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将身份地位的“君子”“小人”意义改为道德意义?
“君子”“小人”在有身份地位之别的同时,自然含有道德上的区别。很难说清到底是地位之别在先,还是道德差异在先。
我们先看一下《百度汉语》对这个字的解释:君,jūn,尊也。从尹从口,治理发号。古文象君坐形。故从口。会意。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从“口”,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本义:君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其次,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的通称 [sovereign;ruler]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引申为人的尊称,相当于“您”。道德品行良好的人也可称君子。
这个解释大约不错。君,就是一个地方之内起主宰作用的人。天子,是天下之君,诸候是一国之君;大夫是一家之君。值的注意的一点是,先秦时期的家,与后世所谓的家是不一样的。天子以天下为家,诸候以国为家,大封以封地为家。封地上所有的土地人物财产都是一家的。这时期,家是一个社会政治概念。秦汉之后,以血缘为联系的家才形成。
《百度百科》说,“君”是战国时期的一种爵位。比如信陵君,长安君,春申君等等。后世不再使用但在女性的封号中还存在,比如县君,郡君,乡君等。因此,说君是一种爵位大约也不错。但是它与后世人们所理解的爵位还是有不同的。后世的爵位,在王之下,有公、候、伯、子、男等从上到下的等级序列。而先秦时期的所谓君,并没有这种等级序列。比如,天子是君;诸候也是君;大夫也是君。所以,“君”本身不带有等级的差别。它只是对人道德和能力以及在一定范围内主宰地位的肯定。因此,君在语言中的意思与“长”“主”是同义的。“长”年年龄相关,代表“德”,德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经验和智慧的总结。“主”与社会活动中的主宰地位相关。代表的是一种权位。王勃《滕王阁序》:“家君做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盛饯。”“家君”就是家长,也就是一家之主。与此相同的,比如县长,县君,县主,虽然因现实的政治情况不同有所差别,但背后的文化意义是一样的。
要进一步了解“君子”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还可以从另一个词入手,二者可以互相补充印证。这个词就是“大人”。在民国之前,“大人”和“君子”同个词是可以同义对举的。比如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唐中宗》:“庸人视之,如推车于太行之险,大人君子视之,一苇可杭之浅者也。”五四先驱们如鲁迅等在批判封建道德之时,也常提“大人君子”这个词。对于大人一词,《易传》有解释:“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这是孔子对“利见大人”中“大人”二字的解释。简单的一句话,大人,就是体道者,就是能按规律办事者。
天地与人世间的规律是深微奥妙的。不是谁都能了解的。所以,大人是相对的。在一家之中,父母肯定比孩子懂得多,所以,父母是大人。也叫家长。也叫一家之主。一乡之中,肯定是能力最强,智慧最高的人是一乡之主。一县一国都是如此。这就是大人君子的地位与道德之辩。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君子一词,至始至终都体现出道德的优先性。而地位上的表现,由于内圣外王的原因。道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在群体之中,会很自然的脱颖而出,成为领导者,成为群体行为的引领者和主导者。
说到这里,应该可以看出,孔子没有把身份地位意义上的“君子”改为道德意义。“君子”的道德含义,是其自然属性。君子是智慧高,格局大的,与大人君子相比,自然就有了小人。但是在中国文化中,君子和小人都不是绝对的。大多数人身上都同时拥有小人与大人的双重特质。比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并不是说,君子就不要物质利益了。因为君子也要吃饭,所以,孔子办学,也要收学费。这是大人小人共同之处。它体现的是君子小人的人性的相通之处。
儒家为什么不断的提倡君子之德,反对小人之道。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小人利己,君子利他。小人利己,有其根本的合理性。小人能力小,先要保证自身的生存。而君子的格局大,自身的生存不成问题,所以,君子的价值在于惠泽众生。也正因此,孔子办学,教学生的不是种地种菜,让自己吃饱饭的本事,而是怎样治理国家的本事。所以,儒家培养的是领导者,或者说是领导者的助手。治理国家,决不能以利己主义为原则,把天下,当成自己的私产,供自己享用,而是要让全体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所以,行政者的思想根本,一定要利它的,在利它的过程中,达到利己的目的。这就是君子之德。也正是因为利它性与人的自然本性不相符合,所以,很难人人做到。于是,中国历史和中国政治上就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圣人在位,贤人为辅,天下必然兴盛。而小人在位,必乱天下。
我们可以分析几句孔子对君子小人的论述,以证明上述观点。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为什么坦荡荡?因为君子能力强,动动小指头,就可以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所以,不必为自己的生存问题发愁,所以,可以坦荡荡。而小人能力差。在公平竟争的态势之下,可能生存不下去。所以,才会患得患失,才会想方设法保证自己的不正当收入永远持续。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有能力的支撑,没有生存的顾虑,才可以考虑大义。降低一个层次就是“衣食足而知礼义”。
君子小人之辩到明清之后,因为道德的僵化。理解上也产生了偏差。许多读书人在以君子自命的时候,只是空谈几句道德口号,而与个人的能力完全失去了联系。这样的君子,成了“空谈仁义”的庸人。君子固然是道德,但失去能力的道德,就虚假了。所以,《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对这种“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君子,提出了尖锐的批判。对他们平时闭门谈心性,遇事一死报君王的做法,表示了鄙视之情。这时的君子,与孔子所谓的君子,已经不是一个东西了。
孔子为什么将身份地位的“君子”“小人”意义改为道德意义?
