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当年为何打不过安禄山的叛军?
谢谢邀请!
唐朝天宝年间,胡人安禄山,起兵反唐,"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声势浩大,范阳、平卢、河东三镇之兵尽起,浩浩荡荡数十万。可谓是烟尘千里,鼓声震地。
当时的唐朝,海内承平日久,数代未经兵戈。唐军面对身经百战的西北边军,根本无力抵挡。一时间,叛军所经之地,风声鹤唳,沿途州县,望风瓦解。在大将封常清、高仙芝相继败退,洛阳、陕郡失守,都城长安只剩下潼关这一道屏障得危及情势下。唐玄宗拜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统蕃、汉兵20万众,扼守潼关。结果灵宝一战,唐军大败,二十万大军,仅仅剩下八千人。最终潼关失陷,哥舒翰被俘。都城长安,朝不保夕,于是,君储逃亡,玄宗皇帝入蜀地避难,太子李亨于灵武登基,长安城拱手让于叛军!
那么此战哥舒翰为何会败呢?
要知道哥舒翰乃是大唐名将,战功赫赫。他曾在西北边疆屡败吐蕃,打得吐蕃人不敢过青海放牧。曾有诗云: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可就是这样得名将,居然在潼关遭逢如此大败,二十万大军被他曾经所看不起得安禄山近乎全歼。
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哥舒翰自己,当时他属于临危受命,但他的身体其实已经很差了。哥舒翰出身名门,家境豪富,是个妥妥的富二代。所以他在个人生活方面就有些奢靡,醇酒美人,时时相伴。如此纵情声色,身体肯定受不了。所以他在安禄山叛变前夕,就因为中风而卧病在床。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兵临潼关,玄宗皇帝首先无人可用,这才强令哥舒翰领兵。而由于身体原因,哥舒翰不可能事事亲为。结果手下们不给力,马军指挥王思礼、步兵指挥李承光经常搞内斗,让这支本就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军队更加混乱不堪。
第二是唐玄宗,虽然主将身体欠佳,唐军也军心不稳。但哥舒翰毕竟是一代名将,潼关在他的经营之下,可以说是固若金汤。但玄宗皇帝为了早日消灭安禄山,急功冒进,在当时各地捷报频传的情况下,便强令哥舒翰主动出关寻战安禄山。
不论哥舒翰如何劝解,被冲昏了头脑唐玄宗根本不听。哥舒翰没有办法,只得硬着头皮率军出关,如果抗命,他的下场只能是和封常清、高仙芝一样,身首异处。结果决战之际,叛军诱敌深入,将唐军引入了精心布置的埋伏圈,使哥舒翰遭到平生未有的失败,他常胜将军的声名,也因此付诸东流。
第三是战斗力,当时的唐朝,海内承平日久,数代未经兵戈。而安禄山的叛军都是西北边军,常年征战,两军战斗力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这些原因凑到一起,最终导致了哥舒翰的这场近乎全军覆没的大败,一代名将因此晚节不保。
实在可惜!
哥舒翰当年为何打不过安禄山的叛军?
感谢悟空小秘书迟来的邀请。
唐朝不愧是我国古代最为开放的朝代,涌现出许多少数民族将领,如:突厥人执失思力、阿史那社尔、哥舒翰,铁勒人契苾何力、仆固怀恩、浑瑊,百济人黑齿常之,高句丽人高仙芝,契丹人李光弼,安西胡人白孝德。哥舒翰是西突厥别部突骑施首领哥舒部落人,父亲为突厥人,母亲为胡人,世居安西,唐玄宗时期名将。
哥舒翰的战功主要来自与吐蕃作战,迎合了唐玄宗开疆拓土的爱好。历任右武卫将军,充当陇右节度副使、都知关西兵马使、河源军使;功拜特进、鸿胪员外卿;后又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兼任河西节度使;进封凉国公、西平郡王;又拜太子太保,兼御史大夫。
安史之乱时,哥舒翰被起用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赴潼关拒敌。此时的哥舒翰已经烈士暮年,时时醇酒美人相伴,已经失去年轻之时勇于进取的雄心。曾因洗澡导致中风,落下半身不遂的后遗症,只好回京闭门养病。
面对唐玄宗的任命,哥舒翰以身体原因极力推辞,最后还不得不接受皇命。在据守潼关过程中,哥舒翰因身体原因将部队交由行军司马田良丘主持大局,结果致使军中号令不一;加上哥舒翰驭军“严而不恤”,唐军士气低落,人无斗志。
加之,叛军势头正盛。面对如此局势,哥舒翰采取固守潼关策略,叛军主力对潼关发起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延续半年之久,都劳而无功。可是唐玄宗以“贼方无备”为由,催促哥舒翰出关迎敌,使者“项背相望”。哥舒翰只得“恸哭出关”,使哥舒翰遭到平生未有的失败,他常胜将军的声名,也因此付诸东流。哥舒翰被自己提拔起来的蕃将火拔归仁劫持起来,投降了叛军。安禄山见到哥舒翰后,非常重视;哥舒翰也主动投降,请缨招降其余唐军将领,结果其余将领根本不鸟哥舒翰,安禄山很失望,只得将哥舒翰圈禁起来。后来,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害,安庆绪在洛阳称帝,唐军反扑收复长安和洛阳,安庆绪在逃往邺城之前将哥舒翰等三十余名被俘唐将全部杀。
总之,哥舒翰不是忌惮安禄山,主要是被富贵消磨掉斗志,失去了昔日的雄心。一位曾经征战沙场的悍将,沉迷在温柔乡里,开始怕死了。
哥舒翰当年为何打不过安禄山的叛军?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这是唐朝时期,北境民间对名将哥舒翰的颂歌。意思是说,只要有哥舒翰镇守边将,北方的那些入侵者,连往唐朝的疆域看一眼都不敢。哥舒翰简直就是战神!
