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军舰为什么不用鱼雷反舰?
现代军舰依然在用鱼雷反舰,鱼雷的地位并没有产生什么太大的改变。
比如美国的主力驱逐舰伯克级,它拥有2台三联装的323mm MK32鱼雷发射器,分布在左右两侧。
MK32是一种在西方军舰上很常见的鱼雷发射器,美军用来发射其Mk46、Mk50等鱼雷,同时兼容北约其它的324mm鱼雷。
同时,伯克级前4后8的MK41垂直发射单元,也可以进行火箭助推鱼雷的垂直发射。
如“阿斯洛克”火箭鱼雷,它的战斗部直接使用MK45-V、MK50鱼雷,通过与“战斧”导弹同样的发射单元发射,以远程制导的方式飞到目标范围处再进行攻击,连鱼雷发射管也省了,可以飞到30千米外,攻击1000米水下的潜艇。
虽说阿斯洛克主要是反潜,但拿来反舰一点问题也没有。
鱼雷的优点是破坏力,它直接对水线以下进行攻击,所以哪怕是“轻型”鱼雷,也能干掉巨大的战舰。
哪怕过去的军舰有专门的防雷舯,挨上一颗鱼雷也绝不是啥轻描淡写的事,像二战的德军“沙恩霍斯特”战巡,在追击英国“光荣”号航母的过程中,被护航驱逐舰命中一枚533毫米鱼雷,当场炸死3个军官,45个水兵,炮塔以下严重进水,拖回去大修了6个月,
这种毁伤能力哪怕是现代海军也眼馋无比,但现代的鱼雷虽然在制导技术上进步了,拥有了线导、航迹制导、主动声呐制导等先进科技,唯独在作战距离上没有太大改进。
这是因为鱼雷实在太慢了,且受制于海况和燃料推进效率,人们没法在远程范围上良好的使用它们。
比如美军的Mk50鱼雷,航行速度为93千米/小时,最大航程18千米。
这代表什么?这代表伯克级的SPS-67(V)对海警戒雷达 那180千米的最大探距在鱼雷装备上毫无意义,而且这颗鱼雷就算它能打100千米,它用整整一个小时还到达不了目的地。
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去打海战?提督们的肝都要等碎了。
所以,尽管确实有一些达百千米的远程鱼雷,它们也不是海战的主流,人们宁愿像“阿斯洛克”那样把鱼雷改造成导弹。
其实鱼雷在二战时与今天的地位很相像,并没有发生什么本质改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曾经因为鱼雷威力过大,诞生了专门的“雷击舰”,打得那些大型军舰不得不靠撑开防雷网过日子。
但鱼雷过慢的航速和6千米左右的射程,让其作为火力补充还行,作为大海战的主战兵器就不行了,它们无法代替火炮。
所以,鱼雷很快变为军舰的近距离副武器,以及驱逐舰、鱼雷艇等小型舰船的主力武器。
激烈的海战中靠舰船发射鱼雷很难奏功,它们还经常被拿来自沉自家的受伤军舰。鱼雷攻击更多的体现在航空投送上。
像之前那艘曾经被1条鱼雷重创的“沙恩霍斯特”,它在生涯的最后一战里,被英国皇家海军大军围住,乱炮狂轰,然后抵近释放了50条鱼雷,其中17发命中目标,终致沉没。
围杀一艘战巡都如此艰难,何况是机动灵活的现代军舰?
更何况,现代海战的距离早就被远远拉到了视距外,达到了成百上千公里,在导弹的天下里,鱼雷除了反潜,还真得是很难被用出去。
苏联倒是开发出了高速的超空泡鱼雷,这种东西其实是一种通过火箭发动机推动,在头部使用超空泡发生器减阻的“水下火箭”,可以达到时速300km以上,最快速度100m/s,射程15千米。
目前,这种鱼雷算是现代鱼雷的未来发展方向,各国都在进行相关研究,并拿出了不少产品。
在绝大多数应用场合,导弹才是现代海军的王道。
比如美国惯用的“鱼叉”反舰导弹,射程达到130千米,增程版达到240千米。
最新的战斧Block V型,陆海皆能打,射程达到2000千米。
在这些导弹面前,鱼雷依然只能当副武器,是扛不起大梁的。
现代鱼雷并非“不反舰”,而是实在很难出手,以至于走向了潜用、反潜、火箭增程等道路。
现代军舰为什么不用鱼雷反舰?
