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苏联有哪些以少胜多并且伤亡较少的案例?

苏军前期因为肃反,损失掉了大量的指挥人员,军队人心惶惶,再加上斯大林强逼部队任何时候都不准撤退的军令,让苏联红军的伤亡数字居高不下。但是在这里面,还确实有一些小伤亡的战例。

最值得称道的恐怕是1944年8月在罗马尼亚进行的“第七次打击”,或者也可以叫第二次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苏军此战将调整为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前A集团军群差不多干光了,总体伤亡比1:10。

“第七次打击”是苏军“第10次打击”的第7次打击,此战从1944年8月20日开始,到30日截止,打了10天,苏军方面参战部队为乌克兰第2、3方面军、黑海舰队、多瑙河区舰队。

说起来此战的失败与德军内部的失稳有关,因为苏军轮番的反攻,德军一路溃败,希特勒因此将曼施坦因和克莱斯特元帅免职,换上了救火队长莫德尔和费迪南德·舍纳尔元帅。其中莫德尔的南方集团军群被改名为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而舍纳尔元帅从克莱斯特那继承来的A集团军群,则改名为南乌克兰集团军群。

两位德国元帅一就任,很快就迎来了苏军的狂攻,4月8日第一次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爆发,双方敲敲打打的对攻了两个月,死伤枕籍。

至今第一次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的战果都是混乱的,当年为了威慑和拉拢巴尔干的德国仆从国,双方都喊出了高于实际战果的数字,苏军宣称歼敌20万,紧接着德军就喊出歼敌40万。

按照今天一些战史的分析,双方的水分捏干后应该是德军伤亡近5万,苏军伤亡10多万,接近15万。

很明显,第一次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苏联人输了,他们的进攻被遏制,伤亡也远大于德军。

1944年8月,第二次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爆发了,这次苏军可好打多了,因为中央集团军群急于反攻,楞从南乌克兰集团军群抽走了5个装甲师和6个步兵师(舍纳尔1944年7月走马新编北方集团军群司令),苏联人按照第一次战役的进攻方法,连路都没变,直接攻了上去,而他们的指挥官是铁木辛哥元帅。

苏军动用了125万大军和2200多架飞机,乌克兰第2、3方面军潮水般的对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发动突击,仅一周他们就完成了大部分战略意图,将罗马尼亚仆从军打得崩溃,而德军则被消灭了22个师约10万人,第6集团军被歼灭,9.8万德军被俘;轴心国的90万大军,一共有35万人被消灭,罗马尼亚战后干脆退出了轴心国。

实际上,苏军动用的作战部队并没有125万,总数在90万左右,且多是些参军2个月的新兵蛋子,这些苏军甚至因为部队太“水”,连T34坦克都没多少,装备的是美国援助的谢尔曼坦克;双方对战力量1:1,而德军还占有防御优势。

苏军此战的伤亡极小,他们仅阵亡了1.3万人,连病带伤算一起也才6万多伤亡,这也是苏军二战中仅有的一次对德军悬殊的伤亡数字,而且还是在进攻中打出来的。

不过“第七次打击”毕竟是1:1打出来的,算不得“以少胜多”,严格意义上苏军可调动力量还高出德军一点。

另一个值得说的是被称为希特勒东线最后赌博的“巴拉顿湖战役”,这次战役是德国人最后一次对苏军大规模进攻。

此战希特勒调动了所能搜集的全部作战力量,西线“阿登反击战”刚刚打完(101空降师巴斯托涅坚守的战斗),于是所有能调动的装甲部队都被送到了东线,充实进了党卫军中,让东线德军霎时拥有了许多打过仗的精锐和800多辆坦克、坦克歼击车,其中不乏有“虎王”、“黑豹”这样的先进战车。

希特勒希望最终的这股力量,能在巴拉顿湖一代将苏军遏制,甚至最好将其反攻回去,这样便能同西方谈妥条件,然后稳住德国最后的防线。后世一般将其视为第三帝国最后的回光返照。

为了这一战,德军准备了465050人,951辆坦克,900辆装甲车,850架飞机,火炮5630门,坦克师就达到了11个。虽然苏军也有431000人,却在坦克数量和火炮数量上不如德军,德国人差不多有他们2倍多,毕竟是最后的赌本了(整个区域苏军120万,德军54万)。

然而这时候的苏联人已经完全适应了与德国人的战争,他们放弃了一贯的进攻,干脆在巴拉顿湖制造了防御工事,埋上了地雷,给歼击车设计了掩体工事,严阵以待德军。

结果德军最后的骨血们一头扎进了苏联人的防御阵地,撞得头破血流。而苏军这边大部分部队根本没有交战,几天时间德军就损失了4万多人和一半的坦克,还损失了600台火炮,10天的防御战打完,苏军仅阵亡8400多人,伤24000多人,坦克损失50辆。

于是苏军很干脆的对德军发动了进攻,这个时候他们仍然没有出动全部的力量,进攻的部队由于之前没有参加防御,所以很干脆的一口气将德军打了个大崩溃,然后马不停蹄的冲向了维也纳,直接开始了维也纳战役。

而德军的最后力量彻底完蛋,损兵折将无数,能打的部队全完了,连两个被希特勒寄予厚望的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卫队装甲师”和“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都被惩戒,撕下了代表荣誉的希特勒名绣袖章。

二战中苏联有哪些以少胜多并且伤亡较少的案例?

这个问题令人悲催!同时也很值得反思。在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反侵略战争中,苏联军队付出2335万人的巨大伤亡,才艰难取得最终胜利,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战前欧洲各国现役兵力之总和,代价是否过于沉重?回望4年卫国战争,无论防御、相持,还是反攻,也不计战前态势是否主动,兵力对比是否占优,每场局部战役,苏军都付出比德军更大的伤亡,难道只有尸山血海才是通往胜利的唯一途径?

