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二战中法国陆军坦克技术比较先进,为何却被德国坦克部队吊打?
确实,早期发动对法战争时,德国的坦克无外乎1号、2号、35T、38T这类小坦克,夹杂着一些3号坦克和更少的4号坦克,这些脆皮构成了德军坦克的闪击核心,但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是不如法国的。
我们看到的那些凶猛的德国钢铁猛兽,比如虎式坦克,至少还要等到库尔斯克会战才会出现。至于虎王、费迪南、黑豹、猎虎、老鼠这些东西则需要等更久。那个时代的德国装甲象征是2号和3号。
整个法国战役,德军投入了2000多辆坦克,其中:
1号坦克(Pz.Kpfw.I) 523辆
2号坦克(Pz.Kpfw.II) 955辆
3号坦克(Pz.Kpfw.III) 349辆
4号坦克(Pz.Kpfw.IV) 278辆
38t坦克(Kpfw.38(t)) 207辆
35t坦克(Kpfw.35(t)) 118辆
指挥坦克 Sd.Kfz.265 154辆
我们可以看到,德军一辆重型坦克都没有,且大部分都是装甲嘎嘣脆的轻型坦克。主战的是3号坦克,4号坦克这时也远没到后世那么顽强的改型,只是一款被拿来攻坚的中坦克罢了。德军甚至要拿捷克的斯柯达坦克来凑数,而且这些捷克产品比德国坦克性能还要好那么一丢丢。关键是,德国坦克炮多是些机关炮、机枪等等,威胁实在太低。
法国这边拥有3300多辆坦克,数量超过德军,其中有2000多是轻型坦克,主要是哈奇开斯H-35/39和一些雷诺R-35,以及一些索摩亚S-35,并且他们拥有很多夏尔B1重型坦克。其中:
索摩亚 S-35 243辆
夏尔B1 bis 313辆
雷诺R-35 1035辆
哈奇开斯H-39 790辆
夏尔D2
此外还有不少英国的玛蒂尔达2等坦克,这些支援步兵的玛蒂尔达因为战争表现,在之后得到了英国的重用,成为日后对抗隆美尔的主力。
这里的说一下阿登山区的“斯通尼高地阻击战”,这场战斗中,法国第3后备装甲师第5半编旅第41坦克营一个叫比洛特的法军中尉,驾驶着他的337号夏尔B1重型坦克冲进一所村庄,消灭了德国第10装甲师的11辆3号坦克和2辆4号坦克,随后冒着弹雨,与另一辆赶来的B1坦克安然身退,337号车上有140处弹痕。
好吧:M 不死鸟、临危不惧、勇士、魏特曼、侦察兵、火力支援、炮王、比洛特勋章...好像有哪儿不对?
当时的法国车就是这么无赖,德军没有一种坦克能击穿正面,那些S-35之类的也明显比德军坦克厉害。但如此把法国坦克吹上天也不好,因为毕竟双方不存在什么代差,而德国人对付坦克也没说一定得坦克上。
实际上,当时法国只是空挂着一个“陆军第一强国”的标签,骨子里却是空荡荡的,他们的新型坦克研发计划在一战后差点都没提上日程,好险就拿雷诺FT与德军开片了。
也正因为如此,法国整体军事思想极度老朽,他们绝大部分精力都在修建“马奇诺防线”上,寄希望于这道防线能堵住德国,并且跟着英国那种岛国思路走,一门心思的想通过绥靖政策和对东欧的干扰,促使希特勒对法国望而却步,去东面找苏联的麻烦。
戴高乐曾经写了本书,叫《未来的军队》,这本书被人津津乐道,认为最先系统化装甲战争的是法国的戴高乐。然而德国人从来不承认这一点,按照他们的说法,无论是冯·托马还是古德里安,都否定了自己受到戴高乐的影响,古德里安表现的很坦然,他说:“我读过戴高乐的《未来的军队》,但是那时候德军已经组建了装甲师,戴高乐的书没给德军装甲部队的发展带来任何影响。我饶有兴趣的读了那本书,因为对法国人是否会接受戴高乐的思想很好奇,但幸亏法国人没把他当回事。”
马奇诺防线修的堪称神异,且法国人在军事实力和装备上强德国那么一点。他们的失败,纯粹是整个战争理念上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他们全身心的埋入到堑壕战的深渊里不能自拔,即便一战时开发出雷诺FT这种划时代的坦克设计,也不妨碍他们把所有的错路再走一遍。
我们从德国坦克上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双方的差异,法国坦克的设计陈旧、落后,单纯的堆叠数值却没有整体的灵魂,德国坦克虽然脆皮,却已经开始绽放出不一样的锋芒。
战场上也是一样,德国人采用了“闪击战”的做法,通过阿登山区,从色当插入到马奇诺防线的薄弱延长线上,绕过了这个要塞,将法国的力量一切两半。这其中,慢吞吞的法国步兵支援坦克们根本无法对抗德军,哪怕单点上依靠性能获胜,全局上也于事无补。
落后的装甲指导思想,让法国人的坦克被分散到步兵中充当移动的掩体,而德军则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仿佛一把森寒的利刃,一刀就捅死了法国。许多法国的战车根本回不过神来,然而依靠那种步兵战车的思维,回过神来也没办法。
何况德国人还有个高招——呼啸死神。德军的“施图卡”俯冲轰炸机部队正是那个时候成名的,它们飞行在整个装甲部队的最前方,随时寻找打击目标。许多法军坚固的要塞和火力点都被迅速拔除。对于法国坦克也是一样,许多坦克在空中打击中抱头鼠窜,尽管只有2%的坦克被完全摧毁,但只要步兵被隔离开,单个的步兵坦克只是砧板上的肉。
并不完全弱于英法的整体军队力量、更先进的作战思维、更超前的战术思维,再加上本身战意涣散的法军,德军装甲部队怎么可能不赢呢?
不过很多东西想来也怪,法国一贯都是“见汉斯即跪”,而德国人操弄着那些薄脆的小坦克时能大杀四方,等到虎豹象熊齐备后,反倒被揍的满头是包。
有人说二战中法国陆军坦克技术比较先进,为何却被德国坦克部队吊打?