甚至连大名鼎鼎的李白,也曾这样写哥舒翰:“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军皆披靡。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在这里,李白甚至认为,连卫青、白起这样的千古名将,都比不上哥舒翰。哥舒翰简直是战神中的战神!
既然哥舒翰是战神中的战神,可为什么在安史之乱中,他身负唐玄宗重托,却在守潼关的时候,一战就被安禄山打败,还被绑在马肚子上前去见安禄山。见了安禄山以后,他竟然向安禄山下跪求情。安禄山先给他封了了高官,接着就把他杀掉了。可以说,哥舒翰显得无才又无德,毫无名将风采。
(哥舒翰)那么,哥舒翰究竟是战神,还是徒有虚名呢?为什么在潼关之战中,会那样不堪一击,同时又投降变节呢?
我们先来看看哥舒翰在“潼关之战”中的表现。
安禄山攻陷洛阳,向长安进发。唐朝把大军集结在潼关,严防死守,避免安禄山打进关来。当时镇守潼关的是将领高仙芝和封常清。本来两人都守得好好的,安禄山根本就无法前进一步。但是唐玄宗不满意,逼令两人出去,和安禄山决战。在两人都反对的情况下,唐玄宗杀掉两人,把哥舒翰换到潼关。
哥舒翰到了潼关以后,最终失败了。他为什么会失败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其一,哥舒翰没有带兵能力。史书上说哥舒翰治军“严而不恤”,就是说他根本不关心士兵。要知道,古代的名将,包括吴起、白起、韩信、卫青等人,都是非常关心士兵的。吴起甚至与士兵同吃同住。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就是要让士兵愿意与指挥者“生死与共”。哥舒翰不关心士兵,自然就失去了士兵的支持。
同时,哥舒翰又没有识将能力。他自己身体不行,就委任行军司马田良丘负责军队事务。可这个田良丘没有杀伐果断的手段,又把权力交给了两个部下。而两个部下又互相扯皮,谁也不服谁。
这样一支军队,将领不合,士兵不服,还能打胜仗吗?
(安禄山)其二,哥舒翰没有铁血气质。古代有一句话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哥舒翰明知道不能轻易出关和安禄山打仗,但是,面对唐玄宗的反复催促,最终他不得不仓促出关。
哥舒翰这样做,无非是害怕得罪了君王。要知道,古代的将领,为了打胜仗,从来不害怕得罪君王。孙武敢杀掉吴王的两个妃子,就是证明。
哥舒翰既然知道必须死守,不能轻易出击,无论如何,他都应该坚持。而且,在受命的时候,他就应该向唐玄宗提要求,让唐玄宗支持他,不猜疑他。但他害怕得罪唐玄宗,失去荣华富贵,因此什么也不敢做。
(唐玄宗)其三,哥舒翰没有谋略战术。哥舒翰对安禄山是很熟悉的,他已经识破了安禄山的战术,是以老弱残兵前来引诱,然后设埋伏打自己。但是,他却并没有针对性的方案,依然落入安禄山的埋伏圈中,被动挨打。
在出关打仗之前,史书记载,哥舒翰是“恸哭出关”。这什么意思啊?一下就把哥舒翰对皇帝不满,与杨国忠不和的事情,全部暴露出来了。士兵们全都知道了,一时间人心惶惶,这样去打仗,能够打胜吗?
