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必定暖烘烘,啥意思?今年是暖冬还是冷冬?
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必定暖哄哄,啥意思,今年是暖冬还是冷冬?
小雪过去,大雪马上就要来临了,而大雪过后就是冰冻的开始。但是对很多人来说,寒冷的冬天是人们不愿意过的,相比寒冷的冬天,很多人更愿意过温暖的冬天。那么今年的冬天是暖冬还是冷冬呢?我们首先看一下农村俗语是怎么说的。根据农村谚语说:“两春夹一冬,必定暖烘烘”。那么今年的天气是不是“两春夹一冬呢”?今年的冬天是冷冬还是暖冬呢?李子来回答。
“两春夹一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古人们发明了太阴历和太阳历,而太阴历和太阳历指的就是我们正在用的阴历和阳历。按照正常的年份来说,一年只有一个立春,但是在一年12个月中,阳历和阴历的天数不同就形成了时间差,比如说阳历有31天,而阴历有大月小月。而正是这时间差,才出现了一年之中有两个立春,而有的一年之中一个立春也没有。所以才有了“两春夹一冬”的说法。
今年的情况如何呢?按照农村俗语:今年是不是“两春夹一冬,必定暖烘烘”的一年呢?我们首先查一下日历:我们先查一下2019年的日历,在2019年的2月4日时会出现立春,而2019年2月4日按照农历来说,就是农历狗年的除夕节,因此按照农历来算,立春节气还属于2018年。而农历的2018有两个立春节气,因此来说2018年则是“两春夹一冬”的一年,也是“必定暖烘烘的一年”。
我们再来看2020年2月4日立春的节气是农历2020年的正月十一日,因此来说在农历2019年是没有立春节气的。所以按照农村的俗语来说,在2019年没有“两春夹一冬”的情况下,今年是非常寒冷的一年。
但是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如果按照今年的节日来看,在“春打六九头”的农村俗语下,立春节气在明年的正月十一日,而立春就意味着温暖的开始,春天到了,万物复苏。但是来说2019年的立春相比于2018年来的稍晚了一些,所以在这个时间段里,今年的冬天正处于“三九四九冰上走”的阶段,因此来说今年的冬天是非常的寒冷的。
可是根据2018年的天气情况来看,在2018年的冬天,天气却是异常的寒冷,就我们这里,2018年的冬天甚至比2017年的冬天还要冷,我们这里零下20摄氏度也是很常见的。而这就和“两春夹一冬,必定暖烘烘”的农村说法产生了矛盾。
所以来说,这句农村俗语说的也不一定准确。而在今年没有立春的情况下,今年的冬天会不会冷我们也是拭目以待。
综上所述:根据上述所说,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必定暖烘烘”的含义我们大致了解了。而今年的冬天没有出现“两春夹一冬”的情况,而且今年也没有立春的节气。所以说今年的冬天是比较寒冷的。但是事实也有例外,这冬天的天气是否寒冷也是根据西伯利亚的冷空气活跃量来决定的,并不是按照一些农村俗语来判断的。因此来说,这个冬天冷不冷,还要靠一些气象专家来判定。
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必定暖烘烘,啥意思?今年是暖冬还是冷冬?
