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先秦时期就发明了先进的弩机,弩是如何在后来的战争中被淘汰的?
先拿个现代弩立个标杆数值。
现代技术制造的225磅拉力(102公斤)的重型弓弩射程也才300米的射程,换成150的也就200米。杀伤力的话,诸如追月225a这样的弩在200米也就能射进木头1-2cm的深度。50米左右才是最大杀伤,射穿个桌子没问题。但你看这是多大个家伙。
古代弓箭拉力用石来计算,宋代以拉满三石弓者为猛士。而魏武卒则需要“操十二石之弩”,《晋书》记载,晋武帝时期,马隆讨伐河西鲜卑,征选勇士,标准是“腰引弩三十六钧”。古代4钧为一石,36钧就是9石。 这个力量靠人拉也够费的。难怪要找“勇士”。
再看看真的“史诗级英雄”是什么标准。
《金佗稡编》说岳飞,生而有神力,未冠,能引弓三百斤,腰弩八石。
《元史》载,木华黎猿臂善射,挽弓三石强。
到明清开始,弓弩的拉力标准开始去“石”,转为“力斤”作为单位来核算。清朝时期开武举,考试拉弓,采取的是八力、十力、十二力的考核级别。而《天工开物》的弧矢篇则给出个这个力量标准——凡造弓视人力强弱为轻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这在侧面反映了几个问题。
1.古代弓箭的性能是在不断提升的。
2.弓箭尚且难拉,弩箭更加苛刻,并非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比弓省力。
对加工技术的要求、高昂的造价、巨大的重量、对后勤的压力、弓箭技术的更新换代…面对越来越激烈的战争,弩有些跟不上趟了。
《梦溪笔谈》载:熙宁中,李定献偏架弩,似弓而旋镫。以镫距地而张之,射三百步,能洞重扎,谓之“神臂弓”,最为利器。
神臂弓用脚上弦,像弓一样竖起来射击,300步能穿重甲。虽然最后一点有点吹,但这件由党项人开发的武器成为了强弩最后一次闪耀。
明人对神臂弓其实是很感兴趣的,还曾经研发仿制,得出的结果是拉力150斤上下,不知道是不是夸大,根据《天工开物》一百二十斤拉弓上力还是可信的,姑且当它是明弩上限。这个力度换算下来大约是今天的200磅吧。也就是说步弩中能让士兵端着作战的神臂弓也就现在225弩的威力。
汉代弩多在4/6/8石,再大的就是床弩那些大家伙了。6-8石弩可能就相当于现代225弩,这已经需要坐在地上撅张了,靠腰力开弩那毕竟是勇士才能做到的事情。
实际上弩箭的拉力也是有极限的,不可能真的达到枪的地步,过于强硬的弩力会在射击时把箭竿打爆,这在现代改装弩玩家里不是啥稀奇话题。
古代弓箭技术进步后,复合弓的应用度、杀伤力、射击速度、便携性、竞技性都取得了更好的平衡,弩却撞了技术墙难以发展,一来二去,淘汰是必然的。
总而言之,弩箭的大规模使用,是秦汉时期特别突出的现象,后世一般很少有如此大规模使用弩箭的情况。我们最后一次看到弩的大量使用应该是宋朝。
试想一下,守城可能还可以,但后世面对游牧民族,弓箭也才每每“临敌不过三发”,弩箭还有多少机会呢?种师中倒是玩了一出神臂弓的经典箭阵,可没玩几轮就歇菜了。据说是因为士兵因为封赏起哄,但我想更大的原因还在于兵种构成单一,士兵耗力过巨,再加上物资消耗太大,看到情况不妙,赚饱了银钱的弓手们自然是不会白白送死。
随着宋朝这个最后的古典意义上的中国灭亡,游牧民族对华夏土地进行了重新洗牌,当明朝再度建立的时候,弩箭已经成为过去式。明朝既不靠这个驱赶游牧民,早期也更乐于进攻,三眼火铳这类又能骑战又能步战的东西迅速在边军中崛起,后期火枪的出现更是彻底让弩失去了地位。到我大清时,类似的科研和装备投入都转向了火枪大炮,弩箭就彻底失去了发展的可能。
中国在先秦时期就发明了先进的弩机,弩是如何在后来的战争中被淘汰的?
