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重用养马的姚启圣?

因为康熙作为一个明君,知道“用人”和“用合适的人”的重要性,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姚启圣就是康熙平定台湾时,苦苦寻找的那个“主帅”!

具体来说,康熙要重用姚启圣,有下面三个原因。

一,康熙要平葛尔丹,必须先收复台湾,收复台湾,必须找一个有帅才的人。姚启圣就是一个帅才,康熙手里没人了用,只能用姚启圣。

康熙在铲除鳌拜和平定三藩以后,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海峡另一边的台湾,而是西北的葛尔丹。

要平掉葛尔丹,必须保证后方的稳定,毕竟葛尔丹几十万大军,可以随时长驱直入,台湾最多是偶尔骚扰东南沿海,可是,台湾的骚扰,会影响东南的税收,没有税收,就没有军饷,没有军饷,大军就很难打胜仗。

因此,康熙必须先收了台湾,但是,满人不懂海事,更不精通海战,只能寻找有水平的有能力的汉人,所以康熙不惜冒着严寒,跑到盛京,想重新启用“南方人”周培公。

然而周培公却病倒了,眼看着病死了,康熙无奈之下,要找代替周培公的人,周培公推荐了姚启圣,康熙手里无人可用,只能用姚启圣。

二,康熙相信周培公的眼光。

周培公这个人,是一个文武全才,文的,他能在御前出谋划策,武的,他能带领千军万马冲锋陷阵。

这种人,都有一个特点,眼光厉害,能深谋远虑。

看看周培公在平定三藩时的表现,才华盖过了明珠索额图图海等人,而且有胆有识,又敢单骑去劝降王辅臣,眼光相当厉害。

那么,周培公看重的人,康熙认为一定错不了。

后来事实证明,姚启圣确实有才干,没有他,就没有迁界禁海的彻底执行,就没有施琅的归附,康熙要想收复台湾,没那么容易。

三,康熙看出来姚启圣是个有大局观,有大谋略的人。

一开始,康熙对姚启圣并没有那么看好,虽然姚启圣在朝廷上,说了一大堆各种平台策略,然而康熙并不那么信任他。

所以,明珠索额图先后作为钦差大臣到过福建主持平台工作,这是因为康熙还是更信任满人,信任自家人。

然而,明珠索额图先后铩羽而归,康熙不得不承认,还是姚启圣的策略是对的,最后不得不把姚启圣请回来。

姚启圣用自己的能力证明,在当时,他就是平台的第一主帅人选!

《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重用养马的姚启圣?

《康熙王朝》中,姚启圣“刁钻”的个性让人拍案叫绝,也让康熙又爱又恨。他愤世嫉俗,不愿与官员同流合污;他满腹经纶,却安心当一个“弼马温”;他桀骜不驯,时常离经叛道。康熙为了招揽他,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才驯服他,并任命他为福建总督,负责收复台湾。

一个在马厩养马的人,为何能够得到康熙的赏识,突然成为封疆大吏?

领导未见其人,已闻其名。

康熙在视察盛京的时候探望卧病不起的周培公,周培公临终前向康熙举荐姚启圣。周培公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儒将,才能出众,辉煌业绩在大清也是有目共睹的。从康熙为他罢朝守灵就能看出,他在康熙心目中的分量。他举荐的人,康熙自然会格外重视。

在朝会上,康熙听完索额图对姚启圣“非凡”经历的介绍,感叹人才难得。于是命令身边太监李德全去见姚启圣,结果李公公被他鞭打,回来告御状。越是得不到,越想得到。姚启圣欲擒故纵,撩得康熙头疼,也让康熙器重。康熙的帝王心术炉火纯青,对姚启圣恩威并施,最后还是“搞定”他。在康熙召见群臣商讨国事的时候,姚启圣胸有成竹,从容应对康熙的提问。其提出对台湾的“三必剿,三必抚”战略,挤压全场,得到康熙的认可,被定为国策。面试是一次表现机会,领导会根据才能授予相应的职位,姚老师顺利通过这一关。

