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狙击手为什么总要对着目标胸口开枪而不是头部?
对着胸部开枪,命中率当然会好得多。目标每大一寸,上靶率就高上一分。
狙击手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一枪爆头,尽管这样感觉很酷,也更能确保杀死,但爆头其实是个很难达成的选项。
尤其是许多前线狙击手,他们手中的武器精度有限,射击环境恶劣,没有过多准备时间,基本上是拿起来就打,哪有心思管什么命中的是头还是躯干?
所以,在非必要的情况下,狙击手还是以命中率为优先,毕竟真实的枪瞄画面与我们游戏中见到的“放大镜”是两码事,即便是高倍率枪瞄,提升的也有限。
战场是个效率为王的地方,狙击枪的子弹即便打中人体躯干,也能大概率保证这个人被干掉,打头和打躯干的区别,无非是有时这个人的生命流失得慢些罢了。
哪怕狙击手把目标的一条胳臂一条腿打断了,这也代表射击成功,解决了对手。
曾经的车臣战场上,有些雇佣军狙击手甚至会故意不打致命部位,他们残忍的射击俄军的躯干、手脚甚至睾丸,让其躺在地上哀嚎,以此为诱饵射杀来救援战友的俄军。
而且狙击枪多使用全威力的中口径标准弹,杀伤力相当巨大。这类枪弹无需打头,只要在有效杀伤范围内射中胸口即可保证将人杀死,连防弹衣都挡不住。
如果使用的是采用.50BMG弹药的麦克米兰TAC-50或巴雷特M82A1等有反器材能力的大口径狙击步枪,则打哪儿都一样。它们能制造茶杯口大的伤口,甚至把人拦腰打断,其杀伤力与大口径重机枪无异。
总之,有能力击中对方的躯干,比冒着打偏的风险去爆头要靠谱得多。宁可看到敌人在地上哀嚎,也不要一枪打歪让对方逃过一劫。那些凶猛的狙击枪子弹也足够在命中躯干的时候杀死或致残对手。
狙击劫持人质的劫匪时又是另一种情况了。劫匪往往会将刀具、枪械等顶在人质头颈要害,精神高度紧张且极不稳定,只能一击必杀。
因为需要严格保证对方不会垂死挣扎,鱼死网破,狙击手会尽最大可能去攻击对方头部,否则哪怕劫匪留下一丝意识,也会发动架在人质手上的凶器。
而且人质劫持这种事,劫匪身形往往藏在人质身后,就算不选择打头,其实也没办法打人质的胸部。
有些狙击手为什么总要对着目标胸口开枪而不是头部?
不管是游戏还是现实中,我们对狙击手枪法的最高赞许莫过于“一枪爆头”这四个字,然而在现实中击中敌人头部真的那么容易吗?面对全部着重装防弹头盔的士兵,子弹在超远距离是否还有足够的威力确保击穿头盔再穿透颅骨做到一击致命?为什么许多狙击手优先选择射击敌人胸腹部而不是头部呢?这一切的未知,其实和具体作战环境以及作战目的密切相关!在大规模的战争中,狙击手和普通步兵一样,面对蜂拥而至的人潮,他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狙杀最多的高价值目标,相对于头部来说,打击胸部的成功率要高的多,而且致伤的效果有时候比致死更让对手绝望。而在城市反恐和处置突发事件时,因为犯罪分子只要还具备活动能力,就很可能伤及无辜群众,所以使用狙击枪在近距离一枪爆头是最妥当的处置方式!先说说大规模战争中狙击手为什么喜欢打胸部:
第一、胸部受弹面积更大,远距离狙击时,子弹在空中飞行都需要好几秒钟时间,而且受地球重力影响,弹道已经高度抛物线,再加上风速、湿度等各种变量的影响,即使通过弹道计算机精确计算,狙击手也不可能做到100%归零,缺失几个密位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子弹偏离原定弹着点几厘米甚至几十厘米。而人体头部通常也就是二三十厘米长宽,在战争中狙击手为了保证自身安全,往往需要在上千米距离狙击,即使使用高倍瞄准镜,最后看到的也许就是一个黑点大小,想要击中头部完全只能看人品。因此想要确保一击必中,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受弹面积更大的胸腹部,成功率会有很大提高。第二、在使用中小口径狙击步枪时,子弹在中远距离能量损失巨大,在末端弹着点时的威力已经不足以穿透对方的头盔,甚至可能发生跳弹现象,而战场上很多目标往往没有穿着美军那样的硬质高强度防弹衣,使用狙击枪射击胸部能够造成更大的伤害。第三、击中头部的死亡率比击中胸部(只要不打中心脏)要高至少50%,在战争中杀死一个人其实并不是完美的,如果你能够让一个士兵受伤失去战斗力可能意义更大,士兵受伤不仅自己无法战斗,还需要至少两人照顾并进行后送,在战地医院还需要进行治疗,不仅自己短时间内无法参战,而且直接加重了对方的后勤压力。第四、战术运用需要,故意击中胸部不让目标死亡,然后利用这具“尸体”进行围尸打援,在电影《战狼1》中,恐怖分子就是利用击中我方一名士兵胸部致其受伤,然后不断狙杀前来救援的士兵,取得了相当大的战果。而特警和武警狙击手在面对人质遭劫持、犯罪分子极度危险的情况下,必须确保一击致命才能保证人质安全。狙击手一般会选择在楼顶或者窗台等视野开阔的制高点设置狙击点,这些狙击点通常设置距离不会超过三百米,为的就是便于观察目标,并且将狙击难度尽量降低,而且这个距离犯罪分子用肉眼也无法观察到狙击手的存在。解救人质行动中,在这种距离和环境下,如果是一个经验老道的狙击手,完全可以做到一枪爆头,一击致命,而这也是城市处突作战中必须掌握的技能!
