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自己住不安全不方便,和儿女住,没尊严矛盾多。你怎么看?

谁都不是太阳,哪有那么多两全其美,尽如人意?一个铜板有两个面,有利就有弊,人心、人性更是如此,看开、放下、自在。

老年人的居家生活模式有多种,哪一种都是有利有弊,随遇而安,有所取舍,才能过得安心、从容。

老年人自己住在自己的老窝里,自由自在就挺好。或许高龄老人因身体原因会觉得不安全,没人照顾也不方便,但换个角度,自己住有很多好处,至少很自由,很清静、很自在,到哪站说哪站。

在自己的老窝里生活,想几点起就几点起,想吃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多自由。

你不用小心翼翼,看人脸色,在婆媳矛盾里煎熬。自己住的前提是有自理能力和经济能力,如果身患重病大病,或兜囊羞涩,离了儿女活不了,就要懂得收敛脾气,不要太任性,太较真。

其实,和儿女住没尊严,矛盾多,很正常,毕竟老人和年轻人生活习惯,生活节奏不同,三观也有代沟,心胸要宽广些,有了矛盾,不必太往心里去,更不要总较真儿。

换个角度,在一起住也有好处,至少可以经常看到自己的儿女,了却思念担忧之苦,不那么孤单寂寞。生活上也可以相互照应,可以享受天伦之乐。

或许你还可以有第3种,第4种甚至更多的选择,比如去养老院,享受集体生活,减少孤独寂寞。比如居家养老,雇保姆,既有自己的空间,又有人照顾。

哪一种生活方式都会有利有弊,要懂得双向思维,全面衡量,有所取舍。哪一种模式适合自己,哪一种就是最好的选择,不一而论。

老了,缺少改变生活现状的能力,就更要面对,客观现实些,不要幻想或苛求完美。过了大半辈子不完美的人生,晚年反而苛求完美,是和自己过不去。

想想人的一生,哪个没有七灾八难,不如人意?为什么到老了,反而要苛求?这样的心态只会适得其反,求而不得,自寻烦恼。

最重要的是,年轻时要未雨绸缪,规划好自己的晚年,有老窝,老本儿,老伴儿,有养老金和医保,晚年才更有尊严,更从容,更自由,更自在。

晚年的生活境遇是人一生数十年各种经历的积累性回报。已经到了晚年,木已成舟,顺其自然,才是明白人。

已经到了晚年,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客观选择,怎么安心,怎么自在,怎么来。

老年人:自己住不安全不方便,和儿女住,没尊严矛盾多。你怎么看?

谢谢邀请。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讲个事例。有一次我在火车上遇到一位大爷,大概六七十岁的样子。到底多大年纪,咱也不好问。他和我在同一个软卧车厢。交谈中得知他老伴已去世,他现在一个人生活。儿子在西安定居,刚结婚。他在儿子那里住了半年,他这次是回自己居住的县城。他说:“我要回去,他就是不让我走。我发了火,他才让我走的。我住在他们那里,白天没事干,坐几站路的公交车到兴庆公园,和那里的老人聊聊天。其他人也不认识,很无聊。我早晨醒得早,五六点就睡不着了。起来吧,又不敢在屋里动,怕影响他们年轻人休息。可是不起床,躺在床上很难受。再加上人老了毛病多,咳嗽、吐痰、上厕所动静大。总是吵到儿子和媳妇。做饭也很麻烦。本来我在家一个人,包饺子二三十个就够了,现在我要包三个人的饺子,我嫌烦。我做饭缺盐少油的,他们不爱吃。我回去一个人想吃啥做点啥,吃完到小河边散散步,多自由。我跟儿子住,像把我关在笼子一样。快把我憋死了。我再不去了。”

我们谈话的时候,他儿子还打来电话问他到哪了。他跟儿子说:“你买这么贵的车票干什么,坐个硬卧就可以了”。看样子儿子对他挺好的。

听了大爷的一席话,让我明白了老人的感受。老年人无论多大年纪都需要自由,需要一个自己的空间。和儿女住如果缺少自由,缺少一个自己的空间,就会感觉自己没尊严,就会和儿女产生矛盾。

如果自己能照顾好自己,自己住比跟儿女住更顺意些,想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候起,想几点吃饭,就几点吃,想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

如果生活不能自理,只能听从儿女的安排。那时就要收敛自己的脾气,不好太任性。

老年人:自己住不安全不方便,和儿女住,没尊严矛盾多。你怎么看?

