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朱元璋杀死开国元勋?
朱元璋杀功臣,在后来的史学家眼里,是有不同的看法的。
一部分史学家认为,朱元璋杀功臣,是皇权和相权的斗争导致的。当时,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相权集团,实力太过强大,朱元璋的开国功臣里,大部分是他的老乡,也是李善长的老乡。
由于李善长很早就确立了朱元璋集团首席幕僚的地位,朱元璋的开国功臣里,大部分也跟李善长有很深的关系。在明朝建立后,李善长利用多年积累的威望和人脉,做了左丞相。说他把持朝政有点过,说他专权跋扈,不为过。
他在左丞相位子上,很多事可以自己独断专行,不用禀报朱元璋。时间久了,朱元璋自然不痛快,感觉大权旁落。
为了调和相权和君权的关系,朱元璋让李善长回家养病,提拔上来胡惟庸,汪广洋担任丞相,此二人威望远远不如李善长。朱元璋满以为会将君权和相权调和好,可惜胡惟庸跟李善长也关系匪浅,李善长借助胡惟庸,遥控朝政。
没办法,朱元璋决定清除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于是经过一番经营布置,朱元璋先后兴起了胡惟庸案,蓝玉案,史称胡蓝案。
经过这两件大案,朱元璋的开国功臣里,公侯伯,大部分人被屠戮。只有寥寥数人,比如汤和,因为胆小怕事,幸免于难。
另外有史学家认为,朱元璋一开始并未有要杀功臣的意思。而是从中挑选了很多人,想要他们辅佐太子朱标,可惜朱标早逝,朱元璋认为皇太孙朱允炆太软弱,镇不住他留下的辅佐之臣,于是尽杀之。太子朱标早年就跟随朱元璋在军中,等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培养他,曾经还让他批核奏章,实际上是锻炼他处理政务的能力。
为了在自己死后,朱标能稳稳地接下他打的江山,朱元璋就着意挑选开国功臣里的文武官员,希望他们将来能辅佐朱标。
可惜的是,朱标英年早逝,皇太孙太嫩,他培养的未来的辅臣们,反而成了威胁。朱标或许还镇得住,朱允炆就不一定了。
所以朱元璋开始大肆屠戮功臣。
我个人认为,上面两种看法都是存在的,而且是互相纠缠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至于什么狡兔死,走狗烹,那只是一种怨气而已。真要杀功臣,朱元璋是有具体的理由的,不是一句兔死狗烹就能下定论的。
如何看待朱元璋杀死开国元勋?
“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屠杀功臣几乎成了开国皇帝登基的标配。只不过,朱元璋把他做到了极致而已。
新政权建立后,那些九死一生的将军,按说可以攀龙附凤,共享荣华富贵了。但现实是残酷的,他们能善终者寥寥无几。功劳越大,往往危险系数越高。
为什么这些开国皇帝只能同甘苦,不能共富贵呢?
对百姓来说,皇帝高高在上。但对这些赫赫战功的将军来说,则毫无神秘感。当初我们都是普通人,只不过你比较幸运做了老大而已。什么真龙天子全是糊弄人的,你朱家做得了,我李家照样做得了。
他们太熟悉这套得天下的流程了,不管有没有异心,对家天下的皇帝来说都是巨大的威胁。更何况有那么多的先例,郭威,赵匡胤,杨坚……我们常说伴君如伴虎,其实伴臣又何尝不是伴虎?
第二,出于国家治理的考虑。打天下靠的是谁的兵多将广,坐天下靠的是人民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必须由武治转向文治。而那么多重要岗位被武官们把持,除掉他们就可以为读书人腾出很多机会,借此笼络天下士子的心。
另一方面,居功自傲是人的天性。这些从死人堆爬出来的幸运儿,一下子从压迫者变成了统治者,难免心态会发生变化。如果不加注意,贪污腐败,欺压百姓的事也会时常发生。这也恰恰为皇帝诛杀他们找到了理由。
杀功臣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但对朱元璋来说,却成了家常便饭,这与他的个人经历是分不开的。
朱元璋祖宗八代都是贫农,自己小时候受尽地主的欺压,有天生的仇富心理。扒人皮,凌迟,灭门等极端行为,也反映出了他心胸狭窄、滥用权力、残忍无情的性格。
此外,朱元璋立的太子是朱标,无奈朱标早逝。朱元璋就立了朱标的儿子,皇太孙朱允炆。朱允炆过于柔弱仁厚,怎能管的了这些骄兵悍将。朱元璋的思路是把这些威胁都除掉,让儿子们为朱允炆保驾护航。
令朱元璋想不到的是,儿子们反了。朱允炆想派兵镇压,却发现一个能打仗的人都找不到,全被爷爷给杀了。
如果朱元璋不杀这些功臣会怎样呢?
