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潜艇不能发射防空导弹打反潜机呢?

潜艇当然可以发射防空导弹打反潜机,而且未来大有可期。

实际上,这项技术并不前沿,自冷战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搭载于潜艇的防空导弹,使之可以应对来自天空的威胁。

英国人在20世纪70年代率先进行了名为“吹管”的潜艇防空导弹装备,他们在潜艇中安置了一根可伸缩的粗管,防空导弹以折叠的方式被放置其中。

在需要使用防空导弹的时候,潜艇会上浮至潜望镜深度,然后打开“吹管”的舱门,将折叠在其中的导弹像升潜望镜那样摇出水面,继而搜索并打击天空的飞机。

上图.陆地上的“吹管”单兵型号

苏联与美国在冷战时也实验过类似的装置,像现在俄罗斯核潜艇现代装备的“针”式、"小妖精"等防空系统,法国潜艇的“西北风”导弹,与“吹管”都属于一类。

它们其实并不复杂,仅需要给潜艇增添一个自动升降装置罢了,导弹也多用的便携式近程防空导弹凑数,与武装直升机上挂载“毒刺”单兵导弹或战机上的格斗弹没啥大区别。

为什么不能用更好的防空导弹呢?这是因为潜艇有个特别大的毛病——与雷达系统不兼容。

大部分防空导弹都属于雷达制导武器,需要配套的地面雷达进行空域侦搜以及锁定,否则仅有个导弹那也没法打。

比如现在的隐身战机,它们通过隐身气动外形以及吸波材料,一定程度上减弱了雷达波的特征反馈,雷达无法探测,无法锁定,无法计算空间坐标和速度,导弹也就无从打起。

潜艇恰恰是一型不装备大功率雷达设备的装备,它们的作战环境是电磁波无法良好工作的水下,所以感知方式被换成了依靠声波、超声波运行的“声呐”。

也就是说,面对天空的敌人,潜艇根本没有太强的探测手段,更没有高功率的,能够锁定对方的火控。

更关键的是,潜艇还不能胡乱散发电磁波,这很容易使潜艇暴露,或者让对方明白某些区域存在潜艇,继而进行航空反潜、设置沉底声呐等针对性的行动。

因为探测技术的提升,现代潜艇都需要尽可能的维持绝对静默,不发出大的噪声,不上浮暴露身形,甚至在敏感水域还得依靠洋流漂行,推进器被开到最低或者干脆关机。

电磁波信号更是潜艇静默的重中之重,大黑鱼们几乎不对外进行复杂联系,仅靠短促的压缩信息交流,把保密做到了极限。

所以,压根不用指望潜艇能像防空导弹、战舰以及战斗机那样,顶着雷达四处横扫,大黑鱼连打个电码都小心翼翼,怎么敢顶着黑夜灯泡一样的雷达波呢?

不存在探测和锁定,也就没有使用高效防空导弹的技术途径。而且像现代的弹道导弹核潜艇甚至没有战术任务,它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藏到大洋深处,然后静候待命,为国家的核战略值班。

所以,哪怕这些大黑鱼被发现了,它们顶多也是返航或拍拍屁股换个窝继续蹲,宁愿逃命也不打划不来的仗。它们不打则已,一打就是毁天灭地的核战争。

攻击潜艇就更无所谓了,大多数时刻攻击潜艇执行的是反潜、反舰、护卫任务,根本没有太多防空的需求,比如被编在航母战斗群里的攻击核潜艇,它们负责充当最外围的护卫,防空自有舰载机和盾舰们操心。

总而言之,如“吹管”这样的所谓“潜艇防空”,目前只是个聊胜于无的东西罢了,这种导弹不需要雷达锁定,自带红外导引头,技术简单性能也简单,只能对付一些低空直升机目标。

上图.法国的潜艇导弹桅杆方案

不过话说回来,战场上的情况千变万化,有备才能无患,说不准这种小“吹管”在某些必死的关头能救潜艇一命呢?

