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是如何在二战结束后迅速崛起的?

德国二战后这不叫崛起,只是经济上面有了起色与发展,某些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防、政治影响力等范围,德国反而属于被“废掉”的国家。

德国在二战前本就是欧洲的工业强国,二战失败后,虽然如冯·克劳茨这样顶尖的专家被美苏打包捆走,但老底子尚存,大多数领域都能依靠人才继续发展。如毛瑟兵工厂解散后,原子弟与工程师、工人便建立了大名鼎鼎的HK公司。

美苏各据一半的占领方式,不仅造成了冷战时期德国的分裂,还时期成为美苏对战的桥头堡。两德在此期间大量发展了工业,还省下了大笔国防费用,用以发展教育和民生。

法国总统戴高乐处于政治的考虑,很早就对德法联合做出了计划。1963年,在他的推动下,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代表德国与法国签署了影响历史的《爱丽舍条约》,这部条约不仅代表了德法的全面和解,也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在条约框架内,两国建立起“法德轴心”,迅速成为了欧洲的“发动机”

《爱丽舍》条约促进了“欧共体”的发展与欧盟的建设,在共同框架内,德法二国的“世仇”得以化解,并迅速通过各自工业区与原料产地的免关税政策达到双赢的局面。西德的经济由此飞速发展。因为这个条约,欧盟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与此同时,被苏联控制的东德发展的也不错。德国的工业底子尚存,国民受教育程度高,苏联也寄希望于这座“桥头堡”体现出苏式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故而东德在那个年代并不落后,得到了苏联很多帮助,工业产品行销华约国家,被誉为“计划经济的模范”。

不过苏联对东德的盘剥也是非常严重的,战争欠款等债台高筑,对东德人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单纯的计划经济受苏联的衰落影响,也远不及西德的市场经济繁荣。这导致德国在东西合并后,原西德地区为东德地区填充了许多投入。

但东西合并后的德国摆脱了苏联的控制,按照原西德框架,继续行使着以欧盟建设为核心的方针,强化法德轴心。只要它仍然是欧洲的核心,那么不可能贫穷。

德国南部区位优势极为优越,处于欧洲的正中心,与法国、瑞士接壤,又能通过莱茵河经过荷兰并出海,可谓是得天独厚。同时芬兰、挪威等与德国略带“亲戚”的北欧国家发展迅速,双方产生了互相繁荣的局面。

不过德国虽然奠定了“法德轴心”,成为了欧洲的经济发动机,却在军事上一塌糊涂。这也是老王为啥说德国并不算完全崛起的原因。

不同于紧抱美国大腿的英国与称霸欧洲之心极大的法国,德国属于完全被废掉军事能力的国家。尤其是冷战过后,德国军队更是每况日下。

虽然工业能力很强大,德国的武器非常精良,国际上赞誉声一片,这些装备却始终无法带动德军的发展。顶多就是让装备了HK-G36的德国军队显得很帅气罢了。现代的德军已经不是二战时那支铁血军团,历年北约比武德军基本也就垫底的货色。开着自家的豹2坦克居然打不过荷兰。

甚至北约军事比武上,发生过12个德军士兵因为“超过加班时长上限”而撤离比赛的情况。新的军事改革中,德军的每周工作时长只有41小时,每天16:30下班。超时的工作是没有报酬的,但必须以调休的方式进行补偿。

当年欧洲几个小伙伴合力开发台风战机,法国谈不拢,半路退出搞了“阵风”,德国却咬着牙齿把台风憋了出来。狂风、台风的组合维持了德国十多年的天空。但这些年狂风全部退役,130多架台风也面临退役问题,只有4架能飞,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实际上他们的坦克与潜艇也连年在削,保存量还不如冷战时一半,简直是一支半残的部队。

德国还曾经数次向美国申请能拥有战机挂载核弹的权利,美国给了狂风一纸空文,随后的台风战机挂载计划也杳无声息,反倒是不停的推荐起自己那满是坑的F35。这个国家,远没有发过那样硬气,也没有真正的主心骨,就连大众汽车这种德国工业的象征,都轻易的让美国人通过排量造假门一通狂铲,好不凄惨。

晨间有一新闻引起了注意,特朗普居然威胁从德国撤军。由此可见,德国别看取得了这样那样的辉煌成绩,实际上与日本没有不同,仍然还是那个可怜的战败国而已。默大妈除了推动下难民事业外,似乎也做不出什么大戏了。

不禁看了眼世界杯,真是凄风苦雨...话说1938年世界杯,德国没有踢进十强,第二年就发动了战争...

德国是如何在二战结束后迅速崛起的?

