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27系列战斗机炮口附近有“补丁”?

这个不是什么补丁,这个叫“蒙皮挡焰板”,采用了一块没有涂漆,耐高温、耐腐蚀、不沾油烟的合金板作为该部位的加强,以提高战机机炮发射时该部位的强度。避免造成火焰伤害。

SU27系列使用GSh-30-1型30毫米机炮,单管炮身、口径大、射速高,蹿出的火舌比美帝管用的六管加特林火神炮要远的多,再加上炮位的设计正好在边条翼上,那么与其让火舌烧掉油漆,还不如做个合金蒙皮强化结构,增加维护性。

正是GSh-30-1型30毫米机炮造成了SU27系列大面积的挡焰板存在,毕竟只有一根管子,火冒三丈也没办法。

我国仿制SU27系列,连带着GSh-30-1机炮也给仿了。故而在歼11、歼15上,我们都能看到这种金属挡焰板蒙皮。其实歼7肚子上也有很大一块。

不光是SU27系列,炮口火焰属于各国战机都很注意的问题,所以美国的的战机一样有相类似的挡焰结构。M61A1那20毫米的小口口火焰喷的没有GSh-30-1强大,但造成污染也是很常见的事,只要做饭,就有油烟嘛。

只不过美国人似乎财大气粗一些,或者他们的蒙皮比较耐烧且好擦洗,所以一般看不出是啥问题。不过我宁愿相信是美帝很少在家做饭……咳咳……开炮,他们都是一群超视距导弹党。

这架超级大黄蜂的机炮是安装在鼻子上的,所以鼻头熏的贼黑,黑鼻涕都挂脸了。不过如果你细看的话,会发现美帝装备其实也有挡焰板,只是做的很小,他们只在乎炮口烧灼,不在乎熏黑。

这张虫子的照片应该能看的更清晰一些,那鼻头上浅色雷达罩与机头结合部位,俩黑眼就是机炮炮口,灰崭崭的一块就是补丁。

再来看我国飞豹的特写,双加斯特式23mm机关炮,空军的传家宝。如图所示,飞豹上面也加装了合金挡焰板,从光泽上看,似乎是不锈钢。

同样是这门双23,但歼10却做的圆润的多,安装在腹部的机炮没有弄出太大的补丁,倒有点类似美帝那种小补丁设计。枭龙机炮的位置和歼10差不多。毕竟双23不如30那么大的火焰,相比很看重机炮的飞豹,不常用机炮的歼10和枭龙就无所谓了。

所以这个“补丁”真不是SU27的专利,它只是飞机上为机炮发射而做出的一种设计。同时也因为各家设计思想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外表展现。但殊途同归,概念都是一样的。SU27只是在这方面做得尤为突出。也或者这正是过去苏联人那“皮实可靠耐操”的思想使然,只要便于勤务,利于飞机的维护,打个巨大的补丁不在话下。

为什么苏27系列战斗机炮口附近有“补丁”?

这个“补丁”叫做挡焰板,是用钛合金制作的。

苏27的机炮都露出来了,所以炮口火焰相对要大很多,挡焰板设计也就比较大了。

因为苏式飞机基本都采用Gsh-301型30mm机炮,这种炮的威力大,精度高,但是炮口火焰也非常大,对于现代战机普遍使用的铝合金来说,有很强的烧蚀性。所以专门补上一块钛合金或是其他耐高温合金制作的挡焰板,对飞机的蒙皮金属进行保护。

米格29的挡焰板要小的多,因为机炮设计位置埋入更深,所以外部火焰相对小,但还是能看出来。

其实,西方的战斗机也一样有这块挡焰板,例如美式战机,虽然采用小口径的20mm机炮,但炮口火焰也小不到哪里去,所以也会加上挡焰板。只是这块板相对苏式飞机要小一些。

F16一样有挡焰板,只是和周围机身都上了同样的迷彩,远距离很难分辨出来。

但是苏式战机的挡焰板会更加明显,是因为往往在挡焰板上采用金属原色,并未上漆。估计苏联的维护技师认为即使上了漆,也很快会在下一次开炮时被烧蚀,反复上漆就会增加增加成本和工作量,而这点漆对飞机的整体保护色感影响也不大,所以能省就省了。

而西方维护技师在这方面,确实就比俄国同行要敬业一些了,对包括挡焰板这些细微部分的维护也相对认真。所以一般很难看出挡焰板的颜色有什么不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