如果以单车性能衡量,二战初期的德国坦克算不上优秀,特别是和法国B1坦克相比,德国的3号坦克占不到上风,2号坦克更是难以匹敌。3号坦克在法国作战时装备的37毫米火炮威力明显不足,2号坦克的20毫米炮就更令人郁闷了。不仅如此,法国坦克的总数也多于德国。然而,决定战场态势的并不只是武器装备的性能,更是武装力量对装备的作用能力,特别是作战理论的水平。这一方面,德国明显走在法国的前头。
耐人寻味的是,德国不是最早意识到机械化部队的威力的。二战前欧洲主要军事强国都有一些军人走在时代前列,认识到了未来战争将以大规模使用机械化部队进攻作战为主要作战样式,比如法国的戴高乐,他的《剑刃》一书被认为是最早系统论述机械化作战理论的著作之一。英国的富勒,苏联的图哈切夫斯基也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德国是最早把机械化战争理论运用到部队训练与指挥以及战略战役计划制订当中的,在战争初期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究其原因,一方面,希特勒个人因素不可低估。他的支持是德国统帅部能克服惰性和守旧思想的关键。而另一方面,法国在一战中通过壕堑战艰难取胜,对未来战争的想象主要建立在对一战胜利经验的总结上,正所谓将军们总是在打上一场战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法国总参谋部想的是如何利用坦克强化步兵防线,更强调坦克的防护能力和火炮支援能力。德国在壕堑战中失败,军人和统帅思考的是如何击败战壕中得到火炮掩护的大量机枪,对集中使用坦克进行快速进攻作战的理论更感兴趣是可以理解的。这也是德国早期坦克机动能力较强但防护力以及火力都有欠缺的原因。
有人说二战中法国陆军坦克技术比较先进,为何却被德国坦克部队吊打?
谢谢邀请!
战争若仅仅用人数或者技术装备的技术水平对比,那么人类历史完全可以颠覆重来,在二战初期,法国号称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其装备的坦克技术水平也要比当时的纳粹德国要好一些,数量上也想对更多一些。为何在开战后迅速被击溃了呢?
原因其实很多,但比较公认的是双方的战术作用不同,法国的坦克大多分开配置在各个部队,充当火力支援的作用,组建的几个装甲师,也体现不出集群作战的威力。
而德国从二战以前,就在军事思想上做出了改革,不但将坦克集中使用,而且还配置了对应的后勤保障体系,而且还注重坦克攻击群与空中力量的协同作战。
因此当英法两军在牢固的马奇诺防线,准备以逸待劳防守德军的攻击时,德国人却从英法防务的盲区快速深入英法联军的背后,马奇诺防线成了摆设,而大量布置在前线的英法联军被处于德军合围的处境,英法军队处境极为危险,后撤道路被切断,后勤供应也同样切断,唯一的方式就是通过海上撤退,这才走了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以上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原因,但还有一些原因被大家忽视,德国坦克在二战初期虽然不如法国的多,技术也稍微有点弱,但德国拥有非常强大的工业能力,可以快速的生产、升级新的坦克,实际上著名的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出现已经在二战中后期,而进攻法国的坦克根本就没有这两款坦克。而同时期的法国,根本就没有可以大规模生产坦克的工业体系。
在二战中,美苏之所以最后能战胜纳粹德国和日本,就是在军工生产上的爆发了难以想象的实力,实际上二战中美国装备的坦克根本算不上先进,甚至被英国人嘲笑为移动的汽油桶,指的就是这款坦克太容易被击中,被击中后又太容易自然,但庞大的工业能力可以确保,即便前线被击毁了多少坦克,美国都可以生产更多的坦克,同时期的苏联也拥有这方面的能力,因此美苏军队越大越多,日德的技术装备越打越少。
还有一点,在战争初期一款装备的技术优势足矣让对手丧失一段事件的劣势,但随着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对比的就不仅仅是技术装备的补充能力,而是对技术的持续改进,针对对手装备的优劣势,工程师对自家坦克进行技术升级,然后退出自家的改进型或者升级型武器,例如:当苏联著名的T34/85坦克出现在苏德现场后,德国军队发现几乎没有任何武器可以与之抗衡,但当时德国防空部队使用的防空炮,却成了非专业的该坦克的克星。
所以,世界大国都为什么将国防工业体系掌握在自己手中,为的就是战争中对武器的持续改进能力,最终谁改进的速度快和更为精准,才是决定整个战争走向的核心因素。
有人说二战中法国陆军坦克技术比较先进,为何却被德国坦克部队吊打?