谢谢邀答。

关于老年人是自己住已经习惯了几十年的老房子,还是与子女住在一起享受所谓的“天伦之乐”。我先给大家讲两个真实的故事。

我的老家在农村,当我在城市里打拼数年后,买了房子、车子,也有了自己的公司。于是,很想把父母接到城里来“享福”。长说短说,父母终于来城里与我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十多天后,母亲近似哀求地找我谈:“儿子,我和你爸不习惯城市里的生活,还是让我们回农村吧。”母亲说完,眼里含有泪水。我鼻子一酸,回想起这十多天父母在我城市里的家里过得并不开心,我只能把父母送回农村去。

母亲去世后,父亲更不愿进城,大姐家在镇上,父亲住在大姐家,我又买了第二套房,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我把父亲接到了我的新房,想让父亲感受一下。晚上,我陪父亲喝完酒,特意带父亲到卫生间,给他示范马桶怎么使用,晚上也没关玄关处的灯,担心父亲上厕所不方便。第二天早上,我五点就起床,父亲爱喝酒,想给父亲把酒烫好。当我起来时,父亲已经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抽着旱烟,入户防盗门敞开着。我到门口一看,地上是一滩稀屎,我猜到可能是父亲拉稀了。我用纸巾裹擦了地上的脏物后,一句话也没责怪父亲。陪父亲吃过早饭后,父亲对我说:“儿子,我知道你想我来城里过好日子,可是我习惯了农村的生活,你还是送我回去吧,以后要把我葬在老家旁”。我笑着答应了父亲。我尊重父亲的意愿,正月初一就陪父亲回农村老家。但是,直到四年后父亲去世我都没有想明白,父亲神志清醒,为什么要把屎拉在大门外?又过了两年,我才想明白,父亲是觉得洁白的马桶不应该用来拉屎拉尿的。

其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所谓“孝顺”。“孝”是晚辈对长辈的敬意,是一种心情,所谓“顺”是尊重长辈、老人的意愿,他想怎么活就怎么活,他想吃什么就让他吃什么,这才是“孝顺”。我们不能按照我们的意愿去绑架父母的幸福,更不能以“害怕别人说不孝”的思维去绑架父母的自由。真正的孝顺,是陪伴。

老年人:自己住不安全不方便,和儿女住,没尊严矛盾多。你怎么看?

我们有一个亲戚上了岁数啦,老伴儿去世了,就一个人自己有一套楼房。

他就把自己的楼房卖了,寻思有三个儿女,就一个孩子家住上一个星期,一个月差不多就过去了,就轮着住呗,想去谁家去,谁家住的高兴就行了。

他就想事想的挺好的,可是一到现实中这就出了问题了,因为他把房子卖了以后啊,总共就卖了30万,那30万到手了。他的钱始终是不经花的呀,他一开始在大姑娘和二姑娘家住,可是住也不能白住呀,买菜呀,或者给两个孩子买衣服呀,买书包呀,他总得掏点儿钱花呀。但是自己的亲姑娘呗,不舍得花钱,他花多花少啊,也不计较的他,所以他住的还算开心。可是住的时间长了,姑爷们不干了,所以他也不能在哪个姑娘家住的时间太长。然后他就去儿子家住,总归一句话,养儿防老吗?儿子总是该给他养老的吧,所以他觉得在自己儿子家住,可能能住的时间更长一点儿,结果儿子还有媳妇儿呢呀,媳妇儿就嫌他住的时间长了,因为给他吃呀,穿呀,花呀的都要儿子掏钱,媳妇儿就有点儿感觉压力大了,所以他呢还赶紧把自己的那点存款拿出来,给儿子家花,给孙子花,那30万块钱,说实话,花不了几年就花的一分钱不剩啦,没钱花了,住在儿子那,儿媳妇给的脸色就不好看。他也不想看媳妇的脸色呀,那再去姑娘家住,可是住的时间又不长,就这么闹,成了死循环。后来实在是住不下去了,就把儿子和姑娘放在一起召开家庭会议,说要给他租个房子。

