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部分老年人,子女都在国外,主要靠微信联系,这样幸福吗?
幸福就是一种温度的感知。
温度有大多数人喜欢的标准。
比如,现在这个季节,坐标北京,家家都开空调了!这就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不是这样的感觉。比如我,我几乎不会使用空调,我在天津的家里就根本没有空调。我就喜欢三十度的高温。
幸福也是如此。
我认识两家庭的父母。对孩子出国的态度截然不同。
一个是我在天津的家的邻居。
这位大娘的儿子是一名医生。专门搞麻醉的。医院告诉他一个好消息。合作单位,美国的一所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邀请他去研修学习。为期五年。两年研修,三年工作计划。这是一个接触前沿医学科技的好机会呀!
消息传来,他妈妈立刻就跑到饭馆大吃一顿。咱理解,乐的呗!儿子赴美学习,公费,还能挣钱。多好呀!
“哪呀!”别的街坊后来告诉我。
“你是不知道呀!那老太太是真能闹呀!儿子一回来她就说了: 你要是敢去美国,我打现在起,就绝食,我不活了!我白养你了。在天津这么好的日子不过。你上美国去,我怎么办?我外国话不会说,外国饭吃不惯!自己在家里……我还活什么劲呀!我这 就死去!我早晚也得死!我不能死在养老院里面。你多待几天吧,把我埋了再走。这样你走的还踏实……”
好机会,他妈是哭天抢地,开始绝食!
老太太还拉着儿媳妇说:“ 你以为他上美国是学习。到了外边,什么女人不找,回来还要你这样呀!”
经过家里这么一闹,儿子也没办法。算了,只得婉拒领导和导师的好意了!
老太太最终胜利了。她向其他老人传授着秘诀:
“就不能让他太优秀了。太优秀的孩子,咱身边留不住呀!我那不白养儿一场了!”
儿子自己也知道,对于他的职业生涯,这是个转折点,向上一步,就是主任专家,教授学者。而错失良机之后,就是一般手术医生了……
“但是,算了!”他咬咬牙,摇头叹息!
这个机会就给别人了!
给谁了呢?
一位女大夫,她也是住在这个我们院里。一听说机会居然给自己了!她都不敢相信。女大夫的爸爸妈妈也都是医务工作者。他们太知道这种培训机会,是多么宝贵的了。
她爸爸激动的说:“在我们那个年代,这都是我不敢想象的。我站了一辈子“台”(手术台)都没机会到国外去看看人家的先进外科技术。如今闺女有条件,我们完全支持。”
“不用考虑我们老两口。我们自己在国内可以照顾好自己。我们的生活也很丰富。要是身体不好,我们还有其他亲戚,帮照看一下,还是可以的。现在医院有护工,家里可以雇保姆。我们的生活质量能保证。”
“女孩子也要有事业心。要干出一番事业来。在美国好好学习,好好工作。以后技术提高了,还是希望她回国效力。但是,我们完全尊重她的选择!”
“爸爸是山,你是鹰!我们为你骄傲!”
女儿后来去了美国,老两口儿在国内也生活得有滋有味的。前年去美国探亲,女儿带他们去看科罗拉多大峡谷,拍了好多照片。为此,她妈妈还专门买了一台相机!
两家老人,谈不上谁对谁错。我也不是批评谁。
但是,我还是欣赏那个爸爸的话:
“爸爸是山,你是鹰,我们为你骄傲!”
国内有部分老年人,子女都在国外,主要靠微信联系,这样幸福吗?
孩子在国外
可能很有成就感
但是几年才见一次面
真的很孤单
侄子清华毕业
微软就职工作
后被派去美国
如今已七年多
哥嫂孤单寂寞
想念儿孙见面不得
只能微信联络
忍受亲情折磨
如在国内照样洒脱
浓浓的亲情包围着
经济条件也不错
中国乃泱泱大国
干嘛要去美国
父母的快乐哪去了
国内有部分老年人,子女都在国外,主要靠微信联系,这样幸福吗?
很早就看到这个提问了,我不太想触碰,不知道如何回答好。经过几天的思考,回味内心真实感受,我肯定地说,微信联系一定没有经常见面的幸福。
今年的7月17日,我回国整整四周年,华盛顿机场与儿子一家告别的场景,历历在目,好像就在昨天。
与儿子分别后的日子,互相是牵挂的。他担心我的身体和情绪: 回国后一日三餐,能否保证不懈怠?与老朋友们还能联系上吗?他怕我无事可做,太孤独寂寞。
儿子的担心很准确,我早已把三餐改为两餐,吃的不太认真。很多老朋友已搬家、投奔子女或进养老院,完全失去了联系。我不善交际,很难发展新朋友。好在加入了头条,每天有了事可做。
我担心儿子的工作不要太累了,偌大的房子,工作之余,要养花除草,扫雪遛狗,事情很多。还有一双儿女,需要日夜养育。中年人的担子太重了。
感谢现代文明带来地福祉,让我们远隔千里万里,也能隔屏相望,聆听到每一句亲切地话语,感受到每一次深情地呼吸。
在不能亲自见面的情况下,视频是最直接,最具体,感受幸福的方式,不然,又能如何呢?
