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大清王朝的孝庄太后,死后停尸宫中37年,康熙为何不愿将其下葬?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不是康熙皇帝不愿意为孝庄太后下葬,是因为孝庄太后不想让自己和皇太极安葬在一起,这一下子让康熙犯了难,左右为难之间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

事件回顾

康熙皇帝与孝庄太后之间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简单来讲,孝庄太后的存在,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决定了康熙能不能当皇帝,换句话来说,康熙皇帝的位子有着将近6成的概率是孝庄太后同意之下给自己的。

当然至于这一部分清朝后宫当中的争斗,以及康熙为什么当皇帝,如果把这些事情缕清了的话,恐怕这篇文章也就不用写了,我们单纯的来看一看康熙皇帝与孝庄太后之间的关系。

在孝庄太后人生最后几年的时候,因为自己本身已经患了重病,即将离开人世间,而康熙皇帝每日每夜的在孝庄太后身边,并且多次向上天祈求,希望把自己的寿命减去一部分给孝庄太后。

这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因为皇帝贵为九五之尊,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是九五之尊,现如今这个九五之尊竟然愿意损失自己的部分寿命来让孝庄太后再多活几年。

当然了,至于这一点实在是没有办法细说,毕竟人的寿命都是有定数的,孝庄太后不久就死了,可是孝庄太后临死前说了一句话,让康熙脑子一懵,并且不知道如何回答。

孝庄太后临死前只有一个要求,这个要求是一定不可以和皇太极安葬在一起,可是按照大清当时的规定而言,孝庄太后必须和皇太极安葬在一起。

没错,这就是事实

为什么这个规定很让人为难呢?换句话来说这个要求很过分吗?答案是过分而且非常过分。

康熙皇帝如果不把孝庄太后和皇太极安葬在一起的话,他需要面对三方面的阻力,第一方面是后宫以及朝中大臣,第二方面是八旗贵胄,第三方面是民间。简而言之,康熙皇帝如果真的做这样做了八成会背上一个罪名,而且这个罪名非常的大。

可与此同时,孝庄太后又是自己最尊敬最崇拜的人,现如今她死掉了,并且她最后的遗言都给自己说明了,在自己有能力完成的情况之下能不完成吗?如果不完成自己的心会安吗?

就这样纠结来纠结去,竟然纠结了37年,这也足以见得康熙当时内心的痛苦,以及根本不知道如何做抉择的苦楚。

更要命的是孝庄皇后具体安葬在哪以及如何安葬直到康熙和雍正两个皇帝交接的那个时间点才得到具体的安排的。当然了,因为这件事情已经停滞了太长时间,而且朝中大臣们也都希望孝庄太后赶紧安葬,这个时候对于孝庄太后安排在哪儿,或者把她埋藏在哪已经不太在意了,唯一在意的就是什么时候安葬,毕竟这种事情不能再等了。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撑起大清王朝的孝庄太后,死后停尸宫中37年,康熙为何不愿将其下葬?

首先说明一点,孝庄的棺椁不是在“宫中”停留了37年,而是在清东陵外的“暂安奉殿”里停留了37年。

那康熙为什么没有把老祖母给下葬了,而让她在外面逗留了37年呢?怎么能这么不孝顺呢?其实,也不是康熙不孝顺,而是孝庄临死的时候给康熙出了一个大难题,让康熙无法给孝庄下葬。

1687年12月,孝庄太后病危,康熙亲自伺候左右,为孝庄端汤端药。他还率领全体大臣到天坛去向上天祈祷,希望太皇太后的病能早日康复。

在天坛,康熙痛哭流涕的向上天诉说:“苍天啊,朕从小就没有了爸爸妈妈,从来没有享受过亲情的快乐,幸亏有皇祖母,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这30多年来,多亏了皇祖母的悉心教导,才能有今天的大清盛世,如果没有皇祖母在,也不会有我康熙今天的成就,皇祖母的恩情,我此生难报,如果有可能,我愿意减去自己的寿命,换得皇祖母长命百岁”

由此看来,康熙对孝庄的感情是非常深的,也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好孙子。

但是,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阳寿到了,并不会因为你是太皇太后就让你多活1秒。12月25日,孝庄太后在慈宁宫驾鹤归西,终年75岁。

