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枪在战场上如何保持火力持续?

机枪想要保持火力的持续,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准备足够坚固的掩体和有利于射击的阵地。

比如德国人在大西洋壁垒上修筑的那种混凝土海防碉堡,盟军飞机也炸了,炮也轰了,但等到美军在奥马哈海滩登陆,堡垒中依然出现了坚定的机枪扫射,给美军带来了重大伤亡。

太平洋战争中也是如此,日军在岛屿、山头修筑了大量连通坑道的暗堡工事,只要美军一进攻进去,马上就会形成多角度带倒打工事的密集火力。

美军也有个极为神奇的案例。陆战队英雄,荣誉勋章获得者约翰·巴斯隆1942年10月于瓜岛守卫日军,3000日军在48小时内连续从海滩发动进攻。巴斯隆依靠2挺勃朗宁水冷机枪和1把手枪,协同全班14个人输死抵抗,打剩到最后3人,守住了阵地。

于是巴斯隆被吹得牛皮哄哄,以至于有些自媒体写他一个人歼灭了3000日军。

实际上巴斯隆班组顶多消灭了一个中队。而且如果不是日军脑子缺根弦,硬抓着个机枪阵地往上死磕,巴斯隆也得不到这样的战绩。

日军顶着机枪冲,又不能有效的给予压制和打击,自身还被对方各种空地火力不断的招呼,那不就是送人命么?水冷机枪最喜欢这种傻子。

机枪火力最凶猛,持续时间最长的时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堑壕战给了无数兵器以“蘑菇”的时间,冷枪冷炮、狙击、地道爆破、前沿偷设巨型喷火器,各种花招迭出。当时的重机枪除了大炮以外少有克星,故而成了战场上最凶猛的人命收割机。

通过水冷套和蒸汽循环装置冷却的各种马克沁重机枪,可以长时间几无休止的喷射弹雨,正面喷,交叉喷,甚至还有超越喷法——把机枪架到坑里,计算好角度,对天发射弹雨,让子弹下雨一样砸到对方头上。

所以,面对机枪无休无止的火力肆虐,人们给逼出了坦克这种新武器,让装甲堡垒移动起来,再架上大炮机枪,怼着机枪火力突击阵地。

没法子,机枪的火力当时太邪乎了,在大炮轰过来之前,它们可以插着防盾打到地老天荒。然而坦克其实也是个机枪的持续火力平台。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因为机械化装备的快速崛起,阵地战被破解,战争转向装甲运动战。

重机枪的时代由此开始落幕,轻机枪和通用机枪的时代到来。

这类机枪通常可以下放到班排,极大的增加了步兵班的火力水准。但这样也让所谓的“机枪火力持续性”发生了改变。

班排需要灵活的机动,不断的在运动推进中转换作战位置,这让机枪失去了过去那种占着坑位哒哒个不停的机会。

苏军甚至做出数据,认为一挺DP-28机枪打不完一个弹盘(47发)就得转移,否则就会完蛋。

德军的MG42也一样,他们的转移速度极快,往往打个几梭子跑。这也是MG42最让人恐惧的地方,因为它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出最多的子弹。

当然,此时最有效的能发挥机枪火力持续性的地方还是碉堡和有利火力点,可靠的防护力和地利永远是机枪火力的护身符,从一战到二战到50年代,直到今天仍是如此。

二战以后这世道又开始了变化,作战速度越来越快,自动化武器数量越来越多,机枪的火力持续性也就愈发难以得到保障。

当然,像美军那种打治安战的军队,还是能逮到不少持续发挥机枪火力的机会。

比如用“小鸟”直升机或“黑鹰”直升机携带机关枪,它们可以居高临夏不断的进行火力压制。

或者地面部队逮到几个楼栋中负隅顽抗的抵抗者,美军会马上扛出班用的M249上去一通狂扫,然后喊来驾着M240通用机枪的悍马车,把楼房打成麻子脸,继而又叫来M2HB大口径机枪,直接给对方拆成网眼。

