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战斗机的发动机和进气口都在腹部,而不是背部,这不是很容易被地空火力攻击?

很简单,飞机的气动外形决定了一切,把进气道放在下面,比放在上面更科学,也更容易,反之,则会增加气动的风险性,而且现代航空作战以导弹为主,并不怎么受地面弹炮的影响。

战机体积有限,传统战机的发动机一般都是中置,然后通过背脊隆起进行飞控布线;腹部则容纳起落架、弹仓以及部分油箱;进气口多为两侧布置或下置。

飞机是基于伯努利原理的飞行器,需要在流体里运动,当发动机赋予它一定的加速度时,飞机的气动外形便会在流体中破开阻力,然后在上下形成不同的气压差。

正因为飞机上下两个面的气压差是截然不同的,上翼面的形状平直流畅,所以流体流速高,压强就小,反之,下翼面阻力高,流速低压强大。

如此,飞机才能飞起来。

这种压强差决定了飞机的升力,也可称为“举力”,通过人为减速和调整阻力舵面,飞机便能完成升降动作。

你看,小小的一个襟翼都能改变飞机的飞行姿态,何况是放在背上的进气道呢?

喷气式飞机的进气道是个巨大的吸气机,涡轮风扇发动机会吸入大量的空气,一部分在内涵道燃烧加热膨胀,一部分在外涵道直通尾喷,二者在尾部进行混合,通过降低温度来提高喷射效率。

这意味着,如果将这个巨大的吸气机放到背面,它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背面与腹部的整体压强差给破坏掉,这是对飞机气动外形严重的破坏。

现在不是没有机背进气的飞机,比如B-2轰炸机就是典型,但确实不多,且多见于亚音速机型和无人机,要么是提高隐身能力,要么是提高吸气效率,且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问题。

实际上B-2这种飞翼型飞机的升力体结构很明显,其进气口说是左右纵列也不为过。

对于高机动性的战斗机而言,机背进气无疑增加了不可靠度,比如飞机做个“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背部气压差因为发动机吸气发生过度改变,飞机估计会在天上一个后仰就滚蛋了。

想像SU-27那样压回头部转入正常水平飞行?由于腹部迎面气压过高,背部气压等于失速,飞机可能不仅压不下机头,还会持续的不停往后滚转,同时因为失速快速坠地,飞行员便纵有千般本事也改不出这种要命的螺旋。

更麻烦的是,此时战机速度陡降,气压全在迎面,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将受到很大影响,短时间内吸不入足够的空气,给憋熄火都有可能。

所以,基于气动考虑,人们在设计高速战斗机时,可以把进气口放在机头,或者放在两侧,放在腹部,唯独很少放在背部,除非你是要与自己的航空发展以及飞行员生命过不去。

至于会不会很容易被低空火力攻击到的问题,这方面大可不必操心,现代喷气式战机的作战高度高,速度快,很难很难被地面机枪、防空炮等火力打到,它们需要提防的东西一般只有“导弹”。

无论是地空导弹,还是战机上发射的空空导弹,它们的打击方式多半都是近炸,通过散发的弹雨破坏和切割机体,或者迎头攻击杀伤人员,威力相当巨大,根本不存在什么肚子还是背防护更好的问题,所以也就更不存在什么机腹比机背更容易挨打的问题了。

当然,有些战机可能的确是考虑了这方面的问题,比如专职对地的A-10攻击机,它的发动机被靠上后置在垂尾前端,据说这种设计有利于前线机场降落时尽量少的吸入尘土,还能为那门30mm机炮配平,也有利于攻击机在对地攻击时不被地面火力打坏发动机。

总的来说,发动机上置是很不可取的,进气口上置也一样不可取,对飞机从布局到气动,再到安全都有重大影响,而且完全没必要。

为什么很多战斗机的发动机和进气口都在腹部,而不是背部,这不是很容易被地空火力攻击?

