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美女作家林奕含自杀一事?
偶然看到这个问题,我是不太想关注的,太沉重了。可是凑巧的是,这个问题我以前曾经讨论过。也就是在林奕含刚刚去世的时候。网上有记者对她的访谈视频。当时,是女儿转发给我看的。看了之后,觉得既然女儿已经关注了,那就一定要聊聊这个问题。于是,写了一点自己的感想给女儿看。所以,在这些文字里,我所谈的主要不是关于诱奸,以及社会如何对性侵者进行惩罚以保护那些涉世不深的受害者。关注这方面的人太多了,不需要我来凑热闹。我所关注的是,林弈含是自杀而死的。被诱奸是她患上忧郁症的原因,忧郁是她自杀的原因。所以,我的关注点,也不在于忧郁症的防治上,因为那方面也有专家,我所关注的,是她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大背景之下,人生观,世界观,爱情婚姻观中存在的激烈的矛盾与冲突。在这种激烈的冲突中,她可能找不到精神的皈依,这大概是她忧郁的主要原因。
现在,把当初与女儿聊的部分内容与大家分享一下,算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我说过这几天准备就林奕含的事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和你讨论。上次给你回复的时候,说过,你看到她的访谈的时候,会跟着她的思路往下走。这样就不免受到了她的影响。我发现自己在评论的时候,也会受到她的影响。只要沿着她的思路,进入她的内心,去体会她的所思所想所感,就会受到她的影响,那怕你是抱着一种批判的态度去了解她。我觉得,沿着这个思路去批评,虽然也能找到她世界观纠结与分裂的原因。却很难把问题谈的清清楚楚,所以,这两天我虽然零零散散的写了一点自己的看法,却没有贴到空间里去。大抵是因为,那些观点太零散了。
现在回到林奕含的谈话中,就可以发现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在她的作品中,被她否定的,或者被她提醒不是重点的那一部分,恰恰是问题的重点。而被她心心念念不忘,并不断追问的那一部分,恰恰是细枝末节的东西。
林奕含说:“很多人看了这个书,都会认为这是一个孩子被诱奸的故事。当然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书,我认为它不是很正当的。”也就是说,在她自己的心里,她觉得,在这个故事中,强暴不是主要方面,它只是故事的背景。而她自己内心所注重,她认为重要的,是所谓的“爱”,她说:“硬要我用一句话概括的话,我会把它改成这是一个女孩子爱上诱奸犯的故事。它里面是有一个爱字的。”
我们用简单的方法去分析一下,就很容易明白。林奕含犯了一个严重的认识论上的错误,把事情的主次关系搞颠倒了。这个事情很明白,它的本质上就是一个诱奸,或是强奸。有一句大俗话:“一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况且是一个老师对学生做出了这事。沿着这个简单的路径向前走,情感脉络应该是很明晰的。既然是流氓,是强奸犯,就应该是可耻的丑陋的,可恨的。
可是,故事里的情感逻辑不是这样的。这里边居然出现了“爱”和“美”这样的字眼,于是,纠结和矛盾,便注定不可避免了。分析到这儿就很明白了。悲剧的出现,是世界观出了问题。是世界观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和冲突。才导致了人格的矛盾与分裂。这个问题,我不太有能力系统的论述清楚,还是只能讲一点零散的个人体会。
先说说你提出来的问题。一是美与真善是不是可以割裂的问题,二是艺术对人生的影响。我觉得你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是受到了一点她的思考路径的影响的。社会科学的许多问题,是没有定论的,比如真善美,假丑恶,艺术与人生了,等等方面,不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评价。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但我确信,大多数的高中生恐怕很难有能力以这个思想武器分析现实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中西文化碰撞之后,产生的冲突。当你的世界观没有定型的时候,面对不同思想的撞击,就会产生思想的困惑。举个例子。西方个人主义的婚姻观,与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是不一样的,与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婚姻观念又不一样。比如离婚,在传统的观念中,宁折十座庙,不破一桩婚。因为姻婚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维持有问题的婚姻,是对婚姻不满意的一方,为维护社会稳定应做出的付出和牺牲,甚至是责任。因此,人们对离婚者社会评价是一般是负面的。那么,相对来说,家庭中忍辱负重的坚守者的道德评价,自然就是正面的;但在自由主义的背景之下,维持所谓“无爱”的婚姻就是不道德的。你看,同样的事情,站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或是世界观之下,评价的标准是截然不同的。人的纠结,或是人格的分裂,就来自于,道德评价上的不确定。就这件事情来说,站在个人主义的立场上,或是站在传统的立场,都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没有特定的立场,感觉两边都对,也都不对,大概,就难免造成人格的分裂了。
