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哪条?

(源自高二历史一道存在争议的选择题)

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而为强国。

政治上试点了郡县制,经济上鼓励农耕大搞农业,军事上废(世袭唯文凭论),以功名不拘一格提拔军官(爵位)。

由于是轰轰烈烈,商鞅遭到了保守派丶既得利益集团的残酷镇压一一五马分尸。

但商鞅先进的革新理念,还是在秦国得到了推广,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秦始皇灭了六国统一中国,开创了中央集权丶地方郡县的封建主义大一统的秦王朝。

商鞅变法开了封建主义郡县制的先河,同时统一各地度量衡和文字等,都为秦国丶秦始皇未来的大一统奠定了 思想基础,为中国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商鞅变法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哪条?

公元前4世纪中叶的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它不但是影响了那一时期的中国政治经济,还以这次变法为典型和集中代表 ,开启了古代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即封建地主政治与经济时代,简称现代意义上的封建社会。因此,这次变法意义重大。

那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应该是哪项措施呢?根据题主对问题的描述以及备注是一个关于高中历史问题,小编先提出问题中的关键信息,即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对封建社会的最深远影响,牢牢围绕这两个关键词。然后分两大部分来说明。

一是,商鞅变法有哪些重要的举措,并且从中分析为什么这一条是影响最深远的?二是,从历史脉络具体解说这种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商鞅变法的重要举措以及对其分析

首先要强调的是,当时不是只有秦国的商鞅变法,其他诸侯国都有多多少少的变法,只是以商鞅变法最为成功和典型,而这次变法的内容也集中代表了当时社会改革的方向。既然是高中历史问题,那就以标准教科书的内容作为参考依据。那么这次变法主要涉及三个大方向的内容:

一是,政治上,主要是废除贵族世袭特权,以及推行县制和严刑峻法。

二是,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以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

三是,军事上,奖励军功,主要是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相应的爵位或者其他奖励。

大体一看,军事方面的内容可以不考虑,因为从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发展来说,显然不是最影响深远的。

那么政治上的几个内容,推行县制影响很大,这点不用说。但实行县制并不是秦国开创的,早在之前就有了这种制度的推行,而且这项制度彻底在全国推开也是秦朝的事情了。废除世袭贵族特权这个很重要,影响也比较大,但鉴于封建社会本身的等级社会性质,这项措施的影响也打折扣了。

因此总的来说,考虑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来说,中国古代整个社会是建立在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政治上的措施很显然没有经济上的影响深远(这里这是相对来说,不代表政治措施影响不大)。

那说到这里,商鞅变法对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当属是经济上的措施了。那是哪一条呢?它就是“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一条了。至于重农抑商,确实是一项对封建社会的中国影响很大的经济战略措施,但是实际上简单一看就知道,它是建立在经济制度上的一项政策而已,其根源还在于前面这一条所塑造的经济制度和基础。后面我们也会谈论这个问题。

所谓的“废井田、开阡陌”就是指废除分封制度下的“井田制”,它实质上蕴含的是土地的“公有制”,也就是所谓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实行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阡陌”指的是田亩间的小路,代指土地的私有。说到这,大家应该就很清楚,以这项措施为依据,实际上就开启了经济制度上的根本转型,而这个转型则奠定了以后历史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但是,有这一点还不够,要加上“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才能构成完整的封建社会经济制度体系。

二、“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对封建社会影响深远的体现

(一)“废井田、开阡陌”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基础

古代中国作为一个规模十分庞大的、自给自足的集合体,最关键的在于强有力的土地制度的构建,而土地制度也构成了整个封建社会经济制度的主干和核心。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根本就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以及这种制度下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这个大家都是学过的,也正是这个制度和这种模式塑造了中国封建社会。