守台湾的关键在于福建总督,姚启圣先前是福建巡抚,熟悉当地的情况。由他出任,可以很快适应工作。

之前的对台事务全部都是满人负责,屡战屡败,即使大阿哥出战也一败涂地;朝廷一时半会,也挑不出一个合适的人选。八旗兵马,只适合陆地作战,攻台很难起到大的作用,这让康熙考虑重新打造一只水师。姚启圣的能力,刚好符合朝廷的需求。

姚启圣重见天日的关键人物是周培公,但是他的下场却好过周培公十倍。他吸取了周培公的经验教训,懂得官场的进退之道,最后功成身退。

作者:陈秋媚,原创不易,请勿抄袭!

《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重用养马的姚启圣?

在《康熙王朝》中姚启圣的出场只是一个被流放在漠北边疆养马场中的一个糟老头子。是周培公的大力推荐让康熙注意到了这么一个人。

康熙在听取了周培公的的建议后,通过跟索额图打听姚启圣的为官之道,更加好奇姚启圣到底是何方神圣。就命身边太监李德全去接姚启圣,没想到李德全反被姚启圣暴打一顿。俗话说打狗还得看主人呢,身边的奴才挨打让本来就不看好姚启圣的康熙很窝火,就赌气把其关了起来,并说到:朕就不信离开了姚屠夫,朕就得吃连毛猪。结果现实很打脸,康熙很快为自己的任性付出了代价。

下面二师兄和大家分析下康熙为何得用姚启圣的三个理由吧!

一,陆地有疆,大海无涯。康熙任命自己满族将领萨木尔为福建总督负值收复台湾事务,并命自己的大儿子为副帅收复台湾,奈何准备工作不足加上太轻敌整个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二,姚启圣本人在康熙初期就任过福建总督,对福建沿海地区非常了解。在上任之前把大清朝和台湾的形式分析的面面俱到,特别是对收复台湾而制定的三必剿三必抚政策是说的康熙佩服的五体投地。对于其他大臣只会说是或不是的态度,在康熙看来平台人员选择姚启圣是不二人选,毕竟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败。

三,谁主张谁负责。在平台方略上姚启圣主张迁界禁海的政策,对台湾来说更是软刀子割肉——比死更难受。也是这一政策给台湾的致命一击,但是迁界禁海是关乎民生的大事,弄不好会引起民愤和造乱,这种事更需要熟悉当地情况的人来做,对于以前就在福建待过的姚启圣来说肯定是非他莫属了。

四,在《康熙王朝》中姚启圣没有上任之前就给康熙推荐了一员海上作战的大将施琅,在当时康熙正是需要这样的人才。所以就把招抚施琅的重任交给了姚启圣,毕竟别人也做不来。

所以个人认为以上几点就是康熙非得用姚启圣的理由。

《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重用养马的姚启圣?

《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重用养马的姚启圣?(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康熙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纵观康熙的一生,也是十分不容易。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的朋友都知道,电视剧里的姚启圣虽一身匪气,桀骜不驯,跟谁都敢对着干。但康熙看中了姚启圣的才能、士气和傲骨,最终收服了他,把养马的姚启圣从盛京带回北京,并烧了顺治皇帝的圣旨,重用了他。

1、官越做越小的姚启圣。

姚启圣,字熙止,号忧庵,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从小有豪侠之气。顺治初年,清军占领江南。姚启圣前往通州,为当地土豪侮辱,因而投效清兵,被委任为通州知州。姚启圣随即将土豪抓捕杖杀,后辞官离去。一次郊游萧山,姚启圣遇见两个兵卒抢掠女子, 上前佯装好语相劝,夺取佩刀杀了兵卒,救下女子送还其家。姚启圣前往依附族人,被列籍汉军镶红旗。康熙二年(1663年),姚启圣在八旗乡试中考中第一名,被授予广东香山知县。前任知县因财政亏空数万而被下狱,姚启圣代为偿还。不久后因擅自开放海禁,被弹劾罢官。

别人做官是越做越大,姚启圣却是越做越小。在顺治二年的时候,姚启圣就已经是福建巡抚,顺治六年,姚启圣因为抗拒抗拒朝廷的治闽方略,被降为番司戴罪任职,顺治九年,又因为和上司争吵被贬为道台。顺治九年,又被贬为知县。顺治十六年,被贬至漠河军中效力。康熙五年,再度被裁撤,被贬为盛京三里河马场九品司厩。姚启圣还因为出口不逊,得罪了顺治皇帝,顺治曾经下旨,永远不得录用姚启圣到京城为官。

2、姚启圣为什么桀骜不驯?

