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中的奥匈帝国,现在在哪里呢?
大奥匈帝国已经灭亡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就已经分崩离析了,所以,现代的地图上肯定是找不到奥匈帝国的。
奥匈帝国是个欧陆的大国,同时也是个军事强国,它的军工产业名冠欧洲,但在政治体制上,奥匈帝国是个畸形的“共主联邦”,或者说叫“二元君主国”。即虽名为一个国家,但实际有两套班子,一个国王同时继承着两个国家。
这从它那长长的名字“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皇室领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王冠领地”就能看出来,它的主体是一分为二的,其中奥地利王国所统治的“内莱塔尼亚地区”,即“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皇室领地”,包含了奥地利、西里西亚、布科维纳、波西米亚、加利西亚、达尔马提亚、卡尼鄂拉、卡林西亚、萨尔茨堡、施蒂利亚、摩拉维亚、蒂罗尔和前阿尔卑斯、滨海省等地区。
而以及匈牙利为代表的“外莱塔尼亚地区”则称为“匈牙利圣史蒂芬王冠领地”,包含了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特兰西瓦尼亚、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等地区。
“王冠领地”与“皇室领地”以莱塔河为界,西边是“内莱塔尼亚”,东边是“外莱塔尼亚”。
这种分界形式其实体现了奥匈帝国内部的结构混乱,共主联邦制虽然将国家以一个皇帝的名义糅合了起来,却并没有彻底解决内部的制度问题,例如匈牙利人占据了更多的特权,而本该作为统治者的奥地利人却不断被矮化与侵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财富增长了,国家军备也更强大了,但社会民族矛盾也日益激化。
在民族构成上,奥匈帝国也是欧洲少有的多民族国家,与其它单一民族国家不一样,奥匈帝国各民族成分都不算太多,即便主体民族日耳曼人,也只占24%,他们也并不集中在内莱塔尼亚。
此外,占比第二的匈牙利人有20%,再就是捷克人13%,波兰人10%,乌克兰人8%,罗马尼亚人6%,克罗地亚人5%,斯洛伐克人4%,塞尔维亚人4%,斯洛文尼亚人3%,意大利人3%,这种构成注定了奥匈帝国民族问题具备相当的复杂性,因为谁都奈何不了谁,国家的核心统治力一下降,各民族的骚动就此起彼伏。
内外两个莱塔尼亚地区的纷争几乎贯穿了奥匈帝国的历史,双方不断在官方语言、税率、政府特权、征兵、驻军等问题上互相冲突。问题是嘴炮打了无数,激化矛盾的事儿也做了无数,双方却始终没有形成些微的共识和让步。
就拿军队的武器装备来说,内外莱塔尼亚几乎将对方当敌人一样看待,奥地利的斯太尔搞9mm*23mm的手枪弹标准,匈牙利就鼓捣捷克斯柯达搞7.65*17mm口径。就普通步枪弹都受到荼毒,一款机关枪,居然分别有8mm曼利夏弹、7.92mm毛瑟弹、6.5mm弹、7.62mm弹等多种口径,实在是令人无语。
外交上也同样搞笑,维也纳方面和布达佩斯方面拥有两套外交班子,可进行两种不同方向的外交活动,明明是一个国家,但他们居然可以在外交上自己反对自己。所以奥地利方面长期以来与德国人是亲密得如同兄弟,甚至单方面结盟,而与匈牙利这同一个国家的地区却长期闹矛盾,搞得如同敌人一般。
其它民族的矛盾比维也纳和布达佩斯之间的矛盾还麻烦,至少奥地利与匈牙利还能打嘴炮,但其它少数民族可就从来不客气,比如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就一直向匈牙利的统治权发起挑战,不断希望获得和扩大“自治权”,同时削弱匈牙利人的统治地位。奥地利方面更不好过,波兰、乌克兰、斯洛文尼亚等几乎每一个民族都在试图从虚弱的奥地利身上找肉吃。
