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迁都北京到底是对还是错?
我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常常有一内一外两大安全隐患,内是农民起义,外是北方游牧民族。这两大隐患不能及时消除,往往会导致改朝换代甚至亡国灭族。
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一旦强大了,就会往南进攻,进行肆无忌惮的劫掠,甚至还有的入主中原,占了汉家地盘,夺了汉家皇位,比如蒙古族南下在中国建立了元朝,女真族入关在中国建立了清朝。
因此,古代中国的大一统王朝,往往会在北方边疆集中很多兵力,以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南窜。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北方的赵国,燕国,西北的秦国,都曾经修建城墙,以抵御他们,赵国的李牧,带领十多万大军驻扎在赵国北方边境十多年,以至于他无暇顾及南边秦国对赵国的进攻。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派大将蒙恬带领几十万大军和民夫苍头,集中力量将原来北方各国的城墙连接起来,修成了万里长城,这几十万大军民夫和这座城墙的作用,都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
不但如此,秦始皇还派人修建了很多条直道和赤道,用现在的话说,那都是秦朝的高速公路,我们都知道,北方游牧民族由于战马精良,最擅长长途奔袭作战,到了南边,抢劫一气以后,迅速撤回,秦始皇的这些直道和赤道就是为此而准备的,一旦北方将有战事,秦朝可以迅速通过直道和赤道将兵力集结到北方边疆和长城城墙上。
然而,两千年来的事实证明,长城并不能完全有效的阻隔北方游牧民族的突袭。不说匈奴对强大汉朝的进攻,不说突厥对强大唐朝的进攻,单说晋朝末年的五胡十六国,大部分都是游牧民族建立的,东晋偏安东南,最后倚仗的也只有长江天险了——北方游牧民族不善水战而已!
说了那么多,后代的中国封建帝王总结出一个经验,要对抗强大的游牧民族,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强国强兵,这是汉武帝和唐太宗留下的经验。有了这个基本战略,然后才能谈具体的战术。
长城太长,再多的兵也守不过来,只能定点守卫,因此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明朝就在北方建立了很多要塞,这些要塞主要是北方边疆大城市,比如大同,以大城市为主要要塞,再前突一部分,建立一些小要塞,起到警戒作用,小要塞被蒙古各族攻破以后,还有大要塞可以坚守。
由于朱元璋的多疑,这些大要塞不敢都交给手下的功臣良将,他便将自己有能力的儿子们封了王,让他们驻扎在离这些要塞不远的地方,比如燕王朱棣驻扎在北平,附近还有热河的宁王和辽东的辽王,至于西北则有秦王等。
在此之前,长期驻扎北平的则是大将军徐达。
朱元璋和朱棣都知道,蒙古人虽然被暂时打跑了,他们早晚会再回来,南京是首都,离北方太远,如果不对北方采取更好的防御战术,迟早要被北方异族再打回来。
因此,朱元璋洪武年间,他就有了往北方迁都的打算,这件事,他交给了儿子懿文太子去办,懿文太子曾经带人考察了好几个地方,比如西安,开封,洛阳,北平,最后他觉得西安和开封可以二选一作为迁都的目的地。然而,这件事还没有定下来,他就病死了。迁都的事只好暂时搁下了。
建文帝继位以后,忙着削藩,而且此时北方蒙古各部被徐达等人打垮,还没有恢复元气,迁都的事就没怎么提。
到了靖难之役以后,朱棣做了皇帝,天下承平,内部没什么事,经过几十年,蒙古各部逐渐恢复元气,外患的威胁日益逼近,明成祖才考虑起迁都。
朱棣迁都,原因肇始并非一端,一方面,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的确是大,不得不考虑在北方集中重兵,成祖时期,除了九边要塞的边军,明朝在北京附近最高曾长期驻扎着八十万大军。另一方面,北平本是朱棣龙兴之地,他在此地有深厚根基,当皇帝以后,为了北方的防御,仍常常在北平办公,久而久之,明朝的整治重心由南京就转移到了北平。
如果从大一统王朝的角度考虑,明成祖的迁都,不但意义重大,而且势在必行。纵观中国两千年大一统王朝,没有哪个是在南方定都的,在南方定都的,反而都是偏安东南的半个朝廷,比如东晋和南宋,原因就是北方守不住,不得已才屏障长江天险。
定都北方的最大意义就是将军事重心北移,从而有效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如果北方都城集结了全国主力军队都守不住,那么只有两个结果,一是偏安东南,二是亡国。
我们从地理上看,定都南京,其实并不是很好的选择,沿长城一线都是山脉丘陵,是防御北方的第一道地理防御线,从长城往南的中原地带就是平原了,一旦北方异族攻破长城一线,策马南攻,则如履平地,会迅速打到长江边上,当年金国灭北宋就是如此。此时只剩下一条长江了,如果游牧民族又攻破长江上游的四川,或者荆襄,则偏安小朝廷也是坐不稳的。
与其留着这么大的安全隐患,不如早做打算,在战术上采取主动防御的措施,坚守长城一线的第一道防御。
当年土木之变以后,蒙古瓦剌部攻到北京城下,有人提议迁都,放弃北平,立刻被于谦驳回,于谦甚至上书郕王,也就是景帝,有再敢提议迁都的,立刻斩首。于谦清楚的意识到,一旦放弃北平,等于就放弃了整个长江以北。
可见,成祖迁都北平,加强北方的防御,是多么的意义重大。
朱棣迁都北京到底是对还是错?