临死前,孝庄对康熙说:“你爷爷(皇太极)的墓,已经安放很多年了,就不要再因为我去动了,如果把我运回盛京重新修建陵墓,也会劳民伤财。就不必让我和你爷爷合葬了。我心里一直惦记着你们父子两个,就在你爸爸的陵墓附近给我找个地方安葬了吧”。

这段可不是我瞎编的,《清圣祖实录》里有记载,原文如下:

“太宗文皇帝梓宫奉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安厝,则我心无憾矣。”——《清圣祖实录》

这下康熙可就尴尬了,因为按照大清祖制,帝后是要合葬的,而孝庄却明确表示,不和皇太极合葬。康熙左右为难,听老祖宗的吧,有违祖制;不听老祖宗的吧,自己则成为了不孝之人。

退一万步讲,即便不顾祖制听了老祖宗的话,那她的陵墓怎么选?清东陵内,顺治已经占据了最好的风水宝地,孝庄总不能屈尊在顺治之下。

这件事,让康熙非常的头疼,即便贵为千古一帝,能平三藩,能灭鳌拜,但是唯有这件事,康熙始终没有好的办法解决,于是,孝庄的棺椁就一直在清东陵外停放着。后来,康熙干脆把孝庄居住过的慈宁宫拆了,在清东陵外重新搭建一个一模一样的,把孝庄的棺椁放了进去,这一放就是37年。

说到这里,有人就要问了,这孝庄为什么不愿意和皇太极合葬呢?难道真的是因为不愿意动皇太极的陵墓,不愿意劳民伤财,就愿意在关内守着顺治、康熙爷俩吗?

不管孝庄是怎么想的,这种不合常理的做法反倒是引起了民间热心人士的种种猜测,总结下来,大概是有3方面的原因:

第一种,与多尔衮有私情,没脸去见皇太极

孝庄与多尔衮的事儿,你们都知道了吧,地球人都知道了。

这件事,史书上是没有任何记载的,但是在民间传的可是邪乎的很,什么太后下嫁,俩人从小青梅竹马,多尔衮霸占孝庄,孝庄为了儿子能坐稳皇位主动投怀送抱等等,说的是有鼻子有眼。

这股风,到底是怎么传出来的呢?其实都来源于清初文人张煌言的一首诗: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这首诗很明确的表达出来了一个意思,那就是慈宁宫里很热闹,为什么呢,太后要大婚了,结婚对象是谁呢,没有说,但很明显,除了多尔衮,谁还有这个资格来娶孝庄呢。

从清朝到民国,以至于到现在,这首诗都是太后下嫁多尔衮的一个“铁证”。

真的是“铁证”吗?

其实稍加分析就能发现,这首诗是有漏洞的。孝庄住的慈宁宫是顺治十年的时候才建成,而多尔衮在顺治七年的时候就已经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俩人怎么可能在慈宁宫里结婚。

再联想一下张煌言的身份,他不仅仅是一个文人,还是南明小朝廷的反清将领,所以,他写这首诗明显有抹黑孝庄的嫌疑,而且,这个人很聪明,他用写诗的方法来表达,真真假假让人难以分辨,即便有人说他是谣言,他也可以说:“我就是写一首诗嘛,属于文学创作,你们不要当真”。

因此,有人说是孝庄没脸去见皇太极这个说法,是不太靠谱的。

虽然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孝庄无论是出于对多尔衮的感激也好,对多尔衮的害怕也好,她有99.99%的可能与多尔衮搞到了一起,但毕竟这都是后人的猜测。

另外,即便俩人真的有事儿,按照当时满人的风俗,父死妻其后母,兄死妻其嫂子,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大可不必躲躲藏藏的,多尔衮连自己的亲侄媳妇都娶回去了,还在乎一个嫂子吗?

第二种,皇太极冷落孝庄多年,孝庄对皇太极已无感情

与大家想象的不一样,孝庄在皇太极生前并不得宠,也不是皇后,她只是皇太极众多老婆中最普通的一个,甚至在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的时候,重新为后宫老婆们排位置,孝庄在皇太极的5个老婆中排名第5,最后一名,只是一个小小的“庄妃”。

皇太极最喜欢的人,是孝庄的姐姐海兰珠。

皇太极为什么不喜欢孝庄呢,我们来分析一下皇太极的婚姻史。

皇太极的第一个老婆,是孝庄的姑姑哲哲,蒙古科尔沁亲王的妹妹,担负着满蒙联姻的使命,嫁给了还是皇子的皇太极,但是这个哲哲肚子不争气,嫁过去几年了,也没有生下一儿半女。