现代当然开发了更高级的东西,比如德国开发的IDAS潜射导弹,以及美国开发的“海龙”导弹系统,法国的A3SM潜艇防空导弹等。

以法国的为例,他们使用的弹体来自“米卡”导弹(法国第四代空空格斗导弹),然后搭载了一个“飞鱼”反舰导弹的干式发射器,可从水下100米位置发动对空攻击。

A3SM的侦搜依然依靠的是声呐而非电磁波,它的运用方式很巧妙,由潜艇的被动声呐对反潜直升机的搜索声呐定位,然后将导弹打出去,运载器将导弹浮到水面发射,然后导弹自行搜索目标攻击。

这都得益于“米卡”先进的性能,它本就是一种可超视距打击,亦可格斗的多用途导弹,可以先行通过指令控制弹道,然后在15千米时开启弹体雷达,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潜艇与“米卡”这种系统可谓是相当的搭。

美军的“海龙”资料不多,比较迷,一般认为这是美军基于“标准-6”防空导弹开发出来的东西。

“标准-6”实际上是“标准-2”Block Ⅳ的弹体加上AIM-120空空导弹的主动雷达导引头改造的,这无疑也使其具备了“先定位”,再打击的能力。

只要潜艇能想办法确定反潜机的大体位置和移动速度,那么标准-6这种射程240km,射高33km的“大块头”,无疑将成为潜艇反击的撒手锏。

德国的IDAS更是直接,它采用了光纤有线制导的方式,很简单粗暴直接。甚至德国人还计划将毛瑟RMK 30遥控机关炮安装到潜艇上,需要时从桅杆升出去,对反潜直升机等慢速目标造成威胁。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各方面科技的完善,潜艇迟早要从“往死里躲”的现状中解放出来,变得更具对抗性。在潜藏得更好的同事,能对航空单位展开主动反制,甚至有可能诞生出专门的“潜水防空艇”,成为大洋中伏杀飞机的煞星。

为什么潜艇不能发射防空导弹打反潜机呢?

在很早以前有几个国家尝试过,英国的奥白龙级实验性安装过吹管防空导弹,可在水下或水上发射。 后来前苏联的基洛级潜艇也有类似设计,还有德国在80年代开始研究光纤,直到百眼巨人,可水下发射。 但是这种东西根本没人用。 潜艇在水下很难探测到反潜机,而且发射后根本起不到作用。

为什么潜艇不能发射防空导弹打反潜机呢?

在目前来讲,反潜机可以说是潜艇的最大克星了。反潜机利用其速度快、搜索范围广、快速打击的先天优势,对潜艇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威胁。那么,潜艇对反潜机就束手无策吗?为什么不给潜艇装上防空导弹呢?

(亚森级核潜艇可以使用巡航导弹和鱼雷)

目前世界上只有俄罗斯的“台风级”战略核潜艇和德国的212常规潜艇装备了舰载防空导弹,基洛级潜艇的后期型号应该也装备的少量的防空导弹。“台风级”核潜艇巨大的身躯可以容纳20枚P-39潜射弹道导弹、6枚鱼雷发射管和8具舰载防空导弹。而德国依靠其超一流的潜艇设计技术,在212级常规潜艇上装备了6具重型鱼雷发射管,必要的时候也能填装防空导弹。

(台风级核潜艇能选择的导弹种类相当多)

由于潜艇对于空中目标微弱的搜索能力,要想打击反潜机,首先要上浮到潜望镜深度才可以搜索目标,进而发射防空导弹。但是这时候是潜艇最危险的时刻,反潜机依靠强大的搜索能力,在几十公里远的地方就可以提前发现潜艇,并在遥远的距离上对潜艇进行空中打击。

(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使用的武器包括巡航导弹和鱼雷)

潜艇的优势在于无声无息的接近对手,出其不意的打击对方。目前潜艇的主要追求的性能是隐身性,不要在消灭敌人前被发现。从世界上装备舰载航空导弹潜艇的数量来讲,这一想法还不是主流,或者说是这与潜艇本身的设计理念存在根本上的冲突。

潜艇利用在水下的深度来隐藏自己,安上弹道导弹后却要浮出水面暴露自己,以降低自己的生存能力来弥补战斗力,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理念在现代的战争中并不提倡。

为什么潜艇不能发射防空导弹打反潜机呢?

