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看他娘的脚跟,断她闺女七八分。”这话有道理吗?为什么?
农村俗语:“看他娘的脚跟,断她闺女七八分”,这话有道理吗?为什么
农村里的一些俗语不仅有道理,而且还总有意思,它总是以俏皮话出现,却又让人觉得非常生动。这样即解释了俗语的意思,也让很多人在农村老话中学习了不少的东西。所以说这农村俗语是博大精深的,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此我们一定要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而今天我们就说一下农村俗语:“看他娘的脚跟,断她闺女七八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
在十几年前,农村里的青年还处在“相亲时代”时,这样的情况出现的比较多。由于那时候70后、80后的农村青年比较羞涩,在相亲时是由媒人来主导的,因此就出现了双方父母代子女相亲的事情。
相亲的第一步是男女双方通过媒人互相传递一些照片,当双方彼此通过照片都有好感后。然后在进行第二步:“看她娘的脚跟,断他闺女七八分”。这样两位女家长首先聊了起来,彼此试探双方的家庭状况,为人处世如何,以及长相如何,还有性格怎么样等等。。。
经过双方家长们的探讨后,对方都很满意的情况下,然后再进行第三步,男方女方开始见面。由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孩和女孩之间的沟通不是很多,因此在父母的大包大揽下,两家开始定亲,结婚了。
从上面的故事中,基本可以推断出,女孩的父母怎么样,而女孩的性格上,相貌上都是基本上七七八八的。所以就出现了这句农村俗语:“看他娘的脚跟,断她闺女七八分”。
那么事实的真相又如何呢?这句农村俗语准不准呢?
笔者认为,这句农村俗语还是比较靠谱的,因为女孩从血缘关系上就是随自己的亲生父母的,如果母亲长得比较漂亮,而女孩基本上也是美人坯子的。如果女孩的妈妈长得比较一般一些,那女孩也是随自己的妈的。因此通过从看女孩母亲的面相,也就能看出推断出女孩的相貌来。
还有一方面就是子女们的性格。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因此来看,有什么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子女。比如这个家庭在农村里还是比较忠厚的,在为人处世上夜总是比较得体,因此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是有方,而子女们肯定受到父母的熏陶,也是很有礼貌的。
如果父母们出现在处事上不讲理的情况,子女们也会跟着父母这样做的,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女孩脾气大,得理不饶人的样子,而男孩则出现无理争三分的情况。因此来说,出现上述的两种情况,是和父母之间的教育有关的。
总上来说农村俗语:“看他娘的脚跟,断她闺女七八分”,这句话在笔者看来是非常有道理的,而子女们无论是性格上,做事上,处事上都受到了父母的熏陶,这也对子女是否有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有重大的作用。因此来说,这句农村俗语不仅很好的诠释了父母对子女们的教育问题,而且又让人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因此来说,很多子女在做事上,性格上都有些其父母的影子。
农村俗语“看他娘的脚跟,断她闺女七八分。”这话有道理吗?为什么?
就说我婆婆和我小姑子吧。
小姑子和妹夫结婚前是相了两次亲,人家男方才同意的,(人家男方第一次是打听了我婆婆和公公太懒了,家里条件不好,这些都是我后来听别人说的)。婚后也是人家婆婆各种不待见,再加上我小姑子嘴不够甜,在人家面前也是不讨好。
小姑子婚后一年半生了孩子,做满月时候我婆婆也是做了各种薄的厚的,长的短的棉衣棉裤,是五一前后的事,结果到了冬天,我小姑子跑过来说孩子没有棉衣穿。我是刚开始还不知道咋回事,事后慢慢听说是我小姑子嫌弃她婆婆给孩子做的棉衣棉裤不好看(我婆婆做的好看是都知道),人家就不干了,扔给她200块钱,说不管了,自己想办法去!弄的他没办法了来找我婆婆了,但是我家当时的情况是,我的三个孩子,大的四岁,俩小的一岁多,都需要穿棉衣,拆洗,我家小的有脑瘫,我要每天带孩子看病,婆婆要每天看另外两个孩子,就没有时间做棉衣,当时他们三个的棉衣都是他们的姥姥也就是我妈妈做的,我婆婆根本就没有时间做,你们说小姑子这时候来跟我婆婆要棉衣棉裤,咋给他做?但是我婆婆通过我老公来跟我商量,我直接回绝,我说你们真是吃柿子光捡软的捏,自己的屁股还擦不净呢。我婆婆教育出来的小姑子,自己不会做还说别人做的不好,再说我婆婆也是的,就不能教育自家姑娘学学手艺,哪能这样大包大揽?我也是生了孩子后才学做棉衣棉裤,学拆洗的,哪有这样教育孩子的,怪不得人家亲家不待见!
