死战?

夷陵之战表面上是刘备发动的一场复仇大战,实际上是刘备政治生涯最后的放手一搏,刘备想趁自己人生最后的时机为他所建立的政权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打着为关羽复仇的旗号,想要夺回荆州,拓展蜀汉的战略纵深和政治前景。

荆州对于蜀汉来说,就是发展的命脉所在,没有荆州,蜀汉只能偏安一隅,失去争夺天下的资本,刘备是绝对不会允许荆州丢失的,即使冒着曹魏虎视眈、渔翁得利的风险,也要发动这一场夷陵大战,刘备是势在必得的。

刘备

可惜历史上的夷陵之战,刘备战败了,刘备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太急躁了,放弃了水军,同时让蜀军全部驻扎在密林中,才被陆逊寻找到了战机,刘备败得心不甘、情不愿的,事实上,刘备也并非没有取胜的可能。

如果刘备不要放弃水军,如果刘备不要让军队全部驻扎在森林中,如果刘备不要急于决战,而是利用孙权与曹丕之间的矛盾,无法攻下夷陵后暂时退兵,等到秋收和天气转凉快后再开战,如果刘备从南边的武陵郡入手,另派出一支军队攻击陆逊的话,那么刘备还是有可能在夷陵之战取胜的。

孙权

如果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击败了陆逊,那天下形势会如何发展?

首先,孙权是绝对不会投降的,要是想投降的话,赤壁之战孙权早就投降了,孙权的选择只有对抗到底,以孙权的特点来看,陆逊只是前线抵抗刘备的第一道防线,在陆逊身后,显然还有荆州江陵城第二道防线对抗刘备。

孙权与陆逊

江陵城是整个荆州的核心,城坚墙固,易守难攻,当年周瑜率军攻打曹仁镇守的江陵城,打了一年,还是曹仁主动弃城,周瑜才占领江陵城,可以攻城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可是如果刘备不能拿下江陵城,就无法继续攻击孙权,不过攻城战是陆战,对于刘备来说,还是有把握的。

而江夏郡就是孙权的第三道防线,这是险要的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口,是孙权利用水军所长阻击刘备的最好位置之一,刘备手下的水军实力怎么也是不如孙权的水军实力,所以刘备能不能攻下江夏郡,是能否最后击败孙权的原因,如果前面两道防线孙权都败了的话,江夏郡可能也守不住,因为军心已失。

夷陵之战

柴桑(今九江)就是孙权是第四道防线,这可是孙权最后一道防线了,如果柴桑丢了,整个江东再也无险可守,孙权就会开始向东南沿海逃走了,如果不逃,孙权将会被刘备俘虏。

同时,孙权也会不断地向曹魏求援,如同当年曹魏被孙权攻击襄樊时向孙权救援一样的道理,孙权长袖善舞,善于利用各方政治势力寻求平衡,如果刘备壮大了,曹魏也不想看到,所以孙权会拼命向曹魏示好,以换取支援,哪怕把他的儿子送到曹魏去当人质,孙权也不会犹豫的。

曹丕

所以大概率孙权就会这么做,在刘备一面攻击孙权时,孙权一面向曹魏送子为质、寻求支援,一面积极抵御刘备,至于投降,孙权的字典里应该没有这个词,他也不可能会投降,但是天下的形势如果这样发展的话,那对曹魏统一天下来说,就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当然前提是曹丕足够聪明。

刘备与孙权打越热闹,对曹丕来说越高兴,因为曹魏就是螳螂捕蝉身后的黄雀,曹丕如果能在刘备吞并孙权的过程前利用机会大举进攻,那将是曹丕统一天下的绝佳机会,这个机会连曹操都没有,只有曹丕有,但不管形势如何发展,只要刘备在夷陵之战取胜,孙权都是输家。

刘备、孙权、曹操

孙权最好的结果就是战败逃走,最坏的结果就是战败被杀,最大的可能就是被刘备赶出江东,很有可能会来到今天的台湾岛,度过孤苦的一生,而刘备则和曹丕划江而治。

如果刘备在夷陵之战消灭了陆逊东吴军,孙权是选择逃跑还是死战?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孙权无须逃跑,也无须选择死战,原因如下:

一、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目的不是灭吴,不仅仅是为关羽、张飞报仇。

《三国演义》本是小说,不能当历史看。刘备称帝后,为什么要发动夷陵之仗?绝不仅仅是手足情深。事实上,刘备和关羽、张飞私交甚厚不假,但并没有结拜一事。即便刘、关、张真的结拜了,刘备也不可能仅仅为关羽的死,置江山、社稷于不顾。刘备是卓越的政治家,绝不会过分感情用事!文友们不要被罗贯中骗了!

二、刘备要打这一仗,是因为荆州对蜀汉政权同样重要。

荆州一失,刘备疼到心里。一是大量人才、兵员、土地丧失。二是刘备和孔明定下的两路夹攻中原的北伐计划会流产。荆州一失,孟达、申耽投魏,上庸、房陵、西城尽失,这一条北伐的路断了,蜀汉只能选择后来孔明从汉中出祁山的北伐路,道路崎岖,运粮运兵都甚为困难!

三、刘备已经伐吴夺回荆州是有把握的,最多不分胜败,没想到会被火攻而惨败。

东吴的周瑜、鲁肃、吕蒙三大都督,刘备均有所忌惮,在刘备伐吴前,已死了!刘备刚刚打了赤壁大仗,在荆州也曾攻城略地,三家分荆,成鼎足之势。刘备攻益州,沒费太大气力!和曹操夺汉中,又大胜,耗退曹操,还干掉曹操的族弟夏侯渊,刘备得意洋洋,找到了军事家的感觉!加之,刘备当时手下纠集了四海精锐,虽关、张已亡,但他认为以水军见长的东吴,在没有拿得出手的大将情况下,远不是自己对手!孙权曾亲率十万之众、挟赤壁大胜余威,仍没能拿下合肥,怕他作甚?在逍遥津,孙权被率八百之众的张辽差点活捉,张辽竟吓得江东小儿不敢夜啼!所以刘备伐吴时自信心爆棚!

四、刘备明白:曹魏在侧,想坐收渔翁之利。

刘备和东吴开打,双方都有后顾之忧,不可能拼光所有血本,都知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所以,无论谁得胜,都会适可而止。刘备想打一场胜仗,逼迫孙权还回荆州!孙权、陆逊想打胜一仗,逼刘备承认荆州易主的事实。所以,刘备打败了东吴,会逼迫孙权返还荆州!东吴胜了,仍留有余地,并没有乘胜活捉刘备!刘备作战,也就七八万,估计是当时蜀汉全部兵力的二分之一!当然,刘备如孤军深入,被苏轼赞为“亲射死,看孙郎”的孙权绝不对投降!当年曹操十几万大军扑来,他都没怕,还怕老打败仗的老兵油子刘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