这里有个潜台词,就是明成祖迁都北京是个错误。 这么说却是有其道理——从明朝的财政角度看,毫无疑问,大明朝的帝都北京是个疯狂开动的碎钞机,因为北京远离当时的经济中心江南地区,所有的财富都必须从江南往北京运,从这个角度看,建都北京确实不是什么好主意。
但是,从明初的角度看,大明朝要是想活下去,就非建都北京不可。 原因就是江南的军事力量太薄弱,而北方的军事威胁又太大。
帝都紫禁城
明太祖洪武一朝的规划基本上就是想仿照周汉时期的制度, 也就是“天下遐迩一体,率宾归王”的五服制度:
“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孔:“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
也就是说中央直辖之地都是一水儿的编户齐民,边塞上有着世袭的藩王(方伯)和指挥使(诸侯)们来守卫边疆。这种社会政策在建文朝给出了答案:京畿的编户齐民全是没有抵抗能力的顺民;而边疆地区武将们隐然形成了一种封建制度。
位于北京大明朝很快就成了大元朝的“继承人”,以至于蒙古人都亲切的管明成祖叫“太宗汗”。
更糟糕的是那些指挥使家族和部曲们在大明朝开国打天下时基本都是投降、收编过来的蒙古色目骑士和各种邪教组织、黑社会团伙。这些人战斗力极强,忠诚度极差。随后就出现跟着明成祖南下的靖难之役。靖难军满打满算超不过四万,手中就三个府,最终竟然打垮了至少有三十万的中央军。可见当时江南地区的战斗力之差。
而当时北方的情况是——洪武朝,大兴安岭以东的蒙古诸部处相继内附,做了大明的雇佣兵。于是明太祖便设置大宁都司营州诸卫,并令宁献王统领诸卫。洪武二十二年(1389AD),设置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指挥使司,后来,朵颜卫实力壮大,为三卫之首。因此三卫一般统称朵颜三卫。明成祖在发动“靖难之役”前,借助朵颜三卫的支持,降服了宁献王,之后征调了以兀良哈部落为主三千精兵,作为其“靖难军”的骨干。永乐元年,宁献王被改封到江西,将大宁地区的驻牧权给予朵颜三卫。但从此后,朵颜三卫处于明朝与鞑靼之间,时叛时服。
靠着蒙古色目鞑官的支持、利用蒙古雇佣兵篡位的明成祖甚至北方蒙古势力的强悍,迁都北京,不仅仅是重新建构忽必烈时代的尝试,也可以防止再有人和他一样,利用蒙古军事力量再次打进中原。北京不仅在蒙古高原的南北,也处在奴儿干都司和兀良哈三卫的腹地,建都于此可以时刻监视利用手下的鞑官着北境,远比南京安全的多。
大明朝和朝鲜王朝在实际上都接受了很多“内亚”的审美。比如男子挂耳坠。
明宣宗
朱棣迁都北京到底是对还是错?
朱棣迁都当然是错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压垮明朝的重要因素。
朱棣迁都北京并不是为了什么“天子守国门”,当时北元已经式微,对明朝难以产生像样的威胁,比宋朝那些强敌契丹、党项差远了。朱棣迁都纯粹就是自己更适应北方的生活,不习惯南方的湿气,以及在南方作了太多恶,怕被人谋杀而已。当然,朱棣自己颇为善战,从北京领兵攻打蒙古更方便些,所以迁都北京后是方便了他打蒙古,但是当时的蒙古已经弱到根本就不用打了,明朝并没有什么国防压力。而等到北元复兴以后,明朝失败的军事制度又使得“天子守国门”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反而将皇帝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地之下。
迁都北京的消极后果是很明显的。北京地区物资匮乏,皇室迁来后开销巨大,需要从南方漕运海量物资,对民力形成极大的浪费和透支,随着明朝宗室人口越来越多,负担越来越重,人民生活持续恶化,最后民穷财尽,只能加入民变和投降清军了。
朱棣迁都北京到底是对还是错?
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当时北元势力还很强,草原民族依旧是明朝大患,因此刨去北京为经营许久的龙兴之地不说,把重心放在北边,对边防还是很有益的。至于对后世的影响,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朱棣迁都北京到底是对还是错?
朱棣迁都,是对的。
朱棣迁都,主要有两个考虑第一点是,其得位不正,想着换个地方,以让大家对皇位的继承问题,让人民的视线有所转移。
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当时朝廷,面对北方敌国的肆意侵扰,苦无良策,于是想到了“天子守边”,也就是用皇帝亲自驻守边疆的办法,来保证边境的和平。
为什么是北京北京的地理位置,从军事方面来说,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特点,进可攻退可守。这也是为什么选择北京而不是其他地方的原因,清兵入关后,也选择了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选择了北京,这正说明北京是一个军事要地。
自从隋炀帝修建京杭大运河以来,中华大地南北方的交流日益频繁,南方农作物经济作物,均能通过京杭大运河,比较迅速地到达北京,北京已经日益成为了一个军事文化和政治经济中心,虽说上有苏杭下有天堂,但北京的繁荣地位,也已经到了数一数二的地步。
朱棣其人朱棣,纵观其一生,对大明王朝的稳固统治来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尤其是朱棣其人的政治谋略和政治手腕,都相当优秀。经过朱棣的统治,大明王朝进入了历史上的盛世“永乐盛世”。
评价一位皇帝的功绩,我们目前一般的观念,都是看他如何开疆拓土,如何占领土地。也就是说,谁打仗夺回的土地多,谁就被历史记住了。
相反,很少有人记住那些和平年代的皇帝,甚至那些让社会生活繁荣昌盛的皇帝,我们也很少记住他们,这是一种不好的历史观。
我认为,真正评价一个皇帝的功绩,应该看他给人民带来了多少幸福生活。
朱棣迁都北京到底是对还是错?
对于朱棣本人来说,当然是正确的,把京城搬到他的大本营,是再安全不过的选择了。但对于整个明朝来说,有利有弊,压制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同时,导致南方的发展比较滞后,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最后被西方国家赶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