因为在现代军舰的水面作战环境已经不适合使用鱼雷了,想不到有“需要用鱼雷反舰”的作战条件。现代军舰一般都会装备324mm口径的轻型鱼雷用来“反潜/反鱼雷”,但是除了俄罗斯的几条老舰以外,其他国家的现代军舰连533mm的重型的鱼雷都不再装备了,因此重型鱼雷也成为了“潜艇专用”的武器。
▲美军水面战舰MK-32鱼雷发射器发射“Mk 46”轻型鱼雷
冷战早期以前,各国水面战舰装备鱼雷用于反舰,主要是因为除了舰炮以外,并没有什么有效的反舰手段。随着现代反舰导弹的出现和发展,鱼雷在射程和速度上的劣势愈发明显,而且水面舰艇在搜索、识别、制导方面所受的限制很小,所以有舰炮+反舰导弹这样高低搭配的水面作战利器,为啥还要像潜艇那种“睁眼瞎”一样,非得吊死在“鱼雷”这颗歪脖树上呢?
先来看看世界上现代潜艇颇为倚重的各类533mm重型鱼雷,其中性能较为拔尖的美国Mk 48 ADCAP重型鱼雷,最大速度55节时(102公里/小时),射程只有35公里;速度40节时(74公里/小时),射程也才50公里。鱼雷老玩家意大利的黑鲨鱼雷(Black shark),最大航速52节时,射程22公里;航速12节时,射程能够提高到75-90公里(这么低的航速,连补给舰都追不上)。通过上面几大重型鱼雷的典型代表,我们可以看出重型鱼雷的平均水准离也就是“航速40节、射程40公里”差不离了(别要求太多了,绝大多数的国家的鱼雷,40节航速还跑不了40公里)。
所以,鱼雷的技术含量高不假,但是这东西也只有潜艇这种“作战环境严格受限”的装备才非得使用。对于水面作战来说,40公里的射程已经相当于视距内作战了,再近点你都可以拿舰炮对轰了,还上什么鱼雷,跑的死慢。现代战争,就算是海军作战谁还会等着把军舰开到三十公里的距离打鱼雷玩?随便整点超音速反舰导弹射程都过百公里了吧?就是美国人现在都不爱用的老“鱼叉”反舰导弹,亚音速飞行也能达到速度0.9马赫(1100公里/小时),射程差不多130公里,有这东西谁还用鱼雷?
随便做个计算,两艘军舰相距40公里(没有规避动作),你打一发Mk48 ADCAP重型鱼雷,航速40节,得半个多小时以后才能击中目标。你打一发老式“鱼叉”反舰导弹,只需要2分钟就糊脸上了。你说说你鱼雷威力再大,这半个多小时够打多少发反舰导弹了?此外,鱼雷的反应时间和出筒动作耽误事就更不必说了。当然鱼雷里也有跑的快的,俄罗斯的“暴风雪”超空泡鱼雷航速能达到约100节(和导弹比还是弱鸡),射程只有区区十来公里,由于采用超空泡技术,这种鱼雷还没有制导(属于直航雷),两艘万吨大驱相距10公里,贴脸对打直航鱼雷,这画风得是什么年代的海战,总之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当然,也不能说现代军舰上全都没有反舰鱼雷。上图这种俄罗斯“现代级”驱逐舰上安装的533mm鱼雷发射管,就能打TEST-96线导反潜/反舰双用重型鱼雷。如果你认为“现代级”驱逐舰(冷战时期作品)还属于现代军舰的话,那么恐怕这个世界上也就只有俄罗斯一家的老舰上还能找到反舰鱼雷的踪迹,只不过从来没有用武之地,俄罗斯也没钱去改造或者研发轻型舰用反潜鱼雷罢了。
现代军舰为什么不用鱼雷反舰?