有些狙击手为什么总要对着目标胸口开枪而不是头部?
原因很简单,就是打胸比较快。
打胸和打头,这个是军队狙击手和警方狙击手的不同,原因就在于,狙击手的任务不同,面对的情况不同,要求不同导致的。
警方需要狙击手的时候,主要是面对歹徒劫持人质,往往歹徒就一两个人,劫持人质的情况下,需要的是一击致命。警方狙击手,往往只有一次开枪的机会,而提供给狙击手击中的部位也就只有头了。
往往,在劫持人质的情况下,歹徒的身体各个部位都是藏的好好的,一旦漏出破绽,就是头漏了出来,而不是其他位置漏了出来,要是整个躯干都漏了出来,这歹徒也是傻。另外,更关键的是,一枪毙命,如果没能一枪毙命,那么对于人质是非常危险的。
军队狙击手面对的敌人数量多
其实打胸的,往往是军队的精准射手,使用的是精确射手步枪,半自动的。战场上,精确射手步枪的作用是提供火力支援,延伸火力。而不是像警方狙击手那样,要求一枪毙命。
军队狙击手面对的往往是一群敌人,这种局面下,不要求一枪毙命,要求快速,使其丧失战斗力。数据显示,打一个人的头的时间,可以打四个人的胸。毕竟,胸部面积要远比头部面积大。即便一枪下去,没打死,也可以补枪,多数情况下,一枪命中胸部,往往直接丧失战斗力了。
任务不同,性质不同,敌情不同,环境不同,这些都是决定战术的主要原因。如果说让军队狙击手去狙杀敌方指挥官,那你看他还打不打胸,一准拿着高精度狙击步枪去打头了。
有些狙击手为什么总要对着目标胸口开枪而不是头部?
2015年10月19日中午,王某持刀砍伤女车主贺某,逃跑。大岭山镇公安分局接到报案进行设卡拦截。
14时05分,王某又抢走一男事主电动车逃跑。10分钟后王某被公安干警逼停,但王某持刀挟持一名经过的市民尹女士跟警方对峙。
接下来警方跟嫌疑人开始紧张激烈的谈判,14时25分,嫌犯向警方提出一个要求,要求警察给他提供一辆小轿车,后来又改为摩托车。
15时05分左右,东莞市局特警支队特警奉命赶到事发现场。警方命令歹徒放下武器,但歹徒情绪激动,期限嚣张,挥刀威胁要杀害人质,情况万分危急。
狙击手接到指令,在100米开外向歹徒射击,只用了一枪,就将其击毙,人质安然无恙,现场一片欢呼。此刻,时间是15时47分。
再讲一个反面案例,2001年7月,外国某地警察局接到协查通报,两名罪犯刚刚作案乘坐大巴将要路过该市,该地警方立即设卡以检查超载为名对过往大巴进行检查。
罪犯见势不妙,在车上控制两名小女孩跟警方谈条件。
谈判无果,两名狙击手奉命射击,一名歹徒应声倒地;另一名狙击手的子弹没有击中歹徒,却打中了小女孩的脸,顿时血流满面。
女孩立即送到附近医院进行诊治,医生说小女孩左眼永久性失明。不久之后,狙击手在宿舍自杀。
由此可见,在处理人质绑架案中,狙击手的分量多么重要。敢于绑架人质的歹徒,都是丧心病狂的家伙,他们已经孤注一掷,没有为自己留活路。
如果谈判破裂,需要击毙歹徒的时候,必须一枪毙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爆头。
这样的话歹徒就会当场失去反抗能力,无法危及人质安全。
要知道歹徒都是用刀或者枪支,以及其它凶器对准人质头部或者脖子等致命部位;如果狙击手不能一枪结果了歹徒,哪怕只有两秒钟时间,罪犯也会不顾一切狗急跳墙,危及人质安全。一旦危及人质安全,就会造成影响极大的政治事件,让警方非常被动,也不利于社会稳定。
但狙击手爆头的情况,是在处理绑架案的时候,狙击手必须要对准罪犯头部,换个场景就没有必要非对准头部射击。什么场景呢,就是在战场上。
首先在战场上,敌军士兵都是带着钢盔的,头部被严严实实防护起来。在此情况下,一般狙击步枪的子弹很难穿透钢盔,即使穿透也难以对敌人造成致命伤害。
其次,头部相对身体来说,体积小得多,而体积小的目标,命中率就相对低了许多。
但是如果要是狙击手把步枪对准敌人的胸部进行射击,胸部的暴露面积比头部大了好几倍,而且即使对方穿了普通的防弹衣,在一定的距离上,抵挡狙击步枪也会付出很大代价,被射击之后敌人大多会瞬间失去战斗力。
而在战场上,狙击手的目标不一定非要杀死敌人,非要一枪毙命不可,只要打伤敌人,尽量命中要害,使其失去战斗力,自己的目的就基本达到了。
