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刺杀董卓,是真的想舍身取义吗?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给曹操安排了一个桥段:曹操手持七星宝刀去刺杀董卓,结果被机警的董卓发现,导致曹操刺杀失败;曹操就化妆逃跑,在逃命的途中遇到了命中的陈宫。这个精彩的桥段让一直是以白脸呈现的曹操更加丰满,他不再只有一张奸诈多疑的脸谱,也有慷慨高义的英雄形象,把曹操的人物形象描述得有血有肉,更加传奇。
史实中的曹操和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大体差不多,但是这个桥段在真正历史中却不会发生,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曹操刺杀董卓的背景。董卓废除少帝刘辩,拥立幼帝刘协为新皇帝,威震朝廷内外,目睹董卓的横征暴敛,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出逃。为了拉拢更多的人加入到自己麾下,董卓封袁绍为渤海太守,袁术为后将军,曹操围骁骑校尉。
而凡是不服从董卓统治的有识之士皆被下狱或者处死,无一幸免,京城内外处于白色恐怖之中。
曹操应对的措施。曹操也是董卓拉拢的对象,被封为骁骑校尉,而曹操的反应也是很激烈的,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
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
这个描述比较简单,没有突出曹操的具体形象,但是在《资治通鉴》中的记载更加详细一些。袁术在被董卓封官后非常畏惧董卓,就跑到南阳去了;而曹操因为相貌特异,就变更姓名连夜向东跑去,在路过中牟县的时候被亭长发现送到县府衙门,县里已经收到董卓的缉拿文书,但只有负责抓捕的功曹知道这个人就是曹操, 他很有正义感,认为当今天下大乱,黎民遭困,需要有识之士解救天下于水火之中,此时不应该迫害英雄豪杰,就把曹操释放了。
因此曹操逃跑的过程和陈宫没有任何关系。此时的陈宫还在老家东郡东武阳四处结交名士,和曹操没有交集。
曹操会去刺杀董卓吗?会or不会?董卓年少任侠四方,豪情万丈,曾经在京城严格执法,震慑小肖,京城治安为之清明许多,但是曹操一直都不是一个不计后果,非常鲁莽的人。
刺杀行为一直都是侠客行为,古有荆轲刺秦王的壮烈义举,但是不论成功的刺杀还是失败的刺杀,刺客本人的行为是九死无一生,没有可能活着逃出来。
董卓的防卫一直都是非常严密,特别是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惹恼天下人后,更是小心翼翼的防备;即使在家里也是如履薄冰。为了更好保护自己的安全,董卓还让吕布搬到内室保护自己安全,可见想接近董卓是没有机会,因此任何刺杀行为都是不可能出现的。
既然董卓的防卫是如此严密,曹操也是断然不会做这种有去无回的赔本生意,因此曹操也不可能舍生取义去做这样的事情,这种事情不符合曹操的性格。
总而言之,曹操确实胸怀天下,被许劭称为:“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但是让他牺牲自己的性命去做这样的事情断然不合他的性格要求。在曹操的一生中,他所有的行为都是谋定而后动,绝非头脑发热的愣头青行为,正因为如此,他才有机会成就一番霸业。
曹操刺杀董卓,是真的想舍身取义吗?
三国演义是尊刘贬曹的,这是个大前提。但罗贯中先生为什么要编出曹操刺杀董卓这个这个情节呢?