战前法国坦克的数量和性能都要比德国强一些,法国拥有坦克3200辆,而德国只有2400 辆。在坦克性能上,法国坦克拥有更强的火力和防护力,但是机动性普遍都差些,这主要是由于法国的坦克战术和德国有着根本区别,法国并不集中的使用坦克,而是将其分散到步兵部队中为步兵提供支援,坦克的速度太快反而会导致和步兵的作战脱节。法国的“夏尔B1”型重型坦克就是这种战术思想下的极致产物,拥有厚重的装甲和强大的火力(多安装了一门75㎜榴弹炮),完全放弃了机动性。
相对于法国坦克,德国坦克最大的优势就是机动性,这也是为了适应德军装甲部队快速突击的战术定位,德军将坦克都集中编入装甲师,形成一支强大的突击力量,担负最重要的进攻任务。德军一直是一支崇尚运动战的军队,一战那种静止的消耗战是资源匮乏的德军所难以承受的,而由于德国处于欧洲大陆的中心,很难逃脱多线作战的困境,因此德军对于运动战的渴望就更加强烈了,所有的武器都开始试图实现摩托化,以提高德军的机动作战能力,装甲兵、摩托化步兵、装备自行火炮的摩托化炮兵都高机动兵种纷纷开始组建。
虽然法国坦克的性能优于德国坦克,可是法军装甲部队的战斗力却不如德军装甲部队,尤其缺乏纵深进攻能力,不过我们也要承认法国装甲部队在防御上更占优势。最关键的还是在作战思维上,德军已经意识到坦克强大的进攻能力,所以才组建了装甲师、装甲军甚至更高级的装甲集群,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装甲铁拳,重重的砸开敌军的步兵防线,并向后方纵深挺进,切断敌军的退路进而歼灭之。法军虽然也组建了一批装甲师,但是数量太少,而且缺乏相关的战术训练和经验,法军在波兰战役中见识到了德军装甲师的强大作战能力,进而紧急组建了一批机械化部队进行效仿,和德军训练有素的装甲部队相比还是差太远了。法国步兵师的反坦克能力也非常有限,尽管能得到少量坦克的支援,这也是二战初期各国步兵师的普遍缺点,谁也不曾料想步兵师会承受如此大的装甲突击压力。
德国能够迅速战胜法国,主要归功于两个人,一个是古德里安,他一手缔造了强大的德国装甲兵,使德军的机动作战能力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另一个就是曼施坦因,这位德军总参谋部培养出来的战略天才,从正统战略上构思了一个全新的进攻计划,并将德军的“闪击战术”也融入其中,从而使德军一开始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可以预见,如果德军最高统帅部不采纳曼施坦因的作战计划,仍旧将主攻方向放在荷兰、比利时方向上,那么正好与英法联军的机械化军主力遭遇,即便德军能够击退联军,其进攻速度也将大大减慢,无法围歼联军主力,不能在短期内取得决定性的战果。法国不止是在装甲战术上落后德国,在战略策划上也远不如德国,死抱着一战的过时经验不放,故步自封,最终被德国后来居上。
有人说二战中法国陆军坦克技术比较先进,为何却被德国坦克部队吊打?
是不是吊打我们还是用实际具体战例来说明一下吧。(备注:本文较长,国内尚无相关中文资料,首发。感谢提供法语翻译的朋友)
谈到坦克战,大家很容易想到普罗霍夫斯卡或者布罗迪之战。实际上二战之初,法国和德国就已经爆发了近1200辆坦克的大规模较量。在现代人看来轻松写意的法国战役其实也很激烈,只是相比俄罗斯雪原的尸山血海还是稍有不足。
这场战役说明了重要一点——
如果决策失误,那所有人的努力和鲜血都将白费。
附二战大规模坦克战简介(数据来源各国不同,仅供参考):- 寒尼之战:1940年,法国对德国,约568对618辆(含突击炮,装甲车),平局。
- 布罗迪之战:1941年,苏联对德国,约2800对800辆(含突击炮),德国胜利。
- 普罗霍夫斯卡之战:1943年,苏联对德国,约600对300辆(含突击炮),平局。
(1940年5月,入侵法国的德国第4装甲师指挥官,摄于二号坦克上)
大战拉开序幕——轮到法国人了。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开始不久,波兰已经倒在了苏德两个大国的夹击之下,欧洲战火现在烧到了法兰西大门口。凡尔赛和约播下的种子以更加扭曲凶暴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法国人紧张准备着防御,尽管修筑马其诺防线占去了大量资源,但他们仍有余力建立起强大的装甲部队。盟军高层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血的经验,预计德国大概率仍会采用史里芬计划的思路。即取道比利时从北部攻入法国,随之扑向巴黎,包抄整个法军后方,达到一举歼灭法军主力的目的。
(一战让盟军印象深刻的史里芬计划)
这个计划相当凶险,它意味着直接绕开了坚固的马其诺防线,6周左右就可以使法军陷于总体失败。盟军总部深深了解比利时的22个师即使加上碉堡要塞也无法长久阻止德国人。为此,法军立即调动强力部队前往,准备帮助这个中立小国顶住德国的闪电战攻势。一旦德军陷入比利时境内的拉锯战,那么一战的情形就会重演,盟军只需坐等变数就可以轻松获胜。
(法军侦察部队的“边挂三轮”)
法国人做好了准备,他们选出支援比利时的是精锐之师第一集团军。这支劲旅还拥有被称为“骑兵军”的部队。当然,这名不副实,骑兵军其实已经实现了全面机械化,不仅装备性能突出的索玛和哈其开斯坦克,还有潘哈德侦察车和众多运输牵引车辆。在整个欧洲都是让人眼馋的王牌。
(美国兵器博物馆现存的S35索玛中型坦克,性能优良,制造成本很高)
5月初,德军迅猛的攻击从天而降,西欧战事开始。空地立体闪电战可不是说说而已,比利时人引以为傲的大型碉堡群很快被德国伞兵攻顶突袭所摧毁,以为天堑的关键桥梁也遭夺取。
法军指挥官热内·普鲁克斯(René Prioux)少将经验丰富,闻讯后当即着手调动部队。他亲率骑兵军第2,第3轻装师赶赴比利时北部的寒尼——让布卢地区( Hannut——Gembloux ),以应对德军装甲部队突破。就目前得到的情报来看,德国人在此处集结了埃里希·霍普纳 (Erich Hoepner)麾下两个装甲师多达600余辆坦克,(此时的德国装甲师采用大编制,坦克较后期更多)其势志在必得。
