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和伊朗之间为何会进行长达8年的战争?
两伊战争的起源因素有三个:1.穆斯林内部的宗教争端。2.萨达姆的霸权思想和伊朗的输出革命 3.领土争端。
两伊战争的双方虽然都是伊斯兰教,但伊朗属于什叶派穆斯林,伊拉克属于逊尼派穆斯林,自古便水火不容,直到今天仍在争斗不息。这种宗教矛盾贯穿了伊斯兰教的发展历史,也促成了两伊之间的矛盾。
而无论是萨达姆还是霍梅尼,他们都有自己的政治野心。
萨达姆被称为“中东雄狮”,他缔造了一个强盛的伊拉克,使之隐隐成为继埃及纳赛尔革命之后的阿拉伯强国,大有成为阿拉伯世界新领袖的意思。萨达姆有着巨大的野心,他希望能在自己手中完成阿拉伯世界的统一,至少伊拉克能成为阿盟的领头羊。
而伊朗的霍梅尼则是伊斯兰革命的带头人,是个宗教领袖,他也被称为“伊斯兰的复兴战士”,其领导宗教革命将巴列维王朝的伊朗世俗派穆斯林统治推翻,让伊朗转变为一个较为保守的什叶派宗教国家。
当伊朗的革命成功之时,霍梅尼将触手伸向了伊拉克,因为伊拉克是什叶派的发源地,那里有50%以上的国民信仰什叶派,如果能通过输出伊斯兰革命,将伊拉克变为新的“革命国家”,对于伊朗来说将是巨大的胜利。
一方想建功立业,创立辉煌的阿拉伯联盟,一方则输出革命,希望在世俗派穆斯林的范围内打开新局面,再加上逊尼派和什叶派的矛盾,双方打起来是必然的。
矛盾升级后,双方的领土争端便也跟着愈演愈烈。伊朗与伊拉克有1200公里的边境接壤,其中稀里糊涂的地段相当多,最麻烦的是“阿拉伯河出海口问题”。
“阿拉伯河”由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汇聚而成,其下游横贯在两伊之间,形成了100公里的界河。然而这条界河自古就存在争端,它代表着波斯与阿拉伯的划界,虽然1975年双方通过《阿尔及尔协议》,将国界从河心划开,但伊拉克并不甘心。
阿拉伯河是伊拉克在海湾地区的出海口,战略位置相当重要,所以伊拉克一直想找理由将其霸占。于是他们拉上了阿联酋,要求伊朗把霸占的霍尔木兹海峡岛屿还给阿联酋。
伊朗当然是不肯的,伊拉克很明显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再说霍尔木兹海峡位处战略要道,是伊朗重要的屏障,正好还能堵住你伊拉克的出海口,那么我何必要让呢?
于是双方的争端愈演愈烈,最后萨达姆政府干脆动起了武,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趁着霍梅尼革命后的动荡与混乱,打着“夺还失地、反击霍梅尼”的名头,挑起了两伊战争的战火。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汹涌而来的伊拉克大军刚开始还顺风顺水,攻城略地无算,焦头烂额的霍梅尼也确实差点没扛过来,但很快局势就发生了变化,伊朗逐渐掌握了战争的节奏,他们一面阻击伊拉克军,一面集结力量反击。
1981年下半年,伊朗集结了10万人反攻,一举打破了伊拉克的攻势,革命卫队从81年9月打到82年6月,连续打了好几个漂亮的大胜仗,不仅歼灭了大批伊拉克军,还收复了自己的失地,甚至差点打到伊拉克那边去。在这种情况下,萨达姆只得赶紧提出停火撤军,两伊战争的第一次冲突在1982年6月10日结束。
但这梁子已经结下,双方显然不可能这么善了,伊拉克在6月29日刚撤军,不到2个星期伊朗人就反扑过去了,以12万大军杀入伊拉克,直取巴士拉,双方血战连连,伊拉克的首都巴格达都差点被突袭。好在“中东雄狮”还有点本事,硬是用7次反击打退了后继无力的伊朗。
不过,伊朗虽退,但伊拉克已经有点怂了,萨达姆不情愿与伊朗无意义的耗下去,他对身边的人表示这是个泥潭,伊拉克应该尽快抽身。然而伊朗却像个牛皮膏药贴上伊拉克了,他们在1983年、1984年又发动了几次攻击,打得伊拉克灰头土脸。
当形势略微稳定以后,伊拉克采取一种名为“以打促和”的招数对付伊朗,即通过伊拉克较先进的装备,对伊朗进行小型的不间断打击,用局部地区的胜利消耗伊朗的士气和信心,消磨掉伊朗的进攻能力。
这招其实是以色列人当年对付埃及人用过的旧招,但它并未在在伊拉克人手中凑效,因为双方根本是半斤八两。很快,两伊战争正式进入了“蘑菇战”阶段,双方开始无休止的袭扰和火力打击,拿着一堆先进武器搞出了“现代堑壕战”,什么毒气化武,大炮洗地,简直一个没漏。
伊朗确实也有点扛不住了,长期消耗令伊朗民生凋敝,大量的财富都被换成了军火。虽然对面伊拉克也是如此,但他们不像伊朗是个被封锁的国家,通过石油贸易和阿拉伯国家的借款,钱从来不是问题。
所以伊朗在1986年时决定干脆与伊拉克来个了结,他们发动了“曙光8号”行动,这次军事行动非常著名,它让伊朗再次杀入伊拉克境内,闪电般的夺取了伊拉克的法奥城。
与此同时,伊朗开始大规模的“袭船战”,疯狂的攻击出入海域的任何油轮,连美国的军舰都差点打了,弄得大为光火的美军一顿报复,不小心连伊朗客机都打了。然后美苏都开始通过各种“护航”借口,不间断的增兵海湾,闹得满城风雨。