董卓这个大奸贼,人人得而诛之。曹操准备只身刺杀董卓。这从字面上看,完全为了表现曹操忠心有大义,这与罗贯中的出发点是背道而驰的。
那罗贯中先生写曹操刺杀董卓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真的是为了表现曹操舍身取义?bird
少校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1.首先从侧面突出曹操忘恩负义
在三国演义中,董卓对曹操是有知遇之恩和提携之恩的。三国演义中的细节是这样描写的:
细节1:曹操当时拿着七星宝刀来到董卓丞相府,董卓手下人一看曹操来了,拦都没有拦,而是直接告诉曹操,董卓在里屋睡觉。然后曹操就大摇大摆的走进了董卓的卧室。
细节2:当董卓文曹操为什么来晚了的时候,曹操说我的马不行,跑得慢。然后董卓马上让吕布去把进贡的西凉马牵出一匹来给曹操。
这两个细节都揭示了董卓对曹操无比的信任,而曹操却准备提刀来暗杀董卓。这从侧面反映了曹操此人阴险狡诈忘恩负义。
2.其次,暗示董卓与吕布父子俩都是贪财好色之人。三国演义中董卓与吕布的矛盾起源,因为貂蝉。王允就是靠貂蝉以及金钱收买了吕布才让吕布杀了董卓。
曹孟德所欠的7星宝刀,也是世上极为罕见的宝物,所以董卓一看后非常高兴。这从侧面暗示了这父子俩都是贪财好色的货。
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贪财好色的董卓,能特别欣赏曹操,侧面反映了曹操也是贪财好色的货。这才是罗贯中的真实目的。
3.其次,献刀失败,曹操被董卓追杀,这才有了后面错杀吕伯奢一家的故事。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三国演义中表达出来的曹操的另外一个阴险特征。这句话的出处就是在献刀之后。
曹操暗杀董卓失败,准备逃回老家,半道上被陈宫抓住了,两人便一起逃到吕伯奢家里。这位老人家是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一看曹操来了杀猪,买酒,款待曹操。
而曹操却因猜疑心重杀了吕伯奢全家。演出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名言。侧面表现了曹操的阴险狡诈是一贯性的。
4.最后:曹操与陈宫的破裂陈宫是救了曹操的命的,也是准备跟曹操一起闯天下的,但随着曹操的阴险狡诈本色被陈宫发现,陈宫与曹操分道扬镳。
而陈宫最后是心甘情愿随着吕布去死的。吕布的人品这么差,陈宫都能够心甘情愿的随着吕布去死,更是侧面证明了曹操的人品有多差。坐实了曹操阴险狡诈卑鄙无耻的枭雄本色。
这才是罗贯中写曹孟德献刀的真实目的。
曹操刺杀董卓,是真的想舍身取义吗?
按《三国演义》的说法是成全自己的美名,夺取政治资本;按历史的真实性来看,如果曹操去刺杀董卓的话,那就是舍身取义。
一、《三国演义》里,曹操开始是忠于汉室的,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个平西将军,像卫青、霍去病那样抗击外敌。董卓乱政时,他去刺杀董卓,不料镜子的反射救了董卓一命,于是刺杀改为献刀。这里,曹操在董卓发现时如果胡乱挥砍的话,是有可能把董卓杀死的,但他没有,没有的原因是他珍惜小命。
杀董卓没成功,但是他的名望和政治资本却赚到了!他是杀过董卓的人,不管他成不成功,也不管他是不是真的想过要杀,曹操的行为比袁绍这些灰溜溜就跑了的人好得多,毕竟他是敢直接反抗董卓的人。所以,曹操的名气和声势就打响了,为他后来的争霸打下基础。
二、按史实的话,如果曹操去刺杀董卓,那绝对是舍生取义。曹操早年是忠于汉室的。黄巾起义时,他率兵去平叛,袁绍等人都没什么作为;董卓迁都长安时,他孤军去追击董卓,差点死了!董卓军队的战斗力曹操又不是不知道,孙坚打败董卓五千偏师、斩了无名小辈华雄就已经在诸侯中觉得很不可思议了,曹操还敢去摸董卓的老虎屁股!即使是为名也不可能不爱惜自己的小命啊!只能说,曹操是个热血青年,愣头青!所以有杀董卓的机会,个人估计,按年轻的曹操性情,他会舍生取义。
曹操刺杀董卓,是真的想舍身取义吗?