首先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构筑起来了一个强有力、超稳定的封建统治秩序。

在这种土地制度下皇帝就是天下最大的地主和地主阶级的总代表。他和之前的“井田制”下的天子不同,后者只是一个名义上的代表,实际上并不控制土地,都以天子的名义分封出去了。而前者不单是名义上的全天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还是实际上的土地控制者。皇帝依靠全天下为数虽然不多、但是却能牢牢控制土地的地主阶级们建立起了大一统封建王朝的稳定政治统治。土地是经济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最主要来源,而通过地主阶级辅助于国家的其他制度,把天下土地控制在统治者手中,然后把它给予(主要是租出去或者部分有自耕地)普通百姓生产。这种制度何愁天下不稳,因为只需要控制地主就能保障稳定了。

中国古代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主体产业,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制定和实施怎样的农业政策直接决定着封建王朝的盛衰更替。

其次是,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给封建社会带来财富和资源。

在商鞅变法之前,平民和农奴们是在“公田上”生产的,他们帮封建主,也就是分封制下的贵族干活,加上生产力的低下,可以说劳动积极性太低了,这样财富的创造值就很低。但变法确立的这种土地政策让大多数农民获得了一部分自耕地或者租地,他们只要缴纳了税款和地主的地租,剩余的就都归自己支配。出于改善生活水平的目的,他们也就会积极生产,不断的创造财富,生育人口。

理论上来说形成了一个较为良性的模式,也带来了整个社会的极大财富积累。这种模式整整持续了两千多年,始终贯彻封建社会的始终。因此毫不夸张的说,这场经济上的变革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

三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下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带来了社会的稳定。

或许大家都感受到这么一种现象,那就是在井田制下,人是可以自由流动的,尤其是到了春秋战国以来,随着社会的极大变化,从精英人物到普通的老百姓都在不断的在各诸侯国之间流动。他们要么是去奔前程的,要么就是谋生计的。而这种流动实际上反映出了的就是社会的一种不稳定,至少在统治者看来这是要不得的。你想假如在和平时期也这种流动那还得了。

但是,变法后的这种新土地制度的确立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社会问题。不论是你自己的自耕地还是租地都被牢牢的定格在某一个地理范围内,除非有大灾难或者战争动乱,否则很多人可能一辈子甚至几代人都没出过县,因为农民以已经被束缚在土地上了,世世代代都是以此为根据。这样在大一统的和平时期里面,我们就再也看不见那种人口的较大规模流动或者迁徙了。这样也就十分有利于国家税收的收集、兵役和徭役的来源稳定以及更重要的是对人口的有效管理。

实际上,这也是历代以来“重农抑商”这一基本经济政策的根源所在。就是为了保障更多的农村劳动力用于土地的生产以及便于人口的管理和人力资源的利用,最终促进社会的稳定秩序。因此小编才说,“重农抑商”这一政策实际上也算是根源于这一基本的经济制度的。

(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一措施维持了基本的经济制度

再此,不得不提及的是商鞅变法中的“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一条。要说前半部分是奠定了经济制度的基础和开启了新的生产模式的话,那么国家准许土地的自由买卖就是维持这种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方式。

确立土地制度只是一个开始,要想保障这种制度的稳定就需要一种战略性的国家政策来维持。它就是国家允许土地的自由买卖。如果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实际理论特别简单,也很好理解,即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本质上就是一种私有制经济,就像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性质一样(当然这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而要维持私有制经济一个关键的手段就是自由交易的存在。

商鞅变法在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同时就规定了土地的自由买卖可以说说必然的结果。一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活力,提高生产积极性。更重要的还在于保证这种制度的长久性问题。因为存在这种自由交易,使得土地这种封建社会最根本的财富有了活力。咱们有句俗话说的好“富不过三代”,那穷自然也不过三代了。

在变法之前,土地永远属于一家一姓的贵族,经济上的束缚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封闭。但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以后这种情况就根本改变了。很多人前几代甚至前半生是穷人,但通过经商或者入士以后也可能获得财富,然后他们又用来买土地,这样让社会阶层的变化有了一定的上升通道,从经济上不至于让这个封建社会停滞。这一点可以说是封建社会经济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反面来看依然能体现这一措施的深远影响。大家都知道,绝大多数买得起土地的是那些豪强地主,而有了这样的一种政策 ,他们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大规模的兼并土地,由此造成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个影响很深,从来没有根除、造成很多矛盾的问题,即土地兼并问题。

