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珍珠港遇袭只不过是美国的苦肉计,南云忠一为什么没有发动致命的第三波攻击?
战争的得失往往与指挥官的风格有直接关系,不同的指挥官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他们指挥战斗时的习惯和决策,而不巧的是,指挥日军航母战斗群的南云忠一将军,正是个性格比较刻板僵化的人。
用日本人自己的话来说,南云是个“有些迟缓”的将领,事实也是如此,无论是奇袭珍珠港,还是后来的中途岛战役,南云忠一都表现的过于谨慎,他一板一眼的指挥战斗,能坚决并高质量的完成上级的战略要求,而且见好就收,但每每到需要再拼死添把柴的时候,南云就会掉链子,偏偏你还找不到他的大错。
珍珠港事件中,南云忠一连续派出了两个攻击波次,并且预备了第三个攻击波次,甚至做好了与美军打一场大海战的准备,结果奇袭异常的成功,接连两个波次都传回了轰炸很顺利的消息,炸翻炸沉美国多艘战列舰,珍珠港也被蹂躏得毫无反抗之力。所以过于谨慎的南云立马“见好就收”,停止了本应该“补刀”的第三攻击波次,迅速让舰队退兵转移了。
所以历史告诉我们“打蛇要打死,杀人要补刀”是没错的,缺少了第三攻击波次,日军的确能更从容的收兵,避免遭遇美军在外的航母舰队攻击,更避免了袭击瓦胡岛的日军飞行部队在美军逐渐组织起来的地面防空火力前加大损失,但珍珠港最关键的油库、弹药、指挥中枢却没有得到摧毁,对海军舰艇的破坏也没有描述的那么恐怖。一句话——南云忠一的谨慎指挥并没有对得起这次浩大的行动。
中途岛何尝不是如此?南云忠一对中途岛先后派出了两个波次的轰炸,己方防空机群也很好的拦截了美军的航空攻击,但第三波次却因为南云对“攻击美国舰队”、“攻击中途岛”的选择性犹豫陷入了混乱,大量的油弹被堆积在机库和甲板上,等到美军俯冲轰炸机队一发动攻击,就轻松的炸掉了赤城、苍龙、加贺三艘航母。倒是山口多闻更像个明白人,他硬是让“飞龙”号航母的舰载机起飞,一举炸掉了美军“约克城”。
后人评述,如果当年指挥舰队的是山口多闻而不是南云忠一,那么中途岛的历史很可能改写。不管怎样说,军事作战从来都讲究“以正合,以奇胜”,既要能摆出堂堂之阵的本事,又要有临危决断,出奇制胜的能耐。
历史上的南云忠一并非庸碌之辈,他在各种型号的军舰上都服过役,更能充分执行山本五十六的战略要求,当年谈到带领航母舰队长距离航行到珍珠港,一举拿下太平洋舰队的任务时,几乎人人色变,唯有南云忠一站了出来,带领队伍完成了任务。
关于这种指挥官性格的事情后人很难过分谴责,因为战争只讲胜负,当事者任何的命令都不是未来人敲敲键盘那么容易,谁说过分的谨慎就一定是坏事呢?过于莽撞而送人头的将军更多。
至于珍珠港是不是美国的苦肉计,这方面确实有些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山本五十六不愿与美军真正开战,他希望通过有限度的“惩罚”促使美国缩头,但山本没有预料到美国罗斯福政府已经迫切的希望找个由头开战,因此对珍珠港的袭击反倒刺激得美国群情激奋,迅速的投入到全面战争中。
实际上今天人们都找不到什么确凿的罗斯福“苦肉计”证据,但许多证据都证明美国早就在战前通过各方渠道知晓了日本的一些计划,至少知道“日本在寻求动武”,但美国军政主官们都“失明”了,很难说罗斯福政府在里面扮演了什么角色。
当然,还有来自日本方面的一些说法,山本五十六本来准备在攻击前发布“战书”,以显示日本的决心和压力,继而再打击珍珠港。但这个时间南云并没有把握好,日本驻美大使也莫名其妙在路上堵车耽搁了时间,致使“珍珠港的惩罚打击”,变成了“偷袭珍珠港”的丑行,促进了美国人的参战决心。
但放在今天的角度来看,日本人的这种说法有些过分牵强,当时山本五十六的海军系虽然不愿对美开战,但陆军却是此种战略的坚定支持者,日本军国主义也早就对太平洋的石油资源和殖民地垂涎若滴,他们必然要与在此地拥有菲律宾殖民地的美国发生全面的战争。
有人说珍珠港遇袭只不过是美国的苦肉计,南云忠一为什么没有发动致命的第三波攻击?