慑于两个超级大国的干预,联合国在1987年通过了“598号决议”,该协议要求两伊立即停火,然而两伊压根就不听,双方认为谁先停火谁怂。
但这个时候两伊战争已经打到了极限,伊拉克欠了一屁股债,能得罪的人也得罪光了。伊朗则打得一贫如洗,饿得前胸贴后背。可即便是这样,两伊也不愿意服软,双方依靠飞毛腿等导弹疯狂对轰,不用说,还是没有胜利者。
最终,伊拉克在1988年通过“斋月攻势”夺回了法奥城,收复了自己的失地。伊拉克这下舒坦了,自认占了上风。伊朗则干脆就坡下驴,反正也实在没力气打了。
于是联合国的“598号决议”一夜之间得到执行,两伊战争在1988年8月20日终于结束了。
后世有人评价,这两个憨皮,满脑子全是意气之争,谁都寸土未获,整整八年纯粹是白打了。
伊拉克和伊朗之间为何会进行长达8年的战争?
可以说,两伊战争从80年打到了88年,两个国家用最现代化的武器打了一场最原始的战争,两伊战争也成为美苏大国的新式武器试验场。
两伊场战争一共造成双方53 万职业军人死亡,各种经济损失高达九千亿美元。这场战争除了没有使用原子弹之外的所有的现代化武器,(如果他们有原子弹也一定会用)而实际的水平和一战差不多,甚至无能到了使用了人海战术的地步,在战争的白热化阶段居然上演肉搏战,为后续主力机械化大军开路,两伊战争是一场彻底的比拼国力、拼人命,拼经济,拼一切的消耗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到目前为止最残酷和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但战争的结局却是没有最终的赢家,也给后来的海湾战争埋下了隐患。
应该说,两伊战争是伊拉克在美国的诱导下率先发起的,伊拉克乘伊朗在霍梅尼上台,与美国关系恶化决裂断交,而且与阿拉伯大部国家关系都不睦。政教合一的政府刚刚成立时机发动了入侵伊朗的战争。时机选的很好。伊拉克从美国政府那里获取了外交、经济支持与武器的暗中帮助上。而伊朗新政府刚刚成立,严重缺乏指挥军官,在外交和战略上比较孤立。武器装备极其匮乏,两伊最大的争端就是边界没有明确的划分,长达1200多公里的边界线时常发生纠纷,最最关键的是伊拉克没有出海口和贸易港,石油和大宗贸易进出口都得经过科威特和伊朗,受到贸易制约的伊拉克对此强烈希望有属于自己的港口,希望控制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进而掌控海湾地区的石油贸易。阿拉伯河是两伊国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但却被伊朗完全控制,而伊拉克就想占领阿拉伯河。第二就是宗教矛盾。伊朗的伊斯兰教徒以什叶派为主,伊拉克虽然什叶派穆斯林占多数,但掌握国家政权的是逊尼派。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希望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和阿拉伯地区,号召伊拉克民众推翻萨达姆的政权。也就是伊朗在伊斯兰革命成功后推行“输出革命”的政策,引发其他人阿拉伯国家不满,他们也大都支持伊拉克。
两伊战争一直是伊拉克占据上风,美国国会不允许联邦政府向无外交关系的伊朗出售武器,但里根政府发财心切(又加上情报失误)暗中向伊朗出售反坦克导弹,后被媒体披露。这就是震惊世界的“伊朗门”事件。就此引发全世界强烈抗议。而且两伊战争双方相互攻击对方船。波及第三国船队安全,影响到非交战国的利益和国际贸易。科威特多次向联合国的5个常任理事国美国、前苏联、中国、法国和英国提出调解两伊外交照会。但效果不明显,直到1988年,伊拉克占据军事和政治优势,伊拉克才答应和谈。“为两伊通向平和拓荒了路途”。伊朗在军事和政治优势都丧失的情况下, 只得于1988年7月18日宣告,赞同承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抉择。8月20日,两伊两边完成停火,(用霍梅尼的话说,比喝毒药都痛苦)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总算落下了帷幕。
两伊战争可以说是在美国的怂恿和挑拨下战争,意图就是让伊拉克推翻反美政权,但打的时间如此之长是美国没有想到的。两伊战争是小学生听大学课程。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高水平的低能现代化战争,战争耗费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战争形式非常落后。是两个无能的国家打了一场无能的战争,结果是两败俱伤,便宜的是欧美的军工公司,就战争本深的行为而言,往往最能暴露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这也可以证明日本是什么样的国家。而就战争本身而言没有对错,只是一场“用现代化武器打的非现代化战争”
伊拉克和伊朗之间为何会进行长达8年的战争?