这下,科尔沁人着急了,让你过去开枝散叶呢,你这没动静,以后我们科尔沁家族还怎么混,于是,为了能早日的给皇太极生孩子,孝庄作为第二个政治联姻的道具,被送到了皇太极的床上。

孝庄倒是生了,可惜一连生了2个女儿。科尔沁人再次坐不住了,再送!于是,孝庄的姐姐海兰珠又被送到了皇太极的床上。

可能因为海兰珠嫁过人的缘故吧,比较懂男人,所以很快就获得了皇太极的宠爱,甚至宠冠后宫。海兰珠倒是生了一个儿子,但是很快就夭折了,海兰珠也因此郁郁而终。

在皇太极的心里,哲哲是皇后,是满蒙联姻的门面,不管他喜不喜欢,哲哲都必须是皇后,要不然没法给科尔沁一个交代。而海兰珠,又是自己心里的最爱,至于其他人,统统被皇太极忽视。

再加上,后来蒙古林丹汗被打败,他的妻子们纷纷投靠皇太极,成为了皇太极的妻子,孝庄更是泯然众妃中。

因此,说孝庄和皇太极没有感情,这倒是真的,算是一种比较靠谱的说法。

第三种,孝庄托梦康熙,就在清东陵安葬

这是民间的一种传说,不管真假,我们先姑且听一下。

说孝庄的棺椁本来是要运往盛京沈阳的,途径清东陵附近的时候,突然棺椁变得非常的沉,多少人都抬不动。晚上,康熙就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孝庄,孝庄说:“我舍不得你们父子俩,就把我安葬在清东陵吧”。

这种说法显然是不靠谱的,因为孝庄临死的时候明确说了,就地安葬,不运往盛京了,康熙不可能去违背孝庄的意愿的。

这也就是农民大哥们,端着碗蹲在太阳底下,侃大山、吹大牛用的,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一说一乐的事情,不必当真。

不管什么原因,反正这孝庄的棺椁在清东陵外一放就是37年,康熙不发话,谁也不敢去动,直到康熙死,这件事都没有解决掉,也不知道九泉之下,康熙见了孝庄以后会怎么给孝庄说,估计劈头盖脸一顿骂是少不了的。

好在,康熙有个好儿子,雍正。

雍正3年,正好是孝庄和皇太极结婚的100周年纪念日,雍正说:“今年是个好日子,你看,这老祖宗在清东陵外几十年了,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爱新觉罗家族人丁兴旺,全部都是托老祖宗的福,说明,老祖宗那个位置是个风水宝地,干脆,就把老祖宗的陵墓建到那里吧”。

于是,孝庄的陵墓最终就建在了清东陵外的左侧,命名为“昭西陵”,寓意着和沈阳皇太极的昭陵是一脉相承,“神明所致,无关远近”。

撑起大清王朝的孝庄太后,死后停尸宫中37年,康熙为何不愿将其下葬?

孝庄太后应该被葬在哪里?

孝庄太后是皇太极的妃子,如果要下葬的话应该在葬在皇太极的昭陵的旁边,昭陵在哪?关外,盛京(沈阳)附近,那时候清军还未能入关。

但是孝庄太后临死之前,却明确表示,不想让康熙给她葬在皇太极陵墓的旁边,这就是为什么停留了37年的时间而没有下葬的原因。

很多人将孝庄太后的成就和吕后、武则天相比较,公允地讲,对于自身所属王朝(清王朝)的贡献,孝庄太后做的丝毫不遑多让。作为深宫后院的孤苦女子,孝庄太后自己亲手培养了两代圣君——一个是顺治,另一个是康熙。

所以,她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为清王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孝庄太后在13岁的时候就嫁给了皇太极,但是皇太极一生的挚爱却是她的姐姐海兰珠,皇太极为了她付出了不少的心血,但是不幸的是,海兰珠在年仅33岁的时候就因为儿子夭折的事情病逝了。在此之前,当皇太极听到海兰珠病重的消息,内心极度悲痛,还专门从前线松锦战场骑马一路狂奔回来看望海兰珠,但是海兰珠终究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