(纪录片实拍,1940年5月,前进中的德军二号三号坦克集群)
法国战术目标:对于法国人,特别是以甘末林为首的一战老将们来说,此战务必求稳。介于投入了大部分精锐部队。能旗开得胜固然最好,但只要能顶住德军初期的猛烈攻势,抵消闪电战的突然性就是胜利。到时希特勒既不能绕过马其诺防线,也无法正面突破,陷入僵持战况将成定局,而法国自身可以不断从英国和海外殖民地源源不断获取支援。
这样的情势对法国来说再好不过,只需用较少牺牲就能拖垮德国,让1918年德国遍地内乱的惨状重现。再次坐稳欧洲大陆的头把交椅。
德国战术目标:过早显露战略战术目标对拥有强大智囊团的德国参谋本部来说,当然不是失误。不过用B集团军600辆宝贵的坦克来执行这项任务确实算下了巨大本钱,他们知道进入比利时的法军绝非鱼腩。但只有全力猛攻比利时北部的寒尼/让布卢一线,才能为南面的A集团军古德里安他们制造机会。
此时,希特勒和曼斯坦因正各自紧紧注视着比利时地图上红红蓝蓝的旗帜,对那个修改了无数次的计划谁都没有百分百把握。成王败寇在此一举。
法德两军实力对比——强者对强者:法军参战装甲部队实力(约568辆):作为最早使用坦克的国家之一,法国对坦克发展向来非常重视,技术也走在前列。一战后曾经保有近4000辆战车之多。雷诺FT17更是一代经典名车,远销世界各国,见证了不同国家的不同战乱。连我国著名军阀张作霖也多有采购,在对吴佩孚的战斗中颇有表现。后来还被国民政府缴获一些,参加了抗日战争。
二战伊始,法国主要装备B1bis重型坦克,S35索玛中型坦克,H35哈其开斯轻型坦克以及雷诺AMR35轻型坦克。数种坦克硬件指标突出,部分型号已处在性能升级改造之中。
法军此时加上旧式的雷诺FT17共有5800多辆坦克。
其设计思路按照步兵坦克和骑兵坦克区分,S35索玛和H35哈其开斯便是骑兵坦克的代表,用作机动和突破作战。总体来说体现为强调装甲防御性,火力较强,机动性较低。既能单独承担攻击任务,也能作步兵进攻时的可靠支援,还能成为防线里的坚盾。
进入寒尼地区是法国骑兵军的第2,第3轻装师。虽然听着是轻型装甲师,但实际上既有中型坦克也有轻型坦克。这是法军中的精华,一直被作为主力部队培养,优先供应最新装备和优质人员。尽管被替换了一部分部队(第1轻装师被派往荷兰),战斗力依然很强。
(实拍,5月,法军轻装师赶赴前线的S35索玛中型坦克行军纵队)
共568辆坦克和装甲车,包含:
176辆索玛S35中型坦克,(47毫米主炮,穿甲力较强)
238辆哈其开斯H35轻型坦克,(50辆新型号H39装备37毫米L35主炮,穿甲力较强。其余为37毫米L21,穿甲力较弱)
66辆雷诺AMR35轻型坦克,(13.2毫米机枪,穿甲力较弱)
88辆潘哈德178型高速轮式装甲车(25毫米主炮,穿甲力较强,杀伤力弱)。
指挥官热内·普鲁克斯(René Prioux)经历过整个一战,在各个职位上都有不短经历,他风格沉稳老练,因此被赋予阻挡德军装甲部队的重任。
(普鲁克斯将军)
德军参战装甲部队实力(约618辆):由于被凡尔赛和约限制,德国人一直只有偷偷摸摸做贼似的发展坦克技术。以“大拖拉机,小拖拉机”的奇特名义,在遥远俄罗斯喀山和同样受限的苏联人一起刻苦研发。
虽然起点低,条件差,擅长工业的德国人还是在不长时间内搞出了轻型中型坦克在内的多个型号。一号坦克曾出现在西班牙内战之中,被苏联T26欺压了一番。这种轻型战车还作为中德合作项目的内容被引进中华民国,只可惜全部损失在抗日战争初期。其中编号312的一号坦克在南京保卫战里竭尽所能,于受伤的情况下击毙击伤了数十个入城日军,留下了难得的一笔。
(南京保卫战里被日军俘获的德制一号坦克,314号车)
二战开始后,德军在波兰战役虽然积累了坦克战经验,但也消耗了不少车辆。导致对法作战开始时,许多装甲师只能用较陈旧的一二号坦克补充空缺。坦克战专用的主力三号坦克,以及反步兵反阵地的四号坦克数量相对不足。
西线德军共有2700辆坦克和突击炮。
这时德国坦克设计思路主要体现为火力,装甲,速度三要素平衡。以最大综合效能达成闪电战的快速协同战术要求。
负责攻入比利时的是B集团军的16装甲军下属第3,第4装甲师。分别建立于1935年,1938年,坦克乘员和指挥官实战经验丰富,实力不容小视。
(实拍,5月,进入比利时的德军四号坦克初期型,75毫米L24主炮可发射高爆弹和被帽穿甲弹)
共618辆坦克和突击炮,包含:
252辆一号轻型坦克,(两挺7.92毫米机枪,无反坦克能力)
234辆二号轻型坦克(大部分为旧型号,未加厚装甲。20毫米炮穿甲力较弱),
82辆三号中型坦克,(大多为37毫米主炮,少数为50毫米,穿甲力较强)
50辆四号中型坦克,(75毫米L24主炮,穿甲力较强)
三号突击炮数量不明(A型,少于30辆,75毫米L24主炮)。
指挥官埃里希·霍普纳 (Erich Hoepner)也是一战老兵,并且在普鲁士军事学院受过专业培训。他是早期坦克战理论的支持者,战术思想开明,但卷入政治太多,曾极力反对重占莱茵兰。
(霍普纳将军)
最后一刻宁静。本来法国装甲部队应该更早抵达阵地,但考虑到比利时坚持中立的态度,只能在德国发动袭击之后才能行动。普鲁克斯将军还得到情报官带来的不利消息,按理说会更着急的比利时人对协防一事态度消极,合作意愿不大。原计划为稳固防线设置的反坦克障碍物根本没有被认真部署,连简易的反坦克壕沟也只挖了一小段,这意味着法国人就是到了比利时,也只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防守。
(每个重达1300公斤的反坦克障碍物Cointet,以发明者法国工程师的名字命名。因为带有钢制滚轮,可以被移动到需要位置阻止坦克通行。但1940年因为缺少部队和反坦克炮来防守,导致完全失去作用。倒是1944年被用在了奥马哈海滩上防御美国人。)
现在德军已经展开攻势,法国人连忙匆匆开拔。谁知坏消息又再次扩大。那些比利时铁路工人突然搞出一个大罢工,在大战来临的关键时刻拖延了法军车辆的部署运输速度。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普鲁克斯将军当时的心情,这不就是典型的皇帝不急太监急么?