就我的理解。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真善美,假丑恶是相对出现的。这种分析方法,大概来自于《易经》的阴阳观念。也就是说,任何事情都是有阴阳两个方面。真对应的是假,善对应的是恶,美对应的是丑。把“真善美”合在一起,对应的就是“假恶丑”。在这样一个系统里,要讲“美”与“真、善”的关系,相对就复杂的多了。没法定义,却可以比较,因为这三种,不是一个范畴,也就是说,美的可能是善的,也可能是恶的。比如,一朵蘑菇,外表看起来很漂亮,它是美的,但是,它可能有毒,这就是说,它的形式上是美的,当你只欣赏它的形式美的时候,它是美的也是善的。当你吃它的时候,它有毒,这时,它的形式还是美的,在实用上,它就是恶的。这是美和善的辩证关系。同理,“真”和“美”,“真”和“善”之间,也是这种情况。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很容易回答林奕含在访谈中的第一个追问了。她说:“我要问,所有这些学中文的人,包括我,包括李国华,包括胡兰成。我们都要人言为信。我今天甚至没有谈到所谓的大丈夫,所谓仁,所谓义,所谓文以载道,所谓文以明道,所谓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浩然正气。没有,我讲的是比较小情小爱的。我要讲的是中国诗的传统,抒情诗的传统。讲的是诗经从情诗到被后代学者超越,被误读成政治诗之前的那个传统。我们都知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欲缘情而绮靡,还有孔子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些学中文的人,其实胡兰成跟李国华,为什么他们,我们明明都知道一个人说出诗的时候,一个人说出情诗的时候,一个人说出情话的时候,他应该是言有所中的,他是有“志”的,他是有“情”的。他应该是“思无邪”的。这个故事最令我痛苦的是,一个真正相信中文的人,他怎么可以背叛这个浩浩汤汤已经超过五千年的语境。他为什么会背叛这个已经超过五千年的传统?”
其实,她要追问的这个问题很简单,为什么在美丽的形式之下,隐藏着的是肮脏的内容。我之所以,把她大段的话引过来,是因为从这段话中,可以明确的看到她的思想根基。她自己明确说了,她不想去关注大的方面,她只关注各人的小情小爱。可见,个人主义,应该是她思想的基调。
站在中国传统文化集体主义这一维度上,就能看出不仅仅是她个人,而是个人主义者普遍存在的偏执。她一直偏执的追问的那句话是什么呢?无非是“这么帅的你,能够说出这么滚烫的情话来,你为什么就不能用一种真心真意来对我呢?”这样的想法是多么的可怜,而有可悲。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强调一点,林奕含在谈话里,提到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东西。比如“诗言志”啦,“诗缘情而绮靡”啦,似乎她对中国文化了解很深。但全部谈话综和来看,她的思想的底色,其实不是传统文化的,而是西方的。这从她在文中提到的安德烈纪德,以及波德莱尔等西方文化名人来看,她的思想受西方现代思想的影响更大些。
她虽然学了很多传统文化的东西,但这些东西是碎片化的,不是系统的思想。中国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她其实是没有弄懂的,如果真正懂了,他也就不会做出自杀的行动来的。因为他的精神会是充盈的。对西方的存在主义的思想,她可能理解和进入的更多些。这从她的访谈中很容易看出来。
林奕含在访谈中,所要追问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艺术是否可以“巧言令色”的问题。我个人觉得,这个问题也是有点荒诞的。她既然这样问了,说明她看到了艺术的巧言令色,那么,什么样的艺术,才是巧言色的?她在谈话中,也是说到了。我的理解,这大概与现代艺术的审丑特质相关联的。背后的潜台词,与前一问题也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当我用一种艺术的笔触,写下了这样一个作品的时候,既然它是一个艺术品,它应该带给人一家好的,或者说是美的艺术享受,可是为什么,我在写它的时候是这样的痛苦。而当别人读它的时候,定然也会再次去感受到这种痛苦与煎熬呢?