我们先看一下被朱元璋屠杀的功臣名单:刘伯温,徐达,李善长,蓝玉,付友德,冯胜,周德兴……哪一个不可以抵挡燕王朱棣?如果不杀这些功臣,至少朱允炆不会被自己的四叔所灭,或许就不会有靖难之役了。
可是如果不杀这些功臣,朱允炆又怎么能压服他们的?朱元璋似乎陷入了一个困境,杀则亡国,不杀则亡家。这是专制者必定要面临的问题。
历史,素颜一些会更美。我是素颜历史,期待您的关注。
如何看待朱元璋杀死开国元勋?
明太祖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幼年家境贫困,曾为地主放牛。后来由于生活所迫又做过游僧。25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在部下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支持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成功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成为开国皇帝后,昔日追随的部下全部都做了开国功勋,一个个拜将封侯,飞黄腾达起来。偏编朱元璋是个权势欲极强的人,而且生性多疑。总是担心朱家的皇权旁落,昔日的部下会谋夺自己的江山。
好死不死的,确实有些文臣武将们自以为开国有功,趾高气扬,飞扬跋扈,整日里干些欺男霸女的事。朱元璋本来心里就有无数根刺,这时侯就刚巧有借口拿昔日的功臣来开刀了。左丞相胡惟庸,为相七年,大权独揽,使相权与皇权的冲突明朗化,也就是说,朱元璋觉得自己的皇权被削弱了,这是权欲旺盛的朱元璋不能忍受的,朱元璋决定先拿胡惟庸来开刀。
君要臣死,臣怎能不死。很快,朱元璋便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胡惟庸处死。胡惟庸死后,其谋反“罪状”陆续被揭发,如下海招倭通敌,污蔑李善长谋逆,毒死伯温,伙同唐胜宗合谋造反等。“罪行”可谓有一箩筐。朱元璋随之大怒,为肃清“逆党”,接连株杀“胡党”者达三万余人。前后时间延续达十年之久。为正“视听”,朱元璋还写了《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
在十余年间,受“胡党”株连至死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赵庸、永嘉侯朱亮祖等一众开国功勋。不但如此,朱元璋还借此机会罢去了丞相之位,严格规定不得再立丞相,有说情者一律重罚严惩。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蓝玉。蓝玉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小舅子,蓝玉此前曾在常遇春麾下勇敢杀敌,战功显赫。后来得以晋升为大将军,获封为国公。不过这蓝玉也是跟胡惟庸一样,堪称开国功勋们的猪队友,功成名就之后骄横跋扈,也成功地引起了老朱的注意力,让老朱倍感压力。于是自然就有一张网悄悄向他逼近。
“胡党”伏诛不久,锦衣卫指挥蒋献诬告蓝玉“谋反”,朱元璋当然是再次勃然大怒,如同诛杀“胡党”一个套路,“蓝党”遭连坐诛连也达到了一万五千人。到了此时,胡蓝两党事件平息结束后,以前跟朱元璋打拼天下的将领,几乎已经一网打尽。当然朱元璋也不忘了善后,特地下诏颁布《逆臣录》,以正“视听”。
在铲除“叛道”的道路上,罗织出来的罪状也是包罗万象。就连开国第一功臣徐达也不能幸免。徐达一向反对胡惟庸,所以没有被“胡党”牵连。但是徐达患上了极为凶险的背疽,没有多久就一命呜呼了,据说是朱元璋送一只蒸鹅给他吃,而背疽患者是忌吃蒸鹅的。徐达心知肚明皇命难违,皇上这是不想他活下去了。
要说中国历个朝代诛杀功臣再多的皇帝,绝对非朱元璋莫属,说他是“千古一帝”也不为过。其手段之残忍,心肠之硬也没有人能出其右。究其原因,无非就是皇权。朱元璋极其痛爱太子朱标,但朱标生性愚钝,为避免将来朱标在一众功勋老臣面前吃亏,守住朱家江山,防范于未然,朱元璋就想着先为朱标扫清前路“障碍”,为朱标的将来作嫁衣。
无奈人算不如天算,朱标突然身染重病英年早逝。经历了丧子之痛的朱元璋,爱屋及乌之下只有将皇位传给了朱标之子朱允炆。只是可惜,朱允炆能力平庸,最终也是被早就虎视眈眈的“燕王”朱棣夺了皇位,只落得了一个不知道是逃亡海外,还是被朱棣杀了的难解之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