世界上从不缺乏流言滋生的土壤,虽然关于珍珠港事件苦肉计论有着种种流言蜚语,但珍珠港遇袭并不是苦肉计,今天小油瓶跟大家一起戳窜这些“六眼飞鱼”
1、三艘航母不在港论有人说,美国早已得知情报,将三艘航母都调离珍珠港
其实在珊瑚岛海战和中途岛海战爆发前,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航母及海军航空兵才是海战的主角。特别是美军,经过反复进行空中轰炸军舰试验,美国航母舰载机携带的炸弹被认为无法击沉装甲强化后的战列舰,而美国的舰载机上的鱼雷则由于技术缺陷爆炸率较低,美国因此还诞生了“中破”战术理论,即对敌战列舰攻击只需要摧毁其继续战斗能力使其退出战斗序列即可,不需要击沉。
在美军认识中航母被认为是舰队决战的辅助单位,主要用于侦察和削弱对方舰队,反而巨舰大炮的舰队决战才是当时海战的正统思维。珍珠港内停放着的8艘战列舰、大量驱逐舰等辅助舰艇、海量的陆基作战飞机等等,这才是太平洋舰队的绝对主力。
至于三艘航母不在港内实则真的是事出有因,一艘正在例行检修,两艘在执行往威克岛等前线运送飞机的任务,以防备日本可能的突袭。
2、美国、军统截获电报论阴谋论的人还认为,美国或者说国民党的军统部门在珍珠港前已经破译了日本密码,珍珠港在遇袭前大量增派了医疗人员、药品、舰船维修设备,使得被击沉的战列舰能够得到快速打捞修复。
首先美国的确是破译了日本密码,但破译的只是保密级别较低的日本外交密码,并没有破解日本军队使用的JN25的特殊密码。破译日本外交密码的美国仅获得了战争即将来临的信息,所以才做了防备日本进攻的一些准备,譬如增派医疗人员、药品、修理设备等等,但这种做法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的2年内一直在有规律有计划的执行。
其次日本使用的JN25密码十分复杂,破译难度极大,美国根本就无从得知日本的进攻计划,直到一次偶然事件,从日本潜艇上打捞到密码手册,才使密码破译取得重大转机,从而在中途岛海战前使用诱饵信息,破译了日本可能在中途岛发动大规模进攻的情报。
3、以珍珠港遇袭为代价,激起民愤,找到参战理由论还有人说是因为国会的反对,罗斯福才以牺牲珍珠港为代价,激起民愤,助推开战。
其实不然在美国军队眼中,珍珠港内才是最安全的地方,珍珠港内的水深会让日本鱼雷失去作用,当然他们并不知道日军专门研发了专门用于浅水攻击的91式氧气鱼雷。美国人还在珍珠港上部署了雷达,但恰好当天有一批美国美机来珍珠港,才使得美国没有意识到日机来袭。
▲这个木框能让鱼雷在浅水中使用
其次美国早以暗中改变中立政策,不仅在大西洋实际性参战,对日本也进行了扼杀性的断运,对美国来说开战只是迟早的问题,没有必要冒着巨大军事力量损失的风险来换取一个没有意义的开战借口。
而且美国在珍珠港内的损失是灾难性的,难以承受的,事后美日太平洋上的水面力量对比一度失衡,就连本土西海岸一度风声鹤唳,如果不是中途岛海战美国以少胜多,扭转了战局,日本在太平洋上还会继续发动进攻,攻占中途岛和夏威夷后,就会直接对美国本土产生巨大威胁,这也不是美国人能接受的。
那么南云忠一为什么发动致命的第三波攻击呢?八个字,中规中矩、小富即安
在作战行动前,都会制定作战目标,日本制定的作战目标就是消灭太平洋舰队的水面作战力量。
经过第一波和第二波的攻击后,偷袭珍珠港内军事目标大获成功,面对珍珠港内如同靶舰一样的战列舰大街,日本海军航空兵肆意进攻,将鱼雷和炸弹向战列舰上倾泻,两轮轰炸过后,美国4艘战列舰被击沉、3艘被重创,珍珠港上的飞机也整排整排的被消灭在飞机场上。