在这种情形下,帝国的毁灭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奥匈帝国末年的历史有点像中国的清王朝,王室衰败、国家政治混乱,各地权臣大帅们不听调也不听宣,台下还有乱七八糟的各方势力蠢蠢欲动。更悲惨的是,外国势力找上了他们,奥匈帝国政治的混乱令这个东欧的超级大国变成了其它帝国主义国家的角逐场,英法德纷纷都将手爪伸进了这个国家。
偏偏奥匈帝国的王室也出了问题,帝国皇太子鲁道夫于1889年1月30日与情人玛丽一同吞枪自杀。这件事被列为奥匈帝国的宫廷谜案之一,一般认为鲁道夫是因为婚姻压力导致精神失常而自杀,但他写给妹妹的一封信中却称:“我是违心的辞别人世的”,有种说法表示鲁道夫抗父成瘾,不仅到处写文章攻击弗朗茨·约瑟夫一世,还答应匈牙利人带头起兵造反,让奥匈分治。
不管怎样,鲁道夫死后,继承权落到了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侄子斐迪南大公身上,这个狩猎成瘾的大公颇有雄心,他希望能将塞尔维亚王国兼并进奥匈的大体制中来,从而形成“三元帝国”,他可以当“三国共主帝王”。
正是因为如此,奥匈帝国中的塞尔维亚人产生了激烈的民族情绪,随着冲突的日渐升级,德奥决定在波黑进行联合军演,但这个节骨眼上,19岁的贝尔格莱德青年普林西普在斐迪南大公出巡波黑时刺杀了他和索菲亚王妃。
这件事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随后奥匈帝国怒火熊熊的要吞并塞尔维亚,随后两国断交开战,德国加入了奥匈帝国一方,而俄国则宣布帮助塞尔维亚,最后俄、法、英、土、日都各自找了个理由加入了战争,不过塞尔维亚依然被奥匈帝国吞了。
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的表现并不算好,尤其是在俄国的布鲁西洛夫攻势中,奥匈帝国大败亏输,俄军以伤亡50万人的代价,干掉了奥匈帝国150万人,仅生俘的就有40万之众,连带着德国同盟也损失了35万人,此战成为人类史上最惨重的战役,直接影响到一战的历史走向。之后沙俄覆灭回家闹革命,德国急匆匆的开始布局凡尔登之战,奥匈帝国则干脆一蹶不振。
觉得前途无望的弗朗茨·约瑟夫一世这时候又出了昏招,他跑去与协约国秘密议和,结果协约国根本不予理会,还造成了事情的败露。威望一落千丈的国王又想将国家改组成多联邦制度,可早就磨刀霍霍的各民族王国正等着这一天呢,很快他们就在美英等列强的支持和怂恿下分裂成了很多个小国。
奥地利当时一度想与德国合并,反正哈布斯堡王朝也完了,这样便能完成当年普鲁士所期望的“大德意志统一”,但两个战败国怎么可能做的了自己的主?列强们很快通过条约禁止了他们的合并。
之后的时间,匈牙利组建了一个摄政王当政的王国;捷克与斯洛伐克合并,成为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塞尔维亚则与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合并,组成了南斯拉夫王国。
总而言之,奥匈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渐渐分崩离析,化成了现在东欧范围内大量我们名字耳熟的小国,连被瓜分多年灭国的波兰都在此时复国成功,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的东欧几乎等于过去的奥匈帝国领地。
当年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中的奥匈帝国,现在在哪里呢?
分崩离析。
各奔东西。
已变成奥地利,匈牙利等诸中小国家。
全没了当时的威风。
故,苍海桑田,世事难料。
中国重新掘起。
#凌远长著#
当年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中的奥匈帝国,现在在哪里呢?