秦陵兵马俑二号坑出土大量弓弩俑和弩机,让两千多年后的我们,可以真实见证金戈铁马战国时代的沙场利器。“强弩在前,锬戈在后”,秦国一场又一场的灭国战,强弩威慑天下。
弩是一种源于弓而不同于弓的远射程武器,据典籍记载其“声势威响如怒,故名为弩”,它在中国的战争舞台上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何来淘汰之说?
《武经总要》曰:弩者,中国之劲兵,四夷所畏服也。古者有黄连、百竹、八檐、双弓之号,绞车、擘张、马弩之差,今有参弓、合蝉、手射、小黄,皆其遗法。若乃射坚及远,争险守隘,怒声劲势,遏冲制突者,非弩不克。弩的出现汉代人说弩是黄帝发明的,但《吴越春秋》记载,弩的发明人是楚国琴氏。琴氏从名字上可知他是一个工匠。越王与当时楚国善于射箭的陈音有一段对话,陈音提到了,琴氏觉得弓箭的威力不足以震慑天下,“琴氏乃横弓著弩,施机设枢,加之以力”。这是关于弩的最早记载。
弩的威力弩在战国时代已经登上历史的舞台。最先强盛起来的魏武卒就已经装备了弩,但是魏武卒的惨败也是拜“弩机”所赐。孙膑为报庞涓残害同门之仇,两次围魏救赵,最终在马陵道埋伏5000弓弩手,将庞涓射杀,魏武卒遭到重创,魏国自此败弱。
秦陵兵马俑出土的弩机158件,每支箭的铜簇100克,是普通箭簇的两倍。据有学者测算,这种“强弓劲弩”的张力至于738斤,射程在831.6米以上。
《战国策》曾记载“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溪子、少府(铸造兵器的官署)时力、距来(劲弩的名字)者,皆射六百步之外。” 周以八尺为一步,秦以六尺为一步。一尺约等于23.1厘米。按照秦尺来算,时力和距来的射程:23.1*6*600=831.6米以上。先秦弩机,这样的强劲和射程让很多人质疑,但是联系秦始皇利用连弩射巨鲸一事,可知强弩的杀伤力绝不是吹嘘出来的。
秦始皇第五次东巡,遇见了出海寻仙药九年未回的徐福,徐福谎称他已经找到仙山,之所以没有拿回仙药,是因为有巨鱼出没,迫其不能靠岸,秦始皇遂组织甲士在芝罘半岛海域,亲自用连弩射杀一头鲸鱼,可见连弩的威力之大。
弩机在汉代的应用汉代对匈奴作战中也大规模用到了连弩。
李陵当年带领5000步兵对阵匈奴几万的骑兵围堵,起初一直还处在上风,借助的就是弩机的威力。据说这种弩可以一弦连发三十箭,一天就耗损五十万矢。李陵兵败也是因为“道绝矢尽”。
汉代飞将军李广有一把著名的弓弩,名为“大黄”。一次与匈奴作战中,估计是以步兵对阵匈奴骑兵,即便有弩机,汉军也死伤惨重且很快箭就用完了,这时李广就单枪匹马,用大黄射敌人的副将,连杀几个,匈奴的包围才解除了。
诸葛亮改进连弩三国时,诸葛亮改良了连弩,以铁为簇,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后世称这种弩为“诸葛弩”。诸葛弩到明代依然用于作战,直到清末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士兵还在使用连弩,架于墙上,用于防御。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曾议准:“弩弓以木为质,其力最劲,”适用于“潮湿之时,险仄之地”,“令弓箭手各兼习弩弓,以资利用”。可知弩,仍作为清代的基本军械。
因此,弩从先秦发明贯穿整个封建王朝 一直在发挥作用,不存在淘汰之说。
资料链接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的弓弩俑,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中国在先秦时期就发明了先进的弩机,弩是如何在后来的战争中被淘汰的?
