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攻城,被安排第一个爬云梯的士兵是怎么想的?
真正职业的精锐军人不会在作战时思考这个问题,他们只会小心翼翼的履行着自己的职业,平静的接受命令,然后保护自己、杀死敌人,继而在城头拿下这个全军首功。
古代往往会有专门设置的攻城军队,他们被称为“先登之士”,汉代即有“陷陈都尉”的官职,“陷陈”通“陷阵”,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高顺“陷阵营”,在《魏书·吕布传》注引的《英雄记》中写作:“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号为陷陈营”。
还有曹操手下也有也有这种彪汉子,《典韦传》中曰:“韦既壮武,其所将皆选卒,每战斗,常先登陷陈”。
在古代,这种陷阵之士往往被作为决定性的敢死队使用,成为攻击的矛头,即便是第一个爬云梯,在他们看来或许这还是荣誉和勇气的证明。作为常备军队中的精锐,这种部队总会有自己的傲气,别人听说攻城会愁眉苦脸写遗书,他们搞不好会摩拳擦掌闻战则喜,将之作为升官发财的捷径,就盼着长官宝剑一挥——弟兄们!先冲上去的,官升三级!
传为姜子牙所著兵书《六韬》中就载有“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的字句,汉代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也有“攻城先登,陷阵却敌”的同类说法。只有最勇猛的军队,最敢死的士卒,才能担得起这个先登攻城的重责。
当然,我们也不要太高估人在战争中的意志,即便是“陷阵之士”依然会崩溃慌张,别忘了高顺是怎么被擒的,他本来已经杀透了重围,但是一部分被分割切断的士卒在后面大呼“将军弃我乎”!这导致高顺杀回去救人,结果被一锅端了。这说明,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即便最精锐的古代将士也会慌得一批;攻城如果是顺局还好,如果局势不利,恐怕士卒们便勇气不再,脑子里胡思乱想,士气大减。
不过这不叫问题,古代人虽然没什么革命精神、自由意志,但追求利益的欲望古今却没什么差别。“先登”得到的赏格是非常巨大的,《韩非子》中记载了吴起攻打林境亭时的一段经历,他给出的赏格是——“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于是“人争趋之,攻亭一朝而拔”。
这里吴起并没有召集真正的军队,他嫌那样太大动干戈,所以纯粹靠出赏格调动了周围领赏的老百姓,然后人们一顿饭功夫就将秦国的地盘扒平了。虽然没说第一个攻进去的人是啥想法,但单看吴起这个赏格,已经足够让普通老百姓发疯中邪,估计他们满脑子都是升官发财的念头。
换现代人也一样,如果有人告诉你把对面那个中X油的加油站平了,中X化让你当中层管理,还送北京二环内别墅一套,估计你会问领导房子能不能按能力给,你可以从海南岛拆到佳木斯。
不过,大多数古代战争是非常残酷的,不讲人性,更没有利益的交换。比如中西方都存在的“奴隶攻城”现象,许多被充入军营的平民、败兵,仅仅被给予最恶劣的武器便送上城头打消耗,等待他们的没有荣誉,更没有什么赏格,只有生与死。想必这种士兵在第一个攀上云梯时,内心是极度绝望的,他唯有飞蛾扑火般的寻求速死,或者将满腔的怨气发泄到城头的那些士兵身上。
古代打仗攻城,被安排第一个爬云梯的士兵是怎么想的?