首先感谢邀请!问题中的奥匈帝国现在已不存在。
所谓“奥匈帝国”,实质上是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对于现代民族主义兴起的一种无奈的让步而已。在中世纪,民族感不强的时代中,哈布斯堡皇室统治着一大堆领地,从莱茵河畔直到西乌克兰,皇室用一大串诸如“国王,亲王,大公,公爵,伯爵”等领主称号,统辖这片广袤的土地,和土地上居住着的民族各异的臣民们。这种中世纪的统治结构,甚至在17世纪就已经不合时宜了,法、英、普等单一民族君主国的兴起,和哈布斯堡王朝的衰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拿破仑战争期间,皇室失去了一直装点门面的神圣罗马帝国皇位,不得不改称奥地利皇帝,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连奥地利帝国也要维持不下去了,随着帝国在意大利对法国和在波希米亚对普鲁士的接连两次战败,一度被压制的民族解放运动又再度汹涌澎湃起来,皇室为了拉拢自特蕾莎女皇时代就一直效忠皇室的匈牙利贵族,不得不于1867年授予匈牙利自治权,这就是所谓“奥匈二元制君主国”的由来,简称“奥匈帝国”,其正式全称是:“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斯蒂芬的王冠领地”,这依然是一个中世纪与近代的混合体系,所以,笔者倒是认为,所谓“二元君主国”,虽然一般而言,是指奥,匈两个地理部分而构成共主联盟的地理和行政上的意义,然而从深层次来说,更是对奥匈帝国这种中世纪政治结构和现代政治结构的混合情况的极为契合地描述。
博物馆展出的奥匈帝国军官的制服。
萨多瓦会战
实质上,随着萨多瓦会战的战败,帝国恢复在德意志区域的影响力的希望化为泡影之后,帝国开始努力向东南巴尔干方面扩展影响力,企图攫取土耳其退出东欧后的留下的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前土耳其占领地区,这就使得帝国和其几个世纪以来的亲密盟友,以斯拉夫人保护者和老大哥自诩的俄国反目成仇,不得不把自己绑到德国的战车上,来对抗强大的沙皇。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开,帝国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中出现了回光返照,以致到了战前,帝国居然依靠着广阔的领土(欧洲第二),庞大的人口(5200万,欧洲第三)和不弱的工业实力(特别是军事工业),显得似乎还是欧洲乃至世界列强之一。正是这种幻觉,还有对德国保证的坚信,使帝国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战争中,然后被战争击得粉碎。
这一帝国从建立伊始就困扰于国内的民族纠纷和民族矛盾。奥匈帝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君主国,尽管对于境内其他少数民族来说,匈牙利人在君主国内的地位仅次于德意志人和奥地利人,但匈牙利人要求独立的愿望却最强烈,这种情绪影响了其他民族,导致帝国内部民族起义此起彼伏,并最终爆发了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奥匈帝国在萨拉热窝举行军事演习,把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作为假想敌,激起塞尔维亚人民的不满;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费迪南公爵夫妇在萨市大街上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死,奥匈帝国借此向塞尔维亚宣战,以德、奥、意“同盟国”为一方和以英、法、俄为另一方——“协约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军作战失利,境内各民族纷纷独立,导致帝国崩溃;
1918年11月11日,年轻的卡尔皇帝在帝国夏宫美泉宫的“中国厅”内宣布退位,从而结束了绵延7个世纪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君主统治。翌日,奥地利临时国民议会宣布奥地利共和国诞生,这就是奥地利第一共和国。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之一,奥地利被剥夺了所属的非德语地区,在那里建立了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三个独立的国家,还有一部分加入了独立的波兰,同时,奥地利还失去了讲德语的南蒂罗尔,这一地区后来被划归意大利;第一共和国时代的奥地利从一个世界大帝国变成了中欧的一个小国,面临着无法解决的困难,奥地利与周边国家的边界被封锁,原料的进口和工业品的出口受到这些国家关税壁垒的阻碍,经济处于瘫痪状态;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国内政治动乱几乎导致内战,奥地利转向德国求援助,为纳粹德国兼并奥地利提供了借口。1938年3月11日,德国法西斯以“维护奥地利秩序”为名,派兵进占奥地利,奥地利变成了德国的一个省,从地图上消失了17年之久;一年半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后,3月11日成为奥地利的国耻纪念日,每年这一天,奥地利各界都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