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奇迹,是因为希特勒神经错乱了吗?

敦刻尔克根本不是奇迹,这是个掺杂了许多复杂政治内涵的结果罢了,所以还不要拿这个事非议元首为好,相反希特勒在这件事上政治和军事都拿捏得非常到位。

敦刻尔克的真像是:英国人出卖了自己的法国和比利时战友,不顾别人仍在抗争,一门心思的拼命要跑,结果一场本该还有得打的战役成了大逃亡,英军丢光了自己的装备,卖光了自己的队友。

法国人在敦刻尔克的时候仍然在抗争,整个局面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不可否认德军的闪电战和大规模的装甲集群攻击打得盟军溃不成军,但德国人骨子里其实是虚的,这个国家并没有真的比英法强,他们采用的是新型的战争科技和智慧。

当时的德军还没有到1942年那种超凶的状态,许多后世的经典装备都没有成型,连装甲兵们倚靠的都主要是二号、三号等轻型坦克,部队大量采用畜力运输,他们还来不及消化许多占领区的工业,对上英法这种当世强国,纵然闪电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果,但德国骨子里其实是发虚的,英法真要硬起来死怼,他们一样吃不消。

但关键时刻英国人怂了,他们无视法国和比利时人还在进行的战斗,坚持且固执的要走人,这样才出现了敦刻尔克那种众多军队齐聚滩头发呆等船的画面。德国人面对如此庞大的敌军并没有什么好办法,装甲部队尝试着打了一下,但损失超过40%,以至于希特勒下达了停止进军的命令,希特勒认为:“装甲兵在未来还有更重要的使命,不值得消耗在这里。”

然后他换了戈林的空军来炸,戈林信誓旦旦的表示,可以用空军将对方消灭在沙滩上。于是德国空军采用了各种轰炸方法对滩头的英军进行了攻击,但效果并不是很好,沙滩让炸弹的冲击波和破片伤害极大的被削减,轰炸效果很不理想。他们随后又尝试了地雷空投等手段,但这种战果得不到回馈的做法让仓库底子不多的德国人很快也停止了。最后德国空军只能把轰炸机排到海峡中去,让他们去炸掉英军的渡船。

敦刻尔克这会儿其实拥有一个微妙的局面,盟军都被英军带坏了士气,他们只想跑,不想作战,所以发挥不出什么战斗力。倘若德军给他们的压力过大,这帮人可能会做困兽之斗,万一打了几场胜仗让他们把士气涨回来了,德军岂不是有翻船的危险?

盟军可以接受一时的失败,但已经打到敦刻尔克的德国容不得这种失败,他们宁愿让战果保险一点,也不愿意再进行一场巨大风险的赌博。毕竟对于希特勒而言,从闪击波兰到拿下法国就已经是滔天之功了,足以载入史册。

而且拿下了法国,德国还会怕英国吗?当时人类文明程度最高的区域就是欧洲,德国占领了东欧,直逼北欧,现在西欧已定,德国等于占据了整个欧洲大陆。而未来最大的敌人是虎视眈眈的苏联,面对这种威胁,怎么可以在一个丧了胆的英国身上耗费太多资源呢?在希特勒当时看来,既然英国有张伯伦那样的窝囊废,那么完全可以采用政治威压来逼迫英国人就范,至少可以让他们维持和平中立。

所以德军就这样维持着一种赶狗的节奏让英国人下海了,英国人丢下了大量的弹药、火炮、重装备,连汽车都抛弃了12万辆,这些完好的物资霎时间就让德军的机械化又上升了一大段。

狼狈不堪的英军为了不彻底把人得罪光,好歹算是拉了一部分法国人和比利时人走了,这完全算不上什么奇迹,希特勒的命令很明确,装甲部队是给索姆河一线仍在抵抗的法军准备的。他要的是法国,背后还有苏联的阴影,根本不想让德军来一场有风险的赌博。

二战时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奇迹,是因为希特勒神经错乱了吗?

大家好,历史总是写给后人看的,所以真正历史的当事人,看到的永远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都不一样。记得我看完那个大片《敦刻尔克》后热泪盈眶,但这是历史的面貌吗?

我们回到历史的原点,英法联军被包围在敦刻尔克的时候,德国军队距离敦刻尔克只有10公里,对于机械化部队而言,10公里一脚油门就到,到了不说全歼,至少大半,当然就没有敦刻尔克大撤退,更没有后面的诺曼底登陆。就在这档口希特勒下令:停止前进,随后德国真的停了48小时,但为什么会如此荒诞的命令呢?

我们从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说起

法国开始大规模溃败以后,撤退部队都集中在敦刻尔克,当然既然是败退总有时间的前后,而历史的胜负手就来自一个败退比较慢的家伙。

“报告营长,前面发现大规模德军机械化部队。”一个满脸愁容的家伙,正握着法国地图翻来覆去。

这个军情让他吃惊不小,甚至连桌沿边上的水杯都被他打翻了。

“德国人?这个撤退路线上已经有德国人了?”