从这里可以看出,哥舒翰实在算不得什么名将。既然算不得名将,为何却被大家赞扬是战神中的战神呢?
其实,哥舒翰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当年他在边关,打了一场“石堡之战”。吐蕃修筑一座石堡城,易守难攻。当年唐玄宗迷恋开疆拓土,一定要边将把石堡城拿下来。当时很多将领都反对,认为打下这座城得不偿失。连唐玄宗的义子王忠嗣都反对。
但是唐玄宗一定要打。最终哥舒翰领命。哥舒翰用损失数万人的代价,终于拿下石堡城。虽然实际上拿下来确实也没什么用,但这让唐玄宗大为高兴,因此对哥舒翰大加赞赏,极力宣扬,重用有加。由此,哥舒翰一时之间天下闻名。
可以说,哥舒翰本身并没有什么能力,他不过因为听话,最后变成了战神。但是在“潼关之战”,他很快就原形毕露了。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
哥舒翰当年为何打不过安禄山的叛军?
摊上了李隆基给谁也败!
在笔者看来,哥舒翰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李隆基的瞎指挥!
我们来看,哥舒翰在潼关驻守着大军,只要他不出兵和安禄山硬碰硬,就算最笨的办法耗也能耗死安禄山,而更何况,哥舒翰根本就不用等待太久,只要郭子仪和,李光弼大军迅速击溃史思明,两军一回合,即使安禄山他是韩信转世也得死!
可问题来了,玄宗皇帝不按套路出牌,他自重被杨贵妃迷的不上朝后,就更加昏庸了,竟然会愚蠢的下令说,让哥舒翰与安禄山短兵相接。
别开玩笑了,安禄山那可全是胡兵呀,胡兵有多强大?
看看北方的游牧民族是如何蹂躏南方的农耕民族的吧。
不是自己找死,哪至于最后兵败亏输?
所以在笔者看来,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李隆基的瞎捣乱造就的。
而哥舒翰的兵败主要责任也在李隆基身上,不在哥舒翰本人身上,毕竟哥舒翰也是南征北战的大将军!是不逊色于当时任何一位名将的存在。
哥舒翰当年为何打不过安禄山的叛军?
哥舒翰,唐玄宗时期名将,多次大败吐蕃,战功赫赫,有“大唐第一战神”之称。
“第一战神”也许有点夸张,但他却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他在诗仙李白眼里,更是把卫青、白起落下几条街的大英雄——
丈夫立身有如此,
一呼三军皆披靡。
卫青谩作大将军,
白起真成一竖子。
然而,这位屡破吐蕃、百战百胜,为唐玄宗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的名将,却在与安禄山叛军的PK中阴沟里翻了船。
安禄山是公元755年,也就是天宝十四年发动“安史之乱”的,之前打死也不信安禄山会反的唐玄宗,直到叛军势如破竹地占了大片地盘,这才如梦方醒,匆忙组织防御。
首先派出的虽然是封常清、高仙芝两员名将,但因是仓促上阵,加上双方实力悬殊,两员名将也无济于事,连洛阳都没守住,被迫退守潼关,坚守不出。
潼关乃长安门户,只要牢牢守住这个门户,叛军就无法越雷池一步,长安可保无虞,然后调集兵力,从四面八方合围叛军,未必不能反败为胜。
而这,也是多数朝臣的看法。
图1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
然而,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唐玄宗,无法接受堂堂政府军出师不利这个现实,求胜心切、急于挽回面子的他,对两人“躲”在潼关不出战极其不满,而唐玄宗派去监军的宦官边令诚,竟然一再向封、高两人索贿,均遭拒绝后,边令诚竟然在唐玄宗面前说:“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
唐玄宗也不管是不是谗言,将两人同时赐死,然后起用一个“瘫子”,命令他接替被冤杀的封、高二人。
这个“瘫子”就是哥舒翰。
那时的哥舒翰不但年纪大了,还因常年好酒好色,把身体糟蹋得一塌糊涂,一次洗澡时不幸中风,差点见了阎王爷,昏迷了很久才醒过来,从此得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站都站不起来了。
这对于一个武将来说,无异于判了死刑。
“病废在家”的哥舒翰接到命令,不由得大吃一惊,以身体原因极力推辞,然而唐玄宗说,战马就是一个将军的腿,把他抬到马上,他不就站起来了吗!