姚启圣是一个读书人,是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这些传统的知识分子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存在,对于他们来说,既背负着社会的重要责任,又在很大的程度上不被社会上的人所理解;既有着建立功勋的需求,又不能对于统治者显露出过度的热情。属于典型的传统士族,认为自己汉人的文明很强大,瞧不起那些用快马弯刀入主中原的、野蛮的“少数民族”,尤其是满族的清朝推翻汉族的明朝,认为要不是汉族人的内乱,满族人根本进不了关。他恨不得身上每一个汗毛孔都散发出汉文化的自负气息。他看不上满人,瞧不起满人,认为落后的民族不配产生可以驾驭他的伯乐,如果为这些落后无知的伯乐奉献才华,简直是在拉低他自己的水准,不服满人的统治。他能把满人官制从下到上,再从上到下,做了个遍,充分表现了他的才华足以把满人的官场规则玩个底儿翻,并且最后用养马的方式去讽刺政府的能力,表现自己的桀骜不驯,养马也不伺候你们。

在明末清初,像姚启圣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有才华有抱负有理想,但瞧不起满人和清朝,认为他们是野蛮人、未开化的民族,而汉文化才是正统文化。姚启圣便是这类人和这个势力的代表,他们软的不吃、硬的不吃、文的不吃、武的也不吃,自认为这是汉文明的“傲骨”。

3、康熙为什么要重用姚启圣?

作为一代帝王,凡是抗拒自己统治的都可以格杀不论,为什么康熙不但没有杀姚启圣,杀一儆百,反而还重用他呢?

康熙说过,得一个普通人的心,只要一些财物即可,而要得到一个士子之心,则不易。一个士子之心抵得上十个普通人。

一是康熙作为一个千古明君,是一个爱才惜才的皇帝。姚启圣是一个非常有真才实学的士,能帮助康熙治理南方的乱局,能在自己的平台方略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是康熙促进满汉交融,巩固自己的江山的需要。顺治帝就重汉轻满,推崇汉人的文明、礼仪、谋略、文化。到了康熙,更是深谙此道,他不仅敢重用汉臣,而且懂得以汉臣和满臣之间相互制约。况且康熙历来主张满汉一家,他想融入汉文化这个氛围来,他想促进满汉交融,所以要重用姚启圣,作为自己亲汉的证明,给天下士子一个亲汉的仁君之名,来带动满汉一家的氛围。

三是出于对周培公的绝对信任,姚启圣是周培公举荐的人。通过实践,康熙知道周培公有才华,有读书人的清高,而且忠心耿耿,能让周培公举荐的人肯定非同一般,姚启圣学识丰富,胆略过人,具有常人所没有的长远目光,由于个性耿直而得罪人被贬官,所以康熙要重用姚启圣。

四是康熙通过收服重用姚启圣,想表达以他为首的满人和朝廷,是愿意学习先进的汉文明并善待汉人百姓的。姚启圣作为典型的知识分子,身上自然有着一种知识分子的气节,有着对于皇权、对于腐败的官场秩序的蔑视,这种气节对于统治者来说不是一件好事,这样的知识分子和皇权之间的关系不是皇上所希望的那种单纯的“主子和奴才”的关系,而更多的倾向于一种合作者的关系,所以康熙要重用姚启圣。