其实问题中的俗语也是说有什么样的母亲就会教育出来什么样的姑娘,闺女就是他母亲的影子。不讲道理的母亲很难培养出讲道理的女儿。
农村俗语“看他娘的脚跟,断她闺女七八分。”这话有道理吗?为什么?
“看他娘的脚跟,断她闺女七八分”俗语,谈的是教育问题。在农村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村庄职业特长都有特色,而且各个家庭各个村庄都不同,详细观察发展前景也不一样。比如说,某个家庭他的子女中,第一个子女考上了大学,后面第二个,第三个子女在以后几年里连续考上了大学,而同村同学同校同年级上学,同一个家庭,同样子女比较多,一个也没有考上大学,甚至中间有辍学的。在八十年代,众多学子过高考“独木桥”,录取新生比较少的时代,这样的家庭多的是,这与一个家庭平时严格要求和教育密不可分的。再比如说,同一个村庄上一代人中木匠多,下一代人中自然就木匠多,一是环境影响造就人,二是传帮带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俗语,看他娘的脚跟,断她闺女七八分,同样的道理,来源于严格教育,传帮带作用。子女从出生到长大到二十几岁,在过去的年代早嫁的比较多,若做一双鞋的针线活,如果她娘是一个针线活的能手,闺女肯定能做出拿手的好鞋来。因为娘是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他的一言一行对子女教育成长十分重要。
农村俗语“看他娘的脚跟,断她闺女七八分。”这话有道理吗?为什么?
农村俗语"看他娘的脚后跟,断定闺女七八分”。这句话有道理吗?为什么?
农村大多数的俗语和老话之所以能延续不断传下来,这主要是这些俗语它们没有华丽复杂的辞藻,仅用最贴近民众简单而实用的大白话,来说明一个个的深刻道理,"看他娘的脚后跟,断定闺女七八分“的俗语。乍一看属于夸张带有迷信色彩的,但是只要你结合社会生活经验,细细品味还是能悟出基中的道理来。
在过去,"男主外,女主内“是中国大多数的家庭模式,而相夫教子是妇女的主要责任,孩子的成长好坏是取决于母亲的,俗语说"有其母必有其女"。主要还是从母亲的个人素养,脾气,教育的方式等方面。
闺女和母亲之间最直接的联系就是血缘关系,正是在遗传基因上所起的先天作用,因此闺女和父母长得很像。有些人说闺女像父亲,儿子像母亲,不过着不是绝对的,很多孩子的长相和父母都有十分的关系,此外在孩子在母亲的长期陪伴下,受到母亲浅宜默化的应响,品性上也会和母亲相似。
在我们潍坊地区流传着相儿媳妇,先相丈母娘的说法,是的判断儿媳妇的生活素养,其实只需看她母亲就可以判断出一二来。如果家气不好,那儿媳妇的性格多半也好不了那里去。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德性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所以一个好的母亲可以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让自己的女儿懂得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同时一个聪明上进的女儿能从母亲身上学到优良的品质,所以,现在为什么在介绍对象的时候,男方都会连女方的家庭状况,以及父母的品性,爱好,都要打探的一清二楚,并不是闲的,多事,而是有一定的缘由和道理的。
俗语没有什么神奇的,但俗语则是从最真实的生活中表达出来的。这句俗语虽然很简单,仔细品味也很有道理。
农村俗语“看他娘的脚跟,断她闺女七八分。”这话有道理吗?为什么?