这个房租呢,他的孩子们一起掏,后来孩子们也行。就一起掏钱给他租了个房子,他自从有了自己的房子以后啊,每天就很开心。想干嘛干嘛也没有人管,感觉很自在,过年过节呀,儿孙们啊,都在房子里头跟他一起过,热热闹闹的,他还觉得挺好的。

就是呀,租的房子,要交房租的,又有点后悔了,不卖自己的房子就好了。现在房子卖了,钱也花完了,就租在房子里过后半辈子,想想也是很可怜的。没有办法,没想清楚折腾,最后折腾的自己连个靠都没有了。所以说老年人呀,你不能老想着跟儿孙在一起,而是也有自己的生活,你跟住一起也始终得看人家的脸色,因为你住在人家的屋檐下,还是应该有一个自己的房子的。住在自己房子里,儿孙没没事儿的时候,过来看一看就好了。

当初他卖房子的时候啊,就有好心的人劝过他,让他不要卖房子。说自己有个房子住到哪儿都不吃亏,结果他不听心想着我有儿女,我还怕啥。结果现在卖了房子又租房子,来来回回的折腾,也不知道在干嘛。

老年人:自己住不安全不方便,和儿女住,没尊严矛盾多。你怎么看?

我年过半百了,亲身经历和听朋友说过的这些事,可以说让人非常纠结,不知如何处理。经过思考,我的看法如下,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老年人都想跟子女住

老年人上了岁数,体力、精力、思维都退化了,是到了需要人照顾的时候了,尤其是一些丧偶的老人,形单影只,踽踽独行,看着非常可怜。他们在一起晒太阳的时候,也经常议论,基本上都想跟着子女住,毕竟是自己的孩子。我的邻居赵奶奶刚搬过来和女儿一家住在一起,今年都70多了,一个人生活了十几年,眼看着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真害怕自己哪天在屋里突发急病没人知道,自己住过来还能帮孩子干点家务,减轻一点她们的压力。

和孩子们住,肯定会有矛盾的

孩子们一天到晚忙于工作,压力很大,回到家再看到身体不舒服躺在床上的老人,容易急火攻心,说些难听的话,老人们心理上就受不了。我前几天锻炼回来,刚进小区,就见赵奶奶坐在长凳上抹眼泪,一问原来是女儿嫌她总躺在床上,屋子也不打扫,饭也不做,说了几句难听话。我劝赵奶奶说现在年轻人说话都没有轻重,自己的亲闺女,也没什么坏心眼,以后让她注意点就行了。

老年人和年轻人有代沟,生活观念也不一样,有矛盾是正常的,要想办法正确处理矛盾。当子女的要尊重老人,说话要轻声细语,和颜悦色,要知道没有父母哪有自己的今天,要懂得“百善孝为先”这个道理。父母身上的一些“小缺点”,都带了一辈子了,猛一下让他们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都要学会包容,学会理解。

老年人住敬老院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现代化的敬老院设施先进,里面的工作人员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三餐也是营养合理搭配,老人住进去能娱乐、交友,不再天天围着锅台转了,心情就会好起来。关键是老年人要转变思想观念,不能怕别人说孩子把自己送养老院是不孝,难道在家里不管老人就是孝顺了吗?我住的小区有三个老人住进了郊区的敬老院,据他们孩子说,老人在里面高兴着呢,都不想回家。