5月11日,折腾了半天的法军装甲部队总算抵达寒尼地区(Hannut)。普鲁克斯将军立即开始部署,第3轻装师(3e DLM)在左翼,位于盖特河(Petite Gette)与寒尼镇之间,将面临当面德军主要的攻击。第2轻装师(2e DLM)在右翼,位于梅艾涅河(Méhaigne)南面,与友军相互呼应。
(寒尼Hannut到让布卢Gembloux一带态势图,1940年5月)
这两条河其实都只是最多两三米深的溪流,分布着许多浅滩可以供车辆通行,起不到阻隔敌人机动部队的作用。寒尼地区本身是有着稀疏树木的高地,密集道路网连接着大型农场,总体来说是一块适合坦克通行的地方。
(寒尼镇地区地形,现代照片和几十年前差异不大)
因为第3轻装师防守地仅有一半战线被设置过反坦克障碍,而且普鲁克斯将军把装甲部队在开阔地分散部署,这意味着法国人将从广阔的正面来直接对抗德军坦克。
相比不那么熟悉的空军,法国人对他们的炮兵还是非常信赖的。几乎所有法军的团和营都被分配了75毫米和105毫米榴弹炮支援。这头一天,就在法国人忙忙碌碌紧张的部署中过去了。
(红点为寒尼镇,可见在欧洲地图上的位置)
5月12日清晨,空气中已经能嗅到德国装甲部队散发的汽油和烟尘味。霍普纳将军带着他的第3,4装甲师到达了。德军因为争分夺秒赶时间,把步兵和炮兵拉在了后面,现在是主要看装甲部队表现的时候了。
“坦克,前进!”——钢铁大碰撞的第一天。按照永远积极进攻的信条,德军坦克迅速集中向法军防线发动进攻。第4装甲师的三号二号坦克充当矛头冲在最前面,他们率先向法军开炮。爆炸声中,德军坦克发现眼前只有稀稀拉拉25辆法军战车,这是法国靠前防线的一个营。由于猝不及防,部分孤立的法军坦克遭到迅速包围,7辆战车被四面袭来的火力击毁。德军全无损失。
(实拍,集群前进的德军二号三号坦克)
战斗既然开始,盟军的轰炸机群也积极出动。英国皇家空军派出了38架轰炸机,和法军飞机一起对德军进攻部队展开两次大规模轰炸。但它们在投弹前就被德军27战斗机联队拦截,德军以4架BF109战斗机的代价,击落了英军22架轰炸机,法军8架攻击机。虽然损失不小,但盟军飞机依然坚持出动,结果这次又撞在德军充分配置的防空炮火网里,多达25架飞机被击坠。
5月12日下午,盟军总部突然决定将空军的优先权转移到南部色当地区,普鲁克斯将军大为失望。现在他的骑兵坦克部队完全失去了空中掩护,只剩下非常有限的空中侦察了。不过他毕竟是沙场宿将,不能靠别人那就靠自己吧。各处部队得到了检查和补充。在将两个营的重装备步兵和炮兵派到东面较远的休伊(Huy)镇以后,右翼第2轻装师的防御更成体系了。
下午时分,一群姗姗来迟的德国摩托化步兵在装甲车伴随下向法军左翼做了试探进攻。这里连接着英国和比利时的轻装甲部队防线,德国人显然希望在盟军各部连接处打入一个楔子,或者找到薄弱的空挡软肋。法军反应很快,一个坦克中队加上侦察组当即前往。英国友军也没闲着,及时派出援军。交火中德国人见对方严阵以待,自己无机可乘,便主动退去。
比起两翼的小打小闹,双方关注焦点都是阵线中央寒尼镇和周边地区的得失。
冲在最前面的德军第4装甲师直指寒尼,结果他们在外围就遇到法军坦克的激烈抵抗。法军坦克不仅在临时掩体后方射击,还多次组织规模不等的反冲击,让德军根本无法进入镇内。但德国装甲部队并不打算撤退,他们见正面强攻不利,又企图包抄镇子。
(5月12日全天战况,战斗围绕比利时寒尼镇周边展开)
50辆德国一号二号轻型坦克发挥机动性优势,快速绕到寒尼后方的克里恩(Crehen)。结果这里正是法军防守要点,21辆驻守的哈其开斯轻型战车和德国坦克近距离展开搏杀。稍远处,法军配属炮兵对友军进行着不断的火力支援,右翼第2轻装师靠近的战车也赶来作远距离射击。
双方缠斗非常剧烈,这些轻型坦克于近距离相互连续开火。德国一号二号坦克的主炮火力很难击穿法国哈其开斯战车正面(34-40毫米装甲),他们便在法国阵线周围快速移动,寻找着从侧后打击的机会。法国人发现,一些德国三号四号中型坦克也已经赶到,这些坦克十分狡猾,选择了有利掩护的位置停下,用电台协调友军,趁法国战车追打四处乱窜的一号二号坦克时再准确射击。不少哈其开斯战车因此被击毁,连此处的法军坦克指挥官也牺牲在炮火下。但法国人没有逃跑,这些圆滚滚小个子的哈其开斯战车继续守在阵地里坚持射击。
(开战前的法军H35哈其开斯轻型坦克)
当德国坦克群起围攻克里恩法军时,一群有着流线型外观的大块头出现了,这是法军赶来解围的索玛S35。该型战车得到过“30年代最佳中型战车”的称号,装备性能优良的47毫米主炮,正面和侧面装甲都达到了40毫米以上,速度也接近德国三号坦克。除了生产不易,其火力防护性能完全压制同期苏联的T26和德国的三号。
这群S35战车痛击了德国坦克,勇敢冲破包围圈,把受困的多辆哈其开斯战车救了出来。尽管S35装甲仅次于B1重型坦克的结实,但在数量众多德国坦克的夹击之下,仍旧付出了不少损失。
(被从侧面击毁的S35索玛坦克)
下午四点半,德国第3装甲师加入战斗,空中侦察更明确了态势。德军制定好计划,组织了一个以装甲部队为先导,一个步兵营紧随,两个炮兵团支援的临时战斗群。他们向着寒尼后方猛扑,直攻蒂纳(Thisnes)镇。德军无视法国人从侧面克里恩的反击,直接冲上了蒂纳的街道。法军见状,调动了105毫米等重炮集中轰击德国坦克群。在劈头盖脸的炮火覆盖下,德国人被炸的灰头土脸,坦克不得不停了下来。