哥舒翰不得不接受任命,带着行军司马田良丘、马军指挥王思礼、步兵指挥李承光等几个唐玄宗给他配的属将和高仙芝的二十万旧部,开向潼关。
没多久,安禄山就命儿子安庆绪来攻潼关,被哥舒翰轻松击退。
图2 哥舒翰据守边关
那以后长达半年时间里,叛军多次进攻,都被挡在潼关以东,眼看长安近在咫尺,就是无法前进一步。
安禄山不愧是老狐狸,强攻不成,便把精锐部队藏起来,然后命部将崔乾佑把一些老弱病残放在陕郡(今河南三门峡),想骗哥舒翰去捡便宜。
这点小把戏,怎么可能骗得了经验丰富的哥舒翰?
不料,陕郡“兵不满四千,皆赢弱无备”的情报,唐玄宗也得到了,他马上派人命哥舒翰出兵,捏了那些软柿子,然后收复陕洛。
完了,皇上上当了!
前线将领最怕的,就是不了解军情的上级干预战事,尤其是这个上级是皇上大人,因为谁的命令都可以违抗,唯独皇上的命令不能!
哥舒翰立即给唐玄宗上书,不行啊陛下,安禄山这是故意示弱,给咱们挖了个坑,咱们不能中他的奸计啊。
哥舒翰又认为,叛军劳师远征,利在速战速决,官军则正好相反,利用潼关天险抵挡,利在坚守,再说暴虐无道的叛军已经失去了民心,时间稍长定会发生内乱,那时再进兵收拾他们,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哥舒翰的想法,与郭子仪、李光弼不谋而合。
图3 郭子仪(697年-781年)
那时,郭子仪和李光弼正在河北攻打叛军另一股主力史思明,而且连续打了几个大胜仗,等他们把史思明搞定,就可腾出手来支援潼关,到时候潼关守军再出击,就可对叛军来个前后夹攻,将其彻底歼灭,也就不是难事了。
所以他们二位也认为,潼关守军只宜坚守,不可轻易出击,否则万一被安禄山埋伏的精锐诱歼,潼关就完了,叛军一旦占领潼关,那就是灭顶之灾!
道理讲明了,就看唐玄宗能不能听进去了。
但是杨国忠说,哥舒翰按兵不动,是贪生怕死,是在打自己的小算盘,是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他这样做,不是坐失良机是什么!
唐玄宗听杨国忠这么一说,立即否定了郭、李二人之谋,接连不断地派中使催哥舒翰出战。
哥舒翰抚膺恸哭。
他哭的不是自己,是整个李唐王朝的命运。
因为他知道,一旦出击,必败无疑!
756年六月初四,“恸哭出关”的哥舒翰率军驻扎于河南灵宝。
南面靠山、北临黄河的灵宝,中间是一条狭窄的山道,长达七十里,是设伏的理想地段。
不出哥舒翰所料,安禄山的精锐部队,已经在此设下埋伏。
图4 安史之乱
四天后,战斗打响。
安禄山再次故意示弱,将王思礼的五万精锐,和随后跟进的庞忠的十万大军,成功诱入伏击地段。
叛军哪儿去了?官军刚开始疑惑,流星雨一般的滚木檑石,就从山上倾泻而下,在狭窄的山道上,官军想躲躲不了,想逃逃不了,砸死者不计其数。
哥舒翰连忙命令毡车在前面开路,叛军点燃早就准备好的几十辆草车,推下山谷,顿时浓烟滚滚,烈焰熏天,像下了一场大雾,什么也看不清的官军胡乱放箭,直到放到天黑,放完最后一支箭,才发现那些箭射中的,全是空气,连叛军的影子都被射中一个!
叛军到底去哪儿了?官军心里刚刚再次冒出这个问号,叛军主将崔乾佑率领的精锐骑兵,就从背后杀出。
官军惨遭前后夹击,只顾逃命,乱作一团,仅被挤下黄河淹死的,就达数万人。
河边上的官军运气不错,挤上了运粮船,然而没多久就因超载,运粮船连同上面的人,全部翻沉河底!