从先秦以至两宋,强弩,一直是中原军队的破敌利器。
中国的弩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战国时期,韩国劲弩名扬天下,射程可达700米!战国时,已经出现了可以连续发射的连弩。
兵马俑中,最前面的三排都是弩兵,采用三段击的方式进行连续射击。战时,弩箭如雨下,威力无穷。秦赵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的赵括很可能就是被这些弩兵射杀的。
汉弩也十分强悍,在当时的年代,称得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李陵五千步卒大战八万匈奴骑兵,杀敌过万。靠的就是强弩,一日发射弩箭五十万只!
征讨大宛,汉军硬是用强弩,把大宛的城墙射塌。这样的强弩,谁能抵挡!
魏晋南北朝时期,强弩也是南方政权抗击北方骑兵的神器。宋武帝刘裕征讨后秦,进军途中不断遭到北魏骑兵的骚扰袭击,于是刘裕在黄河岸边摆下却月阵,断槊为箭,以超级强弩发射这样2米长的弩箭,一箭就能洞穿数人。却月阵发,一战击溃北魏铁骑30000人!北魏军队再也不敢骚扰袭击。
隋唐时期,国力强盛,铁甲精骑,横行天下,陌刀长槊,所向无前。强弩的作用有所下降。两宋时期,弩重新被重视起来,甚至成为护国的神器。两宋骑兵不足,主要靠步卒作战,强弩硬弓就成为作战依靠的主要力量。北宋时,有“神臂弓”,就是一种超级强弩。
又有床子弩,三弩连环,强劲绝伦,射程高达1000多米。宋辽檀渊大战,辽军统帅萧挞凛在城外一千一百米处,被床子弩一箭射中额头,当场毙命!
多年后,金兵南侵,在和尚原与宋军大战,宋军神臂弓更番迭进,箭如雨下,十万大军死伤无数,愣是攻不下小小的和尚原。后来宋将吴璘,以神臂弓、床子弩为核心,发明了著名的叠阵,靠着超强火力,杀敌于百步之外,确保了南宋川陕疆土。
金将完颜兀术,临终之前讲,南宋军械,大妙者不过神臂弓、巨斧。
南宋被北元所灭,元人弓马娴熟,不习惯、也不需要使用弩。弩由此衰落。明朝反元,主要靠长枪巨斧克制骑兵。弩的作用相对弱化。
这是因为,虽然弩和长枪巨斧,都是克制骑兵的利器。但是弩的使用条件要苛刻的多,特别是对地形要求很高,利于山地险隘,平原作战,必须要有长枪兵掩护。
长枪兵则要强的多,平原地区,结阵横行,骑兵应枪而倒。岳飞战胜金兵铁骑就是靠长枪巨斧。朱元璋认识到其中奥秘,所以在兵种比例中,长枪兵占到40%-50%左右,弓箭手占10%-20%,刀牌手20%多。弩兵,基本处于消亡的地位。
再加上火器开始兴起,火枪与弩一样,射速都比较慢,但是火枪射程更远、动能更强、威力更大。因而从明朝起,火枪兵基本取代了弩兵。而弓箭因为比火枪更高的射速,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随后,中国的军队进入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火器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弩就此消亡。
中国在先秦时期就发明了先进的弩机,弩是如何在后来的战争中被淘汰的?