皇太极可能因为海明珠病逝的消息遭受到了彻底打击,导致身体越来越差,仅仅过了两年的时间,皇太极积劳成疾,终于也撒手人寰,暴病而亡。

所以,孝庄太后和皇太极的情感最多只能算是萍水相逢,半路夫妻,孝庄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被皇太极真正的喜欢过,也许孝庄也并不喜欢皇太极,没有史料告诉我们他们俩之间是否有真正的感情。

在皇太极病逝之后,孝庄借助多尔衮的扶持,使得自己的幼子福临顺利上位,让顺治成为了大清王朝第一个在紫禁城做皇帝的人。

顺治皇帝刚刚登基的时候,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但是多尔衮很快大权独揽,削减诸位亲王的权力,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顺治皇帝,几乎全部靠自己的老妈才撑起了大清的半壁江山。

很多人说正是在这段时间,多尔衮和孝庄太后有了一段不伦之情,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大清江山,其实想想也对,孝庄和多尔衮的恋情不仅仅是为了顺治,也可能有出于自己的一点点私欲,皇宫禁院之中,哪个女人不孤独?他们两个人有点恋情,反倒是太正常的事情了。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孝庄在自己去世的时候,才留下遗命说自己想要陪在儿孙(顺治和康熙)的身边,最主要是无颜面对死去的皇太极。

康熙必须要尊重孝庄太后的遗嘱,另外一方面,康熙也不能把皇太极刨出来移灵,这样与规矩不合。

昭陵肯定是不能去,清东陵也不能入葬,因为后妃陵寝必须陪葬皇帝正陵,你孝庄太后倒是想挨着儿子顺治的清孝陵,但皇帝身边只能陪葬后妃,没有老妈陪葬的先例。

在孝庄太后去世后,康熙皇帝就开始纠结,直到他本人去世,他也没有解决这个家族难题,孝庄太后的遗体也一直无法归葬地宫,只好暂安在京东清东陵。

为表孝道,康熙把孝庄太后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全部拆掉,移建于清东陵附近,叫做“暂安奉殿”,停灵其中。

直至雍正即位后,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建起陵园,把暂安三十七年之久的孝庄太后葬入地宫,入土为安。

孝庄太后的寝陵名曰“昭西陵”,取的是皇太极的“昭陵”以西之意,这一“西”差出上千里不说,还奔南偏了好多度。不得不说,还是雍正会玩!

撑起大清王朝的孝庄太后,死后停尸宫中37年,康熙为何不愿将其下葬?

死后37年不埋葬,陵墓建在清东陵风水墙外,与皇太极陵墓相隔千里,并且规制比其他后妃小得多……这是一代贤后孝庄死后留下的种种谜团。

有清一代,要说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孝庄肯定在其中。

这位妇孺皆知的科尔沁草原女子,早年凭借智慧劝降明朝重臣洪承畴,皇太极去世后,又在错综复杂的政治角逐中将自己年仅六岁的儿子推上皇位。顺治前期,又巧妙借助各方势力瓦解了位高权重的多尔衮带来的威胁;

顺治早逝,八岁的康熙继位,她又挑起了鞠养教育的担子,终于培育出一代明君……

如此对清朝有着重大影响的孝庄,却在死后整整37年都没能下葬,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说来说去,还是孝庄自己给孙子康熙出了个大难题。我们回到孝庄去世前的情景。

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时,年已75岁的孝庄病倒了,这一次生病,比往常要严重,康熙深感不妙,很是忧虑,昼夜在慈宁宫陪着祖母。不仅亲自检查药方,亲自服侍餐饮,就算深夜祖母有点声响,他都要爬起来走到榻前询问是否有需要。

康熙如此竭心尽力,绝对不是为了做样子,而是完全情真意切,对于他而言,祖母的恩情比父母亲还要厚重,他曾经对臣子们说过:

朕自八龄皇考世祖皇帝宾天,十一岁又遘皇妣章皇后崩逝。早失怙恃,未得久依膝下。于考妣音容,仅能仿佛。全赖圣祖母太皇太后抚育教训三十余年。朕竭此衷诚,期尽孝养,朝夕侍奉,未敢少懈!《清圣祖实录》

可惜康熙的留恋和竭心尽力并不能阻挡自然规律,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老而寿终。

在“哭天抢地,哭无停声”过后,就是安排祖母的后事了。可雄才大略的康熙却犯了愁,为何?