曹操是我国三国时期著名的历史人物,他戎马一生,花费了数十年时间来统一和发展北方,为北方的安定与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过,在罗贯中“尊刘抑曹”的创作思路下,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被塑造得狠毒奸诈、不可一世,小说中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名义上是汉朝丞相,其实却是汉贼,为天下所不齿。
不过,即使罗贯中有意夸大曹操的负面内容,而削弱正面内容,书中曹操在早期也还是有一些令人钦佩的举动,如发表檄文号召天下诸侯讨伐董卓,在讨董联军停滞不前时独自领军追击等等。此外,“孟德献刀”也是一个著名的故事。曹操持刀刺杀董卓,被发现后假称献刀,从而争取了逃脱的时间,这段剧情十分精彩,所以也广为人知。那么,曹操刺杀董卓,是真的想舍生取义吗?
孟德献刀发生于《三国演义》的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在书中,董卓进入洛阳后独揽朝政,拥有着绝对的权势,但当时的皇帝刘辩已经十三岁,不便于董卓操纵,于是他便公然在朝堂之上宣布废黜刘辩,改立他八岁的弟弟刘协为帝,这引起了朝臣的不满,但尚书丁管表示反对后被牵出诛杀,群臣便也不敢再发声了。
刘协继位后,董卓被封为相国,并拥有“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不久,董卓杀害废帝刘辩,“自此每夜入宫,奸淫宫女,夜宿龙床。”他的种种暴行终于导致了爱国志士的愤怒,一个名叫伍孚的军官在朝服中藏上短刀,准备行刺。但董卓出身行伍,加上吕布及时赶到,伍孚最终并没有得手。
此后,董卓更加小心谨慎,“出入常带甲士护卫”,想要刺杀董卓的人更加没了机会。眼看着大汉江山要毁于奸贼之手,百官无不痛心疾首,而曹操则对司徒王允提出了“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的计策。
第二天,曹操前往董卓的府邸,并趁着吕布前去牵马得到了与董卓共处的机会,原文写道:“操暗忖曰:‘此贼合死!’即欲拔刀刺之,惧卓力大,未敢轻动。”后来,董卓自顾自睡起午觉,面向床内侧,“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
从这段文字来看,曹操想要动手的决心是确实存在的,但他同样担心刺杀失败而导致自己像伍孚一样被杀,于是动手时过于犹豫。由此可见,曹操确实想要刺杀董卓,但却并不是想要舍生取义,要是他做好了身死的准备,那么面对一个背对自己的人,只需狠下心连捅数刀,那么很容易达到诛杀的目标。
和藏短刀于朝服之中,趁入朝的机会“拔刀直刺卓”的伍孚相比,曹操的想法和做法都大有不同。一方面,伍孚身死后董卓加强了护卫,曹操事成后如被及时发觉恐难逃脱,另一方面,曹操眼中或许自己的性命是更加重要的,他脑海中的理想情况或许是董卓身死,自己也能够全身而退,总之,曹操在当时而言,还没有做好舍生取义的准备。
曹操刺杀董卓,是真的想舍身取义吗?
