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以当时同盟国各国兵力条件,如何才能抵挡闪电战的攻势?
闪电战又称闪击战,是二战德国较为成名的战法,这种战法的得名与纳粹德国的宣传包装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二战初期的几场战争中,德军依靠“闪击”干掉了波兰,打趴了英法,短短时间内就让苏联百万大军被切成了豆腐,愈发显得闪电战威力无穷。
闪电战的核心是利用高度机械化的武装,寻找敌人的薄弱处,以高密度和高速度的方式进行突击,继而将阵势分割破坏的一种理论。我们首先应该明白,这种战法其实并不特殊,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应用科技、军事科技的一种集中体现。
说到底闪电战也只是纳粹德国为包装自身制造的IP而已,它翻个面就是戴高乐在《建立职业军》中规划的大规模机械化运动战,以及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的“大纵深作战理论”,甚至就历史定义来看,苏联人通过图氏理论发展出来的战略理论,其丰富程度比德军单纯的战术性“闪电战”更胜一筹。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苏联人在面对德军时并没有陷入大规模的兵荒马乱,通过对图哈切夫斯基理论的研究,苏联的指挥官们很清楚德军“闪电战”想做到的和能做到的一切。
苏军的应对策略很多,其实总结起来就一点——“我不陪你打闪电战”。
例如“空间换时间”策略,“闪电战”在不断扩大深入的同时,后勤方面必然会因为空间的广度而变成勒紧的橡皮筋,而且前方冲的越猛,橡皮筋就会扯得越细,最后“嘣”的一声断掉。
莫斯科保卫战就是基于这种空间换时间的理论,将德军自巴巴罗萨计划以来气势汹汹的大军拖死在莫斯科城下。恶劣的后勤状况令德军主战部队完全丧失了冲劲,沿途的输送和补给消耗了大量的德军资源,甚至兵员都因为这种空间问题输送不上来,最后导致了莫斯科战役德军的惨败。
相比之下,图哈切夫斯基的大纵深战略成熟的多,他已经预计到了机械化部队在大规模突击时会遇到这种情况,因此部队需要科学的划分冲击的层次以及各个战斗群的配套工作。不过这是题外话,对于1941年的德军来说,他们其实也才刚刚践行大规模机械化突击两三年,并不足以彻底的消化其中的养分。
斯大林格勒就是德军的又一次失败——“咦?说好的机械化高速突击呢?怎么变成打向巷战了?”德军整个战争中的这种失败比比皆是,苏军很容易就能从大战略上将他们调入消耗战的坑中,“闪电战”太容易被破功了。
没有速度,无法持续扩大纵深和破坏面的闪电战是没有意义的,只能沦为普通的添油消耗。苏军利用斯大林格勒的防御体系,再搭配上地形、高密度的军队组成的防线,像块磁石一样吸住了德军的攻势,“闪电战”的问题暴露无遗——如果无法具备集中攻破对方阵线的能力,那么一切“闪击”都是毫无意义的。
“库尔斯克会战”亦是如此,兵对兵,王对王,蚂蚁上大象,哪怕数倍的消耗都无所谓。德军哪怕已经开始了冲击,但苏军直接在关键部位如普罗霍夫卡展开反冲,德军的闪击矛头马上就被遏制了。而且苏军丝毫不吝惜兵力消耗,他们明白,与整个战略比起来,一个区域的消耗是值得的,只要德军的突击破产,那么他们就会被消灭更多。
西方一些军事著作后来将斯大林格勒战役形容为“德国又打了一次凡尔登”,意思是德国人如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集结了铺天盖地的大军准备一举突破凡尔登要塞,直插法国巴黎,结果面对坚塞他们硬是无法突破,活生生把突击战打成了胶着战,继而又打成了阵地战,最后变成了绝望的堑壕战。
在野战中“闪电战”无往而不利,但遇到坚硬的东西,他们往往就闪不动了,德国人“攻城难”的问题一直存在,对马奇诺防线时他们就选择了怂,对阵苏联的布列斯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时也都头破血流,列宁格勒这座要塞城市更是900天都没拿下。
这背后暴露的实际问题很尴尬也很现实,当机械化部队成群的被吸引在坚固要塞前时,闪击战的穿插就失效了,它必然选择转向,或者放弃掉“闪击”,老老实实的打对攻。
也往往就是抓住了这一点,闪电战末端的时刻往往成为德军被反击的时刻,刚刚经历过高强度运转的德军这时候堆积在一起,阵型涣散、指挥混乱,人困马乏后勤稀烂,机械性能也到了维护极限,往往容易被人转过头来一锅端。
像蒙哥马利在阿拉曼所做的就是这样,将到处突破到处“闪”的隆美尔绕得气喘吁吁,然后一口气搞了个大的。
类似的战例很多,比如101师在比利时巴斯托涅的战斗,它们守住了突出部,令德军恶心的要死。
还有苏军在巴拉顿湖设立的防线,让德军熬尽了骨血的“冬日春醒”行动大败亏输,冲上来的坦克像送死一样,而且缺乏后勤的德军也冲不了几回。
美军也相当有办法应对德军的闪击,虽然说他们是二战几大国中军事理论最差的,刚上场的美军机械化部队甚至连装甲战都不会打,但依靠机械化优势的美军十分明白,要维持机械化优势,就必然需要相应的,甚至是饱和供应的后勤支持,没了这些东西,那么任何“大纵深”、“闪电战”都是扯淡。
所以后来我们也看到了美军是如何应对的——他们追着德军的后勤炸,丝毫不给其补充的时间,当你坦克没油,大炮没弹的时候,你拿什么闪击?
毫无疑问,苏军与英军、美军二战时对阵德军闪击时,都主要通过消耗战的战略来应对,任你德军如何能突,过长的战线和难啃的要塞都会成为你最大的麻烦,而且机械化作战后勤消耗令人发指,把你的“闪电战”变成消耗战,那么你德国再强大,也只能乖乖陪爷耗着,就看谁耗死谁。
而且闪击战还有个重要的环节,它们不仅仅需要地面机械化力量的突击,还需要严整的空中力量开道,德军依靠施图卡轰炸机群完成了这一任务,它们是闪击战主要的开路先锋,甚至负担着制造敌军薄弱部的任务。在法兰西战役和对苏联的战役中,施图卡机群往往在对方装甲力量和坚固工事还在酝酿反击时,便已将之摧毁或打乱。
但后期这一招不灵了,首先德国的制空权开始丧失,越来越狠的地面炮火对施图卡的生存也够成了影响;苏联采用了大量的图-2和伊尔-2强击机与德军对耗,只要炸趴德军的装甲阵地,你闪?闪一个看看?
像美军这种航空优势极为明显的国家,甚至依靠机群完全夺取了区域制空权,没有了空中的开路先锋,你的信息侦察优势、航空突击优势荡然无存,装甲突击就只是装甲突击而已,大部队根本只是到处乱窜的无头苍蝇,然后美机再来个疯狂轰炸,连“费迪南”、“黑豹”都得饮恨沙场。
总的来说,苏军、盟军抵挡闪电战需要的并不完全是兵力的多寡,巴巴罗萨计划和北非的作战已经很说明问题,他们需要的是高效的预判,继而在面对可能到来的闪击前做出足够完备的准备,这样德军的闪电战往往迅速破产,被拖入消耗战的深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