相传中国弩是黄帝发明的,但是真正的出土文物却是战国时期。最早为青铜弩机,各国有各国的特色,楚国出现了连弩,韩国的弩也是战国早期和中期最牛逼的,不过最终称霸中原的还是秦国的秦弩,标准工业化制造的铁弩机,还有秦国的弩兵线阵(三人一组,三把弩,一人负责射击,一人负责装箭,一人负责拉弦),凭借着弩兵的超强攻击力和秦人的武勇以及将军的指挥,秦国一统成了秦朝。而到了汉朝,弩的结构进一步发生改变,为了创造更大的拉力和射程,汉军在弩的前面加了一个踏脚,名曰蹶张弩。当年李陵撤退时5000汉军仍能打破匈奴,直到弹尽粮绝才被俘。一直以来,中国弩都是汉人克制北方游牧民族的利器。到了北宋,中国弩又有了新的进步,最牛逼的单兵弩-神臂弩诞生了,其力量之大,最大射程可达四百米,有效射程少说也得200-250米。远超世界的其他弩。最佳战绩就是吴阶守四川的时候,宋军大破金军铁浮屠步兵和拐子马重甲骑兵。在与蒙古人的作战中,蒙古也是吃尽了神臂弩的苦头,以至于大元禁止民间再有人制造神臂弩。在大明,弩依旧有一席之地,不过风采不在,已经不比当年了。中国弩的最后辉煌就是卢象升的天雄军了。
在欧洲,弩出现的也比较早,最早的是希腊弩,在亚历山大的军队中有装备,用胸顶着木楔挂弦,但是威力小,射程近,很快被淘汰了。后来又有罗马的单兵扭力弩,实用性不如扭力弩炮,慢慢也淘汰了。此后欧洲陷入了没有弩的时代,到了公元700年左右,欧洲出现了木制弩,但是力量小,唯一的优势在于比弓精准,但是弩机不如中国的先进。在狮心王理查东征的时候,法军的一个小兵用弩射杀了理查,因此弩被视为恶魔的礼物,被教会一度禁止。到了十字军东征的末期,欧洲开始将弹簧钢用在弩上。中世纪末期,欧洲弩用上了滑杆。比较典型的就是弗拉德三世抗击土耳其时军队里装备的。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最屌的绞盘弩,这是欧洲弩的巅峰,威力类似于神臂弩。在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国的绞盘弩首次亮相。后来世界著名的意大利热那亚弩手,就是一边背着大盾一边拿着绞盘弩。当然,最后只有三层弹簧钢的绞盘弩才能和神臂弩匹敌。
弩在人类战争史中长期居于重要地位,然而为什么会被取代,愿意就是火器的出现,相比于弓,弩手和火铳手火枪手都更容易训练,很快就能投入战斗,但是弩的造价又远高于火枪,因此军队的大规模配置也就慢慢变成了火枪。尤其是欧洲弩,造价太高,后期也就成了贵族的玩具。在中国,火铳也比弩便宜,不过中国弩基本木制,要比欧洲弩便宜,而且大量装备已成习惯,固中国弩退出战场是要慢许多的。
中国在先秦时期就发明了先进的弩机,弩是如何在后来的战争中被淘汰的?
现代也有应用,只是因火器到来而不大规模装备了
中国在先秦时期就发明了先进的弩机,弩是如何在后来的战争中被淘汰的?
首先要说明的是,弩是一种发射性的武器,而弩机只是弩的击发装置。
得益于近年来的一些纪录片的推广,比如央视的《复活的军团》这样集胡话于大成的传播,对于先秦的武器装备的先进性的吹嘘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比如说秦弩的射程堪比AK47,事实上,弩是一种依靠弓臂的弹力射出箭矢杀伤敌人的武器,也就是说,弓臂有多大的力量,对应就有多大的威力,而弩机不过是稳定射击的辅助部件。
而史书上记载的先秦弩几百米的射程,在后世的记载来看,反倒是越来越近,好像技术上退化了。
事实上,作为阵前破甲的射击武器,弩一直到宋朝,都是非常重要的装备,比如宋代的神臂弓就是一种强弩。
而宋军战阵的兵力分配,弓弩手的射击兵,是要超过半数以上的,最多甚至达到80%。
弩最终走下历史舞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军队作战战法的变化。
到了元明之际,哪怕是明军,其实也是以家丁、骑兵为战斗中坚的,而不再以大规模的步兵方阵作为主要打击力量,后者是宋军的方式。
明军中,卫所军屯垦守堡,营兵野战时守大营压阵脚,家丁、内丁组成的装备精良的骑兵部队对敌人进行突击和追击。
营兵的素质下降是迅速的,而且其承担的战斗责任,从成本收益角度,没有必要装备成本高昂的强弩(一把强弓的制作可能需要3年,弩臂也差不多),反而倾向于大量装备操练简单,不需要挑士兵体力的火器。
而且,明军面对的主要威胁是游牧的蒙古人,他们的马匹没有受过训练时,火器的声音就足以让其受惊,打乱阵脚,此时明军的骑兵就可以冲击了。
到了清朝,更是如此,而且鸟枪的大量使用,在射程和杀伤力上都覆盖了强弩,完全没有必要再花费成本装备强弩。
故此,弩到了清朝之后,基本上只作为打猎用的工具而出现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