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弹明明打不穿坦克,为什么还要一直向坦克射击?
撇开神剧不谈,现实中子弹并非打不穿坦克,这是个需要根据不同时间来看待的问题。
比如用12.7mm大口径重机枪,配合硬芯穿甲子弹,打一些早期坦克是毫无问题的,美军的勃朗宁M2机关枪至今仍然是重要的反载具武器,能直接威胁到现代装甲车。
如巴雷特M82A1等反器材狙击枪,使用的就是M2机枪的.50BMG子弹。
又比如过去那些比较原始落后的坦克,皮薄馅儿大,当然可以靠枪弹击穿。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为了反坦克,人们发明了一种叫“反装子弹”的做法。
简单的说,就是把弹头反过来装在药瓶上,这样的子弹打到钢铁上,能释放更大的能量。
缺点当然也有,容易把枪搞炸膛,对膛线损害极大,打不准等等。
其实反装子弹在坦克之前就已经存在,主要是德国狙击手在堑壕战中拿来打对方的防盾所用。
坦克出现后,一些士兵继续用这种方法对付坦克,取得了一些战果。虽然反装甲能力平平,但总比手足无措好。
此外,德军当年有专门的碳化钨钢芯子弹“K型子弹”,也就是Spitzgeschoss-mit-Kern(S.m.K.),这种子弹起先也是配发给狙击手和机枪手,用来对付防盾和工事后敌人的,坦克出现后,它们被理所当然的拿来打坦克。
当从普通的Gewehr 98发射时,K型子弹可以在100m距离穿透13mm的装甲,这些子弹对早期的英国和法国坦克相当有效——尤其是在中近距离。这导致了K子弹在坦克上战场的初期就对其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车辆损失。
后来英军推出了增强装甲的Mark IV坦克,这让K型子弹有效性大为降低。
不过,此时德军的战术也发生了变化,许多MG08重机枪被指定为反坦克武器,使用K型子弹带集火连续攻击坦克。
这被证明是种有效的做法,持续的固定打击可以使坦克装甲变得又红又软,这样K型子弹就更容易穿透。
德军又制造了专门的反坦克枪——毛瑟M1918 T-Gewehr。
这东西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杆反器材步枪”,德军管它叫“大象枪”。它诞生在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1918年初,其实就是毛瑟Gew98的放大版,口径达到了13.2mm,重达41磅,生产了16800杆。
所以,一战末期的战场上出现了一种奇景,德军2人小组扛着巨大的枪械伏击坦克,他们的大枪会发出震耳欲聋的炸响,每打2枪会换人继续打;在200多米距离内,英国的坦克很容易被打出洞洞。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坦克的装甲得到高度强化,靠机枪、步枪已经不能打穿,所以普通的轻武器对着坦克射击确实没用。
但二战时同样有各种型号的反坦克枪,苏联、芬兰都曾经使用过。苏联开发的PTR Blyuma 14.5mm反坦克枪,可以在100米距离上干穿虎式坦克的前甲,侧甲更是没有问题。
当年各种反坦克枪被苏联紧急生产,作为应急反坦克武器大量装备前线,德军经常遇到苏军“啪啪”不停的反坦克枪阵地。那些3号、4号坦克还真不一定挡得住。
二战战场上也的确有拿普通轻武器射击坦克的时候,这个可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使用带曳光弹的机枪,对坦克进行标记指向,要求己方战防炮、反坦克武器等对其进行攻击。
毕竟当年的通讯手段非常落后,在敌方坦克冲阵的时刻,根本没有什么传令的机会,只能以最简单的办法,冒着风险标定目标。
第二种情况属于干扰射击,过去的坦克没有现在这么厚,观察窗也存在被偶然攻击到的可能,如果有密集的弹雨对坦克进行攻击,确实可以一定程度上干扰到车组成员。
美军有的回忆录中,称太平洋战场上日军密集弹雨射击“斯图亚特”坦克时,车内会听到如同啄木鸟凿木头的声音,人会莫名的紧张起来,很容易失去对周围的掌控。至少车长是不能爬外面去了。
第三种则纯粹是士兵歇斯底里无可奈何了,面对不断压上来的坦克,承受了巨大恐惧的士兵下意识的对其进行不理智的攻击。
比如日本的一个所谓“军神”西住小次郎,他指挥的89式中战车在淞沪会战中中弹1300余发,被日军得意洋洋的奉为英雄。当年对面的国军严重缺乏反坦克武器,只能拼命对西住的坦克射击,企图阻止这辆王八壳子。
顺便说一句,西住在后来的战役中,一次下车侦查,被冷枪打中腿部,大出血而死。
至于现代战场嘛,现代主战坦克马力大,火力猛,速度快,车体庞大,拥有多种传感器,装甲更是远超二战,再拿枪去打跟老寿星上吊没什么区别。别说用枪了,冲起来的坦克洪流用导弹都不顶用。
子弹明明打不穿坦克,为什么还要一直向坦克射击?