题目说的确实是一个事实,目前绝大多数军舰已经不将鱼雷作为标配的反舰火力,而是将其作为选配武器,根据战场形势和实际需求来决定是否配置鱼雷。例如054A护卫舰,其垂发系统标配红旗9防空导弹,根据任务不同,还可以兼容火箭助飞鱼雷。但是不管怎么说,虽然鱼雷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但是装备在潜艇之上作为出其不意的攻击和自卫反潜反舰手段依旧是不错的选择!
鱼雷主要存在两个先天性的弱点,制约了其作为反舰武器的发展。
技能释放过于明显,速度过慢,军舰有足够时间闪避鱼雷说简单点就相当于一枚在水中航行的导弹,而水的阻力是是空气中的800倍,因此鱼雷不管装备什么样的发动机,其速度基本都在四五十节左右。即便是采用了超空泡技术的俄罗斯暴风雪鱼雷,它的最大速度也只有200节,这与动不动就高亚音速甚至几倍超音速的反舰导弹而言,简直就是渣渣!大多数热动力鱼雷使用的发动机在燃料燃烧时都会产生大量气体,从而在水面留下一连串的气泡,这就是鱼雷航迹。如此之低的速度加之老远就能通过目视发现的鱼雷航迹,给了军舰足够的机动时间用以规避和拦截,攻击成功率几乎为零!
大招作用距离过短,容易被对方导弹反杀现代军舰大多装备了远程的对海对空搜索雷达,往往在三百公里以上的距离就已经开始互射导弹模式。现代热动力鱼雷大多数使用闭式循环发动机,这类发动机需要自身携带氧化剂,挤压了燃料空间,加之在水下行进,需要克服的阻力大,因此单位能耗也就急剧上升,所以热动力鱼雷的最大航程也很难超越100公里,苏联最强大的65-76型鱼雷,采用30节的低速巡航时,最大航程可以达到90千米,以50节高速前进时,航程只剩下可怜的50千米。(鱼6鱼雷)
尽管新型的电动鱼雷多采用重量轻且能量密度较大的银锌电池为动力,航程上相比热动力鱼雷有所提高,目前德国的DM2A4型电动鱼雷射程最高可以达到140千米,已经算是世界之最!然而这依旧只是主流反舰导弹的最小射程,强大如鹰击18,射程已经超过400千米,是最强鱼雷的两倍有余!(飞鱼反舰导弹)
传统鱼雷虽然不再适应水面反舰任务,但出现了新的趋势第一、针对潜艇发射鱼雷的隐蔽性和不可预知性,被动的进行防御已经跟不上时代,因此诞生了所谓的主动反鱼雷技术,其手段就是通过主动攻击直接摧毁鱼雷,用于攻击型鱼雷的武器主要就是鱼雷。目前美国和俄罗斯都已经开发并小规模试验了类似系统,美国尼米兹级航母已经在进行舰艇鱼雷防御(SSTD)系统测试,而俄罗斯则开发出了“帕科特-E/NK”反鱼雷系统,其核心就是一颗能够自主寻找并摧毁目标的小型鱼雷。(反鱼雷系统)
第二、针对普通鱼雷航速低、射程近的劣势,为了避免彻底被边缘化,鱼雷做出了殊死挣扎,在充分吸收和结合现有导弹技术前提下,诞生了新式的火箭助推鱼雷(反潜导弹)。这种鱼雷说白了就是一枚以鱼雷为杀伤部的导弹,在导弹被发射出去后,首先可以高速飞抵远距离的预定作战区域,在这一空域,鱼雷杀伤部脱离入水,最后进行自动目标搜索并攻击!火箭助推鱼雷大部分航程是和导弹一样高速空中飞行,增加了速度,提高了航程,末端入水攻击又可以充分发挥鱼雷水下隐蔽,爆炸威力大的优点,不失为反舰反潜利器!(反潜导弹)
第四、将鱼雷的传统动力换成核动力,全程在大深度水下航行,提高隐蔽性,获得几乎无限的续航性,换装核弹头,将威力最大化,转变为战略武器!这类武器以俄罗斯的波塞冬核动力鱼雷为范例,它采用小型核动力装置,并且应用了成熟的超空泡效应,时速达到200千米,航程超过1万千米,携带500万吨核弹头,几乎可以对全球任何沿海城市甚至航母等水面舰艇发动毁灭性攻击!鱼雷虽然作为水面舰艇反舰武器而日渐凋零,但是老兵不死,随着各类新式鱼雷的诞生,它只会越走越远!