除了三艘不见踪影的航母,日本超额完成了预想的既定目标,此时的美国渐渐组织起了有效防御,而南云忠一担心不知所踪的三艘航母会给他的机动舰队带来打击,而国力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的日本每艘航母都是宝贝疙瘩,经不起损失。于是谨小慎微、中规中矩、小富即安思维严重的南云忠一做出了终止第三波空袭返程决定,当然这个决定从战术上说是毫无疑问正确的。
但实际上日本人攻击的重点目标都在摧毁美国人的直接军事力量,战舰、飞机,而决定后续战争持久消耗的重要设施,修理舰船的船坞,珍珠港内的工厂以及最最关键的储存着450万吨重油油库,日本并没有攻击,而这也最终埋葬了日本人称霸太平洋的梦想。
修理舰船的船坞在中途岛海战前发挥了关键作用,它只用了72小时就将在珊瑚岛海战中丧失战斗力的约克城号修好,使美国在中途岛海战中的可用力量由2艘变为3艘,增强了美国航母打击力量,在中途岛海战中从约克城号起飞的的SBD将复仇的炸弹投向了日本航母。
储存着450万吨的重油更关键,如果日本摧毁了这些重油,太平洋舰队半年内全部都得趴窝,更无从谈起轰炸东京和珊瑚岛海战了。
相比摧毁这些目标带来的收益,南云发动第三波攻击即使付出一些损失和代价都是相当值得的,可是小富即安思维严重的南云忠一无疑是保住了自己表面上战果辉煌的机动舰队,但是从战略高度来看,无疑是一个目光短视的决定,日本最终也为这个抉择付出了代价。
有人说珍珠港遇袭只不过是美国的苦肉计,南云忠一为什么没有发动致命的第三波攻击?
个人认为,所谓苦肉计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只有我们中国人才会生出苦肉计、阴谋论的说法。1941年12月7日,日本首批183架轰炸机起飞,开始对珍珠港发动第一波轰炸。这上百架飞机突破云层进入珍珠港,第一波偷袭成功后,日本再次出动168架飞机,对美国珍珠港进行第二次轰炸,美国在仓促中应对,损失非常严重。事后统计,美国八艘战列舰中,有四艘直接被击沉,一艘搁浅,其余的战舰都受了重伤。而且美军六艘巡洋舰和三艘驱逐舰也受到重伤。但庆幸的是,日本并没有把珍珠港内的船坞以及油料仓库作为攻击目标。要知道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时侯,还是大舰巨炮的时代末期,战列舰的地位被当时认为是无法取代的。在损失众多的战舰的同时还有3000多人伤亡,里面不乏经验丰富的海军士兵。对珍珠港港口的打击更是毁灭性的。要知道美国对死人可是非常敏感的,不会付出这么沉重的代价。美国不会为了找一个向日本开战的理由而付出这么沉重的代价。即便是美国(特别是罗斯福总统本人要一个说服国会的理由)想玩苦肉计,也用不着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如果真要是演,美国完全可以将所有战舰及军队撤出留下一个空的港口,让日本人去攻击,而后将损失情况夸大。实际上只要日本人出手了,不管有多大损失,美国国会一定会授权罗斯福总统对日本宣战。人家日本已经打到自己头上了,美国在当时己经是全球霸主,老百姓就是再孤立主义,也应该去支持和日本开战。
有人说珍珠港遇袭只不过是美国的苦肉计,南云忠一为什么没有发动致命的第三波攻击?