他立即带着副营长和几个侦察兵,前去观察敌情。只见一个德国机械化部队都堵在一个狭小而又长长的公路上,前面是坦克,后面是一些装步兵的汽车和装甲车,绵延几十公里,按前进的方向推算,应该是敦刻尔克。

“我们可以避开他们,从另一条路走。”副营长迅速做出了决定。

“不,我们应该狠狠的揍他们一顿。”营长突然开始兴奋起来,“德国军队整个侧翼完全没有掩护,他们一味在追击我们,而我们法国的道路,他们既不熟悉,又难以支撑他们快速前进。”

“天啊!营长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我们只有两个步兵营,不到2000人,能集结的坦克也就100多辆。”副营长提高了嗓门,补充一句道,“我们在溃败,我们在撤退......”

“不,副营长!我们在守卫法国!”

正当两个营长在争论军事行动时,侦察兵回来汇报,对方是德国第7装甲师,新上任的师长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沙漠之狐---隆美尔。该师因其在法国战役期间的出色表现,获得了“魔鬼之师”的称号,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天啊!是第7装甲师,他们在法国可是横冲直撞,我们根本不是对手。”副营长又开始惊叹道,“我们还是按原定计划,向敦刻尔克撤退吧?”

“等我们退到敦刻尔克,然后呢?等待舰船退到英国,再然后呢?等待战机收复我们的祖国。”营长将望远镜高高地举起又放下,继续说道,“现在,就是现在,这就是战机。狠狠的揍他们一顿,或许比我们退到英国更有用。”

紧接着,一个疯狂地类似自杀性的猛烈进攻,就发生在刚刚两个营长争论的地方。这是场不大的遭遇战,但对德国犹如晴天霹雳,隆美尔在给集团军总司令龙德施泰德电报中写道:我们受到了法国部队的激烈攻击,对方大概有五个师,5万多人,几千辆坦克,部队损失巨大。

龙德施泰德接到这个完全夸大的电报后,开始苦思冥想,三天后做出了重大命令:停止追击,随后希特勒确认此命令。

二战时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奇迹,是因为希特勒神经错乱了吗?

1940年5月25日,在法国敦刻尔克这个港口小城,有40万英法盟军走投无路。他们前面是茫茫大海,后面是咄咄逼近的德国追兵。

就在德军坦克追击部队距敦刻尔克只有10英里、盟军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时,希特勒却突然下了一道停止进攻的命令。很多人认为这是希特勒二战时期下的最愚蠢的一个命令。因为,有33.8万美英盟军因此死里逃生,撤退到英国。被誉为“敦刻尔克奇迹”。

史学家从各方面研究希特勒下此命令的原因。我在此列出四点原因:

一、地形原因:

敦刻尔克地区有很多沼泽,表面看好像非常平坦,其中却隐藏着很多危险,不利于坦克作战。如果贸然前进,可能会承受很大损失。希特勒认为:“装甲兵在未来还有更重要的使命,不值得消耗在这里。”

二、戈林的自大:

二战初期。德军闪击波兰,横扫欧洲,几乎没碰到对手。所以,德军上上下下踌躇满志。空军将官戈林信誓旦旦地向希特勒保证:空军就可以搞定英法联军。

在接下来的9天里,德国空军派出俯冲轰炸机、战斗机等等战机在敦刻尔克疯狂扫射,狂轰滥炸。事实证明,戈林高估了自己。而且,上天更偏袒英法盟军。平时岁月静好的敦刻尔克海滩,这几天大雾弥漫,啥也看不清,戈林的飞机派不上用场。

三、希特勒的小算盘:

英国当时是世界强国,综合国力相当强。希特勒幻想能与英国达成交易,划英吉利海峡而治,然后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苏联。

所以我们看历史资料可以看到这样奇怪的现象:开始时,德国空军开始非常卖力,对敦刻尔克海滩上的士兵和英吉利海峡上的船只狂轰滥炸,但中后期时,德国空军连战机都懒得出动,只派出单引擎侦察机飞出去看看,拍拍照片完事。

可是,新上台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战斗意志坚决。他绝不妥协求和,他说:我们要在城市中战斗,我们要在乡间战斗,在空中战斗,在每一个地方战斗!击碎了希特勒的迷梦。

四、希特勒疑神疑鬼:

还有人说,希特勒多疑,号称强大无敌的40万英法盟军怎么可能刚一交锋就溃不成军,会不会是敌人诱敌深入的圈套?所以,下令坦克部队停止追击。坐失战机,放虎归山。

确实是放虎归山没错,这些丢盔弃甲的残兵败将,在1944年6月6日,以百万大军的强大实力,从诺曼底抢滩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敲响了希特勒的丧钟。

二战时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奇迹,是因为希特勒神经错乱了吗?

希特勒根本就不懂军事,随心所欲,独裁者的特性。

二战时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奇迹,是因为希特勒神经错乱了吗?

不是,希特勒想给英国体面的停战。装甲部队与步兵部队脱节,怕装甲部队损失惨重

二战时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奇迹,是因为希特勒神经错乱了吗?

显然不是,最主要是因为希特勒担心自己的精锐之师会受重创,想保存实力,而让空军去轰炸,这样可以既消灭残存的英法联军,又可将这精锐之师挥师东线,去攻击强大的苏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