1980年,中东这个“火药桶”又一次被点燃,使得海湾地区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热点中的热点。9月22日凌晨,伊拉克军队突然向伊朗发起了全面进攻,在一周之内深入伊朗境内15-30公里,打得伊朗军队措手不及。一些军事分析家、政治家和新闻记者据此预言,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伊拉克军队只需几个星期就能赢得战争。但恰恰相反,这场战争成了一场拉锯式的消耗战,一打就是8年之久。
这场战争的爆发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这中间还夹杂着民族纠纷、宗教矛盾、领土争端、个人恩怨等,使得战争的原因更加纷繁复杂。伊朗人多数是波斯民族,伊拉克人是阿拉伯民族,在现代历史上,两个民族曾多次兵戎相见,相互都有被统治的经历,都视对方为宿敌,结怨很深。围绕半条阿拉伯河的主权归属问题,两国斗了70年。
伊朗一直要求河的后一段以主航道中心线为边界,双方共管;伊拉克则认为整个阿拉伯河应归自己管辖。1975年,在阿尔及利亚总统布近丁斡旋下,签订了《阿尔及尔协议》,协议规定,两伊以河中心为界,作为补偿,伊朗让出原属伊拉克的扎固高斯、赛义夫、萨阿德等四个地区(总面积为300平方公里),并承诺不支持伊拉克的库尔德族反政府武装。
但协议签订后,伊朗迟迟不交割土地。伊拉克认为自己受了“奇耻大辱”。霍梅尼掌权后,伊拉克多次提出修改协议,重新划定边界,但遭到拒绝。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决心“以战斗收复领土”。
不仅加此,两国长期存在的宗教矛盾更趋激化.伊朗人90%以上属什叶派,国家政权也掌握在什叶派的领袖霍梅尼手中;伊拉克政权却一直掌握在逊尼派手中,而且它基本上是一个世俗的国家。这和霍梅尼要在海湾地区建立一个以伊朗为中心的,政教合一、神权至上的“大伊斯兰联邦”的目标是相违背的,所以霍梅尼上台后即声称要“输出伊斯兰革命,号召各地什叶派起来夺权。
为报当年被萨达姆驱逐出境的一箭之仇,霍梅尼将伊拉克作为“输出革命”的第一站。霍梅尼的这种做法,不仅伊拉克不能容忍,而且也引来了向来保守的其他海湾国家的反感,这给萨达姆发动战争提供了借口。
为了获得阿拉伯国家的支持,萨达姆又将自己打扮成阿拉伯的民族英雄,声称要为阿拉伯夺回被伊朗霸占的原属阿拉伯的领土阿布穆沙、大布通、小布通三个小岛。这一招果然一试就灵,萨达姆在阿拉伯世界赢得一片赞誉之声。萨达姆自恃伊拉克是海湾的头号军事强国,又有阿拉伯国家的大力支持,便准备对立足未稳的霍梅尼政权动武,一举打败伊朗,进而称霸海湾。
于是在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军队贸然向伊朗发动进攻,两伊战争由此全面爆发。
在战争的最初,伊朗军队节节败退。伊拉克在一周之内深入伊朗境内15~30公里,占领了39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控制了阿拉伯河东岸地区。但伊朗很快就扭转了这种被动局面,到10月底就阻挡了伊拉克军队的全面进攻。战争并没有像伊拉克所希望的那样,伊朗在进攻面前会承认战败并求和。整个1981年,两伊战争处于相持状态。伊朗采用人海战术,伊拉克利用武器装备的优势,进行了一些激烈的战斗,双方互有胜负。
1982年4月,伊朗军队开赴前线队发动“圣城”战役。一举收复了霍拉姆沙赫尔及全部失地。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伊拉克宣布单方面停火,但伊朗人正杀得性起,对伊拉克的建议根本未予理眠,并找新胜的余威向伊拉克境内大举进攻,却也未能讨到便官,战争呈胶着状态。
1983年到1998年期间,战争同时在陆上和海上展开。陆上战斗大多是“袭城战”,在海上双方展开了“油轮战”。这不仅给两国的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也给中立国的油轮带来严重的威胁。美苏两国以此为借口,争相护航,并在海湾地区明争暗斗,使海湾局势进一步复杂。
两伊武装冲突,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严重关注,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全体一致通过了要求伊朗、伊拉克立即停火的决议,即598号决议。伊拉克在第二天就作出了反应,表示欢迎安理会的决议。
一年之后,伊朗迫于战争形势非常不利,在国际上形象孤立,国内经济衰败、政局不稳,人民厌战情绪加剧,军队损失惨重,于1988年7月18日,宣布接受598号决议,霍梅尼说:“接受这一现实比喝毒药还要厉害,为了使真主满意,我要把它喝下去。”两伊终于在血战8年之后实现停火。
战争没有解决两国之间的争端,一场战争,两个输家。
伊拉克和伊朗之间为何会进行长达8年的战争?