1945年4月30日,第三帝国覆灭,德国全境被四大国占领。1949年5月,西部颁布《基本法》,建立联邦德国,10月,民主德国在东部成立,柏林被分割,成为东西方对峙的最前线。

两德分立,阿登纳带领西德加入欧共体和北约,实现德法历史性和解。勃兰特以“新东方政策”承认东德与战后东部边界,他还以华沙犹太人遇难纪念碑前的惊天一跪感动世界。施密特以国际视野和实用主义引领国家,科尔大胆应变,完成历史性统一。二战后东德建起东方阵营中仅次于苏联的经济规模,1961年竖起柏林墙彻底隔断与西德的联系,它终究未能冲破冷战格局和僵化体制的桎梏。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次年10月3日,两德统一为20世纪的德国历史画上句号。

2000年,英国出版《希特勒的礼物》一书把一段历史娓娓道来:1933年起,先后有1500名德国科学家流亡英国,15人后来获得诺贝尔奖。世界科学的中心紧随他们流亡的脚步,从20世纪初的德国转移到30年代的英伦,继而由于希特勒的炸弹而离欧赴美。而现在的德国,只剩下了一丝不苟的工艺,那些充满活力的创造性思想一去不返了。一位流亡学者感慨:纳粹摧毁了德国学界的灵魂,将其散播到世界各地,唯有德国失去了一切。

二战后,德国在一片废墟上创造出经济奇迹,原因在于其坚实的物质基础,包括工业潜力、教育科研体制、国民综合素质,还有马歇尔计划、币制改革、政策对路、低水平军费等因素,更有保持始终的社会市场经济路径,它在自由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寻求“经济人道主义的第三条道路”,包含“市场经济+总体调控+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以实现“平等、公平、合理”的福利社会,被历届政府视为基本国策。凭借坚实的制造业和稳定的政策,德国从1954年至今一直保持外贸顺差,2011年出口首破1万亿欧元,2016年实现GDP3.46万亿美元,预期寿命81岁。

德国品牌熠熠发光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德国人将理性严谨的民族性格淋漓尽致地融入产业之中,成为其核心价值。它还保有最全面的标准化体系(DIN),全球2/3的机械制造标准根据DIN制定。德国人最具工匠精神,有“手工艺是金饭碗” 的民谚,实科中学(再有培养蓝领的普通中学和大学生的高级文理中学)主要培养各种工匠、技师和职员,手工艺师的培训实习门槛更高更严。技术层面的专注、标准、精确、完美、秩序,教育层面的定向,价值层面的理性严谨、责任诚信有机结合,塑造出德国品牌的优秀品质与可靠信誉。

德国是如何在二战结束后迅速崛起的?

德国的崛起有很多因素,首先是内部因素,德国的工业和人才基础牢固,尽管二战打烂了,但是人还在,物质就会很快发展起来;同时,德国人的严谨和真诚为他们赢得了世界赞誉,尤其是对二战的反省态度,让世界接受了他作为世界大国地位的存在。

其次,是外部环境,二战结束后,欧洲冷战的铁幕落下,东西德成为了冷战最前沿,西德得益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资金、人才、物资,全方位得到了援助,经济迅速腾飞,东德虽然较差,但是也不落后,在统一之后,二者差距被弥补,为德国的再次强大做好了基础。

德国是如何在二战结束后迅速崛起的?

二战虽然给德国带来了巨大灾难,但德国的一些大企业(例如奔驰、大众等)并没有在战后被战胜国彻底拆散或吞并,大量的技术人才也得到保留,这为德国战后经济崛起准备了火种。第二,二战后美国在西欧推行“马歇尔计划”对联邦德国的经济复兴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第三,二战后由于战胜国的压力,联邦德国在政治民主化方面确实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容克贵族对德国政治的影响被降到了最低,这为德国经济重新崛起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第四,尽管二战后德国面临多方面困难,但德国政府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为国家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同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邦德国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蓬勃兴起的历史机遇大力推动高新科技研发,并将大量新科技推广运用到工农业生产中,使德国能够推出大量优质产品抢占国际市场为国家赚取利润。我个人认为德国生产的汽车、照相机、精密仪器等产品质量非常过得硬。

二战后迫于战胜国的压力,德国大力清算了纳粹遗毒并对侵略战争进行了认罪和反省,从而使许多二战受害国原谅了德国并与德国恢复了正常的经济贸易交往,这对于促进德国经济恢复发展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同时,联邦德国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曾经的冤家对头德国和法国不但实现了和解,而且共同成为欧洲共同体及欧盟建立和发展的重要推手、新欧洲的核心力量,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德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利于欧洲实现整体融合并发展成为多极化世界里的重要一极。

二战后德国与中国之间经济贸易交流,成为了推动德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德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占德国出口总额的比重,1999年为1.4%,2009年增至4.5%,而且现在仍然在不断增长之中。2010年德国对中国出口额为536亿欧元,中国现在已经是德国在亚洲最大的出口市场。

德国是如何在二战结束后迅速崛起的?

谢邀!德国在二战的废墟上迅速崛起,一是自身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工业实力,二是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提供大量的资金,三是德国人严谨钻研不服输的民族性格,四是战后的德国政府采取缓和和反省的政策,积极赔偿受害国,发展友好关系。

德国是如何在二战结束后迅速崛起的?

二战后,德国被分割,有各自管理!西德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力基础建设投入。又有美国对西欧的振兴计划!都对德国的发展有所帮助。东德也在苏联的管理下,也有所发展,只是,没有西德发展的好。加上,德国民众的建设热情,和对战争的反省,都让世界各国对德国给予帮助。本身,德国在战争发展下,有强大的工业基础背景,技术,等等,都对其战后快速重建起到很大运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