侥幸没有沉入河底的官军,总算划到了对岸,但已剩下不到十分之二。
而有幸逃到潼关城外的官军,最终也大多掉入自己之前挖的堑壕。
那些堑壕总共有三条,均深一丈宽二丈,三条堑壕很快被填满。
最幸运的是后来者,他们踩着同伴的尸体,总算安全回到了潼关。
图5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
哥舒翰一清点,发现回来的仅有八千人,而出去的时候是二十万。
这点人马肯定守不住潼关,潼关早晚是安禄山的。
产生这个想法的不是哥舒翰,是他的部将火拔归仁,以及其他几个与他关系不错的将领,而且他们一致认为:投降安禄山才是上策。
火拔归仁是突厥人,突厥火拔部落颉利发石失毕之子,开元二年降唐,袭燕山郡王兼火拔州都督,在哥舒翰帐下为将,那时的哥舒翰是河西节度使。
尽管仅剩八千人马,但哥舒翰毫不气馁,准备整军再战,火拔归仁却对他说:“敌军逼来,相公且宜西行避之,以图去就。”
没想到哥舒翰刚上马出驿,火拔归仁就带领其他将领,“叩马请降禄山”。
哥舒翰大怒:“大丈夫死则死矣,怎么能投降叛军?”
火拔归仁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绳子,把哥舒翰的双脚绑在马腹上,和其他不肯投降的将领,一起押着投降去了。
哥舒翰又气又恨,想用马鞭插入自己咽喉自尽,被夺走。
图6 唐玄宗入蜀避安史之乱
安禄山将哥舒翰囚禁了几个月,哥舒翰一直没有实现替他劝降李光弼等唐将的承诺,安禄山正在想这人到底是真降还是假降,就被儿子安庆绪指使人杀了。
哥舒翰“投降”没多久,长安门户潼关失守,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姐妹、皇子皇孙等数千人,慌忙逃往成都。
公元757年,在洛阳称帝没多久的安庆绪,就遭到几十万官军夹击,逃往邺城前,将哥舒翰等三十多名被俘唐将全部杀害。
一代名将,就这样结束了生命。
文:沙尘暴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哥舒翰当年为何打不过安禄山的叛军?
大唐天宝十四年农历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当时最大的藩镇首领,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发动叛乱,率属下三镇边军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南下。当时天下承平日久,加上河北本来说就是安禄山的势力范围,叛军很快就占领了河北全境。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叛军击败高仙芝、封常清所部唐军,占领洛阳,大军挺进潼关,兵锋直指长安。
潼关是长安的门户,潼关一丢,长安不保。作为安西名将,高仙芝与封常清深知此道理,以此固守不出。此时河北颜真卿、颜杲卿兄弟率领河北义军击败叛军,河北十七郡在一天之内重新归顺朝廷,切断了在河南作战的叛军主力与其燕赵老巢之间的联系。潼关地势易守难攻,只要坚持不出,叛军必然会被拖至兵困马乏。但是唐玄宗却听信了监军宦官边令诚的谗言,枉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启用哥舒翰,并让其出关与叛军决战,最终被叛军击败。
哥舒翰也算是安禄山比较忌惮的一员名将,为何会败于安禄山叛军?
促成这场失败的罪魁祸首就是宰相杨国忠。
在哥舒翰上任潼关守将之后,叛军大将史思明派自己的儿子安庆绪率兵攻打潼关,被哥舒翰击退。叛军主力在潼关被阻挡的时间越长,对于叛军就更加不利,于是叛将崔乾佑将主力隐藏,而是将四千老弱残兵列于阵前,以此诱惑哥舒翰出兵。但是老道的哥舒翰并未中计,继续坚守不出。此时杨国忠这颗老鼠屎毁了这锅汤,杨国忠与哥舒翰历来不和,一旦哥舒翰战胜叛军,必将取代自己的相位。为了一己私利,杨国忠不断劝说唐玄宗派哥舒翰出潼关与叛军决战。迫于皇帝的压力,哥舒翰被迫出关,最终战败。
当初哥舒翰镇守潼关时,手下兵力20万,即使出关,与叛军兵力相当,也不至于战败吧?但是这20万军队的成分着实让人不敢恭维,其中包含高仙芝和封常清从洛阳带回的败兵以及从长安新招募的新兵。而那些洛阳败兵不是高仙芝的安西精兵,而是从洛阳市井招募的新军。这一切都得拜昏庸的唐玄宗李隆基所赐!直到叛军攻陷河北,玄宗都不相信安禄山会叛乱。对于安禄山的叛乱,举国没有一丝丝准备。当河北丢失的消息传至长安,惊慌失措的玄宗急调安西唐军入关平叛。但大军行进缓慢,高仙芝与封常清先期抵达长安,率领新军与叛军作战,最终还被玄宗枉杀。即使安西军不到,那么关中的府兵又身在何处呢?此时的大唐府兵制早已崩溃,玄宗见天下太平,对于日益荒废的兵制不再关心。结果导致在国家动荡时,无兵可用。
宰相杨国忠与玄宗李隆基,这一对昏庸的搭档,一起将哥舒翰推向了战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