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吗?

颠覆,是物体颠倒,倒翻意思。

旅行,能倒翻一个人的世界观吗?

从构建世界观的基本要素上理解,是不可以的。

人们旅行,见到不同,由于内心设定的差距,引起惊叹,“怎么会有这样的景致!”认识受到了挤压、颠覆。是认识本身处自在逻辑产生了冲突。

认识主要表现:用感官确定、 知晓或认明某物,是我们头脑对面前世界的反映。

世界观表现则不同,它是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讲究价值,具有实践性,更新性。

举个例子,比如,疫情爆发期间,西方世界的各种恶劣表演,将我们原来的价值体系被推翻了。西方的人权,原来可以用拔掉上了65岁新冠肺炎插管来表达。西方的人人平等,原来可以用非理性欺骗导向来演绎。看,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和实践,得到了更新。西方的丑恶曝露无遗。于是,世界观被颠覆。

旅行,见到某一物,比如西湖之美、珠峰之雄,不具有实践性,也不会更新你的看法。因为,你经验早知道西湖之美、珠峰之雄。只是亲眼见了,证实了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讲,旅行,并不能颠覆一个人的世界观。仅为认识上感觉“奇”而已。

但确实有人说自己通过某次旅行,世界观发生了转变。

比如有人到了西藏喜马拉雅山,说自己有感悟,见到山之大,包容无限,自己也就变得大度起来。比如,有人看到了海洋无穷之大,觉得人之渺小到不值一提,于是由此不再自大,谦虚起来,比如,.......

真是这样吗?真的一个性情火爆的人,通过旅行会变得温和起来吗?真的一个性格阴恶的坏人,通过游历美好的景色,会变好吗?

旅游,转变不了世界观,没有教育功能。

人在这个世界上,可能通过五官感受,悟到一点什么,比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比如歌唱家什么的,皈依佛门。那是情境发生的逆转,他经验上明白,这样不行,得变化 。这个经验,是功利的、私心的,断不是旅游的。不是他到什么地方旅行了,而后,世界观大转变。

我个人认为,旅行,不但不能颠覆一个人的世界观,相反,还可能加固一些人原有对世界的基本看法。比如人们熟知的中国历史上的大坏蛋,秦桧、魏忠贤、李林甫、汪精卫、杨国忠、蔡京、和珅、秦嬴政等等,基本青一色的旅行大家。外国呢,外国的坏蛋希特勒、东条英机......同样游历过太多地方,而恶性不改,变本加厉。

旅行不能颠覆一个人的世界观,但可以增加认知。因为我们不知道,所以新奇,感叹。

世界观是以价值为导向的,美国“戏精”川普,满嘴喷粪,乱咬中国,就说明这一点。

那么,为什么一些朋友喜欢言说旅行对他有改变呢?我认为,仅为文章尔,真的通过旅行,他的世界观便变了吗?未必。

朋友,你提出了一个好问,这实际上是一个哲学问题,认识论与世界观冲突是常见现象。常听人说“颠覆了三观”、"损三观“,就是表达他的认识受到了强大冲击。不过,人们不要因为某人表达了“颠覆了三观”,便以为这人世界观变了,这是不对的,他原本是谁,还是谁,没有变。

好,本文就到这里。

旅行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吗?

旅行真的能颠覆一个人的世界观吗?

回答是肯定的!有句话说的好: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人生本身就是旅行。在路上,一个人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只有见多识广、久经磨难的人才懂得旅行的深意。所以每个人在有生之年,只要有机会就要去旅行。旅行能健身益智,旅行能陶冶情操,旅游能增长见识,旅行能感悟人生,旅行是能够颠覆一个人的世界观的。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我,屡遭不顺,情绪消沉,赶上一个假期,去泰山旅行。开始爬山,精神焕发。可是,走到一半已经浑身无力,几近放弃。这时,遇到了一名泰山挑夫,肩扛重物,几步一停,但始终没有放下担子。有了挑夫的激励,我随着他一步一步向着山顶继续攀登。到了十八盘那个最陡的山坡,我看见挑夫已经精疲力竭,浑身颤抖,一步一停的往上挪。我劝他放下担子休息再上,他说如果放下,想再担起来就难了。就这样我和他一起,举步维艰的爬到了南天门,汗流浃背的挑夫对我笑着说:“既然选择了担子,就不能放下!”

多少年过去了,我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韧,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总会鼓励自己坚持不懈,挑夫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不断进步,一步一步才有了今天的成绩。可以说,如果没有那次有意义旅行,就没有我的今天。

我用我亲身的经历告诉您,希望能为您带来启发和帮助!

旅行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吗?