机枪子弹肯定打不穿坦克,但是可以对伴随坦克的步兵造成极大威胁
自从在一战时坦克出现之后,这种铁甲怪兽就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战争模式。在坦克的冲击之下,曾经风靡一时的堑壕战就此终结,大规模装甲集群作战成为新的陆战形势,而坦克也有了一个霸气的称号——陆战之王。
坦克的优势在于火力凶猛、机动性强悍、防御力优秀,面对着坦克厚实的装甲,一般的步兵武器对它根本没有任何伤害。
不过坦克也有很大的缺陷,首先是坦克的视线非常差,即便是配有观瞄系统,但是仍有很多盲区观察不到,这就给了敌方步兵靠近的可能。
其次,坦克的近距离防卫能力很弱鸡,如果敌人步兵冲到坦克身边,坦克二炮手必须探出身子,用坦克顶部架设的机枪进行防卫。虽然现在也可以在坦克仓内部操纵外面的机枪,但是这会存在射击死角,给敌人士兵以可乘之机。(坦克顶部的机枪,需要坦克内部人员出来操作)
为了更好的保护坦克,人们于是发明了“步坦协同战术”。
“步坦协同战术”全称“步、坦、炮协同战术”,包括步兵、坦克、火炮三个进攻单元的协调作战。这其中坦克是进攻主力,负责撕开敌方防线。步兵则伴随在坦克左右,防止敌方步兵伏击坦克。而火炮则在后方为前线提供火力支援,压制敌人阵地。
“步坦炮协同战术”虽然看似简单,但也有很多国家玩不转。许多非洲劲旅在使用“步坦炮协同战术”时经常发生坦克压死自家士兵的状况,而后方火炮轰了自家前线坦克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美军正在对伊拉克士兵进行步坦协同训练)
不过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步坦炮协同战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只要坦克出动,步兵必定会护卫左右,不可能放任坦克自己出去单干,否则耍单的坦克就是敌人眼中的铁皮棺材。只要敌人不傻,坦克耍单就是送死。
所以在对抗敌方装甲部队时,防守方必须用火力对敌方步兵进行打击,这样既可以杀伤敌方有生力量,又可以迟滞敌方进攻速度。因为装甲部队在进攻时,坦克是绝对不敢脱离步兵单独行事的。因此步兵在受到攻击后一旦减缓速度,那么坦克的进攻速度也会随之慢下来。
除了打击进攻方步兵以外,防守方的机枪也可以对敌方坦克外部的随动系统、激光压制仪、热成像仪、干扰机等设备造成威胁,一旦打坏了敌方坦克的电子观瞄设备,就等于把敌方坦克变成近视眼。
虽然在现实当中很少出现坦克的观瞄设备被打坏的案例,但万一观瞄系统被打坏,那么坦克的战斗力会大大下降,特别是热成像仪的损毁会对坦克的夜战造成巨大影响。(艾布拉姆斯坦克上的观瞄设备)
总而言之,现代战场上的绝大部分子弹都打不中人的,目前子弹的作用主要是火力压制,所以也不用担心子弹浪费。
子弹明明打不穿坦克,为什么还要一直向坦克射击?
这种场景可以分为好几种,有时候是战术需要,有时候就是一腔怒火了,但是我们都知道,坦克也是人开的,只要你持续攻击坦克,坦克里的人还是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的。
首先说第一种可能性,坦克是金属的,金属传声性能很好,曾经有人在战场上发现一辆基本完好的坦克,还能开动,但是他不动了,因为被一枚火箭弹命中了,火箭弹并没有击穿坦克,坦克只是外部稍稍受损,战术性能完好,但是驾驶人员全部牺牲了,因为剧烈的爆炸引起了坦克内部剧烈的震动,而且伴随着温度的升高,在紧张的战场局面下,导致了坦克内部驾驶人员直接被震休克了。
机枪也能发挥类似的作用,虽然起到的效果比起炮弹和火箭弹的轰击效果差,但是对于坦克里面的人而言,不胜其烦的震动和声音会对其执行作战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毕竟人对环境是很敏感的。现在我们说说第二种情况,也就是一腔怒火的情况。在二战时期,有一些轻型坦克的装甲很薄,因此二战时期反坦克武器中还包括一种反坦克步枪。
也就是说,只要火力足够,持续性足够,威力足够,对付那些装甲厚度很薄的均质钢装甲轻型坦克是可以使用反坦克步枪或者大口径机枪射击的,二战中类似于日本的97式轻型坦克一类的坦克又被现代军迷称之为豆战车,意思是非常的小,小就意味着轻和装甲薄,可以说,金属在持续的打击下也会有疲劳效果,一旦机枪连续设计某一块装甲,这样的豆战车是会被洞穿的。
如果实战中,步兵一腔怒火,就抱定了你死我亡的态度作战,面对这样的豆战车,用机枪持续的打击确实是有可能击穿坦克伤及驾驶人员的,所以会出现连续的射击坦克。当然,现代主战坦克都是多层复合装甲了,很难用机枪打穿,也就不会再有这种情况了。
子弹明明打不穿坦克,为什么还要一直向坦克射击?