我听到村里老人最新解释,解释两春夹一冬必定暖烘烘的意思。从去年就一直闹不明白,为啥说一年两个春会被说能出现暖冬,今年白天在家门口和两位邻居奶奶辈分老人说话时,才弄明白了。
上午去山里摘了松篓回来,在门口碰见两个奶奶级别老人,于是大家唠嗑有半个点,我告诉她们山里开始下雪了,在山里做直播时确实飘雪花了,三奶奶笑着说道:大雪封山,每年下雪都是先往山里下,所以下得比较早。
而四奶奶却说:也该下雪了,今年冬天应该比往年冬天要冷,再不下雪冷天的话就不对劲了。我赶紧问四奶奶为什么今年要比往年冷?四奶奶继续说道:去年大年三十立春,也就是说立春是在去年腊月底,而不是今年春,而今年腊月里也没有立春,立春又跑到明年正月十一,所以今年一整年里没有立春节气。
没有立春节气冬天就要很冷吗?我这样提问,四奶奶和三奶奶对于农村俗语的熟知度非常高,她们当时就说出来:两春夹一冬,必定暖烘烘。春是暖的代表,冬是冷的意思,两个温暖的春把冬的两头堵住了,所以,冷会变的比较轻,于是就成了两春夹一冬,必定暖烘烘。一年中两个立春节气的冬天肯定是暖冬了。
那么正常的冷冬就是最普遍的一年中有一个立春节气,一个立春节气伴着一个冬,自然就互不干涉,该冷冷,该暖和暖和,是比较正常的一年。
然而还有像今年这样的,一整年没有立春节气,据两位老人解释,今年既然没有立春节气了,冬季就是肆无忌惮,连最基本的约束都没有,最正常的冷可以变成肆无忌惮的冷了。所以今年应该天气很冷,比往年冬天都要冷。
所谓的一年两个春是怎样出现的呢?我们这里的一年是指阴历一年,就是春节那个年,而立春是按照阳历过的,一般是每年2月4日,阴历和阳历的每个月天数不一样,阴历月的日子总有少一天的时候,所以赶来赶去,就出现有时候一个阴历年中有两个立春节气。
不过这些俗语说得有没有道理,我们并不是很清楚,有人说确实会出现俗语中说的这些现象,也有人说:极端天气,什么老话、俗语,都不可靠了。
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必定暖烘烘,啥意思?今年是暖冬还是冷冬?
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必定暖烘烘,啥意思?今年是暖冬还是冷冬?
小雪节气刚刚过去,这不大雪节气马上就要到来,眼看着这个天气越来越冷了,对于农民而言准确预测冬天的气候,可以提前开展农事安排,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同时对于普通居民而言,提前了解冬天的冷暖与否,也可以对日常生活提前安排。对于未来天气的预测,有老道经验的农民,都深谙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农村俗语。有这么一句俗语,叫做“两春夹一冬,必定暖烘烘”,什么意思呢?真的准确吗?
首先,这句俗语当中的两春,顾名思义就是一年之中有两个立春节气。有的人可能觉得,24节气不是代表着一年的节气嘛,而立春则是节气的最开始节气。这主要是由于24节气的核算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来的,具体而言是太阳黄经的位置,来确定24节气的具体时间。但是,每年的整年核算,主要是农历核算时间,以月亮盈缺来计算。所以,24节气和整年的时间,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差距,这就造成一年会有两个立春的缘故。
具体而言,就是说如果一年有两个立春,那么今年的冬天就会是暖冬。对于居民而言,冬天暖和和的比较舒服,就连过年的时候都能少穿着衣服,不再是臃肿的状态。但是,对于农村种地、种菜的人来说,冬天不冷反而暖,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对于暖冬,最起码有这么几点不利:一是冬天温度高,容易造成害虫的泛滥,直接导致庄稼的减产、减质;二是容易造成庄稼旺长,影响后续的生长。
所以,如果按照这句俗语的说法,今年没有立春节气,那么可能就是冷冻了。就拿指尖这里为例,前段时间大多都是干旱少雨,可能冬天是寒冬的概率也较大。不过,所有的农村俗语都有其地域性,判断其适应性,还要具体看所在的地区,以及农村当地的环境。按照农村俗语的形成来看,大多已经历经了多少年、多少代的发展和检验,可以说准确性还是蛮高的。
但是,有些地方的气候预测正好是相反的。比如说有这么句话,“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一年两个春,带毛的贵如金”,这两句话表达的却是两春夹一冬,今年却是冷冬。由此可见,农村俗语还是有很大的地域性的,不能一概而论。更何况,现在的气候变化,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突发天气也越来越多,原来农村俗语的气候预测准确性也逐渐降低。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必定暖烘烘,啥意思?今年是暖冬还是冷冬?