有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要想当将军,就要立军功。
立军功,可以说是大多数士兵的梦想。
古代打仗攻城,被安排第一个爬云梯的士兵心中想的,不是战死,就是荣立军功,受封嘉奖,封妻荫子,光宗耀祖。
而且在古代战争中,不只是军官安排第一个爬云梯的士兵先登,往往是勇士们自愿、奋勇争先先登。一旦登上城头,也就意味着这个城市守不住了,被占领了。
占领了城市,先登城的军士,军功是第一功,在攻城中功劳最大,有可能从士兵一下就可提拔为尉官了。如果是尉官,就可提拔为将军,能独立指挥一个部队了。岳飞的儿子岳云,在攻城时就曾奋勇先登,但岳飞在上报军功时,有意不给岳云报功,以免压制了其他将领,所以,岳云到死也没有成为将军。
古代赏罚分明,也能看出一个高级将领或元帅的素质和领导才能。滥赏不可,赏低也不可;滥罚不可,罚低也不可,恰如其分最合适。军纪严明,赏罚有信,久而久之,军士们受到战功鼓舞,感受到处罚的震慑,部队就能充满旺盛的战斗力。
打仗是一门学问,蛮干不行,匹夫之勇也不可取,智勇双全方是英雄本色。假如敢于第一个登上城头,在战争中又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那么,这个士兵前途将不可限量。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军事发展史,有着丰厚的军事文化宝藏,只要具有勇猛无畏的良好素质,再加上勤奋学习和善于发掘,能在军事活动中脚踏实地的进行实践,那么,智勇双全的军事家、战略家、军事思想家会层出不穷。
古代打仗攻城,被安排第一个爬云梯的士兵是怎么想的?
怎么想的这个就难说了,要看他具体是因为什么来当兵。
第一种:正常服兵役,但是被迫型自从出现了国家这个事物的存在,伴随着出现了军队,出现了战争。为了保护自己范围内的土地,或者为了吞并中周边的土地而壮大自己,都需要靠战争而实现。
战争第一要素,就是人,有人才有战争。所以,每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都有一个相同的国家基本制度,即服兵役制度。
当时,既然是国家的服兵役制度,自然有人愿意去,有人不愿意去,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就有了这样一类士兵,他们是按照法律来服兵役,但内省中其实是拒绝的,心里只想着早早服完兵役,平平安安回家、
这样的士兵,如果被安排第一个爬云梯,那么心里肯定是骂娘的,因为他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平安回家。什么爬城楼,要是没有临阵的督导大刀队和后面瞄准自己的弓箭手,这些人大概率是会后退甚至逃跑的。
第二种:主动投军,想赚取功名古代除了王公贵族,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一般是穷困的。但是这也可以理解,你想啊,古代各种农业水平、科技水平、贸易条件都不成熟。所以很多穷苦人家的男人,就只能通过军工来改善自己整个家庭乃至家族的经济水平。按照那个话说,那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所以,这样的人来参军,那就是奔着功名来的,差不多就是进攻号角还没吹呢,半只脚已经迈出去的那种士兵。
一旦往前冲,他们就跑在最强面,对于他们来说,不用安排谁第一个爬云梯。而是要靠抢谁第一个爬云梯。因为一旦第一个去爬了云梯,侥幸又没死,还第一个爬上了城楼,更甚的还可以一不小心把自己一方的旗插在城楼上。这一下子,只要保证自己能活过这场战争,立马就会获得不菲的军工和鉴赏,从小队长到百夫长、千夫长,等等,很多历史上的将军也是从士兵,靠军工一步一步爬上去的。
这样的士兵,如果被安排第一个爬云梯时,他们心里想的只有一个,我要成功,我要第一个爬上城楼。因为很多历史上的政权都明确的记载了这样一种军功,例如战国策中有过记载“公先登者,赐奴婢八十口,彩娟千余段,黄金百两”,说的就是战国时代赵国为了激烈兵士勇猛攻城,第一个登上城楼个的奖励黄精百两、绸缎千匹等等,感觉一旦成功,就立马可以走上人生巅峰了,从小兵立马可以最差也可以获得一个小队长职务。
还有东汉的樊哙,就是靠着好多个首次登上地方的城楼,一次次建立军工,最终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将军的。
第三种:被抓来的兵丁,或者降兵这种人,因为本身来军队就是被武力压迫而来,所以内心中是抗拒的。也因为这样,一般的军队主帅是不会真心相信这一类人,所以,被安排首批去爬云梯,也就成了他们的宿命,将军这样做的目的不一定是指望他们这些军队中不被看好和信赖的人登上城楼个,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想法就是靠他们的血肉之躯去消耗守城士兵的体力、,去消耗城里的士兵的弓箭、标枪等战争物品 。
这样的士兵,如果被安排第一个爬云梯时,心里只求战争早点结束,还有的可能趁机会再次反叛,所以内心是复杂的。
古代打仗攻城,被安排第一个爬云梯的士兵是怎么想的?