90年代初,我妻子第一次出国,我们是靠写信联系的,偶尔偷打院长办公室电话,长话短说,不敢多聊。
每次在视频里,听到孙子孙女叫我一声爷爷的时候,从心底感觉到幸福,即便是烈日炎炎的盛夏,也感觉到了温凉,不再烦燥。
父母在不远游。一句古语,道出了子女远离原生家庭的心酸。为了子女有远大前程,父母又不想成为儿女的羁绊,只好忍受分别之苦,思念之苦,生命之苦。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古老的话题,无人化解。有时候感觉离别也是一种美好,吃到美食美酒时念叨儿孙,看到大雁南飞时思念儿孙。
相信总有一天,科技发达,人们能穿越时空隧道,像手机信号一样,瞬间穿过大洋彼岸,与亲人们欢聚一堂。
那个美好幸福的日子,我们这一代人赶不上了。
在凄美如歌的牵挂中,走进黄昏,耗尽余晖,也是一种无奈无悔的幸福吧!
国内有部分老年人,子女都在国外,主要靠微信联系,这样幸福吗?
提出这种问题的人,潜意识里就是希望那些子女在国外的父母们都不幸福对吧?似乎唯有证明了这一点才可以找到若干摆不上台面的心理平衡甚至虚幻的优越感。
可是我们每天在头条上都看到些什么呢?大量的婆媳矛盾,原生家庭矛盾,兄弟姐妹矛盾,亲戚相扰矛盾,所有矛盾归纳起来无外乎父母重男轻女啊、女方计较彩礼啊、妈宝男不体谅妻子啊、给父母养老的烦恼啊、儿媳妇嫌弃婆婆啊、婆婆多管闲事啊等等一地鸡毛……相信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发生在子女没有出国的家庭中,否则哪儿来机会出现这么多近距离的磕磕碰碰呢?那么,请问鼓吹一家人窝在一起的人们,有谁喜欢这种彼此抱怨消磨内耗的生活状态?
一家人窝在一起有多少人能做到真正无怨无悔地互相包容、宁愿多做一些自我牺牲以换取整体的和谐呢?
有人试图证明多生孩子才能老有所依,然而现实中偏偏大量存在养育了众多子女的双全老人却无处投靠甚至被子女踢来踢去的例子;有人很想论证培养出学霸的家庭有多么失败而拥有学渣儿女的父母是何等的享受天伦之乐,可现实中有几对父母愿意自家有个总也长不大的啃老的孩子并以此为自豪?普遍的不都是暗暗地较劲儿攀比,包括目前冒出来这种非要说人家把孩子送出国就葬送了幸福的论调,骨子里不依然是一种攀比吗?怎么着我都要找到优越感,哪怕一辈子混得蔫不叽啦的,到老了也要看看那些曾经得意过的人们的笑话:哼哼,我有孩子跑前跑后伺候照顾,你们这些自以为风光过的人只好忍受寂寞啦!
其实说穿了,任何一种生活状态都会既有优势也有遗憾,最初让子女选择哪一条路往往都是情势所逼,没有几个人有看穿一生把握一切的本事,大家都是走一走看一步,只要是本着正面的进取心积极努力了,都值得鼓励。没有哪一种是绝对好或坏的。至于每一种选择带来的潜在忧患,当然都得自己承担后果,人生就是这么无奈,一个有着正常心智、能够做出正常判断的人,既不要羡慕嫉妒别人,也不要等着笑话别人,一颗平常心过完自己的几十年就是圆满——哪怕这一生充满了困扰、辛酸、不如意!
国内有部分老年人,子女都在国外,主要靠微信联系,这样幸福吗?
答:有利有弊。
1、在身边不一定幸福,贴费保姆,吃力不讨好的实例比比皆是……
2、越洋视频不一定不幸福,孩子自力更生,高瞻远瞩,放眼世界,见多识广,提供父母富足的生活资源。
国内有部分老年人,子女都在国外,主要靠微信联系,这样幸福吗?
我们是大学校区。小孩儿在美国。或澳大利亚的特别多。国内就剩下两个老人,知道他们小孩在外国生活的很好,有的是在大医院都有很好岗位,有的开有自己的诊所。有的在学校教书,大部分人都是外国国藉,过着挺体面的生活。他们也曾经为小孩有出息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说起到外国度假,去到那里去游玩,交通方便,饮食卫生等,好像到了天堂一般。我们没有小孩在外国而抬不起头来。
至于他们是否幸福,我们只看见光鲜的一面,内心幸福不幸福是见不到的,通过微信联系那是肯定有的。根据我与女儿的联系频率来看,一定也是越来越少。甚至烦气过多联系。
高主任,有次跟我说。他和张教授一起去澳大利亚看儿子。原来是计划住一个月的,后来半个月就回来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澳大利亚生活了这么多年。小孩儿饮食习惯都完全改变了。做这些中式餐饮。非常的不喜欢。因为没营养。不好吃。两个大人要上班。小孩子有上学的,有上幼儿园的,最后剩下也就两个老人在那里。去玩也不熟悉地方,而且澳大利亚。生活区域都很散。没有什么特别好玩的地方。只能在家呆着。还不如在国内自己的老窝里头住的自在。
小孩在外国生活久了。回到国内。好多东西都不习惯了。虽然每年都有一次探亲假。回来到处逛逛吃吃。很快就选择回去。对老人的身体也没有帮助,对精神也没什么安慰。也就是看看。有什么事只有请单位的人来帮忙。
现在的年轻人对于老年的尊重。已经大不如以前。这些人更注重自己。能够保持电话联系,经常来看看。那就是已经做的非常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