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保有兵权吗?
太保出自周礼,是为“周礼”所崇的“太师、太傅、太保”等三公之一,地位非同一般。《礼记》中不是说了嘛,天子的朝堂标准是“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这是规矩。
太保有没有兵权呢?当然有兵权,甚至还大大的有兵权,连天子都不敢看轻。严格的说,这“三公”其实都是诸侯,都属于周朝分封制下的诸侯国王,除了给天子帮帮忙和表示臣服以外,在自己的封国里他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区区兵权算个什么?
看看“三公”之初都是些什么人,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
太傅“周公旦”是武王姬发的的弟弟,也叫叔旦、姬旦、周公,通俗的说就是《周公解梦》的那个周公,他后来当了太傅,呕心沥血辅佐和教导年幼的周成王,甚至当了许多年摄政王后说退就退,对权利毫无一丝留念,被孔子当做偶像,儒家也称之为“元圣”,宣传的周礼几乎全来自周公旦的思想。
太保“召公奭”就比较冷门一点,但他是燕国的祖宗,是燕姓的发源者。召公提出了“分陕而治”的思想,被分封到燕地,他给燕地取了名字,然后将此地的一片蛮荒经营成了北方的强国。但召公自己没去封国,他留在镐京辅佐成王。
(注:分陕而治是周公和召公定下的大战略,它让周天子将天下分为东、西两块,继而分封给贵族们,让他们去开垦和发展外面的土地,召公与周公还为此立柱为界。之后召公一门心思带人搞大开发,周公也可以一门心思平叛和安定天下)
太师太公望就实在是太有名了,或者我们可以叫他吕尚、吕望、姜尚、中国甘道夫或姜子牙。关于姜子牙怎么当上太师这件事家喻户晓,老汉跑到渭河边直钩钓鱼,引起了周文王姬昌的注意,于是顺利得封太师。姜子牙后来被封到了齐地,建立了齐国,又由于三监之乱,周公和召公给姜太公下了个“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的命令,让齐国有了天子才有的征伐特权,由此齐国变成了大国。
战国时期陈国田氏使手段取代了齐国姜姓的地位,至此姜姓吕氏走下了历史舞台,史称“田氏代齐”,这是后话了,我们大致明白“三公”的封建地位就行。
“太保”位居三公,这个职责就是“相”,你理解为丞宰相也好,首相也罢,总之他位极人臣,只需要向天子负责,甚至够牛气不负责也可以。当然,后世许多儒生并不明白皇帝集权和周朝封建的区别,他们想当然的将“太保”与后世被皇帝按得死死的,纯粹给皇帝打工的“宰相”混为一谈了。
“三公”本质是封建国王,所以太师、太傅、太保这些职位其实并不具备太大的朝堂约束性,与后世丞相官职区别还是很大的。
按周朝的说法,太师、太傅、太保是个平级单位,三公在一起才能行使完全的相权,比如《春秋公羊传·隐公五年》所载:“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则何以三?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处乎内。”
这句话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
啥是天子的三公啊?不就是天子封的宰相嘛。
为啥天子要整仨丞相呢?这是因为……天子要分陕而治呀!
以“陕”(今陕县)这个地方为分界线,东面是周公旦的地盘,西面是周召公的地盘,然后天子再留个“公”在身边辅佐自己,三公就是这么用的。
这就是周朝封建制度的特点,完全不同于后来的皇帝中央集权,反倒更类似于史观中的西方封建社会——大家都有自己的封地,都是体面人儿,你天子只是老大而已,咱们帮你是应该的,但不代表咱们卖给你了,自家的生意也要做啊。
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二傻子为了博得褒姒妹子的笑容,不惜以烽火传讯欺骗诸侯来援,大家来一看:“麻个鸡!累死累活跑了几天,就为了看你们撒狗粮是吧!”
周幽王估计没闹明白国家制度,人家完全可以不鸟你的,犯了众怒的天子就抛弃放弃吧。于是下一次真出现敌情了,诸侯不再理会周幽王的死活了,褒姒也让游牧民族抢去画本子了。
唉女人有时候也是,当初不就笑一下吗有多难?现在哭都哭不出来了吧?
周朝以后“三公”制度就改革了,秦朝、汉朝代代不同,逐渐为其他部门的职务顶替上来,取代了原来的周三公,比如秦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汉三公太尉又变成了“大司马”,东汉时变成了“太尉、司徒、司空”,接着又成为“司徒、司马、司空”,与原先已经没有几毛钱关系了。三公制度的式微,为丞相制度让出了位置,到最后又变成三省六部制,乃至六部制又取代了三省,大家都去历史的故纸堆里划船了。
隋朝隋文帝设三师、三公、五省时,三公已经明确的成为仅代表荣誉的虚职,甚至连职都算不上,只能算虚衔。此时“周三公”已经在此前的北魏时期转成了“三师”,隋三公依然是“太尉、司徒、司空”,三师是“太师、太保、太傅”。
既然虚的这么可以,那么怎么可能有兵权呢?只不过有时候“三师”的虚衔被戴到了某些重臣、权臣身上,那么他有兵权也丝毫不值得稀奇。
更哭笑不得的是,“太保”这个虚衔甚至能授给皇子,比如最近大红的《清平乐》中的宋仁宗赵祯,他小时候叫赵受益,是宋真宗的独子,因此受尽了宠爱。五岁时赵祯给封了国公,六岁封了郡王,八岁干脆给了个中书令的官职,九岁当了太保、昇王、皇太子十三岁继位当皇上。(好想砸键盘,这人生……)
你问皇太子有没有军权?我想这应该是另一个问题了。
宋代还有个与“太保”很接近的官职“检校太保”,这很容易与“太保”弄混,被戏说的“八贤王”赵德芳就当过检校太保,这个职位还是赵匡胤给弟弟亲封的,后来升官后,赵德芳就成了检校太尉,死后追授了个三师的“太师”。
检校太保是北宋的检校官,这是个与正职并存的散官,有“三公、三师、三少”之说,像潘美等人就也曾做过检校太保,不过他是因为杨继业之事被削职,之前可是检校太傅。
总的来说,因为检校官职的散官特性,所以“检校太保”这种官职理论上可以加封在任何一个武官身上,与文臣的“节度使”是相对等的,是一种恩赐,武官到顶,加到检校少师档次就是太尉了,军权大大的。
后来的岳飞同时获得了检校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的职称,虽然不是“太保”,可实权从来都胜于那些虚职,只要实权够高,又活的够久,少保变太保不稀奇。
比如宋太祖开宝八年的“打架”状元王嗣宗,他从个秦州司寇参军坐骑,历任转运使、盐铁使、谏议大夫、并州知州、御史中丞,永兴军知府、宁环庆路都部署、枢密副使、检校太保、左屯卫上将军、检校太尉,后来与寇准闹得是不可开交,实在是硬的可以。
他有军权没?这得看怎么说了,王嗣宗任检校太保时正结束了永兴军知府的工作,回京担任枢密副使,莫说枢密副使就是个过度的“差遣”,就他顶头上司寇准那一关都过不了。当时王嗣宗给寇老西儿憋得吐血,没事儿就写辞职信,结果朝廷只能给赶紧加个“检校太傅”的虚衔顶着,送到大同军去当节度使和许州知州,这会儿才仅有低限度的军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