德国研发IDAS潜射导弹,是由德国空军IRIS-T红外空空导弹发展的潜艇防空导弹。法国海军也在研发米卡的浅射版本,美国甚至把开发浅射型的标准6

但是电磁波在水中的衰减很严重,也就是说,雷达。

潜艇想要发射防空导弹,只能上浮至潜望镜高度,升起防空雷达,在防空雷达发现目标后发射导弹。

潜望镜高度

来,你给我解释一下对面的反潜机得多瞎才能在一艘庞然大物上浮至潜望镜高度的时候,仍未潜艇的踪迹?

潜艇最强的防御就是她那防不胜防的隐蔽性,而潜艇主动上浮至潜望镜高度,信不信反潜机上的那几个人做梦都能笑醒😂

所以说唯一靠谱的思路,只能是把导弹打出去,然后剩下的听天由命。

这个思路还能再分为,将光纤制导的防空导弹打出去,在锁定目标以后,光纤脱离。

或者是直接将导弹争取,然后由高度自动化的导弹智能锁敌(然而这个甭管什么导弹,他都得先用火控雷达照射一段时间,先指引导弹该往哪里飞,等到导弹最深的导引头,发现敌机以后才能脱离锁定,而不是直接扔,所以说这条思路pass至少现在不适合)

但是还是那句话,用光纤制导防空导弹固然是解决了信号传输问题,也能利用导弹自身的导引头,尽快发现敌方目标。

但是这东西它确实能有多远,要知道,如果导弹没有中继制导的话,射程是很近的,撑死了100公里。

而且,从哪儿发?是背后来几个导弹发射管,向弹道导弹学习?

鱼雷发射管里面打出去。

如果是像弹道导弹一样发射的话,那么这个成本会高得不可接受,如果像鱼雷一样的话,成本倒是也低了点,也就是说能够接受的也就是光纤制导,但是这个思路也就好了,没多少。反潜机打起来照样是轻松加惬意。

为什么潜艇不能发射防空导弹打反潜机呢?

潜艇防空存在“通讯”和“隐蔽”之间的矛盾,如果选择防空那么就丧失隐蔽性这个优势,如果想要保证隐蔽性那么就没有办法防空。最终在隐蔽和防空这两个方面的选择上大家都还是选择了隐蔽,因为没有隐蔽性的潜艇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为防空暴露自己那就得不偿失。

历史上也有过潜艇携带防空武器,比如苏联SA-N-5单兵防空导弹,射程3.6公里。图2为“基洛”级潜艇装备9K38防空导弹,最大射程5.2公里。图3为英国SLAM防空导弹,最大射程6公里。然而上述几种防空武器都有2个特点:1.射程和射高近、2.只能在水面发射。也就是说这些导弹成了潜艇最终的应急手段,此时反潜机已经距离非常近了,可以说到了准备“鱼死网破”的程度

上面我说的是水面防空,下潜状态防空国际上也有一些,但是并没有像水面舰艇防空导弹那样做到完全普及,也都是小批量小范围使用。制约潜射防空导弹使用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探测”和“通讯”这两个障碍,因为水会对电磁波、可见光和红外线有很严重的屏蔽和吸收作用。也就是说潜艇在水下无法通过自身雷达和红外探测装置对飞机进行探测,也无法对雷达和红外制导的导弹进行制导。而通讯上的障碍也使潜艇在水下无法实时接收数据链中其他舰艇或飞机传来的防空数据,无法对防空导弹的初始参数进行装订。下图为俄罗斯Fizik-1鱼雷,可以看到尾巴上带着一根线和一个线筒,这就是光纤制导,事实上潜艇上装备的重型鱼雷受到水对通讯讯号的屏蔽影响大都采用有线制导模式,只有靠这种手段才能保证几十公里的数据传输。