原来在临终前,孝庄留下了遗言:

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愿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孝庄的这段话就两个意思:

一,卑不动尊,不好再与皇太极合葬。

二,因为舍不得顺治父子,所以希望留在遵化这边,好陪伴他们。

孝庄是吩咐得很轻松,但康熙却犯了难。在古代,就连普通老百姓都有夫妻合葬的习俗,因为这意味着夫妇相守,庇佑后代团圆美满。而皇家更是异常讲究,按祖制,孝庄是要葬在皇太极身边的,可是祖母却要求葬在遵化这边。如果听了祖母的,那就违背了祖制,如果按祖制办,那就违背了祖母遗愿,这可怎么办?

一时半会想不出办法的康熙,只能先在清东陵附近修建一座暂安奉殿,将祖母的棺椁停放在那里。

不过,关于这座暂安奉殿,还有另一种说法。

据说孝庄去世后,康熙始初是想要按祖制将昨天送回盛京与祖父皇太极合葬的,然而送葬队伍经过东陵大红门前面时,棺椁瞬间特别沉重,上百号杠夫都抬不动了。这时他们只好先把棺椁放在原地,想着歇一会再走。

可过了两个小时,杠夫们再抬,那棺椁就像地里生根一般,怎么也抬不起来,赶紧飞报康熙。

康熙和满朝大臣商议,都想不出个好办法。这天夜里,他就做了个梦,梦到昨天孝庄孝庄说道:

我这次为我身后事来的,我实在是不忍心远离你们父子俩,所以不与你祖父合葬,就现在棺椁停放的地方挺好的,就在这里安葬就成了,一定要记住啊!

康熙醒来后,决定不违背祖母的叮嘱,选择了在此地盖一座宫殿,暂时将棺椁停放在此地,并称其为“暂安奉殿”

那么问题来了,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仅仅因为卑不动尊和舍不得儿孙吗?

一直以来,都有人认为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是因为其生前下嫁多尔衮,自觉无颜面对皇太极。事实上目前为止,都没有确切的证据可以证明孝庄下嫁。反倒是,如果孝庄真的和多尔衮不明不白,她的子孙更不可能将其和皇太极分葬,那不是摆明了承认这桩丑事了吗?而皇室即便要惩罚孝庄,也不可能公开,与人笑柄。

那么事实是什么?

一,孝庄所言的卑不动尊是有的

在满清入关之前,用的是火葬,而在入关后,受汉人的影响,满清开始实行土葬。这样一来,皇太极的陵寝得重新改造一番,才能放下孝庄这口大棺椁了。

而从北京到沈阳的昭陵可谓千里迢迢,如此自然要劳民伤财。孝庄一生俭朴,这与她人生信条是背道而驰的。

二,孝庄和皇太极的感情非常淡漠

虽然为皇太极生了几个娃,但孝庄和皇太极几乎是没有夫妻感情的。

孝庄嫁给皇太极时,才十三岁的小姑娘,而皇太极比她大二十一岁,根本没将她当做女人,皇太极称帝后建立五宫后妃制度,她排在最末位。

在孝庄连续生下几个女儿后,她的姐姐海兰珠又被送到她皇太极的身边,据说海兰珠是嫁过人的,虽然已经二十几岁,但这正是人家的长处,海兰珠很懂得如何讨一个男人的欢心,此后,海兰珠成了专宠。在她死时,皇太极再也没对任何女人动情,而且两年后也因为伤心过度而死。

自始至终,孝庄和皇太极的关系都非常的淡。这是孝庄临终前不渴望和他合葬的原因之一。

三,相对于皇太极,孝庄对儿子顺治、孙子康熙的感情更要深厚。尤其是康熙,祖孙相濡以沫三十其余,期间共同进退、荣辱与共,那种情感是历代皇家里绝对少有的。

可无论如何,直到雍正三年,才决定就地修建陵寝,将孝庄入土为安,彼时离孝庄去世已经过去了37年。

那么这37年里,康熙为何一直没有为孝庄修建地宫?