这些治安战打法说不上什么正确还是错误,它只是美军利用火力优势,尽可能安全的一种欺负人打法。对面只要不具备有效的还击能力,那就会被美军的机枪一直欺负到死。如果机枪搞不定,那就换炮,换炸弹,换火箭。

总之,现代战争讨论机枪火力的持续性已经没什么太大的意义,战争已经从轻武器模式走到了高度机械化、信息化模式,机枪很难固定在一个地方开火,那样马上就会迎来对应的打击措施,连走神的功夫都没有。

机枪在战场上如何保持火力持续?

这个情况有必要分成两部分来讲解,一部分是现代战争,另一部分就是一战二战期间。一战期间除了马克沁,其他机枪的火力持续性本身就不怎么好,所以我们以马克沁为例讲解一下。机枪如何能发挥最大的杀伤力在一战也算是种学问,水冷式马克沁机枪在战前就被德国看上了,这种机枪采用帆布弹链供弹,一般250发刚好装满一弹药箱,除较大机械故障外,只要有水它几乎可以不停的开火。除了购买,德国还在它的基础上自行仿制了MG08式机枪(德国版马克沁),到一战前夕德国部队已经大量装备这种重机枪,该枪一直持续使用到二战结束。

刚被挖土党出炉的德国原产MG08机枪,制造商为德意志武器弹药公司。

MG08的散热管内可以装3公斤水,每分钟理论射速达到450发,也就是说一分钟刚好可以打光两轮供弹。不管哪种机枪,一般射手们都不会按着扳机不松手持续射击,除了对方大规模冲锋实行火力压制外,通常情况都是以点射为主,相信这在机枪使用教程中都会写到。那么接下来就要解决机枪阵地设立的问题了,一战前美国就已经做了实验,他们发现将两挺机枪放在阵地两侧,让这两题机枪形成交叉火力弹幕,其杀伤覆盖率大大高于安装在阵地正面,这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绞肉操作“火力交叉”。

不明白的亲们看看下面示意图就明白何为火力交叉了。

所以从理论上讲,要保持火力持续性就不能单打独斗,如果是一个机枪阵地,那只能求自己了,人少的时候用点射,人多就开启火力压制,两挺机枪交替射击最佳,能保持持续的火力输出,一直控制战场。到了二战实际机枪手的日子就不太好过了,尤其是野战,突突不了多久人家的迫击炮、榴弹炮、掷弹筒、枪榴弹就招呼过来了。如果工事坚固还好说,要不然连人带枪都得飞天上去报销,而且机枪手还是二战新生“兵器”狙击手重点照顾客户,长点心吧,还不等着爽脑袋都对穿了。不过好歹二战也算是阵地战、运动战各一半,机枪阵地有存在的必要。

二战机枪不得不讲一下撕布机MG42,射速极快经常打的盟军抬不起头,虽然是风冷机枪,但是换枪管的速度一点不比上子弹慢,这也就是MG42持续射击的秘密。

MG42的诞生完全是被《凡尔赛条约》逼出来的,英法自己作的也不怪别人。那么刚才说了二战期间真正生存率较高的机枪阵地也就类似在“大西洋壁垒”的防线内,那里的工事甚至可以防大部分舰炮直射。到了现代战争首先要考虑陆军的“出场率”,像类似“外科手术刀式”打击几乎没有陆军什么事,拒敌门外的是靠海空力量,如果失去海空优势,陆战继续打也就没多大意思了。

以现在美军的标准步兵班来看,每个班配两挺M249机枪,这些机枪都极为轻便灵活,目的就是为了方便移动,而现在几乎没有了机枪阵地,任何一个人在同一地点待的时间长了都有可能送命。所以两挺机枪在一定环境下可以为其他队友提供火力掩护,至于火力是不是持续射击根本就不太重要了,需要的几率已经很小。当然干机枪手的一定是力气活,不过有那空枪榴弹也打了好几轮了。

听说前面有火力点?来让我看看。

我是军武奇兵,欢迎您的观点与交流,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

机枪在战场上如何保持火力持续?

