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什么感觉有些老师看上去有点土?

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师真的很土,而且很抠,而且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是传说中的量子纠缠。

为什么?

1.因为土气,才能才华横溢

多年来我们一直以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上一句是“胸藏文墨怀若谷”。

其实那是我们多数人犯的一个错。这是大文豪苏轼的《和董传留别》: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作者写董传虽然家境贫寒,衣着打扮也很朴素,但是勤于读书,气质已经远超普通人。

所以苏轼早就预言:土气的人,才能才华横溢。

2.教师因为社交圈子窄,才会土气

讲真,教师面对的受众人数多,但圈子窄,每天上班下班的圈子都是学生,学生每天都穿校服,尤其是体育课或打球过后,教室里还会汗气熏天。

面对这样的圈子,教师的审美高度严重受限,我身边有好几个中老年女教师,穿的衣服都是几十年前的,除了穿着不讲究,搭配也不讲究,红配绿,黄配紫,在她们的身上时有出现,她们对身材形体也没有太高的要求。

正在你以为她是丐帮帮主的时候,你会发现讲台上那个滔滔不绝神采飞扬的,让学生如痴如醉的,居然也是她。

我个人认为:打扮土气的教师,北方比南方多。

3.教师因为收入低,就很抠,显得更土气

讲真,教师的收入真不高,尤其是山西教师收入,在全国排名第一的,倒数的。

教师收入低的情况下,要养家糊口,他们能做的就只有“抠”了。

我举两个他们“抠”的例子:

我有俩同事,暑假出去野游,他们野游的方式是坐大巴,搭顺风车,住农民家里。

一次,他们住农民家里,在农家乐吃饭,一碗面条10元,另外一个年龄大点的老师居然说自己不饿,让随行的老师吃面条,他和面汤就行。

另一个同事,家里居然没有WiFi,都是在学校蹭无线,电话费只用基本的包月8元,主要靠微信语音通话,主要是在单位通话。

这些人,土里土气,但是只要一上讲台,看见他们神采飞扬的气势,你会以为和你在生活中见的不是同一个人。

所以,这么一说,你就明白了,什么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了吧?也明白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师为啥看起来有些土、有些抠了吧?

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和“土”“抠”是矛盾统一体,这就是传说中的量子纠缠。

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什么感觉有些老师看上去有点土?

题主可知“腹中有诗书气自华”的上句?

它的上句是“粗缯大布裹生涯”

两句的意思是:虽然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但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只要他们讲起课来,他们就不土了!

他们有时出口成章,口吐莲花;有时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有时旁征博引,侃侃而谈;有时谈古论今,举一反三……

教师照亮别人的是知识,是学问,是理念,是思想,这与“土”没关系!

只要知识、学问、理念、思想不“土”就可以了!

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什么感觉有些老师看上去有点土?

不是所有的学生家长都是阳春白雪,更多的是下里巴人,所以老师们哪怕是家里有矿,学富五车,也不敢不土啊!

老师们要是敢在与其打交道的人面前谈哲学、绘画、诗歌、戏剧……肯定会被好事者网暴说不接地气,自作高贵。

老师们要是穿得时尚、洋气,戴三万块的耳钉,七、八千块的围巾,肯定又被网暴,就像无数人网暴内蒙古某局副局长李少莉那样。

讲真,老师要是敢穿得洋气些,至少得面临仇师者以下两个质疑:

一,老师就这么点工资,他们那些漂亮的服饰从哪里来?精致的装饰品从哪里来?是不是又变相收学生家长的红包了?是不是又课外办班了?是不是乱收费了?

二,老师每天打扮得如此洋气、精致,他(她)们还有更多的时间及心思花在教学上吗?