如果机枪手能对着坦克疯狂射击的情况下,估计是双方已经处于近距离的遭遇战了,否则,就算机枪手对坦克机枪火力达到了压制,也将成为坦克炮火的下一个清除目标。
机枪手对着坦克射击应该不会是单一的战术动作,我们知道坦克除了那门强大的火炮之外,对近距离的单兵目标的杀伤,更有效果的是那名坦克机枪手。我们在电影中通常看到的场景是,坦克机枪手为了完成射击动作需要把头部探出车外,如果在被地面机枪手的火力压制下,坦克机枪手无法探出头完成射击动作的时间里,地面机枪手就极有可能为抱着炸药包冲向坦克的战友,争取到了冲锋和引爆炸药包炸毁坦克的宝贵时间。
狭路相逢勇者胜,战场上的战机转瞬即逝,如果没有战友间的互相配合和舍身忘死,稍一迟疑,地面机枪手就该沦为坦克车履带下的无名鬼啦。
子弹明明打不穿坦克,为什么还要一直向坦克射击?
昨天刷抖音,刚好看到一个沙雕主播解释这个问题。
他说坦克后面跟着步兵,用步枪射击坦克,是为了让子弹反弹,再打到敌人步兵身上......脑瓜子嗡嗡滴。这都是抗日神剧的受害者。
首先这个问题就不是很成立,在战场上,士兵拿步枪、机枪扫射坦克的情况不是普遍现象,也不是正常现象。充其量是士兵打懵了、乱射,无意识的用子弹射坦克。本来是射击前面的步兵,结果打到了坦克上。
一个正常的士兵,在正常的情况下,很少有可能会拿步枪、机枪对着坦克打。
一个不正常的情况,再一本正经的解释出一堆正常理由,就滑稽了。不正常的情况,没有道理。就像一个人摔了个跟头,你非得问他为什么要摔这个跟头。摔跟头就是个失误,错误,没道理可讲。
在极少数的情况下,确实会出现士兵拿机枪、步枪扫射坦克的情况。但原因也不是某些人想的那样:打仪器、打射击孔......
这其实是一种语言,士兵之间在战场上的一种语言。疯狂的扫射坦克,是告诉其他战友:打它!先打它。这个危险,是重要目标,大家先打掉它。你只有机枪、步枪,打不坏坦克。周围的战友手里有火箭筒,炸药包,手榴弹......他们看到你拿机枪、步枪扫坦克,就会明白,你是在告诉他,先帮你打掉这个目标。
跟英雄联盟里寒冰的大招一个道理。寒冰的大招精髓在:指挥队友。一支大箭钉上去,队友就跟疯狗一样的冲上去了。
战场上靠嗓子喊,稍微远点,就听不见了。用枪说话更清晰一些,枪是能说话的。很多时候都是机枪先射击一个目标,它起到的作用是:指示。告诉其他战友敌人在哪,先打谁。它来个点射,队友的坦克炮、迫击炮、火箭弹、无后坐力炮......看见了,看见它的弹着点,再一起轰过去。
这招和冒顿单于的响箭也是一个道理。
子弹明明打不穿坦克,为什么还要一直向坦克射击?
想起曾看过一个资料,中国远征军的经典一战——腾冲战役,远征军遭到顽强抵抗,付出巨大的代价后收复了腾冲。在进攻文庙时,被一口大钟挡住了去路。大钟上有个眼,从眼中不停地有枪弹射出,远征军拿它没办法。干脆直接对着大钟一阵枪炮齐射,从图中可以看出,对大钟也几乎没有什么损伤。但最后大钟里面停止了射击,当将大钟掀开时,发现里面的日军已被震得七窍流血而亡。
由此得到启发,仅仅是个人推测,虽打不穿坦克,但子弹撞击坦克的声音远高于人能承受的程度,即使将坦克中的人震不死,最起码操纵坦克的能力会大打折扣。所以,对坦克射击还是有一定收效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