旅行真的能颠覆一个人的世界观吗?我认为旅行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人的世界观有所改变,但不是绝对的,会因人因事而异。

旅行到底是什么?

人们常说:生活不仅仅是眼前的苟且,还要有诗和远方。无论是生活艰辛,还是工作乏味,或是遇到挫折失败,对现实生活的不甘,人们会产生改变或逃避现实的想法。于是内心深处:去远方,给自己降降压,调节一下心情,看看外面的世界的想法,会越来越强烈。背上行囊做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也就顺理成章了。

旅行真的能颠覆一个人的世界观吗?

我认为旅行可以改变世界观,但会因人而异。

人们往往想通过旅行得到些什么?但要得到什么呢?旅行的人往往也很难说清楚。是想找回丢失的自我?是要开阔眼界?还是调整心态,释放压力?或是逃避现实?总之,不尽相同。

能够通过旅行改变世界观的人一定有,但肯定不多。因为很多人的旅行是名义上的,甚至还没有将旅游和旅行的区别搞清楚,只是打卡式的去了一些地方,并没有通过旅行得到什么。

其实旅行的意义就在整个旅途过程中,无论看到什么风景,遇到什么困难,旅途的一切都会做为收获,做为阅历被记在心中,转化成对世界的认识,成为生活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旅行是可以改变三观的,自然也包括世界观。

旅途中,很多人跟本不关心路途中的一切,只对景点儿、景区有热情,拍拍照、摆个姿势打个卡,发个朋友圈,等着朋友点赞,仅此而已,这只能叫做旅游。我在旅行中经常会看到下面这几个情景:

当我们在青藏旅行时,很多旅友看到那些虔诚的教徒,一步一磕头的向着内心的圣地前行,满身的尘土,充满辛劳,很多人内心往往只是简单的认为:这也太过份了,迷信!根本没有从文化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信仰的力量。

当你置身西北干旱的荒漠或沟壑中,在被大多数人遗弃的破败山村中,看到几位老者,放弃儿女们准备好的舒适的城市生活,宁愿守候在这缺水少电生活艰苦的家园,而且乐在其中。你能去试着探寻和理解,这破败村庄在他们心中意味着什么吗?不要认为这些人与现代脱节,遵循守旧。

记得前年我们一行人深入青海柴达木盆地,置身茫茫戈壁,环顾四周,了无生机,能听到的只有风声和自己的心跳,蓝天上几朵白云悠悠飘过,这时的孤独与静谧已经是一种享受。但同行中有的伙伴却说:这兔子不拉屎的破地方有什么好来的,以后倒给钱都不来了。自此我再也没有与那几个人同行过。

旅途中你在荒野安营扎寨,你会为落日辉煌而感动,更会为夜空中星河璀璨而难眠。

上面所截取的几个旅途场景,很容易区分旅游与旅行的区别。

旅行会对世界观产生影响

旅行的次数多了,见的人和事儿多了,看到的风景多了,遇到的困难多,感受到的快乐多了,慢慢的旅行会影响你对世界的看法和认识,从而改变你的世界观。

这些只是我对旅行的看法,每个人对旅行的认识不尽相同。如有不同还请朋友们多多指正交流。

我是快乐的拉磨驴子,我酷爱旅行,喜欢分享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分享快乐。

旅行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吗?

我是一个爱旅行和美食的人!旅行会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首先旅行让人视野开阔,见多识广,看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视角不同,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同时旅行让人心情愉悦,锻炼了身体,非常有利于身心健康!长远看,货币在不断贬值中,除了必须的存款和消费,旅行花一些钱还是值得的。旅行唯一缺点就是让你的腰包瘪了,其它都是优点,更有利于家庭建设,夫妻一起旅行,有利于感情交流和维护,虽然旅行中两口子磕磕绊绊还是有的,长远来看,夫妻一起旅行对家庭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以我的经验来看:往往夫妻两人一个大方花钱一个比较抠门,真正常年一起旅行的夫妻并不多。祝朋友们旅途愉快!一路平安!

旅行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吗?

我个人认为:旅行能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

1、旅行才是看清世界的一个最直接的途径。

世界观,就是一个人对待事物的看法,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判断与见解。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没见过世界,哪来的世界观?旅行才是看清世界的一个最直接的途径。

2、旅行,可以让人见识到不同的事物,经历不同的事情。

旅行,充满人间百态,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只有亲身实践,身临其境,才有切身体会。游一处风景,见一处特色,悟一片心得。世界这么大,而我们却这么渺小,在一次次探索中不断更新我们的认知。旅行让我们更加的体会到人间大爱,自然情节。

3、旅行能改变一个人的心智和认知。

经常旅行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开阔自己的视野。去不同的地方,看不同的世界。走出日常,换一种环境好好放松,这才是我们选择出发的初衷。多去一些地方,让自己明确未来的方向;多接触一些很棒的人,让自己清楚自己所要努力的路还很漫长。只有一个人在旅行时,才听得到自己的声音,它会告诉你,这世界比想象中的宽阔。

著名作家、编剧、导演张嘉佳说过:旅行不是旅游,旅行是旅途中的修行。它不是逃避,不是躲藏,不是获取,也不是记录,而是在想象之外的环境里去改变自己的世界观。

旅行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吗?