飞行器能够遨游蓝天一是靠机翼产生升力更重要的是动力之源……发动机。目前为止常见的几种飞行器动力……涡扇、涡喷、涡轮轴发动机。

喷气式战斗机的进气道是飞机整体布局以及飞机性能指标的关键机载设备和部位。(各种喷气式发动机作战飞机整体布局以及进气道/进气口形式)早期的喷气式发动机进气道大都采用机头进气道/进气口、结构简单、进气效率高、但是,随着雷达系统的诞生作战应用、机头进气道影响雷达系统设备的按装。两侧式〔S〕进气道/进气口合理的解决了雷达的装配与发动机进气需要、两侧进气道为了满足飞行速度的不同阶段进气量需要结构复杂、重量大。〔美军/F-16战斗机经典的机腹式进气道/进气口〕(美军/全球鹰无人机机背式进气道/口设计)

喷气式飞行器/飞机采用那一种进气道/进气口,是根据飞机的性能和需要整体布局通盘考虑的。现代战争中,真正给喷气式作战飞机带来“杀身之祸”的并不是发动机进气道/进气口、而是发动机的“屁股”……尾喷口产生的废气以及高温。(喷气式发动机地面试车、可以清楚的看到尾喷口产生的尾焰、高温气流〔尤其是加力式喷气发动机〕)典型的飞机空战武器装备/空对空导弹,空空弹的作战模式就是利用喷气发动机尾喷口产生的高温“热源”的特征、导弹弹头装备了红外线自动制导“寻热”技术、对飞机发动打击。 地对空导弹武器系统也同样采用远红外技术+雷达照射+目标指示+制导技术打击空中目标!

所以说,喷气式发动机战斗机进气道/进气口采用那一种形式是全盘考虑的,造成飞机“挨打”的原因与进气道和进气口没有太多的原因,是与排气口“尾喷口”有直接原因。

为什么很多战斗机的发动机和进气口都在腹部,而不是背部,这不是很容易被地空火力攻击?

淘金客说:讲干货不扯不着调的东西,战斗机并不容易被自下而上的高炮火力击中。进气口在腹部好处更多。进气道也并不算什么弱点,被击中问题也不大。

先说进气口放在腹部的好处。战斗机将进气道安排背部的话,缺点除了飞行员弹射有麻烦以外,在做大迎角过失速机动动作时,机身会严重遮蔽进气口,造成发动机推力下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熄火。而放在腹部,大迎角机动时机身让气流折转,反而会增加低速下的进气效率,好处多多。

再来说对腹部进气道的威胁。威胁较大的是小口径直射高炮,防空导弹倒真不一定就直接击中腹部,要看导弹用的什么导航方式。而战斗机平时飞得并不低,真正低飞容易被高炮击中的,是攻击机。这里面又要分一下,类似欧洲的“狂风”、“掠夺者”还有美国的F-111这样的飞机在超低空是高速飞行的,相对地面的角速度极高,除非是类似“密集阵”这样的全自动火炮,否则很难跟上它们的速度。这一类攻击机机腹的威胁并不大。

第二类是战斗机兼职的,比如F-16,有腹部进气道。但这类飞机很少执行低空攻击任务,主要在中空活动。它们攻击地面目标的主要武器都有一定射程,比如对地导弹、制导炸弹。即使是无动力的制导炸弹,一般从几千米的中空投放,最远能滑翔数十公里,小口径高炮也很难威胁到它们。

第三类是相对低速的攻击机,执行的是近距离支援、战场遮断任务,要求在战场上空有一定的存在时间,以便随时响应地面的呼叫,地面高炮威胁的主要是它们。典型代表是A-10、苏-25攻击机。这类飞机速度不算快,还要在战场上空盘旋,因此都有厚厚的装甲,特别是A-10,两台发动机高高架在尾部,进气口恰恰在不容易被击中的背上!

要补充一点的,喷气式飞机的进气道并不算太脆弱。即使被击中,问题也不大!题主可能对二战时的P-51“野马”比较熟,它的腹部有个类似的进气口,这的确是弱点,一打就完。因为“野马”的腹部进气口里面是液冷发动机的散热器,一打坏发动机就过热失效。而喷气机的进气道只是个空气管道而已,穿几个洞问题不大。

进气道在背部的主要好处并不是抗损能力好,首先最主要的优点是隐身。尤其是针对地面雷达时,背部进气道被机身遮蔽不会反射雷达波;其次的优点是不会影响腹部弹舱的布置,所以象B-2这样的隐形轰炸机就放背上了。

为什么很多战斗机的发动机和进气口都在腹部,而不是背部,这不是很容易被地空火力攻击?