(实拍,5月寒尼让布卢之战时,正在步坦协同的德军)
不等德军落脚稳当,法军再次出动索玛S35对进入蒂纳镇的德军坦克展开反击。混战中,两军战车搅作一处,前后碰撞。德军损失不小,坦克团的指挥坦克也被S35打爆。适逢天色渐暗,尚没有夜视设备的双方战车不约而同选择了撤退,留下一大堆熊熊燃烧的残骸。
(实拍,装备37毫米主炮的德军三号坦克早期型)
晚间,德国步兵成了主角,他们没有休息,对法国战线继续着白天坦克兵没能完成的工作。闪亮的弹道在夜空中密集划过,一处处枪口焰像燃放的鞭炮,持续了整晚。
经过考虑之后,普鲁克斯将军下令法军放弃寒尼镇。他并不十分担心,这只是一次仅仅几公里的战术后撤。法军现在于寒尼南面蒂纳(Thisnes),梅尔多普(Merdorp),让德杭(Jandrain)区域的防御依旧强固,第2,3轻装师以第一天交战证明了法国坦克兵的实力,依旧控制着绝大多数原有阵地。德军虽然进驻寒尼,但只是由步兵取得了法国防线一小处突破,霍普纳未能实现快速击破法军的短期目标。
第一天激烈战事结束的时候,法国人德国人向各自总部发出了极其相似的战报:“尽管......我军肯定会取得胜利。”
全方位恶斗——第二天。5月13日,战场之外,法国第一集团军其他部队被德军拖住,无法加入寒尼之战。加之霍普纳已经探明了法军实力,他准备用两个装甲师全力发动攻势,放手一搏。
德军进驻寒尼之后,让布卢压力陡增。上午晚些时候,德军的摩托车和装甲车在法国防线上四处游走,寻找着弱点。随即,德国J87俯冲轰炸机袭击了法军阵地,机关炮和炸弹在法国坦克中间交相炸裂,防卫者被削弱了。
(寒尼战役整体态势图,可见各重要城镇,以帮助理解)
很快,地面战斗在清晨打响。德国步兵伴随着装甲车开始攻打法军外围。法国轻型战车组成的防御阵线不断射出炮弹,击倒了不少德军。尽管他们打退了好几次进攻,但一部分德军步兵还是攻入了法军阵地。为了避免被分割,法军主动选择退往下一道防线。德军步兵忙着占领阵地,对法军从容后退还没来得及反应,连牵制攻击也未做出。
由于位置靠前的法军第3轻装师面临德军主要压力,稍稍靠后的第2轻装师便向克里恩派出了30辆S35,以图帮助同伴巩固防御。但这批战车刚抵达克里恩附近,就遭到德军埋伏的PAK35/36反坦克炮和坦克的齐射打击。很多战车还没发现敌人就起火燃烧,白白损失掉了。
(近处被击毁的S35和远处被毁的H35)
下午三点,一架法国侦察机在克里恩东南发现了大量集结的德军部队。不管他们的目标是什么,法军右翼的第2轻装师必须要面对这种越来越近的威胁,无法再多给友军派出增援了。实际上,这是德军总部派出的步兵和装甲车部队,为了切断法军右翼和休伊(Huy)的联系。此举相当于“用步兵捆住了法军坦克部队(右翼)的手脚”。
几个城镇里法军正面的防线由一个个步兵和战车驻守的要点构成,由于普鲁克斯将军习惯于军事院校里条条款款,他没能注意到分散防守带来的严重问题。在来得及集中部队之时,将军并没有行动。德军则利用这项集中攻击法军的单个要点,许多法军机械化步兵在优势敌人围攻下被消灭,没有发挥机动性优势的机会。失去步兵掩护的法国战车部队,将面临更困难的作战局面。
早在13日中午,霍普纳将军就调集了第3,4装甲师大约560辆坦克,向法军左翼和中央阵线展开大规模进攻。众多德军坦克呈战斗队形突入各个村镇,和法军战车展开激战。双方恶斗了一个半小时,相对分散的法军力不能支,纷纷退往西面盖特河沿岸。
德军正乘胜向南追赶,突然被奥而普(Orp-Le-Grand)的法军战车从侧面打击。几个要点的法军从两个方向猛轰德军,直到德军再次集结才打退了法军战车的反攻。
奥而普(Orp-Le-Grand)镇位于寒尼西北,法军仍然固守这里,双方都默契的集中了坦克部队,准备一教高下。很快,100多辆德国坦克呈大编队阵型向法军扑来。数十辆法国战车以熟练的小组战术对抗。
(画家笔下的寒尼之战)
两军坦克的优缺点在此时暴露无遗。德国坦克因为都装备了可靠的电台,可以随时保持通讯。他们往往采用复杂机动和配合攻击的方式来弥补单车性能不足的弱点。法国战车皮糙肉厚,像S35索玛制造精良,正面可以抗住多辆德国坦克的攻击,有记录表明许多S35战车被击中20到40次以后依旧没受到任何实质性伤害。4倍瞄准镜搭配47毫米L32主炮能够在800米安全距离击毁所有种类的德国坦克。但他们相互联系还多依靠落后的旗语来实现,效率低下不说,还非常危险。并且S35和H35几种战车采用单人炮塔,导致车长一人既要指挥作战,又要负责转动炮塔,还得瞄准开火,实在是不堪重负。实战中,法国战车瞄准射击速度都较对手慢,不过他们往往有充足的时间来射击,因为德国坦克必须抵近到两三百米之内的侧后,才能有效击穿索玛战车。像德军的一号二号坦克因为穿甲能力不足,只能冒险穿插在法军阵线里。一有机会他们就分别用机枪和20机关炮狂扫法国战车,尽管明知不能击穿,但用这招可以干扰法国坦克手的瞄准和开火。以等待三号四号坦克,甚至著名的88毫米防空炮和105毫米榴弹炮直瞄射击。
奥尔普的战斗持续到下午三点多,德军坦克打的非常辛苦,几十发37毫米穿甲弹也未必能击毁一辆法军的S35。因此他们只能反复呼叫反坦克炮和空军斯图卡支援。不仅如此,德军侧翼和后方还受到“优越”的法军战车攻击。
(别慌,88炮拉来了~~~)