有两个可能:

一,康熙对这位祖母的感情太过深厚,这在大量的史料中都可以看到记载。因此,原本孝庄死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份,按照规制“年内丧事,不令逾年”是在年前就该发送出宫的,可是康熙却执意等到次年正月再发送。这是潜意识里想要与祖母更多亲近时间所致。

而在将孝庄停灵暂安奉殿后,康熙仍旧迟迟不愿将祖母安葬,并且定期前往拜谒,跟孝庄生前祖孙俩往来见面一样。

二,康熙虽然遵从了祖母的遗愿,但另一边又觉得对不住祖父皇太极,加上在暂安奉殿拜谒祖母更为直接和真切感受祖孙情感的私心,他一拖再拖,最后直接将这个难题抛给了儿子雍正。

当然,对于雍正来说,他对这位曾祖母根本不会有什么感情可言,就不存在康熙的那种纠结羁绊了,所以登基三年后就在暂安奉殿原处修建了陵寝,将孝庄安棺椁安入地宫,并命名为昭西陵。

值得一提的是,昭西陵是建在清东陵风水墙外的,为此引发许多人的猜测,认为这是孝庄生前下嫁多尔衮,被惩罚死后为子孙看守大门。

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可笑的想法,如果孝庄真下嫁,满清皇室更该想方设法消除丑闻,而不是将家丑外扬,放大宣传。

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一,清东陵最好的位置已经被顺治占用,而孝庄辈分再高,毕竟男尊女卑,不可能让顺治为她腾出位置。

二,昭西陵建在了清东陵风水墙外,这样就与东陵不在一个体系中。而将其叫做昭西陵,就表明其与皇太极的昭陵是一个体系。

三,古人讲究左尊于右,昭西陵在清东陵大红门左侧,意味着尊贵。再者,凡是进入东陵区者,都要经过这里,加上孝庄辈分最高,于满清影响力最大,所以后代子孙都会先拜谒这位杰出的女性先人。

总的来说,孝庄死后37年不下葬,是因为康熙本人对祖母的不舍,以及孝庄的遗愿与祖制相悖。而孝庄之所以有如此遗愿,最重要也是出于对儿孙的留恋。说来说去,还是祖孙情深的缘故。

撑起大清王朝的孝庄太后,死后停尸宫中37年,康熙为何不愿将其下葬?

康熙二十六年12月,也就是公元1688年1月,清初有名的贤后——孝庄文皇后因病去世,寿75岁。她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在丈夫皇太极突然去世,大清面临内乱之际,以其果敢、坚毅稳定了局势,同时辅佐了清初两个君王,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令人意外的是,孝庄太后去世整整37年,一直都没有下葬,这也引得外界对康熙皇帝的孝心产生了质疑。为什么要停尸这么多年?难道康熙皇帝真的有什么难言的苦衷吗?

还真的是,孝庄太后去世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特别是康熙皇帝对于祖母的去世更加难过。要知道,康熙幼年继位,如果不是孝庄太后在后面扶持,小小年纪的康熙如何能够斗得过像鳌拜这样手握重兵的权臣。

所以孝庄去世,无论如何也要风光大葬。但是据《清史稿》记载,关于自己的身后事,孝庄太后是有明确指示的,那就是就地安葬,不去盛京。原来她作为皇太极的侧福晋,死后按理是要把棺椁抬回盛京,和皇太极安葬在一起的。

但是当时从北京到盛京,路途遥远,孝庄不愿意让自己的身后事劳民伤财,此外,她也不想远离自己的儿孙,还想着和儿孙们永远在一起。这道遗愿一下,康熙没辙了,只能遵从祖母的遗愿,在北京给她找地安葬。

但是遵照清朝的相关典制,一时之间还真不知道应该把孝庄葬在哪里。康熙没有办法,只好采取变通的方式,把祖母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五大殿给拆掉,然后易地原样重新,地点就选在顺治陵墓的红墙以外。寓意孝庄永远看着自己的孩子,作为孙辈,康熙是每年都去重建的慈宁宫参拜。

这一拖就是整整37年,这其中康熙皇帝也想过要重新给祖母找地方,但是始终因为各种事情耽搁下来了。直到他去世,孝庄也还没有下葬,真正把这件事情圆满处理的是雍正皇帝。他一看时间都这么久了,干脆把停放了尸体37年之久的新慈宁宫改成陵墓,这样一来,既圆满达成了孝庄太后的意愿,同时也没有违背祖制。

所以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清昭西陵,这是清王朝第二座皇后陵,同时也是最高级别的皇后陵。

至于民间所传的孝庄是因为下嫁多尔衮,导致自己身份模糊而无法下葬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史传他们成亲的地点就是慈宁宫,可是孝庄入驻慈宁宫的时间是公元1653年,也就是顺治十年。

而多尔衮在三年以前就不幸去世了,所以不存在所谓的下嫁一说。真实情况就如同上面所说的一样,是孝庄自己的意愿,自古死者为大,更何况孝庄是德高望重的大人物。康熙虽然贵为皇帝,但是他也不能违背祖母的意愿擅自行事,所以只能是长时间的停尸,直到他想出更好的处理办法来。可惜的是,这个办法直到他去世也没有想出来。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撑起大清王朝的孝庄太后,死后停尸宫中37年,康熙为何不愿将其下葬?