两春不是指两个春节,而是指两个立春的节气。就是说在一年当中,如果赶上有两个立春,那么今年冬天将会是一个暖冬,到底有没有道理?我觉得只能说占一定的比例,毕竟是过去人们通过生活劳动总结出来的规律,或多或少的总有点儿道理。不过,随着整个地球变暖,即使不是两春夹一冬,现在的冬天也不再是三十年前,甚至不是十几年前那么寒冷。
那时候才叫真正的冬天。我记得那时候,北方只要进了农历10月的门,就开始飘清雪花了。立冬节气到山里收萝卜的时候,是一定要穿着妈妈缝制的大棉袄。即使穿着厚厚的棉衣,也会冻得瑟瑟发抖,那时候的人们特别期盼着冬天能够暖和一些。因为那时候的经济条件有限,农村的保暖措施特别差,出门自然也没有什么羽绒服和棉大衣。记得那时候上学,每天冻得脚尖儿疼,很多孩子的手脚都冻烂了,所以那时候的人们,从心底里特别期盼冬天有一个暖冬。
现在别说南方的冬天,就是北方的冬天也很难见到雪花,很多时候根本没有冬天的感觉。现在北方人期盼一场大雪,就像当年人们期盼暖冬一样。然而过去那时候很少有暖冬,即使两春夹一冬,冬天也照样是屋檐下挂着长长的冰瘤子。屋内的水缸也会结了厚厚的冰,做饭的时候都需要把冰砸开舀水。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太害怕冬天的寒冷,偏偏现在冬天已不像冬天,融融的冬天倒有几分像春天。
北方人经常开玩笑说,我们现在像生活在四季如春的南方。其实暖冬对于农作物以及动物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多的好处。冬天过于暖和,很多细菌就会泛滥,越是暖冬,人们越容易感冒生病。土壤下面有一些对农作物有危害的虫子,本来可以借助冬天的寒冷,将害虫冻死在土壤里。可如果温度达不到,这些害虫就有可能成活,第2年春天暖和了以后,又会祸害农作物。冬天过于暖和,对小麦生长也不利,麦子在冬天的时候,本来是处于休眠状态,如果冬天气温高的话,就会导致麦苗旺长。
入冬以来,我们胶东地区的气温一直是居高不下,前几天最高温度达到零上17度,丝毫没有冬天的感觉。也就最近这几天的时间,晚上才开始有冰冻。
每年立春的时间一般是2月3号或者2月4号,看了一下日历,2019年是2月4号立春,也是农历大年三十。而2020年的立春,还是在2月4号,但农历是正月十一。这样也就是说,今年不算是两春夹一冬,那么今年会不会是暖冬呢?根据冬至尾冻死鬼这句老话来推测,今年冬天有可能不是暖冬,因为今年冬至是在农历11月27,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冬至在月尾。
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必定暖烘烘,啥意思?今年是暖冬还是冷冬?