双方撑到四点,几乎都耗尽了弹药,数量占优的德国人好不容易拿下了奥尔普镇。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休整,而是立即要求补充37和75毫米炮弹。
北部地区,法国将领选择让第3轻装师部分撤退时,手下三个中队的哈其开斯轻型坦克却毅然发动了反击,把德军装甲部队又赶回到盖特河边。双方各自损失了6辆左右坦克。对于其他德国部队向南推进的企图,法军又一次主动出击,36辆S35索玛战车拦截了从奥尔普南下让德杭(Jandrain)的德军装甲部队,把对方打了个措手不及。德军装甲部队毕竟经验丰富,在稳住阵脚以后,这30多辆德国坦克各自寻找掩体,用以抵消掉自身装甲的不足,和法军对射,打退了实力相当的法国人。
(实拍,比利时原野上的S35索玛中型坦克编队)
稍后,德军第3,4装甲师又一次集合大量坦克,猛攻让德杭(Jandrain)。德法坦克在城外爆发了激烈坦克战。超过30辆S35索玛战车被德军重重包围,完全陷于孤立劣势的精锐法军拼死抵抗。这些战车受到四面八方火力的侵袭,坦克兵仍旧在剧烈震荡摇晃的车体里装弹开火。德国坦克交替掩护射击,靠的越来越近,法国战车再坚固的装甲此刻也无能为力了。让德杭失陷之时,22辆S35被密集炮火击毁,5辆遭到捕获,400多名法军被俘虏。
(实拍,被俘虏的法军战士正在被搜身)
让德杭以南的梅尔多普(Merdorp)接下来成为战场,没等攻坚战开始,两军炮兵率先开始了相互轰击。法军把战车布置在成为废墟的城镇里,做了良好的掩护,并且巧妙地改变着射击位,让负责攻打的第4装甲师德军坦克难以击中目标。吃亏之后,德军装甲部队只得避开这块硬骨头,选择从左翼绕过该镇。但此举相当于把刚攻进去的步兵给放了鸽子。果然,法国战车用火炮和机枪狠狠教训了缺乏掩护的德国步兵,把他们打跑了。
德国坦克在镇外转了一圈才发现情况不对,赶紧回头攻击法军。起初法国战车凭借装甲和火力保持着优势,但德国人很快采用重点攻击战术,集中坦克突破法军关键点,形势被扭转了。法国人还没打算束手就擒,一小群勇敢的法国步兵从进攻德军后方展开了突袭。由于德军坦克有步兵伴随,导致这次渗透未能成功。
(法国战役,德军三号坦克和步兵)
第二天漫长的战斗结束了。法军一共失去了54辆坦克,德军虽然报称损失“轻微”,但也有很多坦克瘫痪在战场上。只是因为占领了寒尼周边部分城镇,得以有时间把受损坦克重新修复。这次德国工程师发挥了传统的高效,大大减少了永久损失坦克的数量。
面对德军集中攻击,法国各小部队组织了多次反击,好几次都达成突破,但因为缺乏协调支援往往归于失败。相比之下,法国普鲁克斯将军等高级指挥官始终保持兵力分散,对各自为战的基层官兵没能给予积极支持。
(法军习惯于成点型防御,容易遭到优势兵力突袭。图为德军二号坦克和步兵在行军,路旁为法军俘虏)
再次决战——第三天。5月14日,失去寒尼周边地区后,法军退往西面的佩尔韦(Perwez)继续组织防御。德军坦克随即尾随而至。霍普纳将军下令对佩尔韦实施中心突破,但因为德国步兵还没来得及跟上,单独作战的坦克群被法国人挡住了。
(实拍,正通过高草丛的德军二号坦克)
佩尔韦地区风景如画树木繁茂,这片乡村的地形对坦克行动有所制约,法军便依托有利地形设置了防线。并且第一集团军重新分配了坦克营,把这些战车部署到步兵后方支援。然而,分散防御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法军部队拉成一条线,力量并未集中。在德国步兵赶到以后,形势变得复杂。双方在密林里树丛中交火,噼里啪啦流弹四处乱飞,树干不断被炮火炸断,轰轰倒地。法军战车尽其所能,还是在德军第4装甲师娴熟的步坦协同面前受到夹攻。加上德军不断投入部队,数量优势的他们把法军击败了。
(法军H35编队,可看到中间的坦克带有信号旗)
法军右翼的第2轻装师没有放弃,用凶猛火力回应德军第3装甲师的进攻。双方又一次爆发激烈的坦克战,平原上满是不断堆积浓烟滚滚的车辆,殉爆弹药经常把沉重的坦克炮塔炸上好几米空中,破片飞溅,残肢四布。德国坦克仍旧在战场上勇猛穿插冲击,相互用无线电配合锁定目标。法国战车兵则冒着被枪弹打中的危险掀开舱盖,挥舞着彩色旗帜。扬起的灰尘和烟雾当中,依稀能看到那些血肉模糊的法国战士还在打出标准战术手势,并且嘶吼着让不远处的队友保持队形。
法国人尽了全力,他们几乎投入了第2轻装师能开动的全部车辆。把德国装甲部队数百辆坦克死死钉在这里。夜幕降临时,战场上从钢铁残骸破口里喷涌出的火焰把天空映照得如同白昼。双方伤亡惨重,疲惫至极,各自缓缓退去,只留下尸体和废铁诉说着这次惨烈的搏杀。
(实拍,德军士兵前往检查被摧毁的S35和H35)
(战役结束后的德国坦克兵)
伤亡(平局):
法军——121辆坦克被摧毁,损坏或者遗弃。(121辆全损)失去主要阵地。
德军——160辆坦克被摧毁,损坏。(49辆全损,111辆修复)未能完全突破。
法国战车英勇的自我牺牲给第一集团军争取了足够时间,他们已经在让布卢地区构筑起坚固工事,随之粉碎了德军装甲部队的攻势。法国人用鲜血在比利时赢得了胜利。
然而,当法国第一集团军和德国B集团军主力在比利时北部拼得头破血流之时,惊人消息传来——古德里安和隆美尔所在的A集团军通过了被称为“天险”的阿登森林!南线重镇色当失守!前方就是巴黎......