曹操刺杀董卓一事,是出自《三国演义》,其中还有曹操为了行刺董卓,先向王允借七宝刀的故事。
史书记载而在正史上,曹操是没有刺杀董卓的。
关于曹操逃离京师的记载也很简单,是说董卓入朝秉政后,大量提拔名士做官,以示拉拢,与此同时,董卓通过朝廷任命曹操担任骁骑校尉(这是个军职)。但曹操并没有接受这个官职,而是怀着对董卓的不满情绪,偷偷逃离了京师,返回家乡。
【电视剧《三国演义》曹操被通缉】
按说,古代官员擅自离职的“弃官行为”就是违法行为,所以朝廷在得知曹操逃亡之后,便给沿途地方政府下发了对曹操的通缉令,曹操在中牟县还被地方巡逻的人抓捕过,幸亏县府的功曹(不是陈宫,未留名)向县令杨原求情,“以世方乱,不宜拘天下雄俊”,杨原这才私下放走了曹操。
曹操后来在陈留郡立足,在襄邑县得到本地名士卫兹的资助,联络同族兄弟前来共建大事,得以起兵反董卓。按照《武帝纪》的记载,曹操算是第一批起兵反董的“义士”。
演义记载后人常言罗贯中“捧刘贬曹”,大致情况也是如此,但罗贯中为了深化小说中曹操的“奸雄”形象,也在故事中给曹操加了不少戏,“曹操献刀”的故事,就是其一。
从《三国演义》的这个故事来看,曹操在此时可谓有胆有识,敢于牺牲自己,除去董卓,以图匡扶汉室。
因为自古单身做刺客的下场就是死路一条,例如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的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他们都是只身犯险,不论刺杀成功与否,最后都是一个死字。——这也应该是身为刺客的觉悟吧。
所以说,在这段故事中,罗贯中笔下的曹操还是一个忠心汉廷的义士。
当时,司徒王允设寿宴宽待百官,席间念及董卓弄权,忧心如焚,掩面而泣,百官也跟着哭,唯独曹操大笑,并嘲讽道:“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王允追问曹操何故,曹操主动请缨,愿意担任刺客,去行刺董卓。
同时,曹操向王允求得一把七宝刀作为兵器,然后告辞而去。
曹操进入董卓府中以拜见董卓为名伺机行事,正要得手之时,董卓从镜中看见曹操抽出刀来,大惊失色,转身质问,曹操见吕布已返回现场,知道已不能再行刺杀之事,只会白白丧失性命。于是曹操机智的说要给董卓赠送一把宝刀,骗得董卓信任,然后借口试马,逃出城去了。
【电视剧《三国演义》曹操给董卓献上宝刀】
《三国演义》第四回:卓胖大,不耐久坐,遂倒身而卧,转面向内。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卓接视之,见其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宝刀也,遂递与吕布收了。综上不论是史书记载,还是演义故事,曹操确实走上了反董之路;从匡扶汉室的角度上来看,曹操的行为也称得上是“义士”。
在历史上,曹操想要反董,他的父亲曹嵩非但不支持,反而携带家财和家人一同逃去琅邪国避难,曹操家财不多,只能靠自己的影响力说服宗族兄弟曹仁、曹洪等人入伙,共举大事,把全部家当投入到造反的绝路之上,只求置于死地而后生。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参加反董盟誓】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在史书和演义中,都写了曹操参与酸枣盟誓的故事,这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曹操起兵是在酸枣盟誓之前,可以说,曹操是“起兵反董事业”的先行者之一,,他这份“敢为天下先”的理念更显得难能可贵。
曹操刺杀董卓,是真的想舍身取义吗?
曹操刺杀董卓,书见《三国演义》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公元189年,董卓擅行废立之事,以少帝刘辨“天资轻佻,威仪不恪,居丧慢惰”,陈留王刘协“圣德伟懋,规矩肃然,休声美誉”为由,废少帝刘辨,立时年九岁的刘协为献帝,后又将少帝母子毒死。
自此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欺主弄权,飞扬跋扈,杀伐生灵,奸淫宫女,夜宿龙床,把个洛阳城搞得乌烟瘴气,朝中大臣都敢即怒不敢言。
时年38岁的骁骑校尉曹操,对董卓倒行逆施实在看不下去,主动找到司徒王允,借得七剑宝刀,商定献刀杀人之计。
曹操的密杀计划,本来进行得非常顺利,持刀进入董卓的寝房,取得了董卓的信任,也支走了吕布,可惜正拔刀准备行刺之时,被董卓发现,吕布也回来了,曹操只得又献刀为由搪塞,后策马飞奔逃命。
曹操刺杀董卓,故事情节虽然精彩,非常有表现力,但却非常不靠谱。我们仔细分析,却发现此情节有许多不合理之处:
1、曹操是一个特别冲动的人吗?
综合分析曹操的性格,谋略大于勇猛,遇事考虑问题非常周全,特别是任西园典军校尉,到中央朝廷工作后,很少冲动。
比如当初袁绍怂恿何进召董卓进京杀宦官,曹操就极力反对,表现曹操这人是非常有远见的人,并不是只图一时之快。又如,董卓行废立之事时,丁原、丁管,袁绍等人都站出来,公开与董卓叫板,形同以卵击石,毫无用处。
曹操是个有大智慧的人,38岁,经历了大风大浪,早过了冲动的年纪,怎么会做这种行刺的傻事。
2、董卓的防备是不是太lou了?