两春夹一冬,是指一年有两个立春,按农历年头一个,年尾一个。最近的2017年是两春年,2017年立春在3月3日(农历正月初七),2018年立春在2月4日(农历腊月十九),正好符合两春夹一冬的说法。根据日历查询可知,下一个两春年是2020年。
两春夹一冬,必定暖烘烘,是农村老一辈人传承下来的经验。我国阴历自秦汉以来,一直和24节气并行,用24节气安排生产。年头已经立春了,第二年的立春又在今年的年尾,这样节气就已经提前了,冬天就会提前结束,开年就会暖得早。俗语说“春打6九,河边看柳”,意思是立春在6九头,天气变暖和了。
所谓冷冬和暖冬,怎么定义呢?其实暖冬一词是近几年气候变暖而产生的名词。
一,气温常以五天平均气温小于1C氏度作为冬季标准。
二,在习惯上把当年12月至来年2月作为冬季。
三,这三个月平均气温和历史同期多年平均值相比较,如果高于0.5C氏度即可认为这年是暖冬,如果低于0.5C氏度则冷冬。
四,这三个月平均气温和历史同期比较,如果在一0.5至0.5C氏度之间为正常冬季。
那么,2017年受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转为偏暖并不断发展增强,东亚冬季风强度减弱,我国气温普遍高。2017年我国属于暖冬的。
今年的冬天是暖冬还是冷冬呢?从目前消息来看,今年冬天可能是厄尔尼诺现象在现的一年。厄尔尼诺是什么?简单来讲就是某一大片海域水温持续升高的现象。它的形成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大气环流,主要是风的驱动。第二种是海洋、海水自身的调节。一旦出现,往往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异常。将会使西北太平洋的台风减少,增远,加强。受厄尔尼诺的影响,一般冬天是暖冬,夏天南方容易连续暴雨,也容易出现高温。从目前情况来看,厄尔尼诺的强度没有那么强,因为现在气温暖化明显,今年如果没有意外情况出现,暖冬的可能性很大。但是,气象上观测的冬天长达三个月,这三个月偏暖还是偏冷,是取决于气温的平均值,而不是最大值或者最小值。有专家说,对于今年是暖冷还是冷冬下结论还早。不过,也有专家预测,今年冬季是冷冬的概率很低,几乎为零。究竟是冷冬还是暖冬,对于我们来说,不是很重要,我们只要随着气温的变化即时应对就行了。
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必定暖烘烘,啥意思?今年是暖冬还是冷冬?
对于这句农村俗语的确对农业生产在过去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因为过去的天气预报没有这么科学发达,所以在过去的农业生产或者生活当中,一般都是靠一代一代经过观察天气变化或者是长时间的经验总结出来,留下了一些有经验的农村俗语来指导后人,或者是警示后人注意以后的生产生活的安排。这句农村俗语:“两春加一冬,必定暖烘烘。”究竟是什么意思呢?首先,了解这句农村俗语的意思,必须了解我国的阴历和阳历之分。阴历就是我国研究出来的,关于太阳绕着地球一周的时间就是一个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阴历,在我国是比较流行的这种记日法。对于农业生产现在还具有指导意义,也就是说按照阴历所划分的24节气,现在对于农业生产还是非常重要的,到了什么节气就要去安排什么农事或者是农业生产。当然对于阳历就是地球绕着太阳一周的时间,也就是一年365天。阳历与阴历之间是有差别的,一年相差在11天左右,再就是出现了我国10年九闰的现象,主要是为了拉平阴历和阳历之间的距离。其次,了解了阴历和阳历之分,下面就说一说两春加一冬是什么意思?两春加一冬是指在阴历年一年当中有两个立春的节气和一个冬天。也就是说农历年年初有一个立春的节气,紧接着到了年尾又有个立春的节气。一般情况就是一年当中正月出现了立春的节气,紧接着到了年底腊月当中又出现立春的节气,这期间有一个冬天,所以被称作两春加一冬之说。第三,对于出现了一年当中两春加一冬的现象,一年就会出现暖冬,也就是冬天暖烘烘,一个不冷的天气。其实这种说法也是相对来说比较正确的,主要是缩短了冬天的时间或者是距离,因为太阳和地球运转的时间相对快了一些了。也就是立春在腊月份也表示了过年就是比较暖和的整个正月份就是进入了春天的节气,可以说春天来的就比较早了,冬天当然就是暖和了。总之,对于今年而言的确是一个暖冬的节气,也就是说今年天气预报已经公布,一些专家的预测今年的冷冻的现象为零,暖冻的现象100%了,这主要是因为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也就是说太平洋的暖流影响了我国冬天的寒冷性,即便是现在已经到了小雪的节气,现在的中午温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平均在江淮地区10度左右,南方地区超过了20度的状况。暖冬对于农业生产有利有弊,有利在那些大棚蔬菜的种植成本相对来说大幅度的减少,弊处是对于病虫害确实是不利的,还有一些地区会出现干旱的现象比较严重。当然对于这句农村俗语也不是100%的正确,只是大多数的情况下是正确的,这就是一个人们总结的一个概率性的规律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