德国佬先假动作虚晃,紧接着一记重拳打在法国人下腹,天旋地转,一切都完了。
(一张图看懂法国为何失败)
战事得失分析:法国方面:
尽管最终骑兵军的士兵们为了掩护敦刻尔克的战友们撤退,而大部被俘虏。但他们展现了自己一如既往的顽强战斗精神。法国下级士兵可以说是优秀的士兵。他们兢兢业业完成任务,并且在必要的时候主动出击,坚决反击敌人。战术上小部队配合十分默契,加之战车优点突出,和同等力量的德军作战不落下风。
不过全球经济危机过后法军总体素质下降是不争事实,部分军队训练不足,士气低落。战地指挥官多拘泥于战术教条,没能集中力量用一个拳头打击敌人。而是坐待形势变化,沿用一战的旧式攻防经验,失去了翻盘机会。
但战略层面上,法军指挥高层出现严重误判,对德军的主攻方向都没摸清。盲目将主力坦克部队投入第一波消耗战,在战局变化后缺乏强力部队救场,以至于全盘皆输。
(被俘的法军步兵)
德国方面:
重新武装过后的德国装甲部队经过波兰战役,已经取得了实战经验。加上各级指挥官重视新战术新技术的运用,产生了空地结合,步坦协同,纵深突击的“闪电战”模式。由曼斯坦因等新锐指挥人员参与制定的入侵法国计划可以说虚实结合,奇正相依。北部B集团军卖力佯攻吸引盟军注意,南部A集团军冒险突破阿登天堑,完全骗过了盟军指挥部。
战术层面上,德军步兵坦克空军结合紧密,但各型号坦克性能不足的缺陷已经暴露。不得不依靠一线作战士兵的大胆和经验来弥补,导致损失不小。这点在后来的东线俄罗斯战场继续发酵,逐渐改变了德军坦克设计和作战的思路。
(法国大街上的四号坦克)
(谢谢观赏长文,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其他文章账号下可见)
参考文献:
The Battle of the Belgian Plain, 12–14 May 1940: The First Great Tank Battle
The Blitzkrieg Legend: The 1940 Campaign in the West
Gembloux 1940, Echec à la 4e Panzer
Mai - Juin 1940 : les combattants de l"honneur
有人说二战中法国陆军坦克技术比较先进,为何却被德国坦克部队吊打?
题主这样提问,说实话很幼稚,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即脱离实践,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观察事物。
国与国之间拼上国运的的战争,只要不出现武器代差,输赢基本不是靠某种武器来决定的,说白了,武器不起到决定性作用,而是战略思想、国力、战略纵深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这里肥鹅就不再赘述那些诸如,法国人坦克战术思想陈旧,不集中使用坦克,而是将坦克分别配属给步兵,作为步兵支援武器来使用的陈词滥调了。肥鹅接下来想从一些深层次的方面来说道说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迅速败亡的根源。
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所说:“倘若一场特定战争这样一个偶然因素可以毁灭一个国家的话,那就应该存在一个必然因素,导致这个国家不得不打一场致命的战争。”
就在四分之一个世纪前,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还相当强大,它的政府、军队、人民以及国家制度坚强有力,在经历了一系列灾难性的血战之后浴血重生(一战)。然而在随后的二十五年里所发生的一些事情,使共和国筋疲力尽、元气大伤,以致一旦灾难临头,就只能落得个垂死挣扎、国破家亡的下场。
一战结束后,由于争吵和分裂,由于在外交、内政和军事政策上莫名其妙的盲目性,由于其领导者的无能、新闻界的腐败以及在人民中间滋长着的一种困惑、无奈和玩世不恭的情绪,使得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国力日渐衰微。
法国战役期间,两名德国军人正在查看一辆被遗弃的比利时T-13坦克
号称拥有“世界最强陆军”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仅仅四周便迅速败亡,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军事上的迅速失败以及政治精神上的突然崩溃呢?不可否认,一次毁灭性的军事失败往往导致对此负责的政权的垮台,就像1870年在法国、1918年在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1917年在俄国方所发生过的那样,但是第三共和国非得像1940年7月10日在维希所做的那样直截了当的自杀不可吗?
其实从一战爆发直至1914年8月底,法国所面临的灾难不比1940年的小,当时法国将军们和他们的部队也同样连吃败仗,这一系列的失败也相当惨重,巴黎北面和东面的法国军队以及小规模英国远征军仓促后撤,首都巴黎城里已经可以听到隆隆的炮声,政府也同样逃往了波尔多,这与1940年所发生的何其相似。但接下来的出乎交战双方意料之外的”马恩河奇迹“迅速且戏剧性地扭转了战局和这场大战本身的走势。其实这与当时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拥有不屈不挠、团结一致的人民和政府,以及一战时的法兰西拥有一个意志坚定、头脑冷静的总司令(霞飞)密不可分,他在灾难似乎已经降临的最黑暗时刻也丝毫没有丧失勇气,丝毫没有对自己的军队失去信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法军总指挥约瑟夫·霞飞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1940年迅速崩溃,其根源其实可以追朔到遥远的共和国诞生之日甚至更早。正是由于第三共和国非正常诞生以及1789年大革命后的动荡年代留给它的派系纷争之类的因素,使得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似乎注定短命和命途多舛。这也就为这个国家内部频繁的党派间斗争埋下了祸根,这是导致一战结束后的法国政府更迭频繁,内耗严重的根本原因,而政府腐败以及财政混乱,也进一步的让这个国家的国力日益衰败,民众对政府的失望,也是导致1940年军队遇到大败后丧失抵抗意志的重要原因。
如有疏漏,还请多多斧正。
我是肥鹅,一个热爱历史的码字鹅,请切莫吝啬您的赞,它将是俺不断前行的动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