这还真不好说。”小人”这个称谓是从什么时候叫起的还不知道。如果不是比喻,那就是下人。孔子说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个“小人”可能是指的一般“下人”,因为它的并列词是“女子”。若将“小人”理解为道德不好的人,那么“女子”也都是道德不好的人。鲁迅说得尖刻:“不知是否包括这位圣人的母亲”。这里的“小人(下人)”大概指见识不广,目光短浅,喜欢纠缠小事的人。“位卑不敢忘忧国”,后来的人不作为比喻来理解,那是另一回事了。不过在中国汉语中“引深意”往往与本意相去太远也是有的。我们不可在这上面深究,追根求源有时候就面目全非了。
孔子为什么将身份地位的“君子”“小人”意义改为道德意义?
是君子的再穷也不会去偷抢,贪占。是小人再有钱有势干的事也是偷鸡摸狗,背后使坏的。所以古时那句,宁肯得罪君子,也不敢得罪小人。近君子,远小人。君子光明磊落。小人心狠手辣。君子坦荡。小人阴险。
这不完全是孔子一个人订的标准,而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文明所必须的。君子多,社会就进步,小人多,坏事就层出不穷。社会就不安稳,不安宁。
孔子为什么将身份地位的“君子”“小人”意义改为道德意义?
很明显,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教化育人”。从教化育人的角度,应该不难理解,尤其是作为已经受过教育的现代人。
孔子时代的君子小人,君子是地位崇高有实力的人,小人则是终日为衣食奔波劳碌的普通人。孔子的“教化育人”,包括二者。
显然,作为当时的有地位人,是让人羡慕的。有地位的人自己羡慕自己,衣食劳作的普通人也以有地位为羡慕。这有个共性的基础,但当时的现实却不尽人意。有地位有实力的有不满足,没地位没实力的更没能力满足。
因此,从有实力有地位的人入手,用现代人的话,就是他们已经有基础。若能够向善有仁,可以更快乐,有安逸,还能够长久。
因此,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不会再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忧虑。有基础后仍过于贪婪,不如坦荡荡的自在,无常戚戚的自扰。教化育人,崇尚教育,唯自强才能不息,会有向上的动力基础。
因此,孔子的君子,虽有地位基础,但不限于地位基础。孔子一身奔波,但仍旧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圣人”,在于统治者也希望“永固”。仅仅有地位的实际,但是否是君子,难说。而且,“万物有易”。英雄不问出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历史的记载,君子也有落魄的时候。
因此不难看出,孔子的确是教育的“圣人”,能有共性能求“和”,有教有导,使人会不自禁的向往、受教,有成为“人”的基础。
一己之见仅供参考。加关注多交流。
孔子为什么将身份地位的“君子”“小人”意义改为道德意义?
汉语是不断发展的延伸的。下面先解析君子。
《诗经》中“君子”一词。其大致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贵族,二是指情郎和丈夫。
在《国风》中,君子大多指丈夫,是女子对爱人的敬称。 极少数诗篇中的君子,是指贵族。
《诗经·雄雉》中出现两个不同含义的君子。其第二章有云:
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 此君子是指作者之丈夫,作者为爱人牵肠挂肚。
最后一章有云:
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此君子是指贵族,因贵族征发丈夫,使夫妻分离。作者批之。
与《国风》截然相反的是,《雅》中的君子大多指贵族,极少数是指丈夫。 其大致规律是,但凡涉及情感、婚姻之诗,其君子多指丈夫。凡涉及政事之诗,其君子多指贵族。
《诗经》中的君子,没有一处是指道德高尚之人。这与《论语》形成鲜明对比。
在《礼记》中,有时君子是指国君嫡子。小人是指国君的庶出别枝。
然后,再举两个类似的利益:子和衣裳。
一、子。
众所周知,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如孔子、老子、墨子、孟子、荀子等等。其实,这并非子的本意。
子的本义是指儿女。若说某人生子,可能是儿子,也可能是女儿。正如《诗经·硕人》所云:齐侯之子,卫侯之妻。此处之子,便是指庄姜,即齐国国君之女。
而对男子的尊称则是子的延伸义。除此之外,子同时也是对男子的通称。
《左传·宣公十年》记载:陈灵公、孔宁、仲行父三人同时与夏姬通奸。夏徵舒耻之,杀陈灵公,孔宁与仲行父出奔。传文曰:二子奔楚。奸夫被称为子,绝对不是对二人的尊称,而是对男子的通称。
此外,子亦是对女子的通称。《诗经》中还多次出现“之子与归。”是指女子出嫁。
二、衣裳。
衣裳今义是指衣服。但在古代汉语中,衣与裳(发音为chang)是有区别的。衣是上衣,裳是下衣。
《绿衣》之诗有云: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此之谓上衣下裳。皆为本义。此外还有延伸义。
《诗经·无衣》有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若将此诗之“衣”理解为上衣,就成了别人没上衣,你却给他裤子。这是说不通的。
此首诗中,并非其本义的上衣,而是延伸义,泛指衣服。
就如同墨子所言:使饥者有食,寒者有衣,劳者有息。墨子肯定不如此刻薄,使寒者只穿上衣,而不穿下衣。墨子所言之衣与《无衣》相同,皆是其延伸义,即衣服。此二者有别与《绿衣》之本义。
综上所述,把君主和小人的含义延伸,是汉语发现之必然。
孔子为什么将身份地位的“君子”“小人”意义改为道德意义?
孔子只是一个皇帝子民,而一国之主才是开创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