南云忠一在偷袭珍珠港事件中只不过是执行者急先锋,真正指挥人是山本五十六。不可否认两次攻击让美国人损失惨重,四千多美国水兵做了冤死鬼,但必须弄明白日本航母袭击的目标应该是美国太平洋主力舰队,而不是停泊在珍珠港内毫无防备的部分美国海军。
日本的战术攻击是成攻的,大批美国巨舰被击伤或击沉,岸上目标和水上舰艇被动挨打,几乎没有还手余地。战略上日本人却犯了致命的错误,因为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前一天,美国太平洋舰队主力突然驶离珍珠港去向不明。这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可惜日本人并没有得到相关情报,致使攻击行动照旧进行。
美国海军主力恰在日本偷袭前离港时间太过巧合,这也是战后各国怀疑罗斯福总统使了一出苦肉计。瞒过了日本政府,也欺骗了犹豫参战的美国人,因为珍珠港事件暴发时二战已进行到了关键时刻,再不参战美国人将与战胜国地位擦肩而过。
美国参战无疑是最好时机,德国和日本看上去风头正劲,其实两个战争国家已被受害国拖的身心俱疲。世界上许多国家当时还没有认识到,当年的美国不仅制造业跃居世界第一位,美军也已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虎狼之师,缺的只是机遇。
日本国本来国土有限,人口无法保证军队战损的及时补充,打到1941年日本已经是男女老幼齐上阵,败相也巳显现出来。日本偷袭珍珠港目地的是消灭美国太平洋主力舰队,使得美国人再不敢管日本人的事,打开对日本战略物资封锁的大门,肯定没有全面同美军开战的思想准备。
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除了奔太平洋主力舰队而来,还有一个目地就是敲山震虎,教训和打怕美国人。两轮攻击一定认为有限攻击目地已经达到,停止第三次攻击自然是见好就收,留下谈判讨价还价的余地。如果日本人预先知道美军才是索命的阎罗王,只要在珍珠港战争打响后扩大攻击范围,美日之战很可能会远离日本国土,而在美国领土上进行惨烈对决,结局可能大不一样。
有人说珍珠港遇袭只不过是美国的苦肉计,南云忠一为什么没有发动致命的第三波攻击?
哪来那么多苦肉计,很多人怕是不知道美国海军那会儿损失有多大,才在那整天嚷嚷苦肉计的。
珍珠港事件中,美国有五艘战列舰被击沉,包括亚利桑那号、俄克拉荷马号、西弗吉尼亚号、加州号、内华达号。其中亚利桑那号和俄克拉荷马号遭受的是永久性的打击,无法再修复使用,另外有三艘战列舰被击伤。还有三艘巡洋舰被击伤,四艘驱逐舰被击伤,其中有两艘驱逐舰伤势过重,并没有维修。
也就是说在当时太平洋舰队的主力基本挂掉了。有人会说了,你不是还有航母吗?你航母没事儿啊。但是在那时,那时还是大舰巨炮的时代末期,战列舰的地位依旧是无法取代的,损失那么多战列舰,美国也是非常肉疼的。
珍珠港事件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美国仅仅能利用太平洋舰队的三艘航空母舰,以及从大西洋舰队借调来的约克城号航空母舰,通过这四艘航空母舰进行海防。另外在珍珠港事件中,美国还有3000多人伤亡,里面不乏经验丰富的海军士兵。
如果说这是美国的苦肉计,那么这个苦肉计是不有点儿太苦了?太平洋舰队的绝对主力被断送,这已经不是苦肉计了,而是送人头了。如果说美国仅仅是为了找一个由头向日本开战的话,他完全可以尽可能的保存下舰队的主力,而不是白白的去让日本刷经验。
综上,珍珠港事件中,美国损失过重,断送太平洋舰队大部分主力舰艇。这个如果说是苦肉计,未免太疼了。即便是美国想玩苦肉计,也用不着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如果真要是演,美国完全可以将事情放大,夸张报道。而实际情况则是,那些损失都是真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人家日本已经打到自己头上了,美国老百姓就是再孤立主义,也应该去支持和日本开战。
有人说珍珠港遇袭只不过是美国的苦肉计,南云忠一为什么没有发动致命的第三波攻击?
“就像小贼入室,刚开始的时候胆大包天,稍一得手就心虚胆怯,赶紧就溜回来”。这就是山本五十六在偷袭珍珠港之后,对航母舰队指挥官南云忠一所作的评价;而同一时间,赶到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官金梅尔上将也做出了类似的评价。
1941年12月7日,日本组建了庞大的海军舰队偷袭珍珠港,一举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除了3艘航母在外执行任务巧合的逃过一劫外,其他主力军舰几乎全军覆没,被击沉和重创的战列舰8艘、轻巡洋舰6艘、驱逐舰11艘,摧毁飞机270架,伤亡3400余人,重伤的美军太平洋舰队在之后的时间里再也无法与日本海军抗衡,直到中途岛逆袭才总算扳回了局面。
尽管在袭击珍珠港的作战中,日本海军取得了重大战果,但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日本海军还能发动第三轮、第四轮攻击,甚至有海军将领向南云忠一提出了继续攻击的建议,这时的美国珍珠港内已经失去了抵抗能力,机场、军港都被炸毁,下一轮攻击目标很可能就是美军海军船坞、以及储备惊人的油库、油槽,这样一来,美太平洋舰队要想恢复元气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可是,谨慎小心的南云忠一却以美军3艘航母没有出现,害怕战机放飞后遭到航母舰载机突袭为由,选择了见好就收,拒绝了部下提出的继续发动第三轮空袭建议,率领舰队返航了。南云忠一这个决定在战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甚至很多人质疑他的指挥能力,山本五十六评价南云忠一“如小偷入室”是非常中肯的,但这些能全怪南云忠一吗?