孝庄死后三十七年才入土为安是真,但期间一直停尸宫中便是无稽之谈了。在清朝帝后中,孝庄下葬一事无疑是非常特殊的,这其中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充满争议。

问题中的孝庄,便是大家所熟知的孝庄太后,也就是皇太极生前的庄妃。顺治(福临)继位后,其生母庄妃被尊皇太后,康熙(玄烨)登基后,又被尊奉为太皇太后。由于孝庄是一代贤后,在清初政坛上颇有建树,故而被人们所熟知和传颂。

康熙二十六年,孝庄病逝。按照清朝祖制,孝庄应与皇太极合葬。可是,孝庄临终前曾叮嘱康熙:

“太宗文皇帝梓宫奉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安厝,则我心无憾矣。”——《清圣祖实录》

孝庄的遗愿,并不想和皇太极合葬,而是想在清东陵的孝陵附近安葬。可是,这一要求却让康熙十分挠头。要知道,清代皇帝非常尊崇祖制,凡事都有依从祖宗成法。与此同时,康熙又是个很孝顺的皇帝,不忍违背祖母。就这样,孝庄的灵柩在宫中停奉十七天后,就被送往清东陵暂时供奉起来,直至三十七年后,由雍正做主将孝庄太后安葬。

那么,孝庄为何给康熙出了这样一个“难题”呢?

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显然是违背祖制的。但是,她究竟为何如此,却成了一个谜团。不少人觉得,这可能与“孝庄下嫁”有关。

孝庄下嫁一说,大家早已十分熟悉,所讲的是皇太极死后,孝庄曾再嫁摄政王多尔衮,以谋求顺治皇位的稳固。但事实上,此事多半是反清文人张煌言的诋毁之词,真实性实难考证。

可以说,拿孝庄下嫁的传说来解析孝庄遗愿,是不甚合理的。事实上,《清圣祖实录》中所记载的孝庄“懿旨”,还真不太适合过分解读。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段文字还真就是表露出了这位老妪内心的真实想法。

孝庄年轻时,也不是特别得宠,其子福临的皇位也不是皇太极所指定,而是多尔衮与豪格相持不下时,无奈“让”出来的。可以说,孝庄早早地就做了寡妇,对自己的丈夫也没有什么太深的感情。

皇太极死后,孝庄先后辅佐了两代皇帝,成为清初政坛十分重要的一位女性。及至孝庄临终时,清军早已入关多年,孝庄本人也习惯了关内的生活。此时,要让她死后安葬到东北,与皇太极合葬,倒也真是难为她了。

另外,就个人感情而言,孝庄对儿子顺治、孙子康熙的感情,无疑是远超于对丈夫皇太极的感情的。可以说,孝庄的遗嘱,说的情真意切,果真就是不愿离儿孙太远。

至于说不愿劳师动众,反倒是一种说辞罢了。要知道,清代帝后们的生活,即便是再节俭,也远比平民百姓奢靡千万倍,更别说死后不计成本的挥霍安葬了。当然,以爱惜民力为借口,还真就成为了孝庄的一大说辞,既能显示自己的贤明,又多了个强有力的借口。

孝顺的康熙,自然不愿忤逆祖母。所以,他才命人选定了一处临时安置梓宫的地方,并命人仿照孝庄生前所居寝宫搭建。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孝庄生前对慈宁宫东侧的一处偏殿十分喜欢,康熙竟命人将其拆卸后于清东陵重建,以供祖母“安享”。

从康熙的本心而言,自然是很想让孝庄入土为安的。可是,碍于祖制,康熙又不能将孝庄葬于清东陵。就这样,孝庄的梓宫就搁置在了这个临时性的“茔域”。

直到雍正二年时,雍正才决心就地为孝庄修建陵墓。这处陵墓,就是清东陵的昭西陵。在清代帝后陵墓中,孝庄陵墓与皇太极陵墓,可谓是相隔千余里,算是一个特例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