1930年代的大清洗造成苏军将领出现人才断层,指挥水平整体下滑,但这并不是导致苏军伤亡惨重的根本原因,朱可夫、伏罗希洛夫等将帅毕竟在大清洗中得以幸免,战争期间又涌现了叶廖缅科、华西列夫斯基、罗科索夫斯基等一大批优秀将领;相比较来说,德军虽然没搞过大清洗,但希特勒的独断专行,使隆美尔、古德里安、曼斯坦因等杰出人才在战争中后期一直得不到重用,同样也导致了指挥水平的下降。

如果说苏军伤亡大是因为武器装备落后,这个观点同样站不住脚。虽然战争初期苏军忽视装甲部队建设,东线德军风卷残云,500多万苏军为此埋单,但随着莫斯科战役对德军的有力迟滞,苏军战时工业起死回生,T34坦克、“喀秒莎”等反击兵器源源不断地开赴前线,苏军武器装备大为改观。加之美、英盟友提供的军事援助,苏军武器水平从1942年冬季始,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保持着对德军的优势,但是即便如此,历数战争中后期的重大战役,苏军伤亡数字仍然居高不下。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苏军战术思想僵化保守,受《战争论》思想的严重束缚,自上而下盲目遵循集中优势兵力原则,致使有利战机一再丧失,显著增大了一线部队的消耗与伤亡。《战争论》是一部享誉世界的军事经典,如站在战略及思想的高度筹划战争,其观点无可指责;如照搬其中的理论条款,用于指导战术行动,则贻害无穷。

一部出自普鲁士军事家的思想著作,对苏联的影响却远胜于德国,从十月革命之初,列宁、斯大林、布琼尼等军事统帅就热衷于研读《战争论》,由他们培养选拔的众多将领也都把《战争论》奉为圭臬,摘选其观点用于指导治军备战的方方面面。不可否认,《战争论》所倡导的集中优势兵力是扭转局部劣势、变被动为主动的一条军事准则,但不考察战场实际情况,千篇一律地盲目集中,只会坐失良机。

因为在苏军集结兵力的同时,作为《战争论》衣钵传人的德军同样深谙此道,也在调动兵力弥补弱点,待苏军完成战役集结,德军也做好了充分准备。此时,苏军所集中起来的优势兵力,往往只是数量上的优势,而不是态势或质量上的优势。一些本该由机动突击来完成的作战目标,偏要等到重兵集结完毕,再发起强攻,从而无端增大了伤亡数字。

由于集中优势兵力的思想在苏军各级头脑中早已根深蒂固,苏军过分依赖人数上的优势来换取局部态势上的主动,因此,苏军在二战苏德战场上所取得的每一次胜利,几乎都是付出较大伤亡的结果。

在集中优势兵力思想的严重束缚下,二战时期苏军很难打出以少胜多且伤亡较少的漂亮仗,通览相关战史资料,也很难找出一个像样的战例。如果非要找出,苏军战略反攻阶段的贝尔格莱德战役,勉强算是一例。

1944年9~10月间,苏军为解放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及塞尔维亚地区,以乌克兰第3方面军为主,在保加利亚军队及南斯拉夫解放军的协助下,对盘踞在南斯拉夫境内的德军“F”集团军群发起进攻。由乌克兰第3方面军所属第57集团军和第46集团军组成钳形攻势,分别在东塞尔维亚山脉和摩拉瓦河两个方向实施突破。尔后,向南斯拉夫纵深腹地推进130公里,于10月13日在斯梅代雷沃以西地区围歼了两万之众的德军集团,于10月20日解放贝尔格莱德。

此役,苏军参战兵力:主力为乌克兰第3方面军,兵力为34万人,加上南、保两国军队,总兵力不超过51万;德军参战兵力:主力为“F”集团军群,加上罗马尼亚、匈牙利等仆从国军队,总兵力为57万。据苏方公布的战后统计数字,此役德军阵亡1.5万人,被俘0.9万人;苏军阵亡1.2万人,无人员被俘。

苏军之所以能实现以少胜多,“F”集团军群司令魏克斯防御决心不坚决是一个主要原因。为策应“E”集团军群沿摩拉瓦河河谷地区向西撤离,魏克斯在多次向希特勒提出撤退请求未果的情况下,擅自将主力部署在帕兰卡、莱斯科瓦茨等地,以便随时向巴尔干半岛南部撤退,从而削弱了一线防御兵力。此外,苏空军第17集团军共出动4678架次,有力支援了地面行动,对战役胜利也起到了巨大作用。

以上观点,如有错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慕什塔戈期待您的关注!

二战中苏联有哪些以少胜多并且伤亡较少的案例?

有一个多数人可能想不到的战斗,那就是斯大林格勒的围歼战。

苏军以十多万人完成了对包围圈内二十万德军的歼灭,最后俘虏了九万人。

围城指挥官是罗科索夫斯基,当时苏军多数兵力都分配给了外围,陷入与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苦战,他能掌握的兵力不仅人数少,而且火炮也不多,更没几辆坦克。

但是罗科索夫斯基仅靠这些兵力,巧妙利用气候和地形,坚决打击德军的补给供应,断绝了德第六集团军突围的希望,而且将德军穿插分割为两部分,使后者只能龟缩于工事内被动挨打。围城苏军在这阶段战斗中,伤亡很小,战果很大。

斯大林格勒的胜利,罗科索夫斯基的卓越指挥功不可没。

二战中苏联有哪些以少胜多并且伤亡较少的案例?

斯大林格勒巷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