安排爬城头的基本上都是钱不要命的猛人,因为在古代第一个爬上城头能坚持到最后被称为“先登”之攻,是古代最重的几种军功之一。《史记货殖列传》:“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先登的功劳甚至足以让一个士兵一下翻身封官封爵,《韩非子·内储说上》就记载:“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上宅。”蒙古人和八旗军都有规定第一个攻进城池的人可以随便抢劫金帛子女,所以有的是人愿意冒这种风险玩命。
第一个爬城墙并且多次活下来的人在军队中的威望很高,是不少名将扬名立万的重要手段。西汉初年的樊哙就有4次先登战功,东汉末年的孙坚吕蒙乐进都有先登的战功。被安排到第1个攻城的人,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不得不卖命的刺头。成吉思汗手里就有专门送死先登的拔都军,他们那是蒙古军中犯了死罪的汉子,要么是被蒙古军强征的各族好汉刺头,他们只能在攻城战斗中活下来才能得到赦免。在攻城战斗中爬攻城梯也并不全是九死一生的任务,因为在工程梯达到城乡以前,城头的守军火力已经被进攻方压制得很厉害。
古代打仗攻城,被安排第一个爬云梯的士兵是怎么想的?
士兵到战场上,只能有一个思想,那就是拼命。你死我活。
如果一个士兵到战场上,象书生一样,前思后想,畏首畏尾,那还是士兵吗?
实际在古战场上登城作战,往往不是士兵先上,而是将军先上。
请看一些历史记载:
《史记-曹丞相传》记载汉初名将曹参攻城,"攻爰戚及亢父,先登……"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初名将周勃,"攻下邑,先登……攻啮桑,先登……攻长社,先登……"
《史记-樊哙列传》记载汉初名将樊哙,“随沛公击章邯军濮阳,攻城先登……攻城阳,先登……击开封北,以却敌先登……攻宛陵,先登……东攻宛城,先登……从攻雍、斄城,先登……攻好畤城,先登……"
还有,如三国时东吴名将甘宁,攻皖城时,手舞铁链,击打箭矢,率先登城。见《三国志》。等等。
凡将军,都是从士兵发展来的。凡名将,都是从普通将领发展来的。
没有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没有怕死的名将。历史上的名将都身经百战,九死一生。
激励军人奋不顾身,奋勇前冲的,除了荣誉感,还有军法。
军法是不容许你在需要你登城的时候思想父母老婆孩子的。
所以在需要率先登城作战的时候,我想,士兵是没有什么思想的。如果有,那也只能是:上!拼命!荣誉!
欢迎点评。
古代打仗攻城,被安排第一个爬云梯的士兵是怎么想的?
其实无论是古代的战争还是现代的,总是有人需要先行一步,这其实需要很大的勇气,尤其是在攻城战的时候,第一个爬上云梯的人必然会十分的扎眼,九死一生,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人勇往直前?
利诱攻城战着实十分难打,几乎可以说每一次即将进行这样的战役的时候军中的气氛总是十分凝重,想当年元朝末年的时候,陈友谅打朱元璋的一座城,数十万的兵马硬是没有打下来一群老弱病残。
所以攻城战之艰难,第一位冲上去的人也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因为不仅仅是爬上去的时候,即使是到了上面,往往也会面对着群起而攻之的状况。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那一个朝代或者是哪一方军队,对于这种士兵的奖励那都是十分丰厚的。包括名义上的,还有真正的官位上的还有财富上的等等。
教育对于这个其实可以说的过分一点就是洗脑,也就是保家卫国之类的,这是一种无可推卸的使命感还有责任感。尤其是在同仇敌忾打天下的时候,一群人很容易就会产生这样的意念。
说的近一点,在清末还有民国时期,多少人在抵御外国的入侵的时候不是义无反顾的冲上去,还有抗日战争的时候,几个人往上面冲,其实往往只能消灭了一个鬼子,这就是责任感,也是使命感等等,这种力量是一种绝对不可以忽视的力量。
就个人感觉,就这种九死一生的事情,还是英雄气概的支撑才可以做到。就和现在的抗洪救灾时那样,有的时候明知道九死一生,但是就是阻止不了自己的义无反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