既然水对潜艇造成这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潜艇防空需要浮到水面上或者低深度升起雷达或通讯天线进行探测或者接收其他舰/机发来的数据。但是问题来了:如果潜艇主动上浮到水面那么就等于告诉反潜机这里有一艘潜艇,将自己主动暴露给敌人,反倒成了“不打自招”。现代反潜机都是携带高精度雷达,可以对水面航行的潜艇甚至是通气管进行探测捕捉。

潜射防空导弹的确是存在,但是没有完全普及。下图为德国“潜艇交互式防御与攻击系统IDAS”,他不是利用红外或雷达进行初始参数装订,利用声呐对大型反潜直升机释放的拖曳声纳进行探测,导弹在水下采用光纤制导,出水后转为红外制导探测并攻击反潜直升机,射程15公里。

还有美国的“西埃姆”、德国/挪威“海神”也都是可以做到潜射,但是和IDAS一样都是利用水声设备进行探测,出水后才能转入雷达/红外制导状态。但是还是回到隐蔽性的问题上,一般来讲现代反潜都是水面、空中立体化反潜方式,而且反潜机也会不止1架。如果在水下发射了潜射防空导弹,那么从导弹出水位置上也能判定该区域有潜艇的存在,也是相当于“不打自招”,还是主动将自己暴露。

所以潜艇防空就是存在一个矛盾,失去了隐蔽性的潜艇就没有了意义,所以潜艇的水下防空发展比较缓慢的原因就是:隐蔽性和防空上最终选择了隐蔽性,如果能做到极端的隐蔽性那么防空根本就有没有意义。

为什么潜艇不能发射防空导弹打反潜机呢?

猫抓老鼠可以很形象的诠释反潜机和潜艇的关系,在二战反潜机大量应用之前,德军U艇战绩只能用辉煌来形容。而事实证明反潜机才是潜艇的克星,在二战期间,德国共损失潜艇达781艘,其中被同盟国航空兵摧毁的就达到375艘,占德国潜艇损失总量的49.3%。

而对从天而降、速度明显超越自己的飞机,手脚缓慢的潜艇基本无力挣扎,除了用艇上轻武器对射外。唯一希望的就是对方快点油料耗尽快点回家,或者本艇能够快速下潜逃跑。

被揍的屁滚尿流的潜艇表示很憋屈,无奈技不如人只能夹起尾巴小心潜航,这样的情况一直到现在还是缺少有效打击手段。潜艇要达到有效防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解决探测问题。

防空导弹技术的发展,给潜艇防空带来一线曙光,多个国家也尝试过在潜艇上加装防空导弹。主要包括水上发射、水下发射两种方式。

首先,俄罗斯的潜艇防空导弹简单暴力,直接在潜艇上架设针式单兵防空导弹,必须水面状态由水兵拿着单兵防空导弹肩射,最大射程约4公里。出其不意打打直升机有点用,一不小心把自己贡献出去了。

这是反映奥斯卡级949型核潜艇,发射“针”式防空导弹,攻击美国S-3B海盗旗舰载反潜机画作。一发不中,就等着别人收拾了。

俄罗斯、英国还有一种作法,在潜艇上设置多联装升降发射装置,作战时浮出水面,防空导弹系统升起发射,发射完后收缩回潜艇。这些导弹都是简单的套用单兵防空导弹,射程基本都在10公里以内,更像临时解决方案,起不了大作用。

更有效的当然是研制一种专用的,可以在水下发射的防空导弹,但不幸的是。潜艇对付水下和水面目标具备有效的探测手段,但是对空探测绝对是软肋中的软肋,因此世界各国实际研制的实用成品并不多。

目前最先进的潜射防空导弹是德国于1982年研制“独眼巨人”(现名海神)潜射光纤制导导弹。这是一种多用途导弹,可以用于对付反潜直升机、反舰及对岸打击。“海神”导弹是由潜艇在潜航状态用鱼雷管发射,采用光纤制导,射程15-40公里。

总之结论很简单,什么时候可以有效解决对空探测问题,实现潜射打了就跑的目的。那么潜艇爱怎么打反潜机都行,不过以目前的该类型武器研发情况看,可以预见的未来反潜机还是猫,潜艇还是老鼠,猫抓老鼠的游戏还将继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