当然不能!不信的话,我给你讲3个旅行经历。

1,坐标:保加利亚,卡赞勒克玫瑰谷。

保加利亚是著名的玫瑰之国,全世界85%的顶级玫瑰精油,都来自卡赞勒克的玫瑰谷,所以它是很多游客必然的打卡目的地。

我站在玫瑰谷的田垄上拍玫瑰,不远处有三个中国大妈也在愉快地拍啊拍。

拍着拍着,为了追求更好的飘纱巾效果,大妈们的站位就开始跑偏——她们轮番踩进了种植区,对旁边其它国家游客异样的目光浑然不觉。

你知道,在国外旅行,别人看咱们的大妈,都会给加上“中国”二字。

我赶紧走过去说:阿姨,咱别进种植区呀,就在田埂上拍,效果也很好的。

种植区内正在拿捏姿势的大妈说:关你啥事呀,多管闲事!

我说:那边有个提示牌,写着请不要踏踩玫瑰。

拿着手机拍照的大妈说:我们不会英语,看不懂写的啥!

没发言的第三位大妈笑出声来。

我只能承认自己战败了——因为这不是脚下没注意,也不是看不懂提示牌。

这就是混不讲理、毫不在意的“我乐意”。

这不是秀才遇见兵,而是遇见了“志同道合”的大部队。

2,坐标: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

几年前我自驾环游塞尔维亚,十几天玩下来之后,把首都贝尔格莱德当作是最后一站。

在圣萨瓦大教堂的停车场,我的车刚好停靠在一个旅行大巴车的旁边,是一个中国旅游团;我就看见了这么一幕。

大巴车已经发动了,全车的人都在等最后的两名游客上车。

这两名游客并非迟到了,而是就坐在大巴车位旁的露天座椅上抽烟,任导游如何苦苦相劝,就是不挪窝,不上车。

听了几句,才明白到底是为了啥。

貌似他们两个其实是按时返回停车场上车了,但有几名游客迟到了一段时间,他们感到很生气。

生气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们的做法是:既然你们迟到,让我们等了好久;那好,大家都别走了,让你们也尝尝等待的滋味儿!

车上下来一位老者开口劝了两句,这两位直接给人家怼回去了:不关你的事,关你什么事啊!

导游是个挺年轻的女孩,满脸无奈,简直都要急哭了……

3,坐标:俄罗斯,圣彼得堡。

我在境外旅行时,习惯入住当地人的民宅,这样既省钱,又能够相对深入地切入当地人的生活。

在欧洲旅行,入住当地民宅普遍是这个画风——入住时房东会给你交代清楚所有的事,收钱,然后告诉你离开时把钥匙交给邻居,或者藏到门楣上、房门外的地垫下。人家没有退房查房这一说。

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房东大姐把注意事项、家里电器的使用方法全给我交待完毕之后,补了这么一句:你离开时能把房间收拾一下,把垃圾带走吗?

我一头雾水——难道这不是租住民宅约定俗成的事吗?

房东大姐解释说:上次的客人是两个年轻女孩,也是中国人;她们离开时留下了一屋子的垃圾,厨房的餐具也都没洗,剩菜剩饭和水果皮扔得到处都是……

虽然我自己多年旅行从没干过这种事,但在那一刻,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真的是有点羞愧难当。

结语:

所以,旅行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吗?

我觉得不能。

别说世界观了,甚至连个人基本的品行都改变不了。

因为你的世界观不是旅行给的,而是已经存在的——有素质或没素质,只会在旅行的时候放大,而不是改变。

至于说“破万卷书、行万里路”,难道旅行就没啥意义了吗?

我不是这个意思。

旅行当然是有意义的,它能开阔一个人的视野,完善一个人的知识广度;但我想说的是:你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你改变不了一个固化的人。

旅行同样如此——它也叫不醒,它也改变不了什么。

以上经历,是我为了答题单拎出来的几个切片,并不代表我们大部分人。

只不过在国内旅行遇见不良现象,咱们还可以这么安慰自己——你这么干,败的是你自己的人品。

但如果是境外游,你就没法这么安慰自己了。

你会这么想:你这么干,败的是包括我在内的人的人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