现代军舰为什么不用鱼雷反舰?
鱼雷是一种威力巨大的海战兵器,由于其专门攻击水面舰艇的水线以下部位,不像舰炮、航空炸弹、反舰导弹通常只能威胁上层建筑和甲板,再加上海水受到冲击挤压以后传递能量的效率更高,破坏效果更加明显。因此一旦被鱼雷命中的船只,结局不是沉没就是瘫痪,航行在海上的船员们无不谈雷色变。
但是相对于潜艇而言,军舰装备鱼雷用于反舰一向都是一种比较鸡肋的作战方式。早期的鱼雷有效射程只有几公里,航速只有十几节,又没有制导能力,几乎不可能击中运动目标,看见有鱼雷来袭,直接掉头逃跑它也追不上。潜艇倒是可以凭借自身的隐蔽性能,偷偷地靠近目标,神不知鬼不觉地发动突然袭击,让敌方船只来不及做出反应就中招了。
然而军舰由于目标明显,谁会傻乎乎地站在原地不动,眼睁睁地看着你冲过来向自己发射鱼雷?所以在正规海战当中,鱼雷从来都不是军舰之间的主要交战方式,最大的用途是用于夜间或者复杂气象条件下的偷袭,比如二战时期日本海军驱逐舰装备了93式氧气鱼雷,射程高达40公里,再加上日军专门苦练夜战技巧,屡屡攻击盟军军舰得手。
我国海军也一度高度依赖鱼雷快艇作为海战主力,在东南沿海的岛屿之间灵活设伏,多次取得击沉击伤海峡对岸海军大中型舰艇的出色战绩。不过随着现代军舰雷达系统、声呐系统的不断进步完善,具备了先进可靠的全天候远程探测能力,还有舰载固定翼预警机或者预警直升机的出现,军舰和军舰之间的发现距离和交战距离越来越远,已经彻底超过了传统鱼雷力所能及的范围。
鱼雷毕竟是水下兵器,无论技术怎样进步,射程和航速都不可能跟同时代的反舰导弹相提并论,俄罗斯倒是开发了一款名为波塞冬的核动力鱼雷,号称拥有无限射程,但是这玩意儿的重量和体积根本不适合用来装舰。在这种情况下不仅鱼雷快艇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就连大中型水面舰艇也不再装备大口径反舰鱼雷了,最多配备小口径反潜鱼雷用来对付潜艇。
其实反舰鱼雷也并没有完全从现代军舰上消失,人们又另辟蹊径给鱼雷装上了翅膀,以弥补自身的固有缺陷,那就是所谓的火箭助飞鱼雷(也被称为反潜导弹),将反舰导弹的弹体和鱼雷的战斗部结合在一起,中段在空中飞行,末段入水攻击水面舰艇或者潜艇,既提高了射程和速度,又兼顾了鱼雷的毁伤效能,可谓是一举两得。其代表产品主要有美国的阿斯洛克、俄罗斯的SS-N-14、中国的鱼8等等,成为现代军舰不可或缺的主战武器之一。
作者:刻雨无痕
现代军舰为什么不用鱼雷反舰?