4、康熙三招收服姚启圣。

皇帝有皇帝的傲气,针对穷困潦倒、满腹才华、桀骜不驯的姚启圣。一是康熙先关他三个月,以礼相待,不给他书看,不让人跟他说话,从精神上折磨他,姚启圣在牢里憋得慌,不知日月,不见星辰,不闻书声,度日如年,三个月下来,姚启圣被整得服服帖帖。二是把他带回京城的时候,让他同皇帝一个撵座,给他书读。最后走的时候,姚启圣习惯的把书塞进衣服,康熙说,我有两样东西不送人,一个是女人一个是书。在康熙这里,书等同于他的后宫,姚启圣岂有不怕之理。康熙又说,这本书是刚呈上来的,我还没读过,你可以拿走。这一紧一松之间,把帝王的这种专属独断,皇权以及恩威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是康熙收服姚启圣的第二招。三是当姚启圣的面烧了顺治帝的御旨,顺治下令永不复用姚启圣,康熙爱才,为国家社稷故,祖宗如有怪罪由康熙一人承担。皇帝是最要遵守祖宗家法,国家体制的。纵然人死了,帝言仍然有效,这是维护皇权的圣威。康熙在这件事上彻底收服了姚启圣。

姚启圣与康熙如同千里马与伯乐一样,康熙看中姚启圣的才能和影响力,最终收服姚启圣后任命他为福建总督,后来姚启圣为收服台湾立下了盖世功劳。

《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重用养马的姚启圣?

《康熙王朝》中,康熙重用姚启圣,也是出于对周培公的敬意与歉意。

周培公是伍次友的学生,而伍次友又与康熙皇帝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当年周培公拿着伍次友的推荐信却为一介草民写状鸣冤,还是被康熙在市井之中无意发现并且提拔重用的。而周培公之后的表现不仅没有愧对于伍次友学生的名号,也没有让康熙失望,他率领三千家奴平定了察哈尔的叛乱,随后西征平定王辅臣叛乱,继而带兵南下,在与吴三桂的较量中占据了上风,成为了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的重要功臣。

但是周培公毕竟是一介汉人,他的巨大成就不仅引得了康熙的猜忌与怀疑,也让朝中诸多满洲大臣感到嫉妒,于是,在临近最终胜利的时候,周培公被康熙调离了前线,进而安排到了人烟稀少的关外之地。尽管如此,周培公仍对康熙是忠心耿耿,用十年时间献上了《皇舆全图》,令康熙所叹服。

只是周培公天命不假,在向康熙献上《皇舆全图》的同时就病逝了,而在他临终前还向康熙皇帝推荐了姚启圣。

周培公的死让康熙皇帝感到的伤感与歉意,进而对于自己的择人、用人观念产生了巨大的怀疑,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康熙皇帝开始真正的考虑到三个非常重要问题,其一,如何更好的接纳汉族大臣;其二,如何更好的包容臣下;其三,如何更好的做到“人尽其才”,让其充分发挥才干。

与此同时,姚启圣还是周培公所推荐,即便是姚启圣再不得圣心,但是康熙看在周培公的面子上,也是出于对周培公的敬意与歉意,依然接受并且包容了姚启圣。

姚启圣的能力确实非常的突出,同时,康熙也需要姚启圣来作为一枚棋子,来平衡朝中的势力。

姚启圣自第一次在朝堂之上发言开始,就展出了非常突出的能力,其“三必抚”与“三必剿”,非常准确的评述了台海的局势,更是句句都说到了康熙的心坎上。此时的朝堂之上,对于收复台湾本就呈现出了两大阵营,以明珠为首的主和派以及以索额图为首的主战派,姚启圣的观点正是介于二者之间。

而也就是从此时起,明珠和索额图都不约而同的将姚启圣作为了自己的重要敌人,这也是康熙希望看到的,一方面,他通过姚启圣刺激明珠和索额图,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目的,达成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也通过姚启圣对明珠和索额图进行牵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二人之间的矛盾。

在这样的基础上,姚启圣非常恰当的处理了与明珠及索额图的关系,不管是主和的明珠,还是主战的索额图,乃至后来的施琅,以及坐镇京师的康熙皇帝,姚启圣都通过其能力给予了重要支持,进而使其真正成为了收复台湾的第一功臣。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的是,姚启圣之所以为康熙又爱又恨,不仅仅是因为姚启圣尖酸刻薄的性格,还因为姚启圣已然让康熙无法离开自己。