这种情感上的痛苦,正是传统道德评价机制失灵的大背景之下才会有的。看到这儿,我忽然想起《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词:“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艰定斗志强”。而她自己却在爱与恨的纠结中,傻傻的弄不清爱与恨的分别。于是,在爱与恨的纠结中,把自己弄的抑郁了。
林奕含的这篇小说,据她自己说是与爱有点关系的。既然话题闲扯开了,还是说几句我自己不太愿意说,也说不太明白的爱情与婚姻的话题。当然是她在访谈中提到的相关联的。她提到了纪德,纪德的婚恋观念就是变态的。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个性变态者。因为他是一个虔诚的加尔文教信徒,受到宗教禁欲主义思想的影响,使他自己在婚恋中产生了严重的人格变态。他爱比自己大的表姐。最后,和表姐结了婚。他有一种“天使崇拜”的观念,这种观念使他不能和他崇拜的偶像之间发生两性关系。而他的表姐梅德兰,恰恰是他心中的偶像。于是,这种婚姻关系,就处于一种灵与肉的分裂与冲突之中。这种冲突,造成了他现实生活中行为的冲突与放荡。他还是一个同性恋者。
她还提到了波德莱尔,萨特等。可见这些西方思想家对她的影响很大。比如萨特与波伏瓦的爱情与婚姻方式在今天也不会有太多人认同。话可能扯远了。但是,回到林奕含自杀这一情景中,这些可能都是与之相关的。 所以,我一直说,以什么样的文化做为自己思想的根基是很重要的。也正因此,我经常鼓励你多读点中国传统文化。至于林奕含的小说,我觉得,不读也罢。我们只知道,这是一个诱奸的故事。而这个诱奸者,是个无耻丑陋的骗子。而不必跟着作者的思路,去欣赏这个骗子是多么的帅,多么的迷人。
下面我们看看林弈含自己对胡兰成的评价,就可以看出她思想深处这种深刻的矛盾:
“所以你看,我们都知道他强暴小周,他又辜负张爱玲,可是他在自己的想法里,马上就解套。我们认为一个真正的文人应该有千锤百炼的真心。到最后的回归,只不过到“食色,性也。”而已。所以我在这里要问的不是艺术他可不可以是不诚实的。不要问思琪她爱不爱,思琪她当然是爱的。我甚至相信,李国华他在某些时刻,他是爱的。但是他不是爱饼干,或是爱曲奇,或是爱思琪这些小女生。他爱的是自己的演讲,他爱的是这个语境。他爱的是这个场景,他爱的是这个画面。所以我要真正在李国华这个角色身上,我想要叩问的问题是:艺术他是否可以含有巧言令色的成分。
我永远都记得,我第一次知道奈波尔虐打他妻子的时候,我心中有多么的痛苦。我是非常非常迷信语言的人。我没有办法相信,一个创造出一个如此完美的寓言体的作家。会虐打自己的妻子。然后后来,我讲了萨伊德的《东方主义》,萨伊德直接在书里点明了奈波尔是一个东方主义者,当然后来我又读了萨伊德的自传,然后又读了其它人的书,他们又点明了萨伊德是一个里外不一的小人,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又一层,你没有办法去相信任何一个人的文字和为人。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可以相信的。”
怎么看美女作家林奕含自杀一事?
烟…………歌陈国星!以谢国人。!
怎么看美女作家林奕含自杀一事?
为了自己的价值而奋斗,拥有希望,永有希望,为了生命的价值意义而奋斗,永别放弃生的希望,保持乐观,这也是我们社会要帮助解决的,人类要面对解决的根解的.
怎么看美女作家林奕含自杀一事?
-01-
几十年前,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时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凶残到这地步。”
这话冷冽,但却真实。
更为可怕的是,换掉宾语,这样的恶意揣测甚至适用于任何对象。
一个平凡人怀揣的恶意,可能是无底深渊。
而这深渊,终年凝视你。
2017年4月27日,台湾女作家林奕含与大学好友发出最后一条短信:
"I wish so much that I was killed the first time I got raped" (我多希望,在我第一次被强奸的时候,我就已经死了)。
随后,她家中自缢身亡,时年26岁。
在这之前,并没有太多人知晓她的名字,也许林奕含自己都不曾想到,在她身后,“房思琪”的故事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房思琪”是林奕含出版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的女主角,名为《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看名字,像不像一本少女小说?
是不是是上课偷偷递纸条的心跳、夜晚牵手逛操场的星光、放学一起回家的单车铃声,和单车后座女生飞扬的白色裙裾?