战场上狙击手喜欢选择瞄准胸部射击,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狙击步枪的射程都在1000到2000米之间,M200狙击步枪的有效射程在2300米以上。
我们知道,在战场上,普通士兵杀死一名敌人需要2000发左右子弹,而狙击手只需要2到3 发子弹。
狙击手为什么这么厉害,因为他们是千锤百炼,部队付出了很大代价。部队培养一个狙击手不容易,大概需要两年的时间,耗费200万元左右。
所以在战争中狙击手首先是要保护自己,大多会选择在1000米以上的距离对目标进行射击,尽量在一般步枪的有效射程之外。
这时候狙击手想命中目标都是从各种瞄准器进行射击,在那么远的距离,如果瞄准的是敌人头部,那么狙击手眼中,头部就是一个小黑点。如果瞄准胸部,目标就会变成三四个小黑点那么大,命中率就提高几倍。
因此在解救人质的时候,狙击手要瞄准对方头部;在战场上,狙击手更喜欢向敌人胸部射击。
有些狙击手为什么总要对着目标胸口开枪而不是头部?
小编曾经在战场上担任狙击手,用自己的经历体会来解读这个问题,在我部守卫的防御作战阵地,左右有敌对的二个阵地与我方对峙,左前方敌人阵地与我阵地距离一干米左右,而右方敌阵地距离八百米,而敌每个阵地都布置有三至四个狙击手,战场狙击手的任何是狙杀敌阵地的任何活动目标,并非要求一定要击毙,战场因为双方的狙击手都在寻找自己的攻击目标,做为战火中的狙击手,首先要隐蔽寻找目标,发现目标后出枪瞄准射击,稍微观察后必须马上离开射击位置,转移到自己之前选择的预设位置,重新寻找目标进行射击,实战狙击只要你能击伤敌人,让其丧失作战能力就算大功靠成,而特种兵和特警执行特殊任务,对特定的目标必须消灭才会采取爆头击杀方式。
(小编在叫卡山阵地担任狙击任务,主要目标是敌415高地和无名高地)
有些狙击手为什么总要对着目标胸口开枪而不是头部?
额,打头还是打胸口(包括整个腹腔)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吧,对于狙击手来说,在同样的距离上头这样的目标更小,所以对射击水平有着更加高的要求,并且在打头的时候一般不能快速射击(为了保证精度,瞄准需要的时间更长),对战场环境也有一定的要求,像战场环境复杂,目标处于移动中时,还要瞄准头部打击明显是不现实的。
至于打胸口或者是整个腹腔(也就是躯干)的话,则是跟打头时的情况刚好相反,因为相对于头来说,躯干的目标更大,在相同条件下目标大的更容易被打中,需要用来瞄准的时间就更短,能发挥出更快的射速,可以同时针对多个目标,或者是移动中的目标进行射击,比如两队人打遭遇战时,狙击手负责为己方提供火力支援,此时的主要目的就以杀伤对方有生力量为主,所以打躯干比打头的效率更高。因此,像前面提到的,在战场上战况复杂的情况下,射击目标的躯干会比射击头部更能保证命中率。
还有就是射击头部和躯干时的区别,很明显,射击头部的致死率更高,只要能保证击中目标的头部,基本上可以保证目标死亡,而躯干的话,额,其实致死率也是很高的,只是相对于头部来说可能会有更大的概率出现没有“一击毙命”的意外,而且相对来讲,在战场上对头部的防护明显是要低于躯干的,目标如果穿着重型防弹衣的话,那么此时还打躯干就白瞎了,但是头部不同,即使带着钢盔也没什么用,一枪照样能把头给你打掉。
因此,狙击手打头还是打胸口(躯干)的答案就出来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如果是负责偷袭、狙杀,狙击环境较好,且同时需要保证目标一击毙命时(比如刺杀敌方高级将领或者是解救人质),那么此时肯定会选择打头,除此之外,如果目标的个人防护很好,比如穿着重型防弹衣,那么为了保证狙杀效果同样也是要瞄着头部打。而狙击环境较差,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精确瞄准,或者是己方打完需要迅速转移阵地的时候,那么此时就只能选择打击目标的胸口(躯干)了,比如狙击手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杀伤敌方有生力量时 ,此时对射速的要求高于精度,那么就需要瞄着对方的胸口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