这种情况的出现经常造成很多老百姓无地可耕,流离失所,尤其是在战乱之后更为严重。历代统治者对这个问题都采取过相关的措施试图解决,如汉武帝为了抑制豪强的土地兼并把他们集中迁徙到都城附近来居住,但根本上都没有解决,因为根源在于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这是封建制度的根基,没有哪个统治者会根除自己的命,某种程度上这也就是当年王莽新政失败的问题所在。

王莽起来了,激起了一项大改革,把一切田亩归国有,称为“皇田”,重新分配。当时之大意实则是要恢复封建时代的井田制,而结果却引生一次大变乱,王莽失败了。

三、稍做总结

因此经过以上分析可知,公元前4世纪中期的这场改革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深远,其中最重要的就在于经济上的改革。从封建社会农业经济是国家的命脉的角度来看商鞅的“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一改革措施对封建社会影响最为深远。

它不仅奠定了整个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而且还保证了这一维持封建制度的基础制度的不断延续,“重农抑商”经济政策也是根源于此制度表的。不但如此,由此带来的土地兼并问题也是一直困扰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基本的一个经济问题之一了,直到封建制度彻底消除才解决了这个问题。因此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项措施对封建社会影响最为深远。

商鞅变法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哪条?

我认为,不管是奖励军功也好,还是禁止私斗,破坏了旧的体制,开创了新的社会治理模式。从前的国家,是贵族的国家,变法后走向了真正的家天下,君主集权之始也;从前的子民,是贵族的奴隶,变法后能够通过耕战获得尊严,民族团结之始也。

变法后的秦国很现代,百姓对自己的国家认同感很强,能够为自己的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从而挣得自己的军功,国家富强,民族兴旺!

所以,某认为秦国变法后,行成了封建国家的雏形,影响后世两千年前!

商鞅变法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哪条?

商鞅变法对后世的发展是影响深远的,题主说是来源于高二的一道选择题,那应该说影响最深远的就是“废井田,开阡陌”。

为什么是废井田,开阡陌呢?因为他标志着秦国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制社会的转变。

奴隶社会井田制

井田制出现于商朝,到了西周时期已经完善成熟。井田制规定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的最高土地所有者。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因为商周时期生产力相对落后,最大的生产资料就是劳动力—奴隶,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奴隶集体耕作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生产力,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井田制的瓦解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铁器农具的大量使用及耕牛的普遍推广,使得奴隶和庶民能够私下开辟更多的私田。广大的私田脱离了奴隶主的控制,也影响了国家的税收收入,已经不适应国家的统治需要。

另外,拥有更多私田的新兴小地主阶级在收入提高的同时,渴望参与国家决策管理,来保护自己的私田。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小地主阶级迫切需要从上层制度上对自己的权益予以保护。

废井田,开阡陌

春秋时期的鲁国率先进行了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公元前361年,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商鞅的变法标志着秦国从此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土地私有及自由买卖从制度上保证了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提高了他们垦荒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也提高了秦国的国家收入。

结语

废井田,开阡陌,是商鞅变法适应新的生产力进行的制度变革,它使秦国步入了封建制国家的行列。此项变革,使得秦国国家的经济势力大大增强,具备了与关东六国争霸称雄的实力。

商鞅变法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哪条?

商鞅的驭民五策,才是最为影响中国的关键所在。商鞅驭民五策:壹民(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弱民(国强民弱,国富民贫)、疲民(疲于奔命,无暇顾他),辱民(无自尊自信,相互检举),贫民(剥其余财,人穷志短)拜他所赐:两千多年以来 驭民五策导致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商鞅变法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哪条?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战;

推行县制。

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这一条废除了秦国的土地旧制度:世袭和分封,促进了农业生产,为直接推动国家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