曹操是反对如董卓进京的,而且董卓与曹操应该之前没什么交往,那么曹操关系熟得能随便进入董卓的寝房吗?古人待客一般是客厅,到人家内室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何况曹操一外臣,和董卓有很熟吗?
在这之前,丁管、伍孚等都行刺过董卓,董卓也知道自己的行径,群臣都是恨得牙痒痒,在这种你死我活的激烈矛盾之下,董卓岂有不防备之理,任由曹操随意进入寝房。
况且,曹操是带刀来见的,董卓的待卫事先都不拦下,进行安检么?古时带兵器进入别人府中也是不太可能的事,何况是董卓这样的相府。
正史上,曹操也行刺过,董卓也被刺杀过,小说情节有移花接木之嫌。正史上,有关曹操对董卓专权的行径, 的确是有非常激烈反应。
《三国志·武帝纪》引《魏书》记载:“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之前,曹操对召董卓进京是极力反对的,认为董卓这种倒行逆施的暴政,必然长久不了,所以当董卓想以骁骑校尉的官职拉拢曹操时,曹操是弃官跑回家乡单干去了。
《三国志》记述的更符合曹操的行事风格,观大势,知进退。曹操看洞察了大势,另外也看清楚了,只有像袁绍、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张邈等人一样,到地方抢地盘,拉队伍才是王道。
当然,罗贯是与曹操刺杀董卓也是原由的,一是曹操曾经行刺过,有前科,董卓也被刺过,曹操不与董卓合作,再被曹操刺杀一回,也说得过去。
《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语》记载:“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逾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根据推断,曹操刺杀张让,应该是发生于约公元178年,因堂妹夫濦强侯宋奇被宦官诛杀,受到牵连,顿丘令职务被免,时年23中岁血气方刚的曹操,入宫行刺大宦官头目张让未遂后,以武艺力拼脱险。
而伍孚刺杀董卓在《三国志》和《后汉书》中均有记载。
《三国志》:孚着小铠,于朝服里挟佩刀见卓,欲伺便刺杀之。语阕辞去,卓送至合中,孚因出刀刺之。《后汉书》:忿卓凶毒,志手刃之,乃朝服怀佩刀以见卓。孚语毕辞去,卓起送至合,以手抚其背,孚因出刀刺之,不中。曹操刺杀董卓,情节虽然虚构,写在《三国演义》,有罗贯中自己的考量。以上分析得知,曹操刺杀董卓是罗贯中移花接木的艺术加工,故事虚构。罗贯中之所以这样写,主要有两个目的。
1、刻画曹操不是一般人物。
《三国演义》描写曹操这一行为,无非是要表现,曹操这人与一般只会哭泣的儒臣相比,的确是个厉害人物,人中之龙,敢为常人之所不敢为之事。这也为以后曹操之所以能从众多诸侯中脱颖而出,终成霸业,作人物铺垫。
2、突出曹操的狡猾与奸诈。
曹操刺杀董卓的缘由经过,故事情节虽然着墨不多,但紧张生动,步步惊心,不过让我们读来,和伍孚刺杀董卓那般大义凛然,舍身取义,视死如归,完全不同。
曹操的刺杀是不停地察颜观色,盘算利弊,眼见刺杀不成,曹操立马转弯,成功脱险,其奸诈狡猾,机敏善变的性格跃然纸上,完全没让我们感受到舍身取义,视死如归。
写道这里,从曹操刺杀董卓的故事,准确地说,应该是曹操刺杀张让的故事,突然联想到了汪精卫刺杀清朝摄政王载沣时,在狱中口占的那首豪情诗:
《被逮口占》:“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公元178年的曹操,才是大义凛然,舍身取义,视死如归的曹操,11年后的曹操只有算计和权谋。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