不会的,这样根部不划算,而且还会导致后勤补给跟不上。

前面的几个答主都提到了马克沁机枪,这种重机枪在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确利用水冷机枪的优势长时间的泼洒子弹。但是人是一种有脑子的生物。当机枪对密集的士兵造成伤害的情况产生后,就渐渐的采取了散兵线的战术了。

机枪的持续射击,如果要按照价格来算可以说是战场上最贵的武器,之前在一个回答里给大家计算了一下,一枚子弹的价格2美元,一挺M2机枪射速是1200发。如果打一分钟的话,就是2400美元。打一小时的话就是144000美元。对比一架F-22的飞行小时成本3.6万美元,够F-22飞四个小时的。

再说一个引申的数据,美国2018年军费是7000亿美元,这笔军费其实只够550挺M2机枪不停的打一年子弹的费用(不计算物流成本)。

真正的烧钱打杀器其实就是机枪。

机枪的发明者加特林的想法是利用自动速射武器可以减少战场上士兵的数量,这本来就是一个无脑的想法,从加特林机枪出现至今,战场上士兵的数量其实也没有实质性的降低。

而一战中末期出现的散兵线战术也使机枪对密集敌方有生力量的杀伤降低到了最低点。

那么为什么机枪还会存在呢?关键在于“自动化”技术。

相对于手动、半自动步枪来说,机枪在扣动一次板机的时候可以射出5-15发子弹,在这个层面上来说其实是提高了中远距离目标的命中率。这一点是普通步枪难以达到的,它也是机枪的魅力所在。

而一个长点射之后机枪如果不评估战果继续开火就是脑残了。几秒钟的连续射击往往并不会比一个长点射所达到的杀伤效果好——基本上就是浪费子弹的节奏了。

对比机枪来说,还有一类枪英文名字其实也特别表现其存在形式,这种枪就是“冲锋枪”,英文叫做Submachine gun,如果直译过来就是“小机枪”。同样这种武器也不是扫射的。

依旧是用连发来取得一个相对较高的命中率。

所以说,在战场上机枪保持火力持续性这个说法其实就是一个伪命题,没有人会这样做的。

机枪在战场上如何保持火力持续?

论战场上最引人注目的角色,除了威慑力太强的狙击手,莫过于主攻输出的机枪手了,当然,倒霉的机枪手们也是头一个被敌方迫击炮、狙击手干掉的,所以战时机枪手的存活率都很低,所以机枪射手的存活率是机枪保持持续火力的第一要务,通常情况下,步兵连长会亲自选择机枪阵地,机枪阵地既要便于发扬火力,也就是良好的射界,又要具有隐蔽性,这里就不再展开了,因为这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二战时让盟军苏军都闻风丧胆的MG42通用机枪,因其极具特色的枪声而被美国大兵称为“希特勒电锯”,这种机枪理论最高射速达到1500发/分,实战中也能达到1000发/分,不过在战场上哪里会这么用,要是每个机枪手都这么突突,那德军后勤啥都不用干了,只送子弹就得累到死,合格的机枪射手都是培养出来的,只有经过训练才能把射速控制在500发/分,才能操作一挺MG42机枪。有经验的射手都是三五发点射,能用100或200发子弹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保证了火力持续,步兵班排才能发挥出战斗力,抗战时期,国军轻机枪大都是20发弹夹,就更经不起持续不断的啪啪啪了,于是国军将领这样教育士兵,日本鬼子的机枪手开战之初,通常都是三发点射打过来,名曰:怕不怕?我们要采取两发点射回击,名曰:不怕!这样对面的鬼子就知道碰上硬茬了……

机枪在战场上如何保持火力持续?

