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奔驰公司和大众公司是如何对二战劳工进行赔偿的?
这事儿得从劳工说起。德国在二战中征用了大量的劳工从事生产,有犹太人,有战俘,有异见人士,有其他国家的民众,根据当时的统计,有大约50万奴工成为纳粹德国的劳力。
“辛德勒名单”里面描写过不少这样的情节,但许多人会看得一头雾水,辛德勒是怎样找纳粹批条子拉来劳工的呢?
这种劳工一般由企业向党卫军经济管理处提交申请,通过审核后,企业将被引荐给集中营管理处,企业确定将进行的工种、工作方式、伙食待遇、警戒看管、死亡及逃脱相关的连带责任等等。
最后,党卫军需要考察企业的资质,审核将递交军备与战时生产部部长阿尔贝特·施佩尔过目,得到批文后方可拉劳工干活。
阿尔贝特·施佩尔为了提振德国的战时经济,在使用劳工问题上下了很大力气,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大量的德国工人上了前线,同时大批廉价的劳工被送进工棚压榨。压榨到何种程度呢?劳动力增加30%的程度下,生产率被活生生提高了一倍多,仅半年德国军备总产增加60%。你说这是施佩尔的奇迹还是奴隶的血泪?
这样的事情很多,比如希特勒讨厌将德国的女人们动员进工厂,认为那是伤风败俗的事情,施佩尔干脆就下达了指令,要求从东欧强拉50万女性来德国做工,幸亏这时候已经是1944年,不然指不定他还能干出什么“大事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人欠下了一大笔战后赔偿。不过当时的人都挺实在,看到德国已经给炸得一片焦黑,嘴里喊着赔赔赔,手上也没闲着,大家纷纷开始搬德国的家底,工厂、资源、设备、人员统统都拿去抵债。有些东西甚至被远渡重洋卖给了蒋总统。
这种情况在东西德普遍存在,本着先拆的赚肉,后拆的喝汤原则,德国人活生生被瓜分拆迁了三年之久。这一切的法理依据来源于1945年巴黎的战后赔偿会议,各国按照百分比和小数点、物质赔偿和特殊赔偿的精细方式,清空了几乎所有德国企业。
这些拆迁虽然让德国人日子难过,但也抵扣了相当程度的战争赔款——你把人家企业都拆了卖了,海外资产也都充公了,还赔啥?
比较惨的例如毛瑟兵工厂,直接给拆光清空,除了破烂啥也没留下。在此起彼伏的狂拆运动中,德国人民的生活水准断崖式下跌,好险就没活下去。像毛瑟厂长大的H&K公司的几个创始人,当时做的就是从废墟中找尚能用的破烂加工,将之变成还能用的破烂再卖出去的活计。
当时东德那边的都给拆光了,企业根本就啥都没剩下,苏联真正的做到螺丝钉都不给留,东德为此支付和抵扣了42.92亿美元,所以也不存在什么赔偿劳工了。不过苏联倒也大方,剩下25.73亿美元的赔偿统统被勾销,还援建了东德的产业。
而西德这边,吃饱喝足的美国制止了进一步的掠夺,他们希望可持续性发展,还需要德国充当对抗苏联的桥头堡,所以有些事儿就心照不宣了,赔款你慢慢给,咱的美利坚大军你也得养着。拖到1953年,美国主导当年盟国以《伦敦债务协定》给德国抹掉了一半战争欠款。
大众汽车当年成啥样了呢?大众汽车这种1937年才开始营业的国营工厂当然比不得那些大企业,他们在二战前生产甲壳虫轿车,为了达到希特勒承诺给民众的990马克的家用轿车,大众也使用了大量的劳工并加以压榨。二战爆发后,德国大众将甲壳虫改装为VW82“桶车”,继续生产了5万多辆的数字。
说起来,今天牛皮哄哄的大众,当年干的事儿还没当年捷克斯柯达工厂厉害。不过今天这俩货凑一块儿了。
实际上,战争打完后的德国大众已经灰飞烟灭,后来是英国人通过协议进行资产瓜分时捞到了这个企业,使之成为英国军管的德国公司,赚够了才还给德国的。
当时英国的Ivan Hirst少将负责了这个项目,他当时连甲壳虫的图纸都找不到,命人从废墟中挖了一些破烂拼凑后,再结合大众厂的工艺逆向绘制了新的甲壳虫Type 2图纸。
此后在英国人的管理下,获得了信贷优势、整合优势、盟国渠道、钢材配给等优势,大众甲壳虫成为非常畅销的战后车型。到1955年,大众在扶持下完成了100万订单的销售。
这样发展起来的大众,成了英国人手里下蛋的鸡崽儿,连钢材配给权都给了,还能让什么劳工赔偿添乱?理论上说,新大众与旧大众是两码事,只不过是利用了沃尔夫斯堡的厂址和一些机器罢了。
上图,1983年刚推出的高尔夫2代。
所以一直到80年代大众才开始了对战争劳工进行赔偿,80年代的德国正在产生经济崛起的浪潮,甩脱旧时代军工的帽子才是正理。大众发动了一些历史学家和当事人对历史还原,集中营劳工的事迹被收录进大众的企业历史。
1991年时,德国大众通过犹太人劳工的“索赔联合会”组织支付了1200万德国马克用于战争劳工的赔偿。
奔驰公司赔款的流程与大众差不多,80年代中后期成为德国企业“忏悔”时间,他们慷慨解囊,不断洗刷国家和企业形象,很积极的面对着索赔的一应事宜。奔驰公司的劳工赔偿金额为2000万德国马克。
这比更早些时候德国通用电气-德律风根厚道的多,1960年犹太人的“索赔联合会”动员了30多个国家的劳工向德国通用索赔,结果这个战争中疯狂压榨劳工的血肉工坊仅答应赔付400万马克。800多名劳工远渡重洋找德国人打官司,最后大部分人能捞到的赔偿金不过400美元。是不是与今天的日本嘴脸极为相似?
后来通用-德律风根作为家电厂商并入了戴勒姆奔驰,奔驰80年代的赔偿里也算是把这份儿算上了吧。
这个时间里德国企业积极的表现是有原因的,那就是“国家统一和正常化”。受一些西方国家的推动,以及冷战末期苏联急于交好西方的态度影响,德国人终于有机会打开枷锁。最终在1990年2+4会议漫长的谈判中取得了正常化的权力。
为了给国家加分,为了让犹太人不再在旧时代人权问题上做文章,德国企业不得不投身其中,踊跃的帮助政府分担责任。
所以,我们也可以很明白的看到,德国人的所谓“赔付”全都赔给了犹太人劳工,几乎没东欧人民啥事儿。
一直到2000年,德国才成立“纪念、责任和未来基金会”,开始对东欧的劳工进行赔偿。继而根据与美、以、俄、乌、白、捷、波等等东欧国家的《纳粹劳工赔偿协议》,这才给让东欧的劳工也有了个说法。
这次赔付总额为100亿马克,联邦德国政府承担50%,剩下由当年涉事企业负担另外的50%。大众与奔驰也位列其中,不过赔付的数额确实没有查到资料。这项赔付截止到2007年全部完成,默大妈兴奋的表示德国终于她女乃女乃的赔完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