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气时总往地上躺,作为家长该怎样教育他呢?

孩子一生气或者不满足他的要求,就往地上躺甚至大吵大闹,这是很多宝宝的表现,也是很多妈妈的困惑。

自己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和朋友们分享一下。孩子这样的行为会发生在两个场合,一是家里二是公共场所。

  1. 在公共场所,为了不影响别人,都是直接抱起抱到车里,稳定孩子情绪让他自己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合理就按照他的要求做,如果不合理,不能因为他不停哭闹就妥协。孩子哭闹一会大多情绪就会平静下来,再和他讲道理。
  2. 在家里,孩子无理取闹躺在地上,直接扔个加厚地毯给他,让他在地上哭闹一会。关注他的安全,只要没有危险,让他哭一会,只要妈妈装作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几分钟过后哭闹就停止了。等孩子主动过来找妈妈的时候,就可以抱过来一边安抚一边讲道理。

孩子哭闹耍赖是常见的,父母们不要因为不舍得或者不耐烦就妥协,有些规矩必须要立,否则就会把孩子养成熊孩子。

孩子生气时总往地上躺,作为家长该怎样教育他呢?

作为父母懂一些心理学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孩子的行为模式是他们心理的真实写照,相对于成年人来说更加真实可靠,在弗洛伊德的著作里,很大的篇幅是将儿童青少年心理作为研究对象!

我们知道每一种情绪的背后隐藏了真实的需求或者动机,当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张着大嘴哭个不停,于是母亲就会给孩子喂奶,其实这种哭喊只是一种生理反应,跟情绪无关,就好比是溺水之人疯狂的扑腾一样,但是这种生理反应导致的结果就是父母能够满足他们对于喝奶的需求,并将这一系列的反应储存在脑海的潜意识层面。慢慢的有了各种感官,有了思维,但是脑海里的条件反射弧已经形成,潜意识里告诉孩子,哭意味着喝奶,所以一旦饿了就会大哭!

慢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情绪也慢慢增加喜怒哀乐都有了,他们会将这些情绪通过感官肢体表现出来,比如上边提到的哭泣,哭泣不再是纯粹的生理反应了,他们知道哭泣可以得到很多东西,我们不也常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喝嘛?如果家长没有能够满足他们的这一诉求,他们就会哭泣!所以小孩经常哭泣!

同样生气是一种情绪,生气意味着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或者说得到了自己不想要的!那么怎么才能表达这中激越的情绪呢?每个孩子的表现不尽相同,我们对待这种情绪的处理方式是什么呢?我相信大多数成年人一般就是压抑自己的情绪,中医理论有“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说法,持续压抑的就会导致诸如抑郁症焦虑症等这样的情志病,所以说孩子对于情绪处理的方法是很值得大人学习的。

但问题在于大人们会想:往地上躺会导致生病,然后又要上医院,即便不这样,那衣服也很难洗的!所以大人们有时候会妥协:好了好了!小祖宗你先起来吧!于是就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无形中又在孩子的脑海中形成了条件反射弧,只要我躺在地上,他们就会满足我的一切要求,所以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用这一招,屡试不爽!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再去想纠正这种行为的时候发现很难了,这样的话,孩子会枉顾父母的权威,在大一点的时候就会出现我们常说的品行障碍,什么是品行障碍呢?就是是指在儿童少年期反复,持续出现的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行为,包括偷窃,逃学,离家出走,说谎,纵火,虐待动物,性虐待,躯体虐待,破坏性行为等, 他们除了枉顾父母制定的规则之外还会挑战社会规则。

还有一种处理方式就是压制了,恐吓,威胁了:你再不起来,我就打电话叫警察把你抓走!你再不起来,今晚不准吃饭!你再不起来.....孩子当然没有力量反抗你,于是他们屈服了,他们遵守了你的游戏规则,就是《了凡心疗愈》里提到的限制性信念,慢慢的会产生一种扭曲的价值观跟社会观,比如说警察就是胡乱抓人的等这种限制性信念,他们会交出自己的决定权,如同《了凡心疗愈》里提到的为了避免痛苦,孩子就会主动抛弃他们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愿望,而只接纳父母赞许的那一部分自我,最后变得越来越不了解自己,而且在将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一个心理和谐的人,这样会导致自卑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或者依赖型人格障碍!

这是没有能够完成自我身心整合,没有好好度过他们的叛逆期,也许在一段时间内没有什么,人总要度过他们的叛逆期,如果心理年龄没有跟着长大,一直停留在叛逆期之前,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显露了狰狞的面目,你跟父母的关系也始终难以弥合的,所以很多人一直怨恨自己的父母同时又深爱着他们,一边恨得咬牙切齿,那些人格障碍表现出来的异常让自己在生活中备受挫折,一边又爱的深入骨髓,因为从本质上他们制定的标准还在指挥着自己,没有办法离开这些标准来生活,活在这种矛盾的煎熬的心里辗转反侧夜难成寐!

扯远了!那么孩子生气倒地哭闹该怎么办呢?第一:一定不能焦虑,你的焦虑会直接投射到孩子身上, 他感到不安,所以他为了释放这种不安,他会加剧的情绪反应,每一个孩子的情绪都是家长心境的反应。第二:一定要意识到孩子正在处理自己的情绪,不要去干涉打断这种情绪的处理,不要给予任何形式的回馈,以免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弧,当然之前如果错误的举止让他形成了反射弧,这个过程会有些漫长。第三:为避免孩子生病,过几分钟后等他情绪彻底走了后,换种方式让他起身。第四:认清情绪后的动机以及诉求,有些予以支持有些态度要坚决!

记得我家孩子三岁的时候,就有过这个时期,因为没有给他买玩具,躺在地上打滚撒泼,等过了五分钟,我拿着拖把装着拖地,然后拖到他的身边然后平静的跟他说:你挡住我拖地了,请你让一下!他愣了一会,爬起来换个地方继续躺着,我又逼着他换地方,三番几次后觉得没意思,就自己爬了起来,等他情绪完全稳定下来,我蹲下来问他,刚才为什么要在地上打滚,她说自己想要玩具,我告诉他:如果你帮妈妈干活的话,我就给你买这个玩具!他愉快的答应了!

所以我的建议是从孩子身上拉回你们的意识,你们惯常的做法也许是错误的,你自己意识不到,你们总是打着这都是为了孩子好的幌子在施加伤害,我们一直在关心, 把自己的心关了起来,把自己的心担起来,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心放下来?你要相信他们是有能力解决的,他们活在这个世界有他们自己的使命,有他们自己的梦想,有他们自己的生活,你可以成为他们的导师他们的良友,你需要营造的就是一个安全的氛围,全然接纳的氛围,而要营造这些不是刻意而为之,也是你心里状态的投射!孩子是感知动物,不需要什么大道理,一切他们都能感知得到!

更重要的是父母要鼓励孩子去超越自己制定的标准,引导他们去打破那些限制性信念,要告诉他们:你值得拥有更好的人生,你应该去享受你的人生,你的人生有无限的可能,不要囿于我给你的世界画地为牢囚禁自己,《了凡心疗愈》里说永远不要干涉对方的个体性,你需要做的仅仅是觉知仅仅是接纳而已!这也是自我疗愈的第二个层面提到在合一中认识真正的自己,这个认识的过程就是接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带有意识的觉知,你才能跳出你的限制性信念,你才能引导孩子跳出他的限制性信念!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健康的人,拥有能够轻而易举获取幸福的能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