不得不佩服老人们的智慧,对于各种生活规律、天气气象、农事活动等不仅能够准确的总结,掌握规律,而且,还能够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看他娘的脚跟,断她闺女七八分”这句农村俗语,所要表达的就是“女儿像娘”,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听起来诙谐有趣,留给人们的印象会更加深刻。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我们这里年轻人找媳妇,第一次去女方家里的时候,村里老人会给年轻人说“去你丈人家的时候,看看你丈人过的是咋样的生活,将来的你就过的是怎样的生活;看看你丈人在家里的地位,将来也就是你在家的地位;看看你丈人家的吃喝,将来你们家的吃喝就是怎样的”。老人们所说的意思,是跟“看他娘的脚跟,断她闺女七八分”这句农村俗语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意思是说女儿不仅长相跟母亲比较像,而且,同为女性,一些不便给父亲说的话、不便向父亲请教的问题,只能跟母亲诉说,所以,聊天的话题更多;加之,“男主外、女主内”,洗衣做饭、料理家务等通常是女性来做,所以,女儿不仅生活习惯跟母亲相似,而且性格性情、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也相近。
身边的一件真事我们村子里姓曹的一户人家,女主人性格非常强硬、而且毫不讲理、胡搅蛮缠,与左邻右舍都有矛盾,属于我们村子里的“泼妇”。在公公婆婆还能打工挣钱的时候对他们很好,等到近些年老两口年龄大了,身体不如以前了,不能外出挣钱了,就各种嫌弃,不给饭吃、不一起住,老两口就只能在庄外的杂物间居住,自己做饭吃,冬天天冷的时候也不让生火烧煤。其他兄弟看不下去,就接回他们家住。这个女人还不罢休,追着骂,那双手叉腰、口吐芬芳的样子,是“泼妇”的经典形象。
等她女儿大了,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说来也怪,按道理现在光棍那么多,女儿都是抢手货,但是她女儿就是没人来提亲,更没有人来说媒。后来,亲戚来我家串门,说自己的儿子大了、找不到对象,自己快操心死了;我妈说,我们村里那谁谁谁的女子,现在年龄也大了,也还没找到对象,要不你找人问着试一下。亲戚直接说“不敢!不敢!我还想多活两年!”。
有没有道理?虽然说,这是古人们总结出的生活规律,但是,千百年后,放到今天依然不过时,仍然是有道理可言的。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在找儿媳妇时,提前打听女方母亲在当地的名声和口碑了。
您认为这句农村俗语有没有道理呢?该怎样理解呢?
欢迎点击右上方红色“关注”,“农策分析”为您解答更多此类问题,带您了解更多农村农事,帮您解读更多涉农政策。(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农村俗语“看他娘的脚跟,断她闺女七八分。”这话有道理吗?为什么?
农村里的俗语有的时候不仅意味深长,而且经常会以一种俏皮话的形式出现,让人在读的时候忍俊不禁想笑,但是笑过之后又觉得话说得特别在理。“看他娘的脚跟,断她闺女七八分”大概就属于这种类型吧,你看了之后是不是也有种想笑的感觉呢?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从母亲的脚跟处,能够看出她女儿大概是个什么样子,虽不能完全看透,但是看个七七八八也差不离的。原来呀,在过去的农村,男女之间最初的认识一般不是自由恋爱,而是靠媒人来说媒。
可是,媒人当要提出让男孩女孩相互见面的时候,男孩女孩出于羞涩的原因,不愿意单独见面,于是大部分情况下,父母代子女相亲就成了一种常态。
父母会带回来女孩子的照片给男孩子看,让男孩子有第一眼的感觉,如果感觉对眼,那么接下来就是第二步了,两个孩子的母亲会单独见一次面,男孩子在一边陪着,他透过察看女方母亲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来推测女孩子的基本情况。有人说这好像有点扯了吧,母亲跟女儿能够完全一样吗?
当然不能,但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母女天性,从母亲的身上肯定能找到女儿的影子。例如,这个母亲如果说话大声大气,粗重嗓音,女儿就很有能也是比较豪爽的性格。
母亲如果长得十分美丽,那女儿的相貌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在那个比较封闭的年代里,这是未见面的男女之间彼此了解的唯一途径了。哪里能跟现在比呢?现在是自由恋爱,男女一对眼,你从微信上发个视频,我从QQ上传一张照片,什么都看到了。
但是过去没有这样的社交平台,最关键的是,那个时候的青年男女对于恋爱结婚这样的事情讳莫如深,羞于启齿。所以才会有媒人这一职业的出现,也才会有看娘似看女的说法。当然男孩子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例如母亲确实漂亮贤惠,但是女儿从小家教不好,脾气大,不服管束。
这就没有办法看出来了,必须是两个人接触一段时间才看得出来。所以男孩女孩恋爱的第三步就是如果双方家长满意,男孩子通过观察母亲的一举一动也觉得没有问题,那就可以请媒人把女孩子约出来聊一聊了。
良好的生长环境造就良好的人品,特别是在过去的农村,男人外出做事赚钱,一般家里都是女人教育孩子。孩子从小品格的培养都是母亲来教育的,孩子是一张白纸,母亲教育得好,孩子就容易学好。母亲如果放纵教育,孩子就容易走向歧途。所以旧时农村相亲,为什么不看父亲看母亲,其实是很有道理的。
很多女孩子在成年以后,无论做事还是为人,身上都会有母亲的影子。当然,时代在变,现代社会由于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大量出现,使得更多的青年男女能够跳出俗世,跳开媒人,自由恋爱,互相展示,这未尝不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