两伊战争呢,属于是两个都想当老大的人鼓捣出来的一个战争,两个都想当老大的人凑在一起,就没有不打起来的道理。这两个想当老大的人,一个叫萨达姆,一个叫霍梅尼,当时的地区霸权主义头子。
萨达姆这个人呢,属于一个很有野心的梦想家。当年萨达姆上台之后,一直都致力于担任阿拉伯世界的领袖,毕竟他手头那个军队非常强劲。而想当老大,打一仗是最好的,打的轰轰烈烈,开疆扩土,壮大实力。正好,阿拉伯世界都比较烦伊朗,那就打伊朗吧,他还刚革命完,立足未稳。
霍梅尼大教主上台之后呢,推行政教合一,他的梦想其实更加宏伟,他想当的是伊斯兰世界的老大。然后就开始满世界推销他的伊斯兰革命,上下输出,搞得所有伊斯兰国家都防备他。恰好,伊拉克有一堆什叶派,霍梅尼当年流亡伊拉克,在这些什叶派挺有威望,那就拿伊拉克开刀吧。
两伊战争爆发以前,刀还没等拔出来呢,刀尖就已经对准对方了。这两个国家,都是地区大国,都是实力不俗,历史上的渊源就一大堆,总结起来三样:边境冲突、宗教矛盾、民族仇恨。
边境问题是他这个阿拉伯河边界的问题,按理是一家一半,但是伊拉克认为,一家一半对伊拉克不好,河道上很多岛屿都会被伊朗掌控,到时候出海口就被伊朗控制了,伊拉克要的是,全归他自己。
至于这个宗教矛盾呢,两国同为伊斯兰国家,伊朗是什叶派为主,而伊拉克是什叶派逊尼派都有,什叶派人多,但掌权的是逊尼派。霍梅尼当初号召伊拉克什叶派推翻萨达姆政府,号召那些什叶派听他的话。这些什叶派也就开始暴动,这个仇,萨达姆自然要记在伊朗头上,萨达姆发动战争的理由之一就是抵御伊斯兰革命的入侵。
另外民族矛盾就不多说了,一个阿拉伯人一个波斯人,自古就打的死去活来。还有一个重点就是美国的挑唆,美国挑唆之下,伊拉克才彻底决定入侵伊朗的。
这场仗呢·,前期伊拉克势如破竹,伊朗军队压根就打不过伊拉克。而伊朗为了扭转局面,发动人海战术,那些半大小子,抱着炸药包去炸坦克,伊朗人是通过这个方式才扳回一城。
两伊战争之所以打这么久,这两国就是属于不会打仗的。他们手里面握着的都是当时非常先进的飞机坦克导弹,飞毛腿山毛榉这都有大把的,开着苏联美国的先进战机,结果却打了一场一战级别的战争。他们就是握着这些东西,玩堑壕战、刺刀冲锋、毒气战这些一战时才有的打法。就这种打法,够腻歪不?打的时间能短下来才怪。
而且,这场战争外部势力又是错综复杂,阿拉伯国家为了防止伊斯兰革命的输出,防止伊朗打赢,都支持伊拉克,然而他们又怕伊拉克打赢了太强大。以色列这边又怕伊拉克打赢了,鼓舞阿拉伯国家,又支持伊朗。而那五常则是更心黑,两边卖武器,同时接待双方代表,赚了个盆满钵溢。
这场战争,给双方都打了个灯尽油枯,死了不少人,国力也都消耗的差不多了。这场战争从结果上看,双方都声称自己打赢了,实际上国际公认的都是输家,给国家打的破败不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