日本偷袭珍珠港本来就是一次赌博,如果交给像战争赌徒一样的山本五十六去执行,这种将领更敢于放手一博,战果也会更大,但一旦偷袭行动泄密或者被美军提前侦查到,赌徒心态的将领极有可能会为了完成任务强行一博,最终葬送掉整个日本远征舰队,这是日本赌不起的。因此日本高层才启用了谨小慎微、中规中矩的南云忠一,纵观之后他在太平洋战争中的表现,可以看到他作战时非常小心,总是以能够保存日本海军的实力为前提,来考虑作战计划的,这样的人扩大战果不足但保存舰队能力更强,一旦有事,他能将日本舰队完好的带回来。
第二南云忠一还被称为活的指南针,据说可以不借助任何通讯手段将舰队带到任何想去的地方,是日本海军中独一无二的航海专家,这对保持通讯静默的日本舰队非常重要。正是因为这一点,山本五十六对南云忠一非常看重,对其委以重任,由他来指挥负责远洋作战的机动航母舰队。
但是南云忠一的弊端就是他是一位鱼雷战专家,没有带领航空兵作战的经验,在执行任务中更多的按照原定作战计划中规中矩的执行,没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加上他自己谨小慎微过于保守的性格,更增添了这方面的局限性。整个攻击珍珠港过程南云忠一犯了2个致命错误,第一将飞机轰炸的目标定位在珍珠港的军港和机场,也就是美太平洋舰队的有生力量,却忽略了油库与船坞等后勤设施(当然这也不是南云忠一一个人犯的错误,甚至日本高层给予日本间谍的任务就是每天观察美国港内军舰和机场的动态,并没有将其他目标发回),第二就是没有乘胜追击发动第三轮空袭,错失扩大战果的良机。
然后说说珍珠港是否是罗斯福的苦肉计?
首先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美国确实是有一些情报支持的,美国在当时已经破译了日本发出的“紫色密码”外交电报,并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截获了日本政府发给驻美大使的电报,也就是著名的“14段电报”,其中13段都被很快破译出来并送到了罗斯福手里,电报的大致内容就是要求野村大使在1点钟整,将电报移交给美国国务卿马歇尔,而这个时间正好是日本发动攻击的时间。因此罗斯福是知道日本快摊牌了,但电报没有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任何信息。
第二国军军统也破译日电,并将相关信息送到了美驻华使馆。后来很多人分析是美国对军统情报有些不屑一顾,没有引起重视,但至少美军又一次知道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信息。
第三个证据就是12月6号晚,罗斯福总统、美国海军部长诺克斯、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陆军部长史汀生、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商务部长霍普金斯聚在一起聊天一整晚,这种少见的消磨时光的情形,似乎就是在等待一件大事发生。等到日本偷袭后,罗斯福在12.8日走进国会大厦发表宣战演说,并与参议员82票赞同0票反对,众议院388票赞同1票反对通过了宣战决议。这里也留下了一个谜题:罗斯福是否已经提前知道日本要偷袭珍珠港呢?至少让人很怀疑
第四美国提前向夏威夷调去了大量的医务人员和医疗急救物资,而且这些都是秘密调过的,这就更让人质疑了。1941年11月美国红十字会月度报告显示,那个月夏威夷分会接收了2534名医护人员,很多都是秘密调过去的临时人员,接收了2.5万美元医疗急救物资,还有5万美元的药品等,这批额外物资为之后珍珠港事后的急救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应该说,有很多的资料都不得不让人怀疑:珍珠港事件是美国为了投入战争而实施的“苦肉计”,但这些都是人们的推测,至今也没有找到更有力的直接证据来证明,于是珍珠港事件是否是苦肉计也就成了一个争论不休的谜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