老年人自己住最好

我赞成老年人自己住,自由,无拘无束,没任何压力。孩子叫自己上家吃就去吃,吃完了会自己的家里休息。赵奶奶就说过“远香近臭”,她说开始没明白老人们常说的这四个字的含义,现在自己经历了,体会到了,和孩子们是得保持一定的距离,毕竟人家也是一个家。

孩子们如果不放心老人自己住,就在老人床前装个固定电话,把一键拨号设置好,老人遇到急事拿起话筒手指一按就打出去了,或者给老人买个定位器,装老人衣兜里,可随时监控老人的行踪。

总之,任何事不要怕有矛盾,关键是如何正确解决矛盾,办法总比困难多,重要的是当儿女的都要有一片孝心。

老年人:自己住不安全不方便,和儿女住,没尊严矛盾多。你怎么看?

说说我自己的家庭情况吧!

一、娘家

我父母是自己住的,父亲一直不喜欢和儿女住在一起,母亲经常比较,两个儿子,谁能陪她养老。

但是我明白,几代人住在一起,生活习惯不同,个性不同,如果每个人都想按自己的意愿自由生活,肯定会矛盾重重。如果发生了矛盾,作为姑姐的我,是否会因为心疼父母,而对弟弟一家产生不好的看法?真的不敢保证。哥哥一家在外地,平时过年过节陪伴父母的都是弟弟一家。我认为父母只有和弟弟一家关系和谐了,我们一大家的关系才能和谐。

所以我经常给父母洗脑:

1、你们身体好,老俩口相伴是最好,不需要跟谁一起过。

2、儿媳照顾你们,是她孝顺;不照顾,也不许指责,因为你们没生养她。

3、你们需要照顾的时候,肯定有人照顾你们,不用天天胡思乱想。

以前父母住的离姐姐近,姐姐照顾的居多;现在姐姐马上退休,即将去外地带孙子,不将父母接到我们身边真不放心。我和弟弟商量后,在距离我们俩家不远的地方给父母买了房子,准备“接盘”。

目前家庭关系挺和谐,但愿和谐到底。😄😄

二、婆家

我公公去世较早,去世前我们保持每周一聚的频率。公公去世以后,婆婆喜欢一个人生活,依然周末相聚。

随着婆婆年岁增长,也有了让我们陪伴的念头。

不过她不明说,用我的软肋吸引我“自投罗网”。为了避免老公为难,我鼓足勇气和婆婆谈判:

1、一起住,没问题,你必须把我当成家人。

2、一起住难免有摩擦,万一有矛盾,我们自行处理,姑姐不允许介入。

3、我们一家人不算大富大贵,但也算小钱不断,基本生活不会亏了你,你不能向你女儿要钱要物。

4、我们闹矛盾最难过的是你儿子,所以我们得尽量避免矛盾。

5、你儿子什么情况你清楚,不要老拿别人和他一起比较。

婆婆信誓旦旦地答应所有条件。结果真的住到一起,那是彼此添堵:

我单位下班算早的,中午基本都是我买菜回家做饭,偶尔晚几分钟,婆婆就耷拉着脸,甚至说出难听话;

跟我们说一起住挺好,喜欢在一起,跟女儿就说一起住她累,不如一个人舒服;

老公稍微照顾我一点,她就心里酸溜溜;

她女儿说什么我都必须和颜悦色听着,稍有反抗,总会借机敲打我:我的孩子,谁都不能说一句!

我稍微想争取点家庭权利,她就闹绝食,宣告:只要我不死,家就是我的,和任何人无关;

甚至向我宣誓:我娘家婆家都能摆平,我不相信我摆不平你!

……

一起住的一段时间,坦白说我们三人都不舒服,最后我是想到回去就头大,体检指标也不如以前。

后来我鼓足勇气坚决分开,可情感再也恢复不到从前。

结束语:老人和儿女一起住,有矛盾是肯定的,有无尊严得看彼此的做事方式;不安全不方便却是相对的,距离儿女近一些,联系多一些,考虑问题周到一些,问题也许就能避免。心情好才重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