好吧,如果你说的老师的土不是指穿着方面,而是谈吐、精神气质方面,那我告诉你们,老师不是谈吐不好,而是老师在与其打交道的人面前,不便把其“文气”的一面过多显露出来,因为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懂孔子、庄子、鲁迅、沈从文、拜伦、海明威、贝多芬、莫扎特、凡高、罗丹……

如果老师在与其打交道的人面前谈这些,那些人还愿意和老师交流吗?我想,更多的人不仅不愿意,反而会说老师不接地气。

再说了,老师们在长期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养成了朴素的穿着理念,低调的谈吐风格。就算千万人嘲笑老师吐,老师们也不会反驳,因为不屑反驳。

只有在学生与友善的家长们面前时,老师才内外皆谦虚,但在嘲笑老师的人面前,老师又是无比骄傲的。

总之:

一,老师被质疑惯了,怕了,成了惊弓之鸟,哪怕口袋里有几块钱,也不敢精心打扮自己。

再说,老师的工作性质决定老师应穿得整洁朴素些。因为老师穿得朴素,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使学生自小养成朴素的生活理念,这对学生的一生都是有益的。

第三,老师们的谈吐也因长期服务于学生而变得风格简单,不加花里胡哨的修饰。

老师们不是不会“洋”,而是不敢“洋”,不屑“洋”,也不爱“洋”。不“洋”的老师们其实也不土,而是深到灵魂的雅,但这个雅,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得懂,理解得懂,正如上面提这个问题的人,他(她)肯定就不懂老师的雅。

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什么感觉有些老师看上去有点土?

我认为这个问题,要从三个方面来看。

其一,腹有诗书和气自华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其二,即使存在,现在的老师也没有几个是真正的“腹有诗书”。

其三,“气自华”,并不仅限于外在的精神面貌,更根植于内心的学识修养和待人接物。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本是宋代文豪苏轼赞美朋友董传的诗句。

在苏轼看来,董传虽然身着粗布,生活贫苦,但依然饱读诗书,气质超群。

苏轼在这里,必非单纯赞美董传的气质高雅脱俗,而是更看重他身处逆境却依然安贫乐道的文人风骨。

这种文人风骨,是孔子笔下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这种文人气质,是清代学者梁章钜所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

在那个时代,精读经史子集,博览群书,是传统文人的必备技能。

如何把这种安贫乐道、处变不惊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文人士大夫精神内化到自己的精神气质和行为标准里,才是重中之重。

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所以,单从外貌衣着之土,来判断一个老师是不是符合“腹有诗书气自华”,未免片面。

要说洋气高雅、气质脱俗,当下娱乐圈的明星,哪一个不是光鲜亮丽,超凡脱俗。

这段时间热播的《我们这十年•唐宫夜宴》,张慧雯扮演的琵琶女也是让人眼前一亮,颇有古典气质。

尤其在和白百合饰演的舞蹈编导陈冉的对话里,掺杂着半文言文,颇有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即视感。

这恰恰说明一个人的气质,并非只有饱读诗书才能够拥有。穿着打扮、礼仪培养、自身经历,都能可能造就超凡脱俗之气。

可我们明白了苏轼的真正用意,就知道明星的古装扮相再美,再怎么才貌双全,也不属于古人追求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再看我们现在的老师,真正饱读诗书的能有几个,真正用心教学的有几个。

就说我们的大学老师,按说学历和见识应该很高了,可很多也是照本宣科之流。

即使有几个能耐住寂寞潜心搞研究的老师,也会因为学校的公开课评比、职称评比等事情,分散了精力。

更有甚者,还会因为评教授、副教授等职称,弄得尔虞我诈,老死不相往来。

这样的环境,缺少“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老师,又何足为奇。

总之,我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理解,并不在于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也不在于单纯外在精神层面的儒雅高贵,而是根植于内心,内化到行为里的儒雅和豁达。

他们待人接物,“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

他们治学求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他们身处逆境,“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样的人,骨子里流露出来的淡定、从容和优雅,才是真正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什么感觉有些老师看上去有点土?

老师也不是都腹有诗书啊,那不还有理科外语体育等等科的老师嘛,就是文科老师也不都是爱文学的,有的是分数在那,不得不读师范学校和那个专业的。腹有诗书我理解的是能领会达到那个诗文里的境界和品格,才会气华。

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什么感觉有些老师看上去有点土?

腹有诗书气自华

出口成章颜生花

天然雕饰人可亲

抚育芬芳传大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