自从姚启圣提出了“三必抚”与“三必剿”的策略,开始主导收复台湾的事务以来,整个朝廷乃至康熙皇帝都在为姚启圣前者鼻子走,从对姚启圣的支持,到对姚启圣的信任,康熙已经已经做到了极致,同时康熙也发现,自己却结结实实的上了姚启圣的“套”,已经完全没有办法摆脱姚启圣。

期间,明珠、索额图、施琅,甚至是康熙皇帝自己都想绕过姚启圣,但是事情的结局都已失败告终,姚启圣已然成为了平台不可或缺的人物。也正是因为如此,康熙对于姚启圣是又爱又恨,但是却又不得不重用,而这也是姚启圣能力与实力的体现。

《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重用养马的姚启圣?

康熙之所以重用马夫姚启圣,一是告慰死去忠臣的在天之灵,二是从索额图口中得知其屡抗大清律法,顺治帝却不忍心将其杀之,康熙为此很是敬佩,三是姚启圣饱经沧桑,对康熙来说其才其人其居正中下怀。

为什么说重用姚启圣是告慰死去忠臣的在天之灵呢?

这位忠臣到底是谁?

又做了哪些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其去世当晚,康熙曾为其停朝一次,为其守灵一宿?

这个人曾是科举落榜生,只因参加科举考试时,试卷之上未将玄字缺笔,忘记了规避皇家的名讳而被考官打出考场。

他曾经被康熙的老师伍次友以一纸书信推荐给纳兰明珠入朝为官,但周培公一句话让康熙佩服不已:

“大丈夫博取功名,应当光明磊落,只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康熙从字里行间读得周培公定位的德才兼备之人,果不其然,周培公在大清危难之际为康熙做到三个字,足以称的上是万事功勋。

破察哈尔叛军—破”,

先炮轰了王辅臣三十万大军,后又劝降其归顺朝廷——“降”,

迫使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撤藩——“平”,

可惜康熙因周培公是汉人,内忧大臣煽风点火,外忧其成为第二个吴三桂,康熙为此将其贬至雪国盛京,而周培公因气候不服,身体不适,加上心有怨气,郁郁而终!

但是周培公病逝向想康熙举荐了奇人姚启圣,俗话说的好,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康熙基于周培公生前的丰功伟绩,因此对待姚启圣也是像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恩威并施。

索额图到底对康熙说了什么?让康熙对年迈的姚启圣起了敬意。

索额图人称“三眼索相”,把姚启圣从入朝为官到贬至雪国盛京做马夫的种种,全部告诉了康熙。

康熙听完后反而笑夸姚启圣是个人才,顺治期间,姚启圣把大清所有的官职都做了个遍,屡屡触犯大清律例,而没有被斩。

最后姚启圣被贬至马夫之后,每年给朝廷骏马良驹,康熙从此也看出了姚启圣不是不愿为官,而是不屑与那些人为伍,故意隐藏自己的才能。

康熙欣赏姚启圣的平台方略,“三必剿”的同时实行“三必辅”政策,和康熙不谋而合,一拍即合。

姚启圣入朝第一天就向康熙提出收复台湾的六项决策,

一必剿,剿其心,

二必剿,剿其兵,

三必剿,剿其海陆,

一必抚,抚慰其祖上基业,(加官进爵,筑庙、烧香)

二必抚,抚其民,(民心不可欺,也不可弃)

三必抚,给延平王以抚慰,

不仅如此,姚启圣联合纳兰明珠用计迫使海霹雳施琅归降康熙,在施琅和姚启圣的强强联合下,灭了郑经,一举收复台湾。

先后护国功臣姚启圣举荐,中有索额图精讲其历史事迹,后有其收台战略,三管齐下,所以康熙对年迈的姚启圣也是恩威同施,非常重视!

我是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文/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