很遗憾,并不是。
这一本“房思琪式的强暴”,是一个老师诱奸十三岁少女的事情,是一个长者利用比喻和修辞,对文学彻底的侮辱和背叛。
-02-
十三岁的少女房思琪,和好朋友刘怡婷同住一幢大楼里,她们家教优良,同样精致而有自尊心,并且热爱文学。
邻居李国华是新搬来的邻居,比思琪大三十七岁,他能完整地背诵出整篇的《长恨歌》,瘦且高,是思琪和怡婷背后常常议论且崇拜的人。
但那并不是爱,只不过是小孩子对一位长者的孺慕,这孺慕中多了文学的情感。
李国华借补习的名义,诱奸了当时仅有十三岁的思琪,并在此后五年,一次折磨着思琪,直至最后她疯掉。
在这之间,李国华利用的是一个精致女孩的自尊心和对文学的崇敬,但他并不尊重文学,他只是利用文学,利用典故,去欺骗,去侮辱。
事情发生之后,房思琪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说服自己。
说服自己去爱上老师,并且试图通过解释和联想老师对她说的那些典故和情话,以此证明老师也是爱自己的。
只要在这件事情中,有所谓的爱情在场,一切就可以解释。
自己才能活下去。
但这样太难长久了,因为李国华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文学信徒,整个文学的语境对于他来说不过是一个巨大的谎言。
甚至于说,对于一个教授中学生国文的老师来讲,《红楼梦》整本书就只有四个字:
“娇喘微微。”
《红楼梦》、《楚辞》、《史记》和庄子对于这个国文老师来说,都只有这四个字。
如此宏大浩荡的国文世界,在他眼中,不过林黛玉出场时一笔带过的四个字。
这是对文学的背叛。
-03-
林奕含在生前的访谈中说:“这个故事它折磨,它摧毁了我的一生。”
自杀之后,林家父母曝光女儿高中补习时曾遭名师侵犯,这件事情导致林奕含在十六七岁的时候就患上抑郁症。
在二十五岁的婚礼上,应该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这个美丽的女孩对宾客讲道:
“人人都告诉你说:你要去听音乐啊、你要去爬山啊、去散心啊、你跟朋友聊聊天啊...
但我知道不是那样的。
我失去了快乐这个能力,就像有人失去他的眼睛,然后再也拿不回来一样。
但与其说是快乐,说的更准确一点,是热情。
我失去了吃东西的热情,我失去了与人交际的热情,以至于到最后我失去了对生命的热情。”
高中之后,林奕含三度自杀未遂,两次考入大学却又因抑郁症退学。
在她身上,往事从未走远,无论在何处,永远都走在痛苦里,她在那回忆里来回走,总也触不到边。
直至二十六岁,自杀身亡。
在去世的前八天,有一个关于新书的访谈。
在这访谈中,林奕含仍旧十分不解和困惑地说起“房思琪”的故事,说起“李国华”,以及更模糊的原型胡兰成。
“我要问的是,所有这些学中文的人,包括我,包括胡兰成,包括李国华,我们都知道‘人言为信’。”
“还有孔子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一个人说出诗的时候,一个人说出情诗、说出情话的时候,他应该是言有所衷的,他是有“志”的,他是有“情”的,他应该是“思无邪”的。
然而就是这些学中文的人,就是胡兰成跟李国华,为什么他们……
一个真正相信中文的人,他怎么可以背叛这个浩浩汤汤已经超过五千年的语境?
他为什么可以背叛这个浩浩汤汤已经超过五千年的传统?”
这是林奕含生命最后的诘问,也是无数个“房思琪”的诘问,对于文学,或者说,对于比喻、修辞和语境。
这些,都可以是谎言。
甚至爱情,都可以是。
-04-
书中的李国华作为国文老师,却不让自己的女儿过多接触文学。
因为他明白纯粹的文学语境太过天真,而相信它的的人又是多么容易被摧毁。
语境是人来搭建的,房思琪看得到其中文学的起源,看得到传统的滥觞,看得到诗经楚辞和屈原庄子。
她没看到人心。
人心远比文学复杂。
在故事的最后,思琪疯了,邻居姐姐对她的好朋友怡婷说过:
“怡婷,你才十八岁,你有选择,你可以假装世界上没有人以强暴小女孩为乐;假装从没有小女孩被强暴;假装思琪从不存在;
你可以过一个资产阶级和平安逸的日子;你可以假装世界上只有马卡龙、手冲咖啡和进口文具。
但是你也可以选择经历所有思琪曾经感受过的痛楚,学习所有她为了抵御这些痛楚付出的努力。”
林奕含已经离开两年多了,在她去世后,李国华的原型陈国星并未能如大家所愿接收到法律制裁。
而“房思琪”从未离开,也永不会离开。
我不愿成为一个装睡的人,假装她们不再存在。
“任何关于性的暴力,都是整个社会一起完成的。”
愿你我对他人的痛苦都能有更多的想象力。
怎么看美女作家林奕含自杀一事?
一、要把犯错和作恶分清楚是很难的。感情上都叫恨,对前者是惋惜,后者是嫌恶; 二、杀死女作家的是抑郁症!知道这个病有多可怕吗?身为受害者的家人是不是也应该总结教训? 三、小说可以夸张,并不一定就是自传,高中不伦恋和小说情节不能简单等同,事实要的是验证。 四、性侵多发原因不只是有恶人,耻于性教育的落后观念也是同犯,喊打容易自责可难了。 五、教师面对学生应该自律,就算是自由恋爱,但你能保证没有利用教师的便利,成年人的心理优势吗?高中老师你难辞其咎。
怎么看美女作家林奕含自杀一事?
真是可惜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