大家都知道鱼雷威力大,对于水面舰艇来说只要命中就意味着和世界说拜拜,但是鱼雷的辉煌时期是在一、二战期间,毕竟那个年代还是以火炮以及机枪为防空主力。
先给大家看一架战机强-5乙鱼雷攻击机,这是南昌飞机制造厂于1966年在强-5基础上改进而来,主要是将机头改为钝圆形加大截面以安装雷达,然后机头下垂增加5度同时抬高座舱位置改善视界。最重要的是为强-5乙配备了苏制PAT-52火箭鱼雷(国产“鱼-2”),水下航速可达60-70节,射程5000米,作战模式超低空突袭。
如果这款机型在50年代能服役还有一定的存在价值,但是直到1970年才首飞成功,大家注意这个时间段舰载防空手段已经步入防空导弹。随着水面舰艇防护能力不断增强,强-5乙完全成了一款自杀机。
回到水面舰艇为什么不装备鱼雷进行反舰,同样的道理鱼雷射程有限,想要攻击对方必须进入很近的范围才有发射机会。可是反舰导弹在二战后已经开始全面大发展,现代军舰、飞机、海岸全面装备,高达几十、数百公里的射程都有,还没得你进入鱼雷攻击阵等对方一枚反舰导弹就已临空等着举手欢迎吧。
大家有印象的话,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埃及蚊子级导弹艇以苏制冥河反舰导弹直接击沉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有人称之为蚊子叮大象而且还是一叮一个准,在大威力反舰导弹攻击下以导弹艇击觉驱逐舰这种效费比之高直接改写了海战史。同样也使反舰导弹成为现代海军标配,鱼雷就直能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了。
现代军舰为什么不用鱼雷反舰?
鱼雷是最原始的海战武器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对水面舰艇毁伤威力最为恐怖的常规海战武器。二战后,随着导弹的迅猛兴起,导弹取代了原始的大口径火炮,鱼雷的地位也逐渐下降,轻型反潜鱼雷成为水面舰艇的主流装备,重型鱼雷只有各类潜艇作为标准武备使用。
在火炮海战时代,鱼雷是重要的海战武器,由于载体和装备数量的缘故,海战主要还是以火炮交战为主,鱼雷的地位并没有达到主导作用。当时鱼雷主要由鱼雷艇、驱逐舰等中小型舰艇携带,主要攻击舰艇水线以下部位,这也是舰艇毁伤效能最好的位置,详情见下图:
虽然鱼雷反舰作战效能远优于当前主流的各类反舰导弹,但沦落至当前也并非没有原因。首先鱼雷的研制难度系数较大,远高于当前主流的各类反舰导弹。作一个很简单的对比,当前世界上具备研制、生产各类导弹的国家有很多,但能研制生产重型鱼雷的国家就没有几家了,只有美、俄、英、法、德、意大利、瑞典、日本以及中国。
鱼雷具有抗压、快速、精准等特点,受水密度、海洋复杂环境影响显著。鱼雷技术涉及鱼雷制导、鱼雷动力系统、战雷头技术、隐身技术以及降阻技术等等,对于一个国家的工业体系建设基础以及制造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一项技术瓶颈将直接导致一个项目的失败,因此国内专家称,鱼雷的技术门槛之高比洲际导弹、核弹头的研制还要复杂。
其次,鱼雷的作战效能单一。当前鱼雷通用型发展并不怎么突出,一个型号的鱼雷一般只具有一种主要作战用途,反舰鱼雷只能主要用于反舰作战,反潜型鱼雷也只能用于反潜。相较其他类型,反潜型鱼雷通用化发展较为迅速,当前实现了舰载、潜载以及机载系列化发展,并在轻型鱼雷和火箭助推技术结合研制出了反潜导弹,有效提升了轻型反潜鱼雷的射程。
第三、射程过近,远不及各类反舰导弹。当前反舰导弹以呈体系发展,射程也在进一步拓展,主流反舰导弹射程在100至300公里之间,中俄部分型号射程突破500公里,我国最新的航母杀手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射程更是达到惊人的1500公里,东风-26的射程更远。
当前世界上主流重型鱼雷的射程普遍在50-60公里左右,航速在20-60节左右;其中俄罗斯65-73和65-76型以30节航速可实现100公里的最大射程,但由于使用过氧化氢燃料可靠性并不是很好。西方国家主要发展火箭助推鱼雷,发射速度和系统反应时间都得到明显提升,但主要用于反潜作战。
最后,鱼雷的特性导致了鱼雷当前的局面。由于鱼雷射程过近,作战运用中需要载体接近打击目标方能使用,这对舰艇的隐蔽性提出较高要求,在超视距海战迅猛发展的今天,舰艇的雷达反射面积在百公里外就已经被发现,很难接近有效作战距离。潜艇水下机动特性提升了舰艇的隐蔽性,使用鱼雷比潜射反舰导弹在技术上要轻松的多,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艇的作战效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