啪啪啪地不停地射,貌似玩机枪非常爽快,但战时,机枪射手是最早被对手的迫击炮、掷弹筒和狙击枪干掉的家伙,所以战时机枪射手的战损率非常高,比步枪手的存活要低许多。

1000发子弹,以100发一箱弹箱计需要10箱,200发一箱弹箱也有5箱,因此,1000发子弹已经不少了。尽管机枪射速很高,比自动步枪要高许多,不知道比栓动和半自动步枪要高多少倍,但机枪的射速和火力持续性,永远却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

二战时期,在突尼斯战役一举成名,打得美国大兵毫无脾气的MG-42通用机枪,率先被美国大兵称为“希特勒电锯”,理论射速高达每分钟1200-1500发,实际射速也能达到每分钟1000分,但事实上,在战斗的时候,是不能有如此高的射速的,作为战场上的吞子弹巨兽MG-42通用机枪,如果不假思索地突突突地射个不停,子弹是供应不上的,管后勤的兵还不是累死。由于MG-42通用机枪没有射速调节器,德军培育培养一名合格的机枪射手非常不容易,只有当射手每分钟能将射速控制在500发左右,才算是真正出师,能独立操控MG-42通用机枪了。

日军的九二式重机枪,战斗时射速每分钟仅100发左右,马克沁重机枪理论射速600发,战斗时也仅100余发,当然马克沁可通过射速调节器调整为慢射速每分钟100发,一般机枪还真没有射速调节器可用。

因此,对一挺高射速的机枪来说,1000发子弹理论上不停地射击,可能也就一分多钟到二分钟也就射光了,坚持不到三分钟。

机枪是压制火力,为了保持火力的持续性能,一般训练有素的射手,不会像个新兵蛋子那样,一搂火就突突突地射个不停,那样的话多少子弹都是供应不够的。射手会选择3-5发的短点射,从而确保一箱100发或200发弹链供弹的机枪,有持续不断地火力,保证步兵班排战斗单位,有足够的火力输出。

机枪在战场上如何保持火力持续?

最重要的手段就是不要一直“哒哒哒哒哒”个不停,而是要“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过去的影视剧(尤其是抗战神剧)对很多人有误导,那就是机枪就是一直开枪个不停,这个问题哪怕是过去细节做的非常好的老电影,也是经常开个不停,事实上那是最没有威胁的。

过去有句老话:新兵怕炮,老兵怕机枪。新兵听到轰隆的炮响就会很怕很慌乱,事实上只要注意听炮弹落下的声音,就能确定炮弹距离的远近,注意卧倒隐蔽,另外通常一个弹坑不会落下炮弹。但是机枪不同,因为子弹速度超过音速几倍,加上射速快,弹着点分布广,没有预兆的已经被打成筛子了。

但是只要一听对方哒哒哒个不停,就知道是新手——没有瞄准是不能打中人的,而哒哒,哒哒,也就是常说的短点射,或者短长点射交错,这种有瞄准,有宽阔射界的,就是冒头就会被打死打伤。

机枪一般会每隔5发子弹或者几发子弹就会有曳光弹,目的就是给射手进行射击时,能够随时调整弹着点(当然也有指示目标作用),所以射手只要概率瞄准,凭借喷洒弹雨,就能把人打成筛子。

所以步兵班的火力核心是机枪。这种方法不但火力压制能力最好,同时因为射击较为少,所以枪管能够维持较低温度。

其他的办法就是技术方法了,比如水冷,风冷,换枪管,其实现代战争中,火力响应速度快,狙击手远距离精确射击等,各个方面都比过去强很多,所以快速转移机枪阵地成为一种必然——机动等于防御。我军严格限制机枪的重量,就是考虑到机枪已经很难像过去那样站桩输出,重量轻方便步兵快速转移。

所以像西方步兵班普遍采用通用机枪,往往空重10几公斤,在我眼里就是邪教。

88通机下班,更是邪教中的邪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