背部进气设计的飞机也有,但肯定不适合高机动作战战斗机,很简单的道理喷气发动机正常工作需要大量“干净”进气,对于进气道的要求自然就更高。

背部进气两款典型案例可供了解,一款是成功的B2隐形战略轰炸机,亚音速不需要进行高机动作战。因此背部的进气道设计更多是为了满足隐身需要,也就成功的得到应用。

另一款是F-107A截击机美国百式战机的中一员,最早还是常规布局机腹进气,后来为了投掷核武器的需要设计成机背进气。不过在测试过程发现垂直爬升过程一直无法突破设计最大高速,问题就是由于进气道气流不稳定造成。

再回到机腹进气道的问题,战斗机毕竟不是水平飞行的民航客机,需要在空中作出各种机动动作。其中就有大仰角、侧飞、倒飞等,如果选择机背进气在很多情况下机身会挡住进气道,造成吸气不足自然性能直线下降。

现代战机视野良好的高大气泡座舱,对于机背进气来说就是个灾难,进气道完全无法引收大量高速气体。

同时由机翼切割气体的作用,在机背会产生高速不稳定涡流,同样的这样不“干净”的气流进入发动机可能引发喘振。

最后为了保命,在弹射跳伞时能安全逃离,还是选择机腹进气比机背进气效果好。不论哪种布局和题目中所说的容易被攻击没有半点关系,地空火力不会因为进气道不同而选择打或不打。

为什么很多战斗机的发动机和进气口都在腹部,而不是背部,这不是很容易被地空火力攻击?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发动机进气口设计在战机背部的话,确实可以提高隐身效果,美国的B2战略轰炸机就是这样布置的,但是对于战斗机来说并不适合

第一,如果进气道在背部的话,为了保证进气量,需要避开座舱的阻碍,进气口的位置可能会高高耸起,不利于战机气动外形

第二,战机高速飞行的过程中,流经机背的气流都是机翼拉出来的高速不稳定涡流,这样的气流进入发动机,不能保证发动机稳定高效的运转,极有可能引发发动机的喘振,可以看看下图

第三,战机在做一些超机动动作的时候,例如,大仰角爬升,仰起的机身就会对进气口起屏蔽作用,致进气口效率大减,进而使发动机工作失常

第四,我想是为了安全吧,如果飞行员弹射跳伞逃生,发动机的进气口又恰好在背部........

为什么很多战斗机的发动机和进气口都在腹部,而不是背部,这不是很容易被地空火力攻击?

战斗机发动机进气道的布局设计,其实主要考虑的是两个方面的因素:

1、进气道要尽可能的短;

进气道的作用是为了后面的涡喷或者涡扇发动机引气,对于现代航空喷气式发动机而言,发动机压气机进口处气压越高则效率越高,产生的推力也会越大,且越省油。而空气气压损失主要源自进气道的壁面摩擦消耗(不考虑超音速情况),因此,进气道需要尽可能的设计的短一些。

基于这个原因,早期的机头进气道,比如米格15/21这样的,逐渐就被两侧进气或者机腹进气所淘汰掉,并且释放出来的机头空间还可以搭载直径更大的机载雷达,算是优化效果非常不错的设计布局。

2、进气道需要确保任何飞行状态下正常吸入足够量的空气;

战斗机毕竟是一款需要进行高机动飞行的军用飞行器,和民航飞机不同。为此战斗机在进行复杂飞行动作时,比如大迎角爬升,在这种情况下也要保证进气道能够吸入必要数量的空气,否则就会导致发动机无法正常工作,或者输出推力不足,导致战斗机无法进行这样的机动飞行。正因为如此,采用机背进气道对于战斗机而言是不可接受的,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美国康维尔公司搞出的F-107战斗机(下图),短暂服役和测试过,之后还是被淘汰掉了。

正是基于上述两点方面的原因,在过去的五十多年里,喷气式战斗机的进气道布局,或者说动力系统布局方式也是在实践中逐步改进和优化成为今天的模样,基本上就是下面的两种布局方式:

1、两侧进气道,也就是在机身两侧位置,典型案例有F-15、F-22等等。

2、机腹进气道,也即是在机身中央下方位置,有的是单发一个进气道,有的是双方两个进气道;

除此之外,对于强调隐身能力的无人机或者轰炸机而言,机背进气道往往会被采用,不过其背后却是要损失掉机动性能为代价的,比如美国B-2轰炸机,飞翼式布局+机背进气道,隐身效果非常好,但是几乎没有机动飞行能力,只能四平八稳的飞行。

对于任何战斗机而言,进气道位置放在哪里,和是否容易被低空火力击中,没有什么实质关联性。

——问题就回答到这里了——

对航空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来